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看過電視劇《亮劍》吧,里面的李云龍令人印象深刻,李云龍是八路軍最厲害的團長,但他卻是虛構的人物,據說他的原型應當是王近山。而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個厲害團長,也許很多人沒聽過他的名字的,但他卻是非常厲害的,他叫鄧鏗。
鄧鏗,廣東惠州人,為什么他是最牛的團長呢,我們先看看他下面管轄的三個營,第一個營的營長就是薛岳,此人是公認的抗日第一名將,四次長沙會戰中殲滅最對日軍,是民國黨元帥級人物,但他曾經卻是歸鄧鏗管的。
鄧鏗管的第二個營,營長是葉挺,葉挺的名聲無人不知,北伐第一名將,也是南昌起義的核心人物之一,后來組建了新四軍,如他不犧牲,建國后肯定是元帥了,但葉挺最先也是歸鄧鏗管的。
第三個營都不用說了,但看這兩個營,薛岳、葉挺都曾是他部下,除了這兩人外,還有很多日后大名鼎鼎的名將,都是他管轄之下,比如蔣光鼐、陳可鈺、陳濟棠、鄧演達、張發奎等等,可見他絕非一般人物。
大革命時代,軍閥混戰,鄧鏗成立了粵軍第一師,自己擔任師長,后來具有南天王之稱的陳濟棠都是從鄧鏗的粵軍第一師走出來的。當時鄧鏗手下猛將如云,自身能力頗為不讓,連蔣介石的地位都及不上他。
那么為什么鄧鏗在歷史上名聲不顯赫呢?最主要是因為他死得早,是被別人暗殺的,1922年,鄧鏗從香港回廣州,在廣州火車站的時候,他剛剛下車,就有一個殺手從人群中沖出來,“砰”的一槍打中了他。
鄧鏗中槍之后,眾人立刻把他抬到醫院,他并未立刻死去,他曾說了四個字:“好人難做。”沒人知道他這話的意思。
直到今天,我們仍舊有磚家學者在研究鄧鏗死前說的這四個字,不過一直沒研究出來。
鄧仲元廣東惠陽人,原名士元,別名鏗。早年就讀于惠陽,后肄業于崇雅學堂。19歲入廣州將弁學堂,早年參加辛亥革命,曾任廣東軍政府陸軍司司長、粵軍總部參謀長兼陸軍第一師師長,參加過討伐袁世凱、驅除龍濟光等戰役, 功績卓著。
中文名稱
鄧仲元
別名
鏗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出生地
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金盤堡
出生日期
1886年
逝世日期
1922年
目錄 |
鄧仲元,原名鄧士元,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生于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金盤堡,7歲時隨父親鄧麗川經商落戶淡水。淡水鄧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自清乾隆年間開基淡水后,鄧氏先人歷代經商,積聚了大量財富,到清末時人才輩出,鐵面御史鄧承修就是杰出代表。鄧承修在中法戰爭后告病回鄉,這一年正好鄧鏗出世,在幼年時,鄧鏗已深受鄧承修鐵漢精神的熏陶。
1905年考入廣州將弁學堂步兵科,畢業后留校,任步兵科教員兼公立政法學堂體操教習,不久任代區隊長。
1907年升任該校學兵營排長兼代左隊隊官。
1909年任黃埔陸軍小學堂學長。
1910年籌劃廣州起義,失敗后出走香港。辛亥革命爆發后,與陳炯明等在惠陽淡水首義,繼而率兵進攻惠州,與敵作戰,身先士卒,率眾擊潰敵軍,迫使惠州守敵投降,光復惠州。任東江第一軍參謀長,后改編為陸軍第一混成協,任協統。同年11月9日廣東軍政府成立,任陸軍司司長兼稽勛局局長,軍銜為陸軍中將。
1911年,黃花崗起義前夕,廣州地方官吏在事前已有所察覺,采取了一些措施防范革命黨人入城,對外地口音的人要求有不動產作擔保。此時,鄧鏗的父親曾在廣州小東門開設有廣豐米店,鄧鏗便以米店為潛入廣州的革命黨人提供住所,并表示如有不測,毀家也在所不惜。遺憾的是,黃花崗起義以失敗告終,鄧鏗也不得不逃亡海外。
1911年9月初,陳炯明和鄧仲元等人秘密潛入淡水,首先在淡水發動當地農民和手工業者百余人圍攻淡水警署,繳槍三十余支,子-彈千余發。隨后參加起義的民眾愈來愈多,兩日之間發展到五百余人。當時,起義軍共編成七個大隊,陳炯明為總司令,嚴德明、鄧鏗、陳經、丘耀西、陳焯廷、謝子瑜、黃德修等七人為各隊大隊長,鄧鏗兼司令部參謀長。9月8日,各隊民軍舉起革命旗幟,到平潭白泥塘一帶集中,布置駐守陣地,準備進攻惠城。
當時駐惠州的廣東陸路提督秦炳直聞報,一方面忙不迭地募兵籌餉,另一方面又調各地巡防營兵到惠城候命。這時惠州府、縣兩城城門均有兵巡守,除府城大東門和縣城西門留為交通孔道,仍舊開放外,其他城門一律關閉。
其軍事目標是奪取歸善縣城。時清兵巡防營六百余人集合在饅頭嶺 (今文頭嶺)。
兩軍交戰約五小時,互有進退和傷亡,清軍以為民軍英勇,不敢戀戰而退守原防。次日戰況仍呈膠著狀態,未分勝負。
民軍沖破清兵防地,占據了險要的地區二圣宮。有史料記載當第一軍進入永湖、馬安之間時,清軍援兵趕到,民軍兵力少,且武器裝備也遠不如對手,前線一度告急。就在這危急關頭,鄧鏗親率生力軍民兵百數十人加入作戰,力敵清軍數營之眾,硬生生將敵軍擊破。在戰斗中,鄧鏗身先士卒,在槍林彈雨中率眾沖鋒數次,連帽子的帽結都被流彈擊中打飛,可見戰斗的慘烈兇險。是役,清軍元氣大傷,不得不困守惠州城。
9月16日,大勢已去的秦炳直接受惠州知府徐書祥的相勸,同意獻城。19日,惠州光復。秦炳直下令開通府城東門,恢復與縣城的交通。當日上午8時左右,鄧鏗等統率所部士兵,由縣城出發,經水東街過浮橋直進府城,沿途商店燃放爆竹歡迎。各隊民軍相繼進城后,由起義軍司令陳炯明領銜發出布告剪發和安民,易歸善縣為惠陽縣。
1913年任瓊崖鎮守使。后起兵反袁,與龍濟光激戰于三水,失敗后逃亡日本。
惠州一戰,鄧仲元聲名鵲起。廣東全省光復后,鄧鏗升任廣東陸軍第一混成
協協統,廣東都督府陸軍司長兼稽查局長,后改任都督府參謀長。廣東都督胡漢民十分器重鄧鏗,想把胞妹嫁給他,但是鄧不想給人落下高攀富貴的口實,竟婉言謝絕。在廣東軍界中,鄧鏗稱得上是舉足輕重的人物。在胡漢民掌粵時期,他被授為陸軍中將,出任國防重地瓊崖鎮守使。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后,被袁世凱任命為廣東都督的龍濟光進兵廣東,逼近三水河口。粵軍內部矛盾重重,鄧鏗受命于危難之際,匆忙趕赴三水指揮。然鄧鏗到三水僅一日,已被袁世凱收買的蘇慎初炮擊廣州的都督府,粵督陳炯明逃亡香港,鄧鏗獲知消息,知事已不可為,乃赴香港見陳炯明,希冀挽救局面。而局勢急轉直下,龍濟光進入廣州,二次革命失敗。
1914年,鄧仲元追隨孫中山在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任軍務部副部長。從此之后,鄧鏗一直是孫中山的得力助手,在討袁(世凱)驅龍(濟光)、護法援閩等戰事中打了無數硬仗。在當時,鄧鏗與朱執信、廖仲愷被同視為孫中山的股肱心膂。朱、廖二人是政治活動家,鄧鏗則是掌握軍權的重量級人物,孫中山在軍事上很多時候要依賴鄧鏗。
鄧仲元待人仁厚,律己廉潔,治家節儉,常常以減衣縮食來勉勵家人。在福建征戰期間,他對自己的要求尤為嚴格,"月受俸僅百二十金,即平日輕慢公者,亦為贊嘆而敬服"。他經常對下屬和朋友說:"近來人心常以做官為黷貨途徑,及其已得,則消耗與嗜。即稍稍儲積,其結果不過增加自身罪惡,而陷后人于有恃無恐,不克振拔之地而已。"聞者皆服為名論。難怪胡漢民稱鄧仲元為"武人之中,高節遠矚,惟公為能"。
1917年,援閩粵軍成立,鄧鏗任粵軍總部參謀長。粵軍開赴粵東,與閩督李厚基開戰,攻占閩南二十六縣,成立閩南護法區。1920年,援閩粵軍回粵驅桂,粵軍分左、中、右三路回粵,鄧鏗任左路總指揮。粵軍回粵以后,進行了整編。鄧鏗以粵軍參謀長之身,兼任粵軍第一師師長之職,力圖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新軍。在粵軍中,第一師是為全軍模范,這離不開鄧鏗的強軍政策與人格魅力。21世紀,人們一談起孫中山的基本革命部隊就說到粵軍,一說起粵軍就說到第一師,而粵軍第一師是由鄧鏗創建的,鄧鏗在粵軍第一師有著無比的人望。
1920年秋與辛亥革命元老、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六弟何貫中率部回粵,10月中旬收復廣州,年底驅逐了盤踞廣東的莫榮新。
1921年5月,任廣州軍政府第一師師長兼總司令部參謀長。同年夏,擊潰犯粵的沈殿英、劉震寰部。接著,積極支持孫中山北伐,擔任后方籌餉械的任務。
鄧仲元治軍嚴謹,廉政不阿,嫉惡如仇。他對軍中不肖分子包庇煙賭的行徑,毫不徇情,并多次派出憲兵,專門緝拿偷運煙土的官兵。有一次,他在廣州晏公街緝獲煙土兩百多擔,查明是陳炯明的部署洪兆麟、陳炯光、陳覺民等人伙同所為。鄧仲元與陳炯明雖是生死患難之交,但是鄧仲元并沒有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召集廣州各界代表和各國駐廣州領事,共同監督將煙土焚于東郊。此舉被當時的人們贊頌為林則徐之后的第二次大規模焚毀鴉片。有人勸他辦事不要過于猛烈,鄧鏗則說:"怕死則不必作革命事業,丈夫寧玉碎耳,何慮?"但是,此時的鄧鏗還沒有想到,他的正義之舉,已經為他日后遇刺埋下了禍根。
1922年3月21日傍晚7時,鄧鏗從香港返回廣州,在廣九車站下車,即將登上汽車前,忽然人群中響起了槍聲。鄧仲元身中兩彈,一彈掠過腹部,微傷,另一顆子-彈則貫胃部而出,重傷。鄧鏗中槍負傷后第一時間仍想奮力抓住兇手,但是傷重不支,只好馬上命令司機趕回省署。見到陳炯明和家屬親人后,此時的鄧鏗已隱隱感覺到性命難保,遂告知后事:"余才學不逮朱執信遠甚,朱且先我而死,為革命黨人,平日拼作犧牲,爾等無過傷也。天下不能容好人,付之嘆息而已。"于23日4時不幸逝世,臨終前嘆息一聲"好人難做"!就是鄧鏗臨終前的這些話,引發了后來人的無限猜想。
鄧仲元并沒有因為傷重在當天去世,而是被送到中法韜美醫院緊急救治無效后,在兩天后與世長辭,年僅36歲。據史料記載,鄧仲元的槍傷本來有希望治愈,但是由于患有輕微的肺癆,胃腹兩處受傷引發了嚴重的并發癥。3月23日上午5時,藥石無靈,一顆閃耀的軍事明星就這樣隕落在嶺南大地。
鄧仲元個人的悲劇,也是粵軍第一師的悲劇。鄧鏗以后,再沒人能整合粵軍第一師,這支模范部隊不斷分裂,一部分跟隨陳炯明,一部分跟隨孫中山。跟隨陳炯明的那支,也就隨著陳炯明的失敗而退出歷史舞臺;跟隨孫中山的那部分,日后發展為威名赫赫的北伐四軍。四軍又分為陳銘樞、陳濟棠、張發奎、葉挺四部分,其中陳銘樞的第十師發展為第十九路軍,是淞滬抗戰的民族英雄部隊;陳濟棠的第十一師發展為第八路軍,是南天王陳濟棠主粵的根基;張發奎第十二師則繼承四軍的番號,仍然稱為第四軍;葉挺獨立團在北伐后擴編為五個團,是南昌起義的主力,成為解放軍的創建者。這幾支從粵軍第一師走出的部隊,在往后的歷史舞臺上發揮重大作用,又多次自相殘殺,但無論其中哪一支,都以當年在鄧鏗統領下的粵軍第一師為榮。
鄧仲元弱冠從戎,和陳炯明淡水起義,打敗晚清提督秦炳直,嚇得清官員棄城而逃,是光復惠州的功臣之一;創建粵軍第一師,李濟深、葉挺、陳誠、薛岳、羅卓英、鄧演達、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陳可鈺、黃鎮球、張發奎、黃琪翔、余漢謀、李漢魂、戴戟、李章達、梁鴻楷、陳濟棠、鄧世增、鄧龍光、繆培南、李揚敬、徐景唐、香翰屏、朱暉日、錢大鈞等著名將領均出自其門下;斡旋于孫中山與陳炯明之間,為孫陳統一戰線鞠躬盡瘁;遇刺后被孫中山以大總統的名義追贈為陸軍上將。1929年7月24日國民政府令擬照上將陣亡例給恤。
孫中山在唁電上說:"仲元遽以創傷,傷哉!平日忠于國事,勇于奮斗,前途之望,正復無量。壯年遽殞,不止粵中惜此人材也。"
胡漢民在1935年追憶鄧鏗時曾說過一句話:"總理革命數十年,直接奉命為主義前趨之軍人,當推仲元先生為第一人。"
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側,有一座民國陸軍上將之墓巍然壯觀,這就是鄧仲元墓。該墓有孫中山先生親題的墓碑,還有胡漢民撰寫的"陸軍上將鄧仲元墓表"碑,以及神采剛毅、手握指揮刀的軍裝立像。置身墓園中,仍能感覺到昔日粵軍將帥的英勇氣魄。
鄧仲元之死當時在廣東引起了巨大的震動,許多城市都有悼念活動。這份悼念,直至今天仍能讓人深切感受到,比如惠州西湖荔浦風清的 "紀鄧山莊"(今已不存),以及今天仍傲立豐湖的仲元亭;在廣州,有肅穆的鄧鏗墓,仲元中學和仲元圖書館;在梅州,有仲元東路和仲元西路,還曾籌辦過仲元職業學校等等,都是對鄧鏗永恒的紀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鄧仲元為革命烈士。現惠州西湖建有仲元亭、廣州番禺的廣東仲元中學以示紀念。
歡迎光臨 盛世收藏網 (http://www.ylpqc.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