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半個多世紀以來,“3月5日”與一個名字緊密相連——雷鋒。
“雷鋒”的名字一直溫暖著人心,但近年來也有這樣一些聲音:雷鋒是艱苦樸素的典型,為什么擁有當時的“奢侈品”皮夾克?雷鋒說“做好事不留名”,為什么卻留下那么多照片?雷鋒過年不休息去撿糞,一天能撿300來斤糞?
在2014年“學雷鋒日”來臨之際,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走訪多地,獨家對話五十多年前與雷鋒有過接觸的當事人,求證調查。
雷鋒為何會有皮夾克?
“這件皮夾克是他淘買的舊貨”
在遼寧撫順,記者見到了雷鋒生前的戰友,73歲的喬安山。1959年時,喬安山與雷鋒同在鞍鋼工作,雷鋒時年19歲。
喬安山回憶說:“那時候工人禮拜天流行去跳交際舞,雷鋒是個很積極的人,也去跳,工友就勸他:這是在鞍山,不是在你老家農村,買幾身新衣服去跳舞吧。”
雷鋒在鞍鋼工作時期的工友張建文也對記者回憶:雷鋒的這件皮夾克是他從寄賣商店買的舊貨。由于做熟練工收入相對較高,雷鋒還幫他也買了一件,“當時東北的工人,大部分都穿皮夾克,我們湖南工人當時沒有。到了寄賣商店,確實有件舊皮夾克,刷得溜光的,跟新的差不多,但是價錢卻便宜很多。雷鋒叫我也買一件,我說,我只有18塊錢一個月,你是熟練工有30多塊一個月。他說,你別管咯,就幫我買了一件,他自己買一件……”
雷鋒實際收入究竟有多少?
“當時雷鋒的收入確實挺高”
當兵津貼每月只有6元,雷鋒為何一次能夠捐出100元?雷鋒的實際收入究竟有多少?事實是,雷鋒在入伍之前,收入較高。
褚士奇,撫順人,是民間藏友組織“全國雷鋒專題藏友聯誼會”副會長,他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收藏有關雷鋒的資料。褚士奇坦言:近些年質疑雷鋒的聲音不少,他為此自費走訪、調查了主要的模糊點。
“起初我也懷疑,雷鋒為什么有錢買皮夾克、皮鞋還有料子褲?研究之后我發現,當時雷鋒的收入確實挺高,他當時在鞍鋼工作,鞍鋼待遇很好,工人除了工資,還有獎金、津貼、保健費等。”褚士奇說。他的收藏中,有雷鋒當兵時的體檢表復印件,上面有一欄是家庭人口及收入狀況,雷鋒填的數字是:“本人工資34.5元。”
喬安山回憶說,當時鞍鋼給工人發保健費,還有加班費,還有一筆帶徒弟的費用,這幾項下來加上工資,有50幾塊,“當年50多塊,可真了不得,趕上現在掙幾千塊錢了。”他說。
1956年,雷鋒小學畢業參加工作,到1960年1月參軍,雷鋒先后在鄉政府當通訊員、在望城縣委當公務員、團山湖農場開拖拉機,然后到鞍鋼工作,這段時間,雷鋒干的幾乎都是當時收入很高的工作。
解放軍報前副總編輯陶克算了一筆賬:雷鋒1956年在望城縣當公務員期間每月工資能拿到29元,1958年到團山湖農場,當拖拉機手時每月32元;同年11月在鞍鋼工資到了36元;反而是到了部隊每月最多只有8元的津貼,“我們粗略地統計了一下雷鋒全部收入,大概是1400多元錢。”
為什么會留下那么多照片?
“有些是擺拍,但是受到當時條件所限”
在冷寬那里,記者獲得了一份當年給雷鋒拍照的攝影師名單,共8人,都是部隊攝影員,拍攝照片最多的是張峻和季增。
張峻已去世,記者在河北承德見到了年近八旬的季增,他從部隊轉業后進入《承德日報》干攝影工作,直至退休。作為給雷鋒拍照最多的攝影員之一,雷鋒從入伍到犧牲,季增平均每四天就給他拍攝一張照片。
雷鋒為什么會有攝影師跟拍?在犧牲前,雷鋒就已經是一個“明星”了,他多次立功,被評為節約標兵和模范共青團員,21歲時當選撫順市人民代表。冷寬說,當時組織上給季增交代的任務,就是雷鋒參加的活動,他都要跟著去,有時候就是雷鋒出車,他就坐在副駕駛,“雷鋒是個先進人物,才留下這么多的照片。”
根據雷鋒的另一位主要攝影師、已故的張峻老人生前回憶,當時確有一些照片是擺好姿勢拍的,但補拍必須是雷鋒實實在在做過的好事。據季增回憶,當時的拍攝條件很差,為拍出一張好照片常常費盡心思。
陶克著有《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雷鋒》一書,他感嘆道:“擺拍在當時很常見。今天,媒體高度發達,人們不喜歡擺拍的手法,更喜歡現場追蹤,但是,在當時是有歷史背景的。”
雷鋒一天能撿300斤糞?
真相是“連土帶糞”重300斤
1961年2月15日,雷鋒的日記中記述道:“今天是大年初一,全連的同志都高高興興地到和平俱樂部看劇去了,我呢?為了在春節期間給人民做一件好事,吃過早飯后,我背著糞筐,拿著鐵鍬到外地揀糞,大約揀了300來斤糞,我送給了撫順望花區工農人民公社……”
一天能撿300斤糞?在今天引發了質疑和猜測。有網友提出,基于常識判斷一天撿糞300斤的描述,是不是有夸大、夸張的成分?
真相如何?褚士奇說,當時此地遍地是馬車,路面上馬糞很多;喬安山回憶,雷鋒在日記中所描述的撫順望花區當時是城鄉接合部,道路上隨處可見馬、牛等牲畜,雷鋒撿的主要是牲畜的糞便,他比劃著說:“你說連土帶糞,300斤的糞那會兒能有多少啊?也就這么大的土籃。一個土籃也得100多斤,幾個土籃不就300多斤么,正常現象!”
褚士奇還特意帶記者找到了日記中提到的望花區工農人民公社的舊址,公社早已經搬離,但周圍還是可見大片農地,和碎石子鋪設的土路。唯一不同的是,當年牲畜滿街的現象,在相隔五十年之后,著實已無法想象。“我快六十歲了,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對拾糞都不陌生。”褚士奇說。
聲音 茫茫人海,總有默默奉獻的溫馨
為什么這些年來,對雷鋒事跡會有這樣一些聲音呢?
陶克在報道采訪有關雷鋒事跡的這十幾年中,記錄和走訪了142位和雷鋒接觸過的親歷人。在撰寫《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雷鋒》一書過程中,他反復思考這些疑問究竟緣何而起。
“我覺得有幾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年代久遠。現在的年輕人,不太理解在我們的歷史上出現過這樣的一個善良人物。
第二,我們對雷鋒的宣傳還是停留在上個世紀60年代,當時環境下表達的詞句、選擇的事情和人們現在的情感,在接受上有隔閡有差距,這也容易產生誤解。
第三,也不排除個別人想用顛覆歷史、顛覆典型的辦法,來打掉人們對美好的追求。如果一個民族崇拜的英雄都是假的,那就等于這一個時代被否定了……”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社會急劇轉型帶來復雜變化。雷鋒和他的事跡,也在思潮的不斷更替中,呈現多角度讀解。不能否認,雷鋒是在特殊歷史階段涌現出來的一個先進典型,后人看待雷鋒,不能脫離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但是,在雷鋒的身上,有一種精神力量,在歷史發展中始終煥發著光彩,始終作為中國人的價值座標,溫暖人心,激勵人心。
在今天,我們也許很難像雷鋒那樣純粹地為他人而活著,但仍要記住,茫茫人海,有默默奉獻的溫馨,也有一呼百應的力量,只要相融相通,相扶相持,就能惠及他人,溫暖世界。
以下是引用 @不可能的人 的發言:
我也有一個那樣的打火機~\(≧▽≦)/~
以下是引用 @Bill 的發言:
56年人家小學畢業剛工作就拿每個月30元,厲害厲害。
以下是引用 @Bill 的發言:
我還記得俺娘和俺說過,她60年代大學畢業工資才30多元,北郵高材生啊。
歡迎光臨 盛世收藏網 (http://www.ylpqc.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