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7月18日),本欄目探討了廣義貨幣(M2)增速和通脹的關系。就在同一天,央行公布了一個“M2增長公式”,并于今天被傳媒報道出來,我們不妨看看這個公式。
據新華網報道,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就日前公布的金融數據解讀時說:合理的M2增速為,GDP增速+CPI增速+2至3個百分點,只要在這個區間就合理。
那么,也許有細心的讀者會問,今年上半年M2增速是14.7%,減去7.4%的GDP增速,再減去2.3%的CPI增速,是5%。這顯然大大超過了“2至3個百分點”,表明M2增速偏快。對此盛松成解釋說,銀行貸款投放在四個季度的分布通常是30%、30%、20%和20%,上半年較為集中。盡管上半年信貸投放5.74萬億元,但下半年不會還投放5.74萬億元。M2也有類似情況。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2014年的M2增速要控制在13%左右,經濟增長7.5%左右,物價水平控制在3.5%以內,這個目標設定,顯然符合央行的公式。如果我們觀察2012年、2013年實際公布的官方數據,也符合這個要求。但是“四萬億”刺激政策推出的2009年和2010年,顯然差距就非常大,“M2增速-GDP增速-CPI增速”分別是19.7%和7.2%,大大超過了央行認為的合理空間(2%到3%)。
事實上一般情況下,M2增速減去GPD增速,應該是真實通脹率,因為這個公式反映出了“貨幣增加”比“財富實際增長”快多少。那多出來的所謂“合理的2%或3%的空間”,只能解釋為對GDP和CPI兩個數據失真的調整、校正。鑒于GDP、CPI都是中國重要的政績考核數據,所以前者天然地存在虛報、多報現象(或者解釋為加入了無效GDP),后者天然地存在少報、瞞報的現象(或者解釋為CPI指標體系不完善)。這在中國,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如果將GDP增速下調1個百分點左右(剔除無效或者虛假GDP),再將它和央行公式里多出來的“2%至3%”加起來,就是真實通脹率與官方CPI的差距。也就是說,中國的真實通脹率往往會比官方CPI高3到5個百分點。
所以,如果你想知道中國的真實通脹率,就用M2增速減去GDP的增速,再加上1%左右。這1%左右,可以看做是對無效GDP的調整。什么是無效GDP?比如建成多年,成為鬼城的房子;再比如,剛剛建成就因為虧損被迫停產的鋼鐵、水泥等落后產能項目;還比如,將好好的大樓拆了重建,而這個大廈沒有任何質量問題,建成不過10多年。
為什么中國的投資率(“固定資產投資”除以“年GDP”)達到讓全世界驚恐不已的79%,但GDP增速仍然只有7.4%?就是因為存在大量的無效、低效投資。而無效、低效投資,基本上都是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制造出來的,也往往是為保增長制造出來的。靠著年投資79元,才能保證未來一年獲得100元的財富增長,這樣低效的經濟增長模式是非常令人恐怖的。因為你投資的79元錢,理論上第一年貢獻了100元財富后,第二年開始就徹底消失了。然后需要再投資80元錢,才能換來新一年的100元財富增長。中國的投資率,就這樣一步一步不斷走高。而在發達國家,年投資率只有20%!
歡迎光臨 盛世收藏網 (http://www.ylpqc.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