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玩趣二、三事
/ t8 R2 O% ^: ?& R) c( l8 M' ^6 x3 O, {7 I
在我的收藏物品中,許多東西別人看來也許沒有用處,甚至不屑一顧,但是我自己認為很有意思,回憶之際津津有味、賞玩起來自得其樂。
" r; b3 x1 k' W, u- A8 O7 ^ 一、舊書趣藏讀有味+ P& E" L9 d9 P% r; _" w
收藏舊書偶爾閱讀是一種什么趣味呢?一篇主張趣味讀書,把書讀出活色生香來的《善讀書不負風月》的文章頗得我的贊許與認同。
* I) G: F& ~; h. \6 ~# _ j% | 文章舉例了鄭逸梅的讀書心得:心中無一事縈系,然后讀書得其奧、飲酒得其趣、睡眠得其適、游賞得其幽。讀《離騷經》宜于茶余,誦《劍俠傳》宜于酒后。天下惟善讀書者,不負花月、不脫酒盞、不離山水、不絕美人。讀美人傳宜緩,緩則愈覺纏綿。讀英雄傳宜急,急則豪氣直達。讀《紅樓夢》宜于暖閣,讀《水滸傳》宜于風廊。風日晴爽不出游,有負天時;明窗凈幾不讀書,有負地利;高朋滿座不飲酒,有負人和。! b/ q. C& K+ W6 i
文章引用英國詩人彌爾頓的讀書體會:“殺害了一個人,即是殺害了一個理性動物;但殺害了一本書,卻是將理性本身殺害了。”
% f; e# ~" f3 q$ ^ 文章最后用港人董橋《藏書家的心事》中的話:“人對書真的會有感情。字典之類的參考書是妻子,常在身邊為宜,但是翻了一輩子未必可以爛熟。詩歌小說只當是可以迷死人的艷遇,事后追憶起來總是甜的。又長又深的學術著作是半老的女人,非打點十二分精神不足以深解,有的當然還有點風韻,最要命的是后頭還有一大串注文,不肯罷休!至于政治評論、時事雜文等集子都是現買現賣,不外是青樓上的姑娘,親熱一下也就完了,明天再看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E* Y- I3 p( p8 ~% N
哇靠,這三人的讀書體會,有意思吧!6 B3 ~( \/ e) i; L0 f
我多年以來,節衣縮食,以拾荒精神收藏舊書,經年積攢,大約也有三、四千冊了吧。閑暇之余、開卷閱讀、想象溯源、自得其樂。個中趣味,頗值咀嚼;不敢說能開智明理、廣知博識,豐思潤想,但是絕對能夠陶情逸興,自得其樂矣。
( L* I+ h* Y5 o* H7 g比如《詩經體注圖考》,是一套四冊的線裝書。書中偶有一些插圖,如“十五國風地理圖考”,刻印的是一幅古代地圖,雖不精確,也沒有經緯度的劃分,但是讓我們知道了古代的地圖是個什么樣式。翻看中一不小心,思想就游離開去:仿佛自己就回到了遙遠的古代,在蒹暇蒼蒼的的蘆蕩水泮,遠處傳來兩只斑鳩“咕咕”的應答鳴叫,眼前是漣漪清清的流水,心中思念遠方的美麗女孩,趣味雋永。& J, U4 V4 r' |4 h4 A% K5 \
再如《何謂文學》(作者盧冀野)、《經學常識》、《曾文正公言行錄》、《左宗棠家書》等等這些書,都是民國初年的啟蒙教材。這些書能流傳到巴蜀內地民間,說明當時發政府重視教育的力度還是很大的,新學推廣也進入了內地鄉村的,反映了國學提倡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廣泛影響,以及清末維新運動以及新文化運動以來的民智開啟過程。看到這些書,可以感受到我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 `6 h3 m+ W. T! b 舊書這個東西,版式、題例、紙質、印刷往往與現代書籍不一樣,觀其內容又經常使人有時過境遷、物是人非的感覺:為什么當時是那樣,不是這樣?偶爾還要扼腕嘆息一番。就好象夢中情人很難成為現實的愛人;也好象初戀時因思想單純幼稚和不成熟,當時鬧得轟轟烈烈或刻骨銘心,后來卻不是那么回事,即使結婚了,實際生活往往還是平平淡淡的。
/ L$ T& n5 K% L! \ 所以,我認為翻看欣賞老舊藏書,追尋久遠年代的人、事、思想,就象懷念自己的初戀時光或年輕時的戀愛情節一樣:在追憶中去品味那悠遠如夢、甜蜜纏綿、幽怨哀婉的難忘情趣而已。不過,回憶往往是美好的,我自己翻閱舊書的趣味,不過如此罷了。 1 f4 @ g3 n+ w) M2 e+ s
7 x( P; l8 M; W7 [3 h
[ 本帖最后由 且聽風語 于 2011-8-21 20:59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