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書友從臺灣帶了些書過來,我順便拿了幾本,其中有 中華民國五十七年 8開線裝一冊《宋拓李邕岳麓寺碑》 。 傳世北宋拓本有故宮博物館藏本、趙聲伯藏本、蘇州博物館藏本。歷代出版《麓山寺碑》碑帖甚多,國家文物出版社1984年曾出版《唐李邕書麓山寺碑》,以北京市文物商店藏宋拓本為底本。
《麓山寺碑》亦稱《岳麓寺碑》,李邕撰文并書,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立,在湖南長沙岳麓公園。碑高2.7米,寬1.35米,行楷書28行,滿行56字,共1413字。圓頂上飾有龍紋浮雕,上有陽文篆書“麓山寺碑”四字。碑左和右下方有損缺。碑側刻有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正書陰刻題名“元豐庚申元日同廣惠道人來襄陽米黻”字樣,“元豐庚申”即公元1080年。碑現在長沙岳麓山公園內。
《麓山寺碑》是李邕行楷書的代表作。李邕一生書寫過的眾多碑銘,以麓山寺碑最為精美,該碑筆力凝重雄健,氣勢縱橫,如五岳之不可撼。運筆博采魏晉及北朝諸家之長,結體縱橫相宜,筆法剛柔并施,章法參差錯落,行云流水,化柔為剛之美。北宋黃庭堅評其:“字勢豪逸,真復奇崛,所恨功務太深耳,少令功拙相半,使子敬復生, 不過如此。” 清孫承澤:“《岳麓寺碑》雖已殘剝,然其鋒穎尚凌厲不可一世。北海奇人,故所書爾爾。昔俞仲蔚謂此碑勝《云麾》,必有所見也。北海書宋初人不甚重之,至蘇、米而稍襲其法;又至趙文敏,每作大書,看意以擬之矣。”(《庚子消夏記》)后起書法大師,如蘇、米芾、趙孟頫等都沿襲其法。此碑筆力雄健,如五岳之不可撼,歷來于《李思訓碑》并稱為李邕的書法杰作。
1.jpg (83.25 KB, 下載次數: 11)
下載附件
的宋拓李邕岳麓寺碑
2014-6-11 13:35 上傳
2.jpg (100.98 KB, 下載次數: 6)
下載附件
的宋拓李邕岳麓寺碑
2014-6-11 13:35 上傳
3.jpg (90.78 KB, 下載次數: 14)
下載附件
的宋拓李邕岳麓寺碑
2014-6-11 13:35 上傳
4.jpg (103.59 KB, 下載次數: 8)
下載附件
的宋拓李邕岳麓寺碑
2014-6-11 13:35 上傳
5.jpg (119.34 KB, 下載次數: 9)
下載附件
的宋拓李邕岳麓寺碑
2014-6-11 13:36 上傳
6.jpg (81.45 KB, 下載次數: 12)
下載附件
的宋拓李邕岳麓寺碑
2014-6-11 13:36 上傳
7.jpg (128.54 KB, 下載次數: 9)
下載附件
的宋拓李邕岳麓寺碑
2014-6-11 13:36 上傳
8.jpg (77.26 KB, 下載次數: 12)
下載附件
的宋拓李邕岳麓寺碑
2014-6-11 13:36 上傳
《麓山寺碑》碑文
夫天之道也,東仁而首,西義而成,故清泰所居,指于成事者已。地之德也,川浮而動,岳鎮而安,故耆阇所臨,取于安定者已。茲寺大枑,厥旨玄同,是以回向度門,于廓右,仰止凈域,列乎巖巔。寶堂岌業于太虛,道樹森梢于曾渚。無風而林壑肅穆,不月而相事澄明。化城未真,梵天猶俗。名稱殆絕,地位嘗高者,不其盛歟! 麓山寺者,晉太始四年之所立也。有若法崇禪師者,振錫江左,除結澗陰,嘗與炎漢太宗長沙清廟棟宇接近,云霧晦冥,赤豹文貍,女蘿薜帶。山祗見于法眼,竇后依于佛光,至請舊居,特為新寺。禪師洎翌日,弘聚謀界眾表之。明詔行矣。水臬有制,丘墟盡平。太康二載,有若法導禪師,莫知何許人也。默受智印,深入證源。不壞外緣,而見心本。無作真性,而注福河。大起前功,重啟靈應。神僧銀色化身丈余,指定全模,標建方面。法物增備,檀供益崇。廣以凌云之臺,疏以布金之地。有若法愍禪師者,江夏人也。空慧雙銓,寂用同轡。慈目相視,凈心相續。綜覈萬法,安住一歸。注大道經,究上乘理。永托茲嶺,克終厥生。逮宋元徽中,尚書令湘州刺史王公諱僧虔,右軍之孫也。信尚敬田,作為塔廟。追存寶相,加名寶山,矧乎弓冶筆精,陶甄意匠。留書藏石,緘妙俟時。候法宇之仾,期珍價以興葺。遠慮將久,遺事未彰。梁天監三年,刺史夏侯公諱祥。了義重玄,別構正殿。紹泰二年,刺史王公諱琳、律師法賢,或在家出家,或聞見眼見,建涅盤像,開甘露門。長沙內史蕭沆,振起法鼓,弘演梵言。繼楗槌于景鐘,納貝葉于曾閣。陳司空吳明徹,隨侍中鎮南晉,安王、樂陽王,并佛性森然,國楨秀者。壯回廊以云構,蔚懸居以天覆。開皇九年,天臺大禪師守護法庭,澄清悲海,嚴幢標聳,智火融明。襲如來堂,坐法華定。四行樂而不取,三賢登而更遷。有若曇捷法師者,伐林及樹,染法與衣。不墜一滴之油,有沾大根之雨。總管大將軍齊郡公權,公諱武。福德莊嚴,喜慧方便。疏寫四部,鎮重百城。有若智謙法師者,愿廣于天,心細于氣。誦習山頂,創立花臺。有若摩訶衍禪師者,五力圓常,四無清凈。以因因而入果果,以滅滅而會如如。有若首楞法師者,文史早通,道釋后得。遠涉吳會,幽尋天臺。法界圖于剡中,真訣論于湘上。具究竟戒,敷解說筵。一法開無量之門,一音警無邊之眾。方等有以復悔,雙林有以追遠。并建場所,樂為住持。惟慧龍禪師者,跡其武,憑其高,超乎云門,絕彼塵網。深以為性有習,道有因,止于心,反于照,習也者。坐乎樹,居乎山,因也者。固,習而無因,則不往;因而無習,則不證。是以漚和正覺,阿若冥搜。想息而精進,甲堅,受除而煩惱殼散。百川到海,同味于咸;千葉在蓮,比色于凈。起定不離于平等,發慧但及于慈慧。故能聞者順其風,觀者探其道。牧伯萃心,洊臻。啟焚香之上緣,托成佛之嘉愿。上座惠杲寺主,惠亶都維那興哲等,皆靜慮演成,妙輪轉次。因差別而非法,隨品類而得根。去二見而入流,率一心而辦事。咸以形勝之會如彼,修行之跡如此。而豐碑未勒,盛業不書,安可默而已哉?將何以發揮頌聲,披揚宿志者也?司馬西河竇公,名彥澄,碩德高闈,紹賢遠識,器宇岳厚,檢操冰清。屬以師長闋官,攝行隨手。以家,而形于孝友;以己,而廣于詩書。以重,而雅俗自興;以明,而至道丕若。且猶歸心凈土,膜拜佛乘。摧喬慢之外幢,興開示之真語。建謀群吏,乃命下寮。顧蚊山之易疲,嘆龍宮之難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