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7日《北京青年報》報道:7月25日,中華英才網發布最新一期《中國大學生最佳雇主調查報告》。報告顯示,今年“史上更難就業季”,大學生對薪酬的預期不降反增。報告指出,有35.9%的在校大學生將國有企業列為最理想的求職單位,國企仍為學生就業首選。此外,報告評選出的“最佳雇主排行榜TOP50”中,小米公司、京東、順豐速運(集團)有限公司等成為新上榜企業。 從對文章的評論來看,幾乎是一邊倒地批評大學生“自不量力”“不愿屈尊”“不愿創業”“看不起私企”等,筆者認為,這種批評是片面的,也是毫無道理的。盡管,批評人士居高臨下,以一個過來人或者長者的身份,以悲天憫人拯救眾生的態度,對學生進行循循善誘,進行道德啟迪,進行傳統熏陶,進行理想教育,進行創業激勵,進行人生規劃,但終究沒有找到事物的根結,所以,也就不會有什么效果,白費一番口舌,浪費一片心思,徒留一聲嘆息。 大學生為什么不應該首選國企?他們傻嗎?國企是什么?是“共和國的長子”!其中大多數企業都是壟斷企業,既有得天獨厚的資源、產業和市場優勢,更有政策、貸款、定價和待遇的保護優勢,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穩賺不賠,收益頗豐,待遇一流,而相比之下,中小企業和私營企業,道路逼仄,舉步維艱,如此境遇之下,讓誰選擇就業也會首選國企吧!我們為什么還要苛求大學生呢?我們不要再拿道德的大棒來嚇唬他們了,實際一點方為上策。 不容否認,在歷史上也確實曾經有一代熱血青年,他們愿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革命青年是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可為的。”這,就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這個運動對大多數知青們的確是一個嚴酷的鍛煉,但由于知青各自家庭政治背景的不同,知青返城的政治待遇也就有不同,也不乏借下鄉鍛煉為名鍍金走過場的現象,也有部分人在農村結婚“落戶”,永遠地留在了農村。 而如今,在經濟改革的大潮之下,你還幻想讓青年人志愿到最艱苦的地方去,那就只有兩條途徑可走:一是“讓當官的子弟先去”,二是,提高艱苦地區、行業和單位的待遇!實際上,在這個拼爹拼干爹的時代,很多官二代官三代或者富二代富三代,要么已經當上了公務員,要么已經成了美利堅合眾國的公民,所以,第一種方法也只是說說而已,他們的子弟是不會帶這個頭的。唯一可行的就是提高待遇,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提高一倍不行,就提高兩倍,兩倍不行就提高十倍,直把私企的待遇高得讓國企難望項背,如此來做,試看天下英才,誰還會對國企趨之若鶩呢? 國人傳統,不患寡就患不均。國企本來就高高在上,一家獨大,你還要錦上添花,私企本來就生存艱難,奄奄一息,你卻不管不問,不去雪中送炭,長此以往,多種經濟體制并存的美好藍圖就會化為泡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