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石論“眼”
0 d7 U7 w. H- E2 w! x
應唐大先生囑托,對葉形、圓盤形石器做一簡述,因時間和知識有限,未能做拓片和線圖,僅有描述和淺薄觀點,望各位老師指正,后續會繼續修改此文章。
2020年春,農家還未耕種,是調查最佳時間,一場大風之后,驅車前往,歷時15天采集多件石器及陶片,其中4件殘破石器引起了我的興趣,調查結束后,查閱了眾多考古資料,未找到考古出土記錄,就殘存石器談下個人看法。
整個北城子遺址周邊、公路兩旁臺地及水庫周邊進行了踏查。敖漢旗北城子遺址位于敖漢旗之東,隸屬于下洼鎮,東側丘陵,西傍干溝子河(屬教來河支流),南接漫臺地。站在北側山頂(此山暫定為龍鳳山),山半腰處立有一龍一鳳紋石雕像(圖一),山右側半腰處立有龜形石雕像,山頂撿有打制石器。右側山下季節河蜿蜒向南,流入西側干溝子河(屬教來河支流)。放眼遠望,公路貫穿東西,山下公路北側山下臺地地表有長方形圍壕,可見灰坑、房址等遺跡呈南北方向整齊地排列著,如果趕上雨天之后,地表所顯示出的房址輪廓會更清晰,這是古人居住過的半地穴居址。歷經近萬年的漫長時間,形成具有黑色土質的文化堆積,與周圍的原生土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地的百姓形象地稱之為“鍋腔子地”。公路南側為臺地,分布有小山包。兩側均為耕地。
j4 p. N; g' N5 {
圖一 龍鳳山7月份照片后續上傳)
9 h) r" ?9 S) ]
圖二采集于敖漢旗下洼鎮龍鳳山西南面公路南側的紅山文化遺址,定為第一地點,該遺址在敖漢旗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發現,遺址分布在以平頂小山包為主的西南和南側,灰圈兒從山頂以平行狀態從北向南橫向弧形排列,約有8排左右,其中下兩排有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重疊,在整個遺址最高處山頂灰圈兒位置采集有紅山文化彩陶缽和罐的殘片、殘斷石斧和刻槽圓盤形石器。
刻槽圓盤形石器灰白色石灰巖磨制,殘長8.5厘米,殘寬15厘米,厚3.5厘米,據此計算得出,器物如完整,應為最長20厘米,最寬17厘米。圓盤形扁體,背面平,正面漫鼓,直邊,沿邊緣向內磨一道深槽,正中位置一道片切割的直線槽,由淺入深將鼓面平分,背面三分之一處一道片切割筆直槽,與正面的直槽正好呈“十”字形。
圖二 刻槽圓盤形石器
8 G' ?6 I* ]( T) d: q3 b1 m
在敖漢旗下洼鎮龍鳳山東側,北城子遺址北側,采集有陶片(圖三)、石核、橢圓形絞索紋石器(圖四),采集位置為遺址的最中心,經過反復復查,確定該區域為趙寶溝文化遺址,定為第二地點,灰坑東西方向整齊排列,無任何文化層疊壓。圓盤形絞索紋石器采集于整個遺址的最中心,石灰巖制作,圓盤形扁體,殘長7.5厘米,殘寬13厘米,最厚處3厘米,據此計算,器物如完整,應為最長21厘米,最寬17厘米。器物背平,邊緣處起近高1厘米,寬0.8厘米邊棱,正面起鼓,棱向內漫弧與第二道凸楞在一端形成眼形(也是變形之字紋組合),一道片切割陰線將眼形與相連的面分成單元,陰刻線兩端向內面又延伸出兩道陰刻線,兩線與邊緣之間形成對稱的單元,三條陰刻線將中間分為獨立單元,單元內為網格紋。如果畫出殘損部分,猜測應是兩兩對稱的,中間應為四個‘人’字形組成,內分布網格紋。
圖三 篦點紋殘陶罐
3 K! I- c8 A6 ]圖四 圓盤形絞索紋石器
& }, J2 k4 O8 p' K% Z% v. J圖五采集于敖漢旗下洼鎮龍鳳山下紅山文化遺址,為同去的劉先生采集,定為第三地點,此遺址有夏家店下層文化重疊,采集有紅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陶片。桂葉形石器為灰綠色透輝石巖磨制,一角略殘,殘長15.7厘米,殘寬8.2厘米,厚2.8厘米。整體呈桂葉形扁體,一面平,平面邊緣一周向內斜收。一面鼓起,鼓起面沿邊緣一周起凹槽,正中漫脊兩道筆直切割線,兩切割線到邊緣距離相等。
圖五 桂葉形石器
4 y& i" H) P! U4 D圖六為朋友采集,敖漢旗下洼鎮風水山紅山文化遺址,距離龍鳳山20公里,風水山紅山文化遺址群分布范圍廣,遺跡豐富,地表能撿拾到大量的陶片和石器。橢圓形石器輝巖磨制,長17.8厘米,寬8厘米,厚3厘米。橢圓形扁體,一角略殘,底內凹,有弧度,正面隆起,邊緣薄。
圖六 橢圓形石器
8 j2 W2 G; j& L以上為本人親自采集或征集,另也看到類似的藏品,比如圖七(圖片來源于網絡),輝巖磨制,半圓形,斷裂,近邊緣一周凹槽,一面平,一面鼓并中部起脊,脊兩側兩道切割痕。
圖七 半圓形石器
- j7 D0 p0 L3 r
圖八(圖片來源于網絡),桂葉形石器為輝巖磨制,一角略殘,整體呈桂葉形扁體,一面平,一面鼓起,鼓起面沿邊緣一周向上斜收,正中起寬脊,脊到邊緣距離相等。
圖八 桂葉形石器
/ c/ i! W$ E* D& z! w C6 D圖九(圖片來源于網絡),刻紋桂葉形石器為黑綠色透輝石巖磨制,僅剩存半截。整體呈桂葉形扁體,一面平,一面鼓起,鼓面近邊緣一周起凹槽,正中脊兩道筆直切割線,兩切割線到邊緣距離相等,并在兩側切割線內管鉆兩個圓圈。
圖九 刻紋桂葉形石器
. r( I- H5 O& ]圖十(圖片來源于網絡),桂葉形石器為綠色透輝石巖磨制,一角略殘。整體呈桂葉形扁體,一面平,一面鼓起,正中起脊,脊兩側兩道筆直切割線,兩切割線到邊緣距離相等。
圖十 桂葉形石器
8 l8 y2 ]0 l6 A7 p( ^5 O3 ]% j圖十一(圖片來源于網絡),桂葉形石器為透輝石巖磨制。一角殘,整體呈桂葉形扁體,一面平,平面邊緣一周向內系斜收。一面鼓起,鼓起面沿邊緣一周起凹槽,正中漫脊兩道筆直切割線,兩切割線到邊緣距離相等。
圖十一 桂葉形石器
圖十二(圖片來源于網絡),刻紋桂葉形石器為灰綠色透輝石巖磨制,略殘,整體呈桂葉形扁體,底內凹,有弧度,正面隆起,正中四道陰刻線分成三道脊,脊兩側對稱兩道陰刻弧線,脊與弧線內刻動物紋飾。
圖十二 刻紋桂葉形石器
* w2 [6 c. T- e W
多方查找考古資料,并未發現有考古出土器記錄,僅在呼和浩特博物院和國外的考古資料中有類似發現,如圖十三(呼市博物院藏),圖十四(巴克特里亞文化器物)。
圖十三呼市博物院藏
3 g m2 I* c; S/ P Q# o; w& V
圖十四巴克特里亞文化器物
) a( I7 W! n* p! D6 \3 X7 R& [現就時代、材質與制作工藝和紋飾、意義等問題作如下淺析:
一、時代問題。曾去古玩市場,見有此類器物,咨詢攤主,回答是遼代,接著又有幾人說是在遼代遺址所撿,但是問有否遺址重疊,他們也說不清楚,所以有遼代說;后來有人在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撿拾,又有夏家店下層文化說;還有人因為制作工藝將此類定為新石器時代。此類器物近幾年見到多次,經常考察年代,但都未得到確切年代,因一次朋友拿圖六來詢問,索性直接約了他們去遺址調查,方圓20公里以內遺址幾乎全部留下了腳印,也算頗有收獲,通過遺址內采集到的器物與遺址地層有無疊壓關系等比較,認為目前蒙東和遼西地區的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均有此類器物存在。
二、材質與制作工藝和紋飾
此類器物目前國內主要發現于西拉沐倫河流域、大小凌河流域,嫩江流域等其它北、西北地區也有發現。其材質大體分為二種,第一種為石灰石制作(圖二,圖四),此類年代較早,大體為趙寶溝和紅山文化時期;第二類為透輝石巖制作(圖五、圖六、圖七、圖八、圖九、圖十、圖十一、圖十二),粒狀結構,內含角閃石、黑云母,所以有閃閃金點,顏色有灰綠色、黑色、黑灰色等,此類年代應為紅山晚期至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
從制作工藝上來講,均為磨制,器表均光滑有紋泛絲絹光澤,均為圓盤、橢圓或桂葉形,均不完整或斷裂,均為片、線切割組合,直線凹槽上寬下窄。
三、意義
圖十四為巴克特里亞文化考古出土器物,和本文中的器物屬于同類,官方也未解答寓意。圖十三為呼和浩特博物院藏品,標注為新石新石器時代石女陰,從形狀來說,此說法也可,但我有另一個認知。從采集與征集地點來看,此類多發現于西遼河流域,貫穿整個新石器時代,從材質、器型、完整程度分析,此類石器屬于專有定制,材質有專屬屬性,器型有專業用途,幾何圖案有對應意義。圖二形狀簡潔,整體似人面形,兩面組成“十”字,一橫一豎相交,符合人面部比例,橫為兩眼直線,豎為面部中線,有陰陽之意;圖三相對復雜,幾何圖案共分五個單元,兩兩對稱,凹凸有致,像整個面部嵌兩只眼睛;圖五、圖六、圖七、圖八、圖九、圖十、圖十一、圖十二為一類,同呼和浩特博物院藏品,除圖七、圖九、圖十二外,均為桂葉形,大多具有兩道陰刻線或僅中部起脊,我認為中部起脊為閉眼睛形式,陰刻線的為睜眼睛形式。圖七為半圓形,更是眼睛的具象。圖九兩側各鉆有一圓形,更不像呼市博物院所說的女陰,而是睜著的一雙眼。從生理結構講,眼睛形狀大同小異。圖十二比較特殊,兩側對稱四個組合動物紋,更不是女性生殖器,只能是蒼穹之眼,大地之眼,眼之天地,可觀宇宙,是天空之神。我認為是蠶身鳥首的組合器,也有可能是爬行類兩棲動物,也是表達宇宙之眼的縮影。
此類器物均無使用痕跡,均不完整,均采用擬人化幾何圖案,是對先祖的身體崇拜,是塑造人體自身藝術的最高境界,眼是人之靈魂,屬于固定眼譜精神崇拜,祭祀之時,畫出圓臉,擺上神眼,祈愿天地相通,以眼為證。說明此類石器的功用為祭祀,有統一使用規則,有性別、單雙眼、級別之分,不同祭祀場景使用規則不同,因目前無完整器出現,考慮在祭祀時實行毀器損葬方式,破損之后可以帶到另一個世界繼續陪伴,是全能全知之眼。
{著名的荷魯斯之眼是天空之神和神權的象征。左眼代表的是月亮,右眼代表的是太陽。右眼角代表1/2,眼球代表1/4,眉毛代表1/8,左眼角代表1/16,眼睫毛代表1/32,眼淚代表1/64。具有神圣的含義,荷魯斯之眼也成為辨別善惡、捍衛健康與幸福的護身符。荷魯斯之眼作為葬禮護身符,同生命之符一樣,它經常被描繪在死者的棺槨上,它保護死者在地下通往永生的路上不受傷害;同時荷魯斯之眼也代表著死后在地下世界對身體進行的修復和保護。(來自百度搜索)} 新石器時代各文化之間相互承襲和影響,在璀璨的考古學文化中,這只是其中的星點,希望能對蒙東地區、遼西地區、張家口地區等不同時期文化的祖先身體崇拜和祭祀文化提供幫助。
本文僅是我個人觀點,如有不當之處,還請讀者和老師們指正,我將虛心接受來自各方的建議,以此提高修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