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的建鼓舞 9 |, O0 B6 x0 u, S3 L, n5 A4 K
, M. o9 H" t9 c0 F7 ^) f
- {4 q. s3 {6 ?漢代的鼓舞,除了盤鼓舞,就是建鼓舞。在建鼓舞中,鼓顯得更其重要,所以我們談建鼓舞不得不從鼓談起。 《天中記》卷43引《禮書》說:“凡鼓瑟、鼓琴、鼓鐘、鼓簧、鼓缶,皆謂之‘鼓’,以五音非鼓不節也。”這就是說,人們把演奏各種樂器的動作都稱為“鼓”,這是因為音樂是離不開鼓的,鼓的作用主要是指揮音樂節奏的。越是原始的樂舞,其節奏性也就越顯得重要。最先伴和勞動節奏出現的音樂如《淮南子》所說的“舉重勸力之歌”一類音樂,用來伴奏的敲擊樂器,應當是握在手里的勞動工具。《尚書》里所說的“擊石拊石”也當是敲擊石器。打擊樂器后來發展為鐘、磬、鼓等,而對音樂節奏起著骨干性的指揮作用的樂器無疑是鼓。所以說“五音非鼓不節”。《太平御覽》582引《五經要義》說:“鼓所以檢樂,為群音之長也。”說的正是鼓的這一重要作用。直到唐代,唐玄宗還說羯鼓是“ 八音之領袖”。 舞蹈是用有節奏的人體動作表達人的思想、感情、情緒的藝術,離了節奏就沒有舞蹈。所以朱載〓在《樂律全書》中說:“凡人之動而有節者莫若舞。”正是節奏這一強有力的紐帶,把鼓與舞緊緊地拴在了一起。《荀子·樂記》說舞蹈是“盡筋骨之力以要鐘鼓拊會之節而靡有悖逆者”。鼓在我國古代音樂中處于領袖地位,舞蹈離不開音樂,當然也離不開鼓,這樣鼓與舞就產生了不可分割的關系。《易上系辭》說:“鼓之舞之以盡神。”《詩經·小雅·伐木》說:“坎坎鼓我,蹲蹲舞我。”以至在漢語中把“鼓”與“舞”兩個字放在一起,組成“鼓舞”一詞,用以表達人或事物所具的那種使人振奮躍動的力量。 建鼓舞是一種以建鼓作為舞器、舞者作出各種舞姿以擊鼓的舞蹈,在各地出土的漢代畫象石中,保存著豐富的建鼓舞的形象資料。如山東曲阜漢畫象石(見《中國古代舞蹈史話》圖38)、徐州雙溝漢畫象石(本文圖一)、山東沂南漢畫象石(本文圖四)、河南南陽漢畫象石(本文圖二、圖三、圖五)等,反映了建鼓舞的豐富多變的舞姿。 建鼓作為一種樂器,是漢代以后承襲殷商楹鼓的舊制作成的。《禮記·明堂位》說:“夏后氏之鼓足,殷楹鼓周縣(懸)鼓。”鄭玄注說:“足,謂四足也。楹,謂之柱貫中上出也。”殷商時的楹鼓,是給鼓壁鑿上兩個相對的洞,然后穿上木柱,把柱在架上立起來,這樣鼓就被撐在空中,兩面均可以敲擊。建鼓實際上就是楹鼓。《太平御覽》582引《通禮纂義》說:“建鼓,大鼓也,少昊氏作焉,為眾樂之節。夏加四足,謂之節鼓;商人柱而貫之,謂之盈鼓;周人懸而擊之,謂之懸鼓。近代相承,植而建之,謂之建鼓,本出于商制也。”沂南畫象石建鼓的上柱部分有著繁縟的裝飾,向四方分出四支樹枝狀的飾物,柱的頂端為鷺,鷺下有流蘇華蓋,鼓壁有雷紋(見圖四)。其他各畫家石建鼓的上柱部分,都有羽毛或絲織品作成的飾物,對稱地分向兩側,稱為羽葆。南陽畫象石中有一建鼓由一只兩頭怪獸所承負(見圖二),又一建鼓的鼓柱插于怪獸之背部,鼓之四角對稱地飾有球狀物,當為鸞鈴(見圖三)。 建鼓舞的舞者大多為二人,均身穿長袖舞衣,分立于鼓之兩端,對稱地舞蹈和擊鼓。如南陽畫象石有一建鼓舞圖,二舞者分別在鼓的兩端一左一右作撲步。左舞者以左手擊鼓,右舞者以右手擊鼓。左舞者屈右臂于右上側,右舞者屈左臂于左上側,舞姿極美(見圖五)。又一南陽畫家石建鼓舞圖,二舞者弓步向鼓,分別斜向上伸直近鼓一臂擊鼓,另一臂持桴向斜下直伸,與擊鼓之臂成一直線,姿態特出(見圖三)。徐州雙溝畫象石上的二建鼓舞者,均持桴半舉雙臂,并佯裝從容邁步離鼓而去,可以想見,一眨眼間他們會突然回身擊鼓,作出令觀眾出其不意的優美舞姿(見圖一) 從建鼓上的飾物、雷紋、怪獸、鷺(鼓精)等看來,這個舞蹈是積淀著古代的宗教意識的,這是一個較復雜的問題,筆者將以專文進行探討,這里先且不表。 古代的古老舞蹈,常常會在交通閉塞的僻遠山鄉得到保存。陜西省寶雞縣于1982年在該縣西部邊遠山區發現的民間舞蹈《刁鼓》,就是和古代建鼓舞有著淵源關系的一個舞蹈。《刁鼓》的表演情況是這樣的:“在場子兩側各架起一面大鼓,大鼓斜面與地平線為45度角,高約一米。兩個擊鼓者身穿武士服裝站在中央敲擊各自的大鼓,隨之又去敲另一大鼓,這樣不停地往返互敲。邊敲邊舞,動作粗獷有力,節奏鮮明。除擊鼓表演外,常見的動作有“兩不見面”,即在敲擊一陣大鼓之后,又走出一人面向前站在兩鼓中間示為一屏障,擊鼓者打到一定節拍時,便雙手插腰,作騎馬蹲襠式分別站于“屏障”前后,隨著馬鑼節奏的變化你右他左你左他右地原地擺動,互相不停地交叉或左右窺視,甚為風趣。” (引自陜西省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辦公室所編《陜西民間舞蹈簡介》未刊稿)類似漢代建鼓舞的舞蹈,在我國苗族的舞蹈中更容易看到,其舞制較之陜西寶雞的《刁鼓》,更接近于漢代建鼓舞的面目,舞者既有男的,也有女性。 建鼓舞是漢代的重要舞蹈節目之一,但在古籍中卻很少有文字記載,我們應該通過文物、民間舞蹈和其他途徑,對這一舞蹈作更深入的研究。
& ^7 j' q$ O% L/ o[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6-2-3 12:36:17編輯過][/c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