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其保險業相當發達,根據香港貿易發展局數據,2013年香港的保費收入達到2,907億港元,相當于香港的GDP的13.7%。而且作為全球金融中心,香港有一半的保險公司是在海外注冊的,其中以美國,英國公司為主。對于國內的投保人士,如果想要買國外保險公司提供的保險產品,香港是非常理想的選擇。于是內地很多富人紛紛前往香港購買保險。 根據香港保險業監理處的數據,去年,內地居民來港購買的保單超過10萬份,占香港保費收入的16%,內地保費收入增長11.2%。相對于增速放緩的大陸經濟來說,香港保險業的內地生意可以說是紅紅火火。 為什么內地土豪們都這么喜歡去香港買保險呢? 除了香港作為世界級金融中心有比較健全的法規,市場競爭比較全面之外,還有一些大家不太了解的因素: 通過保險來轉移資產 在法律上,保險權是高于債權的,所以很多企業主利用這種方式來轉移資產。 由于內地中小企業壽命比較短,加上最近一年多以來,經濟情況并不景氣。于是很多中小企業瀕臨破產。為了避免破產清算時失去一切家產,這些小企業主就想辦法借錢,甚至不惜把廠房抵押出去,然后用這些錢去香港購買巨額保險。這些保險受益人可以是這些小企業的老板,也可以他們的子女,或者親屬。 一旦企業破產倒閉,在清算其債務的時候,由于保險權高于債權,所以這些保險就可以得以幸免,法院既不能凍結這些保險里的資金,也不能要求保險的受益人代替老板償還債務。于是很多小企業就通過這種方式來轉移資產,避債。 這種轉移資產的方式除了用在避債方面之外,還用在夫妻不和時出現的財產糾紛上。通過將受益人設為家庭之外的其他人,當投保人離婚時這部分保險,就不能計入夫妻共同財產。 富豪們的遺產隱憂 國內有不少傳言稱中國將要開征遺產稅,這讓自古以來都有傳家習俗的中國人有一些難以接受,尤其是對這些年里富裕起來的企業家們。如果按照2010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遺產稅暫行條例(草案)》來執行遺產稅的話,遺產稅的征收方式如下: 遺產稅采用累進稅制:80萬起征,80萬以下的部分不征稅,80萬-200萬、200萬-500萬、500萬-1000萬以及超過1000萬的適用稅率分別為20%、30%、40%、50%。 對于某些企業家的后代來說,遺產稅將非常沉重——超過80萬的部分,最低將被征稅20%。如果父輩留下3000萬遺產,則需要納稅1034萬。 而有意思的是,香港在2006年取消了遺產稅,這讓很多擔心遺產稅的富豪們紛紛前往香港購買巨額壽險保單,通過給自己投保高額壽險,然后將受益人設為子女的方式,將大筆的財富放在保險之中,通過這種方式,來避免可能出現的遺產稅。 當然這些都是給富豪準備的,對于普通人來說,在香港買保險有沒有好處呢?當然有! 第一,重大疾病保險更便宜 重大疾病保險是大陸人去香港購買保險時,非常流行的險種。相比之下,中國本土保險公司保險疾病范圍小,而且年費高。據媒體報道,每年繳納一樣的保費,在同樣的繳費年限下,保額相差可以達到5倍之多。 為什么香港的重大疾病保險這么便宜呢?其實是因為內地人在香港購買保險實際上是沾了香港的便宜。一位香港保險經紀人對此的解釋是:“保險的價格是按照當地人口的平均壽命、發病率和死亡率等數據精算出的結果。香港人均壽命85歲,比內地平均高10歲,發病率和死亡率也低得多,所以保險自然比內地便宜。” 所以內地人去香港買保險,等于是用香港的價格買了內地的保險,實際上沾了香港的便宜。 第二,儲蓄類保險收益高 中國人自古望子成龍,很多富裕家庭也更愿意給孩子買一些儲蓄類保險。隨著孩子的年齡不斷增長,積累的資產就會越來越多,最后用在孩子上學,生活等方面。 以某內地保險公司的一個計劃為例,如果選擇10年繳費,每年1萬元的話,可以保障到80歲,每年可以領取從1%開始每年增加1%的“成長金”,60歲可以領取17000元祝壽金等,合計收益至80歲共計446300元。如果按照這么計算的話,這個保險計劃的年化收益率僅為3%。 而香港的保險產品設計則沒那么復雜,以某英國保險公司提供的保險產品為例每年交10萬元人民幣,連續繳納10年,到20歲時可一次性提取200萬元,或者30歲可以一次性提取415萬元。這么算下來,年化收益率將近5%。 相比之下,儲蓄類保險在香港不光設計簡單,而且回報豐厚。 赴港購買保險風險不容忽視 由于保險是在香港本地辦理的,所以如果在大陸或者其他地區出險,那么理賠的過程會比較復雜。而如果理賠之中出險糾紛,就更加麻煩了。因為是在香港購買的保險,所以適用香港本地法律,保險的糾紛必須在香港本地訴訟,而香港本地的律師費用遠高于內地,所以一般在香港和保險公司打官司是一般人難以負擔的,所以最后即便贏了官司,可能也不是特別劃算。(文/大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