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L成為這兩天的經濟熱詞,媒體報道的重點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央行第一次大規模使用PSL(抵押補充貸款)這種工具,對未來貨幣發行機制和利率形成機制將產生重大影響;二是這1萬億將通過“國家開發銀行”支持棚戶區的改造,這成為保增長的一項重要舉措。 其實還有一些問題值得高度關注:當這1萬億貸款砸向房地產,中國樓市格局將發生什么樣的變化?這是不是意味著,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政策發生了某種重大變化? 表面上看,棚戶區改造跟商品房市場風馬牛不相及,前者帶有保障房性質,后者是市場行為。或者說,在棚戶區改造中的受益人,絕大多數沒有能力購買商品房,所以他們住什么樣的房子,與商品房市場無關。 其實不然。棚戶區,就是中國式的貧民窟。它形成在“一窮二白”的計劃經濟時代,主要用來安置產業工人和城市貧民。最近20年,中國所有的城市建成區都經歷了2到4倍的擴張,因此棚戶區一般位于城市次中心位置,很少位于特別偏遠的地方。這類居住區往往是平房,建筑容積率一般都沒有超過1倍。 所謂棚戶區改造,其實質是貧民窟居民通過讓渡土地空間,來換取像樣的住房。通常做法是加大土地開發強度,部分面積用來安置原有居民,多余的面積成為商品房對外出售,開發商通過后者賺錢。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政府減免稅費,銀行提供低息貸款等。 假如一個棚戶區原來建筑容積率是1倍,居住了1200人。通過開發商重建,容積率變成了5倍,人均居住面積增加2倍(棚戶區原來的人均住宅面積一般非常狹窄),那么這個改造后的小區理論上可以容納3000人生活。也就是說,每重建一個棚戶區,都可以帶來大量的商品住房增量。其容納的增量人口,大概相當于原棚戶區的1.5到2倍,甚至更多。 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以及“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確定了三個“1億”的目標,即到2020年,要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 如果在2020年前完成涉及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那么開發商將同時獲準建設1.5億到2億人口容量的商品房作為補償,兩項相加可以容納2.5億到3億人左右。而且這些新增的商品房位于城市比較好的位置,享受到了稅收減免、貼息等政策紅利,它相對于郊區純商品房樓盤來說,顯然具有較大的市場優勢。 比如北京最近提出來,在2017年完成四環內棚戶區改造,大約是15萬戶。這些房子基本上是平房,所以根據上文的推算,當這15萬棚戶居民被安置的時候,至少同時建成了可以容納20萬到30萬戶人口的增量商品房。假如這件事情發生在一個住房過剩的城市,那郊區的其他樓盤就別想翻身了,只能不可避免地走向鬼城、死城。 也就是說,在中國絕大多數城市住宅已經過剩的情況下,1萬億新增貸款砸向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固然改善了城市貧民的居住條件,但同時大大增加了商品住宅的供應量。如果這個城市沒有吸引外來人口的能力,那它的樓市將更加過剩,更加絕望。換一種說法就是:在絕大多數城市,如果一個開發商不參加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你基本上不用建房子了。即便建了,也不會有人買你的。所以,1萬億PSL貸款下來,意味著大半房地產商必須死。 毫無疑問,棚戶區改造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需要積極推進。但它帶來負面影響,也需要充分估計。有沒有中間道路可走?比如政府低價收購一些滯銷或者爛尾的商品樓盤,來安置棚戶區居民?這些問題,都應該研究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