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在北京舉行的“網易經濟學家年會夏季論壇”上,已經退休的原國稅總局副局長許善達透露了兩個驚人的經濟數字。 第一個數字是,到今年上半年為止,“政府收入”占同期GDP的比例上升到了44%,處于非福利國家的較高水平。所謂“政府收入”,在中國主要有四塊: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國有經營性資產收入。許善達透露,由于第四項只有1000億左右,所以被他忽略不計。今年上半年,全國財政收入為74638億元,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為25968億元,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為17096億元;而今年上半年我國GDP為269044億元。據此計算,上述三項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為44%。 許善達還提供了其他國家的數據,比如北歐國家普遍是45%到50%,也有到52%的,但這些國家都是福利國家,上學、看病、住房基本上都由政府承擔。而在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的非福利國家,大部分是36%左右。我大致算了一下,如果今年中國能將這個指標也降低到36%附近,理論上就可以給每個中國人發3600元現金。或者說,每年可以讓全體國民增加5萬億的消費蛋糕。 第二個數字是“社保費率”,個人工資交的占工資總額的8%,企業交的相當于工資總額的20%,加起來是28%,在全世界排在第五位。其實許善達這里說的“社保費率”應該是養老保險的費率,如果加上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險項目(不含住房公積金),單位和個人的總負擔相當于工資的40%。 在繳納了28%費率的養老保險,承受了世界第五的費率后,中國人的養老保障如何呢?我在這里替許善達補充一個數字,據新京報報道,我國企業員工養老金替代率(退休金購買力,相當于退休前收入的比例),已經從1999年的70%左右下降到了2011年的43%左右,遠低于55%的國際警戒線。而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員工退休金的替代率,一直維持在90%以上。 許善達可不是腦滿腸肥的糊涂官,他畢業于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1984年獲得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管理碩士,1990年獲得英國巴斯大學財政專業碩士,曾擔任過國稅總局科研所研究室主任,是“學而優則仕”的學者型官員。他提供的數據,應該非常準確。這些數據從國家和個人財富分配的角度,透露了國富民貧的原因。 前幾天,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發布《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4》,報告透露:我國最富有的1%的家庭占有全國三成以上的財產,底端25%的家庭僅擁有全國一成的財產。這個報告則從人與人之間財富分配的角度,反映了當前中國嚴重的貧富不均。 在許善達參加的這個論壇上,另一個退休高官也透露了一組重要數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在會上表示,2013年,當年的投資和GDP的比例達76.7%,而這個比例“十一五”是59.5%,“十五”是41.58%,“九五”是32.83%,隨著時間的推移,固定資產投資和當年GDP的比例是越來越高。 其實固定資產投資占GDP比重處于危險邊界,這一問題我在本欄中多次提及,還列舉過比李毅中更詳細的數據。今年上半年這一指標再創新高,達到了78%。在發達國家,這一指標一般是25%左右,新興經濟體在快速增長的時候也很少超過40%。中國超高的固定資產投資率,只能說明政府和國有企業投資的低效。其結果必然是大量財富被浪費,造成真實通脹率偏高,最終變相由民眾負擔。 但愿兩位退休部長透露的數字,以及他們的金玉良言能引起足夠的重視,通過實實在在的改革化解這些問題。否則,未來中國爆發經濟危機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