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購猛虎,曾經令市場一朝冰凍。今天,它的大撤退,卻無法令市場重回火爆。究其原因,一是限購在近一兩年內早已事實上被淡化,二是供需結構在三年里也已經出現實質變化。供給樂觀上漲的同時,需求卻蒼白無力。這一方面是由于偏緊的信貸政策和貨幣政策,另外,也確實與反腐等政治行為帶來的社會消費結構的改變息息相關。最后一點,雖然官方鮮少提及,卻是房企私下深感認同的真相。 限購松綁潮涌 有數據統(tǒng)計,截止7月25日,已有27個城市對調控進行松綁,其中7個城市全面取消限購,7個城市部分取消,4個城市可購房落戶,7個城市可享受購房補貼即公積金補貼,2個城市放松限價限購。 據統(tǒng)計,全面取消限購的七個城市是溫州、海口、長春、成都、濟南、沈陽、呼和浩特。七個部分取消限購的城市是武漢、天津、南昌、寧波、杭州、廈門、蘇州。七個城市購房可享受公積金補貼,如:揚州、合肥、鄭州、銅陵、宣城、泰州、常州。四個購房可落戶的城市為南寧、無錫、西寧、海南。最后兩個僅對限價和限購進行放松的城市是北京和廣州。 從時間來看,近期出現各地集中松綁限購的趨勢。僅在7月就有海口、濟南、西安等10個左右城市發(fā)文“松綁”。 從救市方式上看,除了蘇州等地直接取消某類住宅限購外,也有些城市取消或不再要求提供住房套數查詢證明,并降低“補稅”限制等,如濟南。也有城市通過放寬入戶政策、降低公積金貸款門檻、減免契稅或一次性付款可購第三套房等方式進行“救市”,比如南寧。 限購之所以于三四線城市率先松綁,背后是這些城市產業(yè)經濟發(fā)展不利,真實的剛性新增需求不足。根據上證報記者的實地調查,很多三四線城市中,以往樓市的銷售,多依靠政府、銀行、學校等事業(yè)單位或壟斷行業(yè)工作人員的投資性購房。在目前形勢下,這部分需求嚴重萎縮,極大影響了當地樓市銷售。加上開發(fā)商們近幾年大舉參與新城開發(fā),天量供給嚇退了很多意向購房人。人少城空、商業(yè)更不敢進,配套不足,購買更加無力。開發(fā)商再不敢輕易拿地,新城愈發(fā)壓力重重。這就是目前很多新城惡性循環(huán)的真實寫照。 難改樓市下調軌跡 那么,在此情況下,地方政府用松綁限購來救市,真的會有奇效嗎? 中原地產研究數據顯示,7月前20日,54個重點城市中,新房總成交量比6月同期微漲3.9%。若刨除端午節(jié)3天影響,7月成交量實際同比仍下降2.7%。而針對政府“松綁”樓市,中原集團研究中心總結了三類不同的市場反應,除“短期效果顯著,成交出現反彈”和“收效甚微”兩類城市外,抽樣調查的城市中,“松綁”對樓市“基本沒影響”的城市數量占近半數。 調查結果顯示,蘇州、無錫、廈門等地的“救市”不僅沒有拉動樓市實現銷售增長,反而都出現了不同程度下降。以蘇州為例,從7月19日起,全市取消對90平方米以上住房的限購政策,本地人及外地人均可購買。另有傳聞稱含90平方米以下的精裝修房源,綠色建筑二星以上取消限購等,多重“松綁”,蘇州卻仍難拉動樓市實現增長。蘇州6月以來至限購日前,銷售日均值大致為2.1萬平方米左右,而7月19至22日日均成交僅為1.8萬平方米左右。 再看一下一向具有風向標意義的杭州樓市,據了解,杭州開發(fā)商在限購松綁傳聞出現后進行了密集促銷,但業(yè)內人士認為,這也只會集中消化一批觀望需求,短期內可能使樓市成交量上漲10%至20%。但對于流動性存在危機的企業(yè),這一針“緩痛劑”可謂杯水車薪。一旦出現一兩個流動性危機案例,杭州樓市有可能重回冰點。“大勢未改,仍需自救”是專家給房企開出的最佳戰(zhàn)略。 克而瑞機構杭州總經理劉晨光表示,對于杭州房企來說,限購解除帶來的出貨時間窗口很短,短則一個月,長則兩三個月,且激發(fā)不出太多改善性需求。因此,此前準備充分的開發(fā)商可能會利用好這個窗口期。多數中小型流動性緊張的企業(yè),可能仍在危局中。如何解除這輪流動性危機,將是地方政府下一步救市目標,限貸放松可能是其中應有之意,但目前的市場仍需要一攬子解決方案,才有實質回暖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