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進入到前所未有的危境中,一些企業被迫出逃。今年以來,國電電力、大唐集團、中海油陸續撤離煤化工產業,即使背靠雄厚的財力和管理經驗,也無法將巨虧的項目引向正途。
剝離之后,接盤者寥寥,被拋售的項目難以落地,前行更加艱難,煤化工產業或
這一刻選擇退出
對于大唐國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簡為“大唐”)這家傳統的發電企業來說,今年的關鍵詞卻是“煤化工”。
半個月前,大唐宣布對其煤化工板塊進行重組,為公司經營數年的煤化工業務找到了新的接盤者——具有國資委背景的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從雙方協議中可以看出,大唐此次出讓旗下大唐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幾乎所有的煤化工項目,其中不乏國內首例示范性項目。比如內蒙古多倫煤制聚丙烯、年產40億立方米天然氣的克旗煤制天然氣項目和年產40億立方米天然氣三大項目,三個項目同樣還被視為大唐煤化工板塊的“中流砥柱”。
大唐公司一位從事煤炭業務的中層對新金融記者說,2005年大唐開始布局煤化工產業,當時正處在煤炭黃金期,煤價漲得快,發電虧得慘,為了抵消主營業務風險,大唐主動把目光投向被業界炒熱的煤化工產業,還把它作為公司多元化業務發展的重點方向。
“如果成功了應該挺賺錢的,沒想到最后竟成了雞肋項目,拖累公司業績。”資料顯示,大唐為煤化工投入不菲,截至2013年底累計投入達到584億。而漫長的持續投資并沒有帶來預期收益,比如總投資達160億元的多倫煤化工項目,在歷經了9年的漫長籌備期之后,卻暴露出超支數十億元的資金黑洞。大唐能源化工公司總經理張明在《大唐煤化工投資受挫后的反思》一文中表示:“煤化工不是大唐完全熟知的領域,在發展過程中就沒有像發電那樣順風順水。”
而大唐只是逃離煤化工大軍中的一員。另一家發電行業大鱷——國電電力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國電”)也選擇了出逃。今年4月14日,國電召開臨時股東大會,以100%的贊成率通過了煤化工股權轉讓議案。
議案中,國電的控股子公司國電英力特能源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英力特”),其持有的國電中國石化寧夏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簡稱“寧化”)45%股權,轉讓給中國石化長城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轉讓后,國電僅通過英力特持有寧化公司5%股權,基本上退出了煤化工業務領域。
“國電集團2009年前后在獲取煤資源的過程中配套了6個煤化工項目,這些項目包括氯堿、煤基多聯產、煤制烯烴、化肥及SNG項目,后因種種原因,這些項目或轉讓或停緩,正在慢慢退出煤化工領域。”國電煤化工部趙麗梅表示。
潛在的逃離潮
在煤化工的投資主體構成中,電力行業分量不輕,從國內煤制氣項目總產能來看,電力行業投資產能為320億立方米/年,占比14%。不過從業界來看,電力行業對于煤化工業務,或在醞釀更大的逃離潮。
今年3月在北京舉行的中國電力煤化工產業發展交流座談會,更像是教訓吸取大會,華能、大唐、神華、華電、國電、中電投、國投這些涉足煤化工產業的國內7大發電集團均參加。除了大唐和國電,其他公司代表也訴說了從業困惑。
華能集團發電量是全國第一,但做煤化工的進度卻比較慢。華能集團煤炭部經濟運營處副處長劉宇在會上介紹說,華能2004年從帶有煤化工性質的IGCC發電項目開始涉足煤化工,但該項目2012年運行以來,氣化爐因煤質影響運行不穩定,項目出現虧損。從那兒開始,認識到搞煤化工并非易事,開始吸取教訓,集團公司對新疆的一個煤制氣項目技術證論就搞了4年多,還是遲遲不敢下手,“我們現在發展煤化工相對謹慎。”
歡迎光臨 盛世收藏網 (http://www.ylpqc.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