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榮遠齋主在2005-5-31 7:54:50的發言:: }4 o) Q# b# i9 t, u% R8 r
有宋一代影響了以后近千年的中國民俗藝術文化,傳統技藝上一反前期形質的完美統一,偏重于形色。精推瓷藝,前無后繼。皇室偏愛書畫,崇尚神道,駕臨泰山喧囂造勢,既接天書又封神殿,神怪思潮甚囂塵上,這些社會主導思想同樣反映在銅鏡上,華麗的線雕手法一度成為宋鏡主流,神怪故事,道咒佛法,花鳥魚蟲,山水情趣等成為宋鏡紋飾或形制的主題。
以下是引用鑒知山房在2005-5-31 9:44:06的發言:, j! Y, S: q$ I! n
b- B. f2 s; Y& L" {& {, p
繼續拋磚。9 U) ?- v9 L7 q- b7 l
在統治階級的審美主流以外,濃重的商業氣息在宋代一直影響著銅鏡藝術的發展與演變,而這種商業氛圍與唐代的不同也是宋鏡與唐鏡在藝術體現形式上不同的一個重要因素。1 r$ Y( X- O' g( |$ D F/ D* a( ] I
唐代的商業是多方位多地域的商業,它貫穿了甚至整個歐亞大陸,它的領域從奢侈品到實用器莫不涵蓋,而那個時代兼容并包的創造精神不止在生產者的創造中體現,同時各個階層的使用者也將這種藝術與實用相結合的藝術氣質融入到需求和消費中去,這就可以解釋,在整個唐代,除去動亂之時,尤其在盛唐,我們基本見不到藝術與實用都在水平以下的鏡子了。
而宋代的經濟情況卻并非如此,我并不是說宋代的經濟不發達,財富不夠多,相反宋代(公元九百六十至一千二百七十九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成熟的朝代,其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在當時都居世界領先地位。5 i; r. B9 B6 y" Y
而宋代海外貿易盛況空前,是我國封建社會對外貿易的黃金時代,同海外的聯系比前代更廣;進出口貨物的種類、數量比前代更多。宋代進出口貨物達410種以上。按性質可分為寶物、布匹、香貨、皮貨、雜貨、藥材等,單是進口香料,其名色就不下百種。宋代海外貿易的規模更大,經營者身份更復雜據吳自牧《夢梁錄》記述,宋代海船可乘五六百人以上。海船很多,據推斷,福州一地就有300余艘寬一丈二尺以上的海船。大批海外蕃客來華貿易且“住唐”,也有中國海商、水手住蕃的現象。 但在這種商業氛圍下,卻沒有一個外來藝術形式、特色、意識、思潮影響到宋代的藝術主流,我以為歸納為兩個原因:一是天朝上國的藝術封閉;二是天朝上國的藝術已經是當時的最高峰。) G, Q( T/ P- b, X+ C3 o
占在貿易主導方的宋朝,和與交流貿易的唐朝不同,它的藝術表現形式對其他貿易方的影響不言而喻,對周遍地區尤其如是,而居于弱勢地位的一方它的藝術表現形式要想影響到天朝大宋就很難了。以朝鮮為例,我曾經看過漢城博物館的銅鏡圖譜,在朝鮮早期鏡中,各種幾何紋鏡很有特色,而到了這一時期,朝鮮的鏡種受到中國多大的影響諸位收藏大家發過的鏡帖其實也就明確說明了。
沒有外來的影響就只有閉門造車,這是一個必然,宋鏡在文飾方面閉門造車中只有不斷的衍變而不是不斷的創造,也是沒有新的藝術因素加入的必然。而統治階層的審美不去影響銅鏡文飾的藝術走向,造就了由商人或底層勞動者去領導銅鏡文飾發展的結果,可想而知,在這樣的前提下宋鏡大量的出現商號鏡也是一種必然了。
以下是引用鑒知山房在2005-6-4 10:18:29的發言:
有一個疑問也和大家探討一下:
遼金銅業并不發達,且銅禁森嚴,如此狀況下我們卻可多見厚重和體大的遼金銅鏡,這又是什么緣故呢?
以下是引用李郅強在2005-6-5 12:48:36的發言:* w* M$ N5 z5 ]7 m) ^
樓主對宋金鏡的的所談所感非常好!晚輩收益匪淺!我覺得這樣的討論非常好!由這幾面宋金鏡,我們引出了這樣一個話題的探討的探討即宋后中國古代銅鏡衰落的原因。大家有說缺銅所致,有說有說經濟原因所致,也有人說與瓷器崛起有關!我覺得大家所說的都非常在理!可又都有些片面!請允許我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說宋后銅鏡與缺銅有關,宋代確實因種種原因有過銅禁之事,這說明宋代的確有過缺銅之事。但中國古代銅禁之事屢有發生,五代,唐都有過不同程度的銅禁。我國古代銅生產并不是久開不謝的鮮花。那么,漢唐鏡為何沒表現出衰落呢?如果真正宋后銅鏡衰落原于缺銅,那么宋代銅鏡就應以三種方式表現出來:(1)減少銅鏡鑄造數量。(2)減少銅鏡中的含銅量,增加其他元素的含量(3)既減少含銅量,又減少銅鏡數量??山裉煳覀円姷降乃未酥疗浜蟮溺R子并不少;而且宋鏡中含銅量并不低,減少的是含錫量,增加的是含鋅量。所以用缺銅解釋宋后鏡子衰落的原因顯然不能完全成立。我覺得此期銅鏡衰落是多方面綜合因素影響所致!首先缺銅對其有過影響,但不是主要的。其次,外來瓷器,漆器等新生活日用品傳入中國對中國傳統手工業有所沖擊。人們對銅鏡的重視有所下降。(三)眾所周知,高錫青銅鑄出的鏡子紋飾清晰,光澤度好。但比較硬脆,容易破碎。這個時期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鏡子需求量大增,人們由于外來工藝品的影響減低了對鏡子的審美要求,更講究起經濟耐用來,延長鏡子壽命方面來。于是降低了鏡中的含錫量,增加含銅量,或含鋅量。所以宋鏡品相一般對漢唐鏡只能望其項背。梁上椿先生說宋后銅鏡降低含錫量完全是為了易于鑄造,使用。(四)戰爭的影響,使人們無暇更關注鏡子的審美情趣,講究耐用就行。所以說,宋后鏡子衰落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得如果!望大家繼續探討!
歡迎光臨 盛世收藏網 (http://www.ylpqc.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