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晚,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發布了大面積航班延誤橙色預警,稱受軍演影響,7月26日飛往華東地區的航班將出現大面積延誤。而中國國防部新聞事務局表示,從7月29日起在東南沿海方向舉行實兵演習,軍民航空管部門已采取各種措施減少影響,但軍演對民航影響是有限的,不是造成航班延誤的主要因素,近期主要受氣象影響較大。 此次航班大面積延誤,時間持續近一月,還在持續過程中,并且波及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機場建設、購機、燃油等在萬億元人民幣以上的航空運輸投資之下,管制導致使用效率如此之低,讓人深思。各種猜測應聲而起,無論是天氣還是演習,中國最繁忙的空中走廊癱瘓,并非正常市場經濟體該有的現象。平穩的經濟發展環境、有明確預期的管理才能提升經濟效率。 中國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26日早些時候首次發布大面積航班延誤預警,26日鄭州區域部分航路通行能力下降60%;上海區域相關航路通行能力下降65%;26日晚間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局再次發布預警,稱27日上海區域9時至11時有空域繁忙情況,其間前往廈門、福州、汕頭、晉江、臺灣以及部分中南地區的航班可能會受到影響,上海區域部分航路通行能力下降30%左右。 另據《新京報》報道:截止7月26日19時,首都機場共取消出港航班52架次,取消進港航班50架次;出港延誤246架次;進港延誤99架次,這是近一周來首都機場取消延誤航班較多的一天。截至26日15時,上海浦東機場延誤2至4小時航班14架次,取消航班39架次。上海虹橋機場未出港航班中,延誤2小時以上航班7架次,無延誤4小時以上航班,目前已取消航班共44架次。選用快捷的航空工具,反而成為不便捷的交通工具。 此次大面積延誤之前,中國民航延誤率在全球居高不下,成為中國運輸業的恥辱,與豪華的機場根本不相稱。 去年6月,美國Flightstats網站公布當年5月全球主要國際機場及航空公司航班準點排名:東京羽田機場排名首位,準點率93.82%;京穗滬包攬倒數三名,準點率二三成;中國內地各航空公司不僅完敗于日本、新加坡,連韓國、泰國、印度都比不上。按照7月27日該網站的統計數據,航班情況稍有好轉。 航班取消或者延誤,將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長期的延誤,預示有些非經濟非市場的考量,根本不把經濟損失當回事。 直接損失包括旅客時間損失、航空公司航油耗材損失、運營成本增長,以及其他間接損失。去年11月1日,民生證券管清友等人推測大以由上推知,在不考慮間接成本時,低延誤情景下2013年航空延誤損失約為439億元;高延誤情境下約為878億元。以今年的延誤率計算,恐怕損失在千億元以上。 中國經濟需要快速交通工具,航空客運連年兩位數增長。早在2012年,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躋身全球旅客吞吐量第二的國際機場,投資手筆極大,購買的飛機量也在全球領先。但所有增加快速運力的努力,在特定時期下都成了阿喀琉斯之踵,滯留在機場的旅客與取消的航班,在嘲笑構建豪華硬件的努力。 航空管理滯后,不僅牽涉到運輸效率的下降,運輸成本的上升,還會嚴重影響市場的信心,什么制度原因會產生目前滯脹不通的航空現象?中國的市場經濟會受到制度怎樣的掣肘,會遭遇怎樣沉重的打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