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有關人士近日稱,他們正密切關注并調研地方政府“回購商品房”用于保障房、或棚戶區改造安置房的做法,將來若時機成熟會加以推廣。目前成都、蕪湖等城市在棚改中已經或準備實施“政府回購方式”。 受這個消息影響,以及越來越多城市取消限購的刺激,房地產板塊從上周開始啟動。相當一批分析人士認為,房地產行業在此輪經濟調整中“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那么,“回購商品房”這個蛋糕到底有多大,它又能給房地產市場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 我認為,在財政收入增長乏力,地方債進入還款高峰的時候,地方政府其實沒有多少能力來回購商品房,所以這更像是一個可以用來炒作的概念,而沒有多大的實際操作空間。 所謂棚戶區改造,其實是讓棚戶區的居民通過讓渡土地空間的方式,來換取條件更好的住房。中國的棚戶區大多產生在計劃經濟時代和改革開放初期,這些年城市擴張迅速,所以各地棚戶區的位置一般來說不算差。比如北京,相當一批棚戶區在四環以內,甚至是二環以內。這種住宅區多是平房,容積率低,這就為改造留出了空間。 將1倍左右的容積率擴大到5倍甚至更高,即便扣除配套的學校、幼兒園、商業等面積,并且加倍返還原住民新房,仍然可以給開發商留下可觀的增量商品房用來銷售。所以,在這種模式的棚戶區改造中,政府只需要減免一些稅費,幫助提供一些低息貸款。最終,開發商也可以賺得盤滿缽滿,棚戶居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政府政績也得到了體現,可謂皆大歡喜。 但回購房模式呢?政府需要拿出大量現金回購房屋,如果采用貸款方式,將帶來沉重的利息負擔,政府的收益是獲得了棚戶區下面的土地。如果在房地產火爆的時候,這筆交易肯定賺錢,因為政府拿下的新土地可以高價賣出。可情況已經發生了逆轉,絕大多數中小城市的政府,根本無法將拿到的新土地變現,即便變現也很難彌補購房支出。錢如果不能轉起來,并實現某種增值,那這種模式就不能持續。所以非常明顯,所謂回購模式只在大城市有效,中小城市玩不轉。但大城市房地產狀況本來就不錯,爛尾的樓盤如果有,也基本上在郊區,你讓市中心的棚改居民到遙遠的郊區去生活,估計難度極高。 今年上半年,全國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2.1萬億元,同比增長26.3%,看起來似乎不錯。但如果再看幾個組數字,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去年上半年全國賣地收入同比上漲是46.3%;今年一季度賣地收入同比增長是40.3%。也就是說,進入2014年以后,賣地收入同比增長率不斷下滑,但了6月份只增長了7.3%。與此同時,全國財政收入增長率也大幅下滑,已經結束了兩位數的增長。而這以后,恐怕是“新常態”。 另外一方面,絕大多數地方政府被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財政部副部長王保安曾透露,今明兩年是地方債償債壓力最大的兩年。今年到期需償還的“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占債務總余額的21.89%,2015年是17.06%,2016年是11.58%,2017年是7.79%。他還透露,地方政府債務利息負擔沉重,例如2012年借助企業信用通過融資平臺公司發行企業債等融資年化利率達8%,通過“影子銀行”等融資成本更高,政府回購融資年化綜合成本大多在20%以上(據稱最高年融資成本達到42.4%,這種借債方式涉嫌吃里扒外,紀委應該調查才是)! 在“高利貸”重壓下的地方政府,肯定是希望通過房地產市場拿錢,現在你讓它向外掏錢,恐怕非常困難。而且,回購哪個開發商的房子,出什么價格,都是“瓜田李下”的事情,容易產生腐敗,更容易被人懷疑有腐敗。因此“回購模式”注定是一種用來“秀一秀”的模式,無法成為主流。至于棚戶區改造的主導模式,則必然大量增加市場中的商品房供應量,加劇樓市的過剩。 所以,地產股可以“小賭怡情”,“大賭”肯定傷身,建議大伙懷著投機心態見好就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