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范,冷門藏品以稀為貴8 ?% _& {, K! o0 L, ?
要想從古玩藝術品的諸多收藏門類中發現一個尚不為人知冷門藏項猶如大海撈針,如果這個藏項又因種種原因而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就更加難得了。中華青銅網的版主王榮林先生就是位有心又走運的藏家,他的10余件青銅范就是藏界的獨一份兒。
. P* Z) D3 | }5 p+ e) [/ H5 Z/ h* R0 Q* Z
: V7 K5 U9 q. C
: V: N6 T( G4 W/ B' l
范的“前世” 8 O e/ @: B2 E8 t
# h; _ }) t+ M. M" E3 n 常用詞“模范”,用來指值得學習的人或事物。這個詞語來自古代青銅器鑄造工藝的一種方法———范鑄法。范鑄的大致過程是,用洗好的陶土做一件青銅器,這個陶制的模型就是“模”。“模樣”這個詞就是說器物和“模”是一樣的。陶模烘干之后,在它表面再包裹一層陶土,等這個“外殼”干燥之后分成幾部分取下來,再拼粘成一個整體的“范”。鑄銅器的時候把銅水注入陶制的“范”里,冷卻之后敲碎陶范,就得到了青銅器。范鑄法離不開陶土,因為陶土原料易得,而且便于塑型。但對于需要大量復制的青銅器物而言,“一器一范”太麻煩了,于是用銅制范成為范鑄工藝的一大進步。銅范可以精確打磨,做出細致精美的青銅器,但范和器物的熔點相差無幾,澆鑄的銅水會使銅制的范熔化,因此銅范只用來生產小件器物,技術操作的難度也使得人們漸漸放棄了使用銅范。現在出土的陶范量很大,而最常見的銅范是錢幣范,生活用品的銅范存世很少。 0 b) }8 a/ Q6 i3 \, x
8 {6 n, g( b8 j! K
踏破鐵鞋無處覓 0 l$ V, N4 Q9 l% Q I
' l8 o- c' n6 @. f4 ?* J 四年前王先生聽說安徽的朋友發現了一只銅制的矛頭范,玩過古錢和銅鏡、略懂青銅器的他從沒聽說過這種東西,他趕忙去查書,可翻遍文物書籍也沒找到青銅矛頭范。網絡上“青銅范”詞條的檢索結果也寥寥無幾。就連《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中也只有一張砝碼的青銅范照片。于是他帶著好奇心特地跑了一趟安徽。他見到那只一尺來長的烏黑的矛范,第一反應就是竟然還有這樣的青銅器。從那只矛頭范開始,王先生就利用做古玩生意的優越條件,鋪開人脈,從四面八方的朋友那兒交換、收集起青銅范。在幾年的時間里,他從天南海北得到十件青銅范,有矛頭范、鈴鐺范、鏵犁范、帶扣范、佛像范、銅球范、車馬飾范等數個種類,時間跨度從戰國起到漢、唐、金、元、明、清的各個歷史時期。在王先生苦苦搜集青銅范的時候,他自己卻不知不覺地填補了青銅器收藏中的一項空白。由于青銅范存世稀少,在各大博物館里都難覓它們的身影,有關文物的著作中也很少提及。王先生的青銅范有一件巴掌大小的唐代擦擦佛像范。這只范的包漿色澤碧綠,里面則是發亮的古銅色。王先生拿出一塊橡皮泥填進范里,幾壓幾捏之后,從范中剝離出一具體態婀娜、肌膚豐腴的佛像。他托著泥像帶點自豪地說,目前這種類型的陶像在市場上的價格已經到了三四萬元,而“復制”佛像的“范”卻沒幾個人見過。現在王先生最想得到的是“鋪首”的銅范,他曾聽朋友談起過這種東西。但他也說,因為青銅范的稀有,或許他明天就會與朝思暮想的“鋪首范”相遇,也可能永遠也沒有機緣與它邂逅了。 & |' Z- q* u5 _* x C
/ N3 v, d5 e- s; D5 v6 H, e
另類收藏更有價值
3 I7 h8 F1 K) r3 [' ?4 M2 s$ M5 D0 {3 W9 _# ^. O
王先生的青銅范也吸引了文物專家的特別關注。有不少博物館都希望收購他的藏品來填補館藏的空白。著名古代青銅范鑄復原專家董亞巍先生就對王先生的那十幾件范具贊不絕口。專家吉金先生的評價是,王先生的收藏在國內僅此一家,由于銅范非常稀有,盡管它作為藏品的觀賞性不高,但卻是研究青銅鑄造的最好史料,它的學術貢獻就是它的最大價值所在,就這一點而言,王先生的十余件藏品可謂價值連城。吉先生說,青銅器的藏友們一提青銅器就是鼎和簋,但這些都是國家禁止買賣的文物,即便能夠從其它渠道獲得,也都價值不菲。大家不妨轉過頭來,多關注一些類似青銅范、鋪首這樣的青銅器小件,它們有的造型優美極具觀賞性,有的能夠作為史料來印證當時的文化和歷史背景,都是很好的冷門藏項,而現在看來越冷的將來升值的空間也就越大。 1 R, U2 ~0 V2 h2 K$ H* n/ g
8 M# |: r# ]. l/ _0 P' ~
[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5-8-13 19:54:16編輯過]
3 u0 m2 ~0 A" N1 U2 u* q5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