$ e, n; R" D4 b8 t 9 G- R9 o9 X& k% |, F6 c8 M% D# e! Q+ u4 r) y* C( t3 Z! v2 S
對出土古玉真?zhèn)蔚谋鎰e,尤如學習打拳,得有三十六招、七十二式。鈣化、蝕斑和蛀孔,僅能作為判斷古玉真?zhèn)蔚亩⑷齻€要點。不過,根據(jù)筆者的體會,學好這“三扳斧”,對于剛?cè)搿吧介T”的古玉收藏愛好者來說,還是挺管用的,而且相對來說它還比較容易掌握。/ l; d2 s; c1 g! q
- p0 }$ Q, E3 }# W+ u
首先談談本人對鈣化的認識。 / {( x9 b1 l5 `; |* b % L U5 E0 i T Y
) Q* s( Q0 p3 x4 g' y
玉器入土年久,受各自的土質(zhì)條件影響,會出現(xiàn)諸多質(zhì)地上的變化,其中最為一條普遍的現(xiàn)象就是:入土年代越久,其石性會越足。這種在原玉器表里出現(xiàn)的灰白色征狀,有書本中不加文辭修飾地稱為鈣化現(xiàn)象,也有根據(jù)其最后盤出的面目分門別類地稱為水沁、石灰沁、地火沁,稍呈土黃色的又稱土銹、土沁,深入肌里呈粒米狀的又形象地稱為“飯糝”,“病入膏肓”的,則稱為雞骨白。在這里為便于理解,我把它統(tǒng)統(tǒng)歸納為鈣化。6 k' t4 f$ N' e9 ~
' O7 J/ C* n8 Z% r& O! o) B: z4 w, n4 \9 F: Q: k) J
如果要使玉器人為鈣化,非經(jīng)高溫處理不可,根據(jù)目前的作偽條件,那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無論是火烤也好,還是氧氣沖割也好,作偽者為了追求效果逼真,必然會想到要留出一部或大部分原來玉的質(zhì)地,這就是所謂的“開窗”。觀察鈣化與“開窗”之間的有機結(jié)合,即是我們判斷人為或自然的重要手段。拙劣的人為鈣化,總是那么一烤一大片,一沖割一圓點。然而自然的鈣化,則是玉器入土受悶,長期受周圍環(huán)境的浸潤而成,它千變?nèi)f化,貌無定式,由表及里,深淺不一,形狀無規(guī)則,分布不均勻……,總之一句話:自然的鈣化必然很自然。看上去鈣化與“開窗”相互摻合,很融洽,鈣化之中有“開窗”,“開窗”之中有鈣化,拿句戰(zhàn)略家常用之語,即為“敵中有我,我中有敵”;交界之處,它象祖國的海岸線這般曲折、美麗,有“半島”,有“島嶼”。試想,高溫燒烤、沖割,能達到如此效果嗎! % R) K1 y _! q1 [, {7 b9 y ) Y& W4 a0 u: H' t9 k: } 8 g* v6 R. k, Q 再講一講鈣化的“高發(fā)區(qū)”,就是鈣化總是容易在哪個部分產(chǎn)生?有句俗話:“出頭的椽先爛”,很能形象地說明問題。在一般的情況下,器物的頂尖、外緣及底面,都比較“出人頭地”、“首當其沖”,所以很容易先行鈣化。了解鈣化的“高發(fā)區(qū)”,尤如刑警人員破案多了一個手段,對于判斷古玉的真?zhèn)慰隙ù笥袔椭?br />
3 u' o6 ~+ m M; Q3 W " o5 ]1 [# `% B/ X/ s! _2 S
: U+ S; `4 W: c 還有一個鈣化的“入里”問題。因為有相當一部分偽品,順光看,鈣化點發(fā)白,但一經(jīng)透照,就會發(fā)現(xiàn)什么也沒有,僅有皮表而已。要在一個點或一條帶狀鈣化入里,而且還要求在其間留出一定的“開窗”,制作難度可想而知。這就告訴了我們這樣的一個概念:鈣化愈“入里”則愈可靠。$ K) h% G ^( i- n y3 i
& }- b! C7 j; Z# F- l& Q; i
4 V9 D6 c- u8 [% g/ p 有關(guān)鈣化,最后還必須提到,如果是真品,其鈣化點的表面除非有人為的損傷,一般都有與全器連成整體的一層包漿。( V7 O- ^! J* |1 H; Q( E9 {# S
( @ ~: i7 t- q+ f( ] H. I/ j
8 w+ u9 n( _) U2 y ]' V$ O- _0 D
要是給以上來個總結(jié)的話,對出土古玉的鈣化,一要注意“摻合狀”,二要留意“高發(fā)區(qū)”,三要觀察“入里”,四要考慮“包漿”。3 ?/ W6 c6 g' e! i2 w1 ?3 R6 e9 ^3 `
7 Y! ]+ V; J3 q; M3 L/ l3 L
; g8 @& O0 x+ r! s- M
再說一說蝕斑。在一般的情況下,蝕斑與鈣化有著一定的因果關(guān)系,隨著玉質(zhì)鈣化的不斷“演進”,繼而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蝕斑,但反過來同樣告訴我們一個問題:有鈣化不一定有蝕斑,因為它還尚未“演變”到家。當然,我們在以上談到察看鈣化的自然程度,要是基本上確定這塊玉到代的話,如能再觀察到自然的蝕斑現(xiàn)象,這就更增加了我們往兜里掏錢的信心。但要注意我在這里講到的是自然的蝕斑現(xiàn)象,同人為制作的假蝕斑,有著原則的區(qū)別。憑著現(xiàn)代機械鉆、銑、刨等先進器具,又加上化學方法的再處理,作偽者不難把器件表面做到坑坑洼洼,這就要求我們學會觀察這些坑坑洼洼有否機械制作之殘留或傷鑿痕跡,若為化學物品之杰作,其表面坑坑洼洼的分布則比較均勻,應不難區(qū)別。) P" Q9 r8 W$ p
, z' N6 t( v# U) U5 L) u 2 R0 T2 D6 D( s5 z: s 那么,自然的蝕斑應該給我們怎樣個印象呢?臺灣古玉鑒賞家李更夫先生曾對真蝕斑作“山丘狀”的形象比喻,更為具體的說,特征明顯的蝕斑應具備這種狀態(tài),它完全不同于大小鉆孔的深淺組合。而有的器件,它的蝕斑僅體現(xiàn)在與鈣化交界處那么一周邊,但只要是自然的,都應視為是比較對路的東西,這與大自然中山巒的形成是從溝壕開始一樣,因為它還沒有被沖刷到那個程度。 ( l* l9 o( H, \! m( m. f , S4 ^. Q: m; a6 a; R7 l
2 s% C! Y$ d) ?3 q6 D6 I
還有一種自然的蝕斑比較隱蔽,得憑借側(cè)光仔細找。我們在古玩市場上往往可以看到有些老行家在揀漏中,時有在轉(zhuǎn)動玉器換角度,口中不吐真言,但準在尋找有否蝕斑,因為這種相當淺顯的蝕斑往往與鈣化點同步存在,只有在光線的某種角度下,才看得到微小的凹陷現(xiàn)象,這也是一種時代的氣息、年代的烙印,為造假者所不能。 0 F+ \- j( Y, O; i0 E 6 O0 [/ U0 t6 s( m7 f, X6 N+ g4 m& E3 b9 e/ v2 R% X8 A
以上告訴我們,蝕斑具有不同的存在狀態(tài),如何判斷真?zhèn)危枰J真審視其自然的屬性。 ' {! P4 @4 X7 [% p: M" N4 N: W* D4 E8 l. o4 c * ^& ^/ b- I1 N+ [" j
/ _% s: X3 e+ ^4 o. N0 Y 在此再想向大家介紹一件筆者曾親自看到過的高仿的春秋玉璜,供大家參考:此器看上去玉質(zhì)滋潤,沁色有過渡,其鈣化點小的地方細若針尖,好象是石灰粉灑落一地,星星點點,真還疏密有致,雖僅在皮表,但有一定的阻光率,無蝕斑,三只對鉆梯形孔洞無歪斜,且規(guī)矩、等大,孔內(nèi)呈水平狀螺紋,假如我們?yōu)樗鋫€銷子的話,可以互換,“精度度”,平面用放大鏡觀察可發(fā)現(xiàn)刀工殘余痕跡。象這類近年出現(xiàn)的仿品,一般在地攤上尚未見到,可能是因為有失價位。 9 ]2 w, ^9 ~4 u# w# x # m, _2 ?% w3 K/ W0 ~: G 4 g! t1 g& Q C0 o" H* N. H a 對于蛀孔,想要談的并不多。顧名思義,不同于蝕斑就在于它比較深徹,或許內(nèi)部比外口空間大(但要仔細審視是否為鏨鑿痕跡)。還有一種規(guī)律想再提一下:當一器件的鈣化點,到開始出現(xiàn)蝕斑的程度,那蝕斑將不是一處或二處,應該有較大的比例;而蛀孔則有點不同,即使是僅有鈣化而無蝕斑之物,也有可能會出現(xiàn)一處或幾處蛀孔,不大可能大面積出現(xiàn)。, b3 W4 T+ \3 O3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