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默克爾此次訪問獨具心裁,她去了四川的菜市場,是搞市場調查還是民意調查?目的是什么?
恩格爾:默克爾當然主要是為了向中國“借錢”,從報道看出,中國貸給德國800億人民幣用于“境外合格機構投資額度”就是此行的產物。當然中德之間在科技領域合作規模要大得多,程度也非常密切。如今,德國人為了借機信貸緊缺找到了中國,這讓德中可以共同對付美元霸權,也緩解了歐洲信貸緊缺問題。我過去講中國與德國歷史關系,中國讀者很喜歡,但談中德經濟合作大家不太感興趣,今天我想把兩者結合起來談。我對中德關系有三點總結:一是歷史情懷的淵源,二是國家戰略的淵源,三是國民性互補淵源。首先,我們回顧一下中德歷史,雖然那是從八國聯軍時代真正開始的,但其中也包括了一些有趣的插曲,德國人攻打北京前在天津呆了近一年,在那里開啟了中國第一個“現代城市管理”項目,而后德國在青島經營了近19年,與其他列強不同,德國人把青島看成是自己的遠東城市,而不是一個可以為所欲為的殖民地,因此投入了巨大資金和人力,對于當地人也基本做到了和睦相處。哪怕在希特勒這個狂人身上也沒有看到對中國的敵視,據說他對一位照顧過他的中國人十分感恩,不得不說這是非常奇特的個案。我聽一位德國歷史學者說過:美國人要的是中國市場,日本人要的是中國主權,俄國人要的是中國領土,而德國人要的是中國老婆。雖然這有點太絕對,但可以看出德國人對于中國從一開始就有股子浪漫幻想。每次中國與外國發生沖突,有些德國人就會站在中國一邊做拉拉隊,其投入程度與自己參戰相差無幾。這種情景你在其他國家絕對看不到。這其中有個推理,德國人在文化上不喜歡東歐國家,在國家戰略上也非常警惕俄國,因此對俄國東邊的中國寄予了一種天然的浪漫友好。德國人具有出色的抽象思維能力,在哲學與數學方面表現出色,這比起英美的純粹基督教信仰文化體系,中國人感到比較容易接受。馬克思理論產生于德國,但在德國不會實現而僅僅欣賞,但俄國人喜歡搞,中國人也曾喜歡搞,英美人卻完全不喜歡,這與各自歷史文化背景很有關系。德國過去是容客地主封建制度,俄國是農奴封建制度,中國是官本位封建制度,因此很容易搞階級斗爭,英美人都是海洋民族,他們是典型的貿易民族,不喜歡這種斗爭,而喜歡搞利益博弈。重要的是,盡管德國人有些民族血統優越感,但對中國人有特別的好感,這種好感不會因為中國人相對落后的習氣和制度而動搖,相反,德國人從中看到了自己可以與中國互補的廣闊空間。
那小兵:德國為何如此看重與中國的經貿發展合作?
恩格爾:德國深信中國的發展前景,而且對于中國穩定有信心。而中國人喜歡德國人的穩重精細民族性,在中國人眼中這是一種可靠性,產生安全感。現實中德國與中國也有不少競爭,比如光伏產業等問題就是個例子。中德之間進行著的項目有問題,但更多的卻是機遇,德國人可以看到許多其他西方國家根本不愿意看的機會,尤其在發展中德經濟融合體方面,德國把中國看成自己未來經濟體的一個有機部分,把建設中國當成建設德國一樣,十分細致,把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個通透,不像美國人那樣充滿著投機情緒。默克爾這方面是個非常杰出的代言人,她關注德國影響力如何從中國沿海延伸到內陸,從中國鄉鎮化到城市現代化統統了解透徹,她墻上有德國和中國地圖,連送給習主席的也是地圖,她簡直就是個中國迷。德國人揶揄她說“你下臺后去中國當顧問吧”,我看這是十分可能的。德國人也喜歡講人權話題,但沒有美國人那種挑釁的說法方式,這讓中國人可以忍受,畢竟德國人是個更有耐性的民族。德國更希望能夠真正進入中國的公共消費市場,美國人不可能做到這點,奧迪在公費市場上比凱迪拉克更受歡迎。不過,美國有個市場優勢,它本身內需市場非常大,可以容納中國許多出口產品,而且為中國提供了外匯儲蓄平臺,用美元作為人民幣的“錨”,但德國也正在向這個方向努力,通過歐元與人民幣接軌而達成相互依托的效果。
那小兵:默克爾當著中國東主面批評美國對德國搞監聽,又說美國利用德國情報人員搞反間諜活動,說美國破壞了對盟國的信用,聽上去十分嚴重,而安倍訪問澳洲獲得歡迎,并認同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十分令人驚訝。更令中國人不高興的是安倍口口聲聲向為二戰罪行向澳洲人道歉,卻拒絕向中國人道歉,您如何看待這種格局?
恩格爾:我一向認為這個地球上有兩種戰略大格局存在,一是當年蒙古人首先啟動的“大陸內核戰略”,從歐亞大陸為核心四射發展延伸控制力;二是英美人首先啟動的全球海洋戰略,把美洲當成一個大島,把守海洋交通要道,與歐亞大陸國家博弈,利用大陸主要國家之間矛盾,利用和控制整個歐亞大陸。蘇聯的斯大林曾是前者的推進者,而希特勒也曾想打破這種格局,但都失敗了。如今大家對此有了更明確的認識,日本人如今發現要聯美抗中,甚至聯合越南和菲律賓抗中,把自己當成了英美海洋戰略的一個棋子,謀求成為在東亞的戰略控制權主角。最近安倍訪問澳洲受到歡迎,并認同日本松綁集體自衛權,看來日本已經獲得了英美澳這些海洋國家的認同。那么大陸國家該如何?德國人經歷了二戰后的反省,也得出了另個戰略定位,那就是把自己當成了歐洲大陸領袖國家,把中國當成了亞洲大陸領袖國家,兩者逐步在經濟政治上融合,達到馴化俄國的目的,最終形成“中俄德同盟”(或“歐亞大陸同盟”),以此抗衡“美英日同盟“,有德國在,這兩個同盟不會打起來。你別看俄國如今敢出來挑起事端,但其經濟實力遠遠不及德國和中國,而且其社會形態非常不穩定,俄國發展潛力受到人口和文化的局限,中國和德國聯手就可以把它納入這種同盟關系中,維護歐亞大陸穩定。相比之下,中國的官本位制度不會有太大改變,社會穩定度高于俄國,中德之間可以長期穩定發展,相互依托。目前世界大戰可能性極低,最多只是伊斯蘭好戰者鬧起來,但不足以顛覆當前總體穩定格局,德國已經非常明白這點,而美國人不明白,或根本有意不明白這點。美國如今已經逐步從軍事戰略向民生戰略發展,會騰出更多的東亞地帶給中國和日本去爭,它搞的是以進為退,而德國早就做到了民生戰略為主,這無疑讓德國和中國有更多理由團結合作。
歡迎光臨 盛世收藏網 (http://www.ylpqc.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