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布魯塞爾記者 陸振華
與聚集著索邦大學、巴黎政治學院等知名學術資源的六區相比,位于巴黎南部的十四區稍顯寡淡。沿Jourdan大街東行,如果不用心留意,很可能錯過巴黎經濟學院(Paris School of Economics)的校門。這個可能是臨時的、不到兩米寬的簡易校門,還是與隔壁的巴黎高師共用的。
校區不大,數棟低層建筑稍顯局促地分布其間。不過,隆隆的挖掘機聲響提醒著你,西側校區正在擴建;施工現場的告示牌也證明了這點。這種無意間構成的朝氣蓬勃的隱喻,就像一時間洛陽紙貴的《21世紀資本論》一樣,讓人備感好奇。
11月3日下午,我如約來到《21世紀資本論》的作者、43歲的巴黎經濟學院教授托馬斯·皮凱蒂(Thomas Piketty)的辦公室。這位在美英受到搖滾明星般追捧的年輕經濟學家約20平米的辦公室,除了一角的辦公桌外,四壁已經全被三米高的鐵質書架占據;書架上的書很少,多是編號排列的文件盒與密布的資料。
“這些就是15年來為寫這本書、完成這個項目所搜集的全部數據資料?”
“不是。這只是一部分。”皮凱蒂回答說,“你知道,還有20多個國家的研究人員貢獻了大量數據。”
“但是,《金融時報》可沒有放過你的這些數據。”
“他們可能要維護金融團體或者金融業的利益吧,我不知道。”皮凱蒂笑著回答。
該書英文版今年年初出版后,英國《金融時報》曾在5月23日以社論形式火力強大地呼吁“公開監督皮凱蒂的數據”,質疑皮凱蒂的工作存在“種種數據問題和錯誤”,并稱這些問題和錯誤也“削弱了他的命題”,即資本主義具有一種讓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富人手里的趨勢。
在社論刊出當天,皮凱蒂即致信該報予以反駁,并舉出美國同行使用不同來源的數據和研究方法得出的最新成果,“作證并鞏固了我的結論:在美國,頂層富人占社會總財富的比例在近幾十年來的擴大程度,比我書中所說的還要大”。
在大洋彼岸,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保羅·克魯格曼連發兩文支持皮凱蒂。支持者陣營還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和羅伯特·索洛,牛津大學赫特福德學院院長威爾·胡頓等。
反對者亦眾:美國前財長、哈佛大學經濟學家薩默斯、《經濟學原理》的作者格里高利·曼昆、德國經濟學家史蒂芬·洪堡等等。一時間名人云集、交戰酣暢淋漓。
皮凱蒂提出的抑制貧富不均的解決方案,是在全球范圍內征收資本稅。這更被看做脫離實際的“烏托邦”。皮凱蒂給我倒了杯咖啡,說:“我并不奢望讀者完全認同我的書。貧富分化、不平等這些問題太復雜了。”
歡迎光臨 盛世收藏網 (http://www.ylpqc.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