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家屬戴著手套,緩緩撒下親人的骨灰和花瓣。南都記者 田飛 攝
2
海葬前,一女子跪在地上默默祈禱。
1
殯儀館一樓,專門設置了寫給逝去親人的天堂信箱。南都記者 李鵬 攝
南都訊記者李鵬 人生最后一站是怎么樣的?惠州市殯儀館昨日舉行開放日活動,邀請各界代表進館參觀。從去年5月1日開始,惠州市全面施行免除基本殯葬服務費用,只要是在惠州去世的無論本地還是外地戶籍同樣對待。至今,市殯儀館共辦理此類遺體4802具,其中本地戶籍人口占75%,非本地戶籍人口占25%。
殯儀館開放日,大膽參與者不多
昨日上午,惠州市殯儀館舉行公眾開放日體驗活動。這也是繼去年之后第二次舉辦此類活動。活動安排了介紹、參觀、體驗、座談四個環節,政協委員、市民代表、新聞媒體等幾十名代表參與活動。
雖然殯儀館開放日的信息早已通過各新聞媒體對外宣傳,但參與者并不多。參與去年活動的“惠州好人”志愿者救撈服務隊隊長趙喜昌今年帶著惠州市心連心公益組織的幾名志愿者一起參加。同樣,來自惠州某企業的職工代表鄧先生也是第二次參加活動。不過,市民代表只有寥寥幾人。
惠州市民政局副局長陳利金坦言,雖然前期已通過各種渠道發出邀請,但今年的報名情況并不理想,“可能很多人觀念上還是比較抗拒這些,就像今年的海葬活動,我們通過手機網絡向市民發了20多萬條短信,本意是倡導綠色殯葬,呼吁文明祭拜,但還是有七八個市民收到短信之后表示接受不了,特意打電話來罵,說我們不該發這樣的信息”。
此次活動也邀請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但卻沒有人大代表參與。對此,民革惠州市委秘書長吳士雄提出了質疑,“殯儀館面臨一些工作上的困難,更需要政府部門支持,可是開放日這樣的活動,本選區的人大代表為什么不來呢?”
只要不鋪張,辦后事可以不花錢
2014年5月1日起,惠州《關于免除殯葬基本公共服務費用的實施意見》正式實施,除了本市戶籍人口,在惠州市死亡且遺體在本市殯儀館實行火化的非本市戶籍居民,以及在本市或外市死亡且遺體實行火化的本市戶籍居民,都可以免除殯葬基本公共服務費用。
殯儀館工作人員介紹,去年5月1日至今,市殯儀館共辦理此類遺體4802具,其中本地戶籍人口占75%,非本地戶籍人口占25%。
“如果按照政策標準來,只要本著節約辦喪事的目的,在惠州就不會出現死不起的情況。”惠州市民政局副局長陳利金說,按照惠州的政策,包括遺體接運(普通殯葬專用車)、遺體火化(普通火化爐)、骨灰寄存(不少于1年或海葬、樹葬)以及遺體消毒、遺體存放(不超過3天)、遺體告別廳租用(小型告別廳)、骨灰盒(盅)(簡易標準型)等項目都是免費的。
針對市民抱怨“死不起”的情況,陳利金認為,為逝者購買墓地以及去世之后在家中停尸大辦喪事,這些花費才是導致出現“死不起”的主要原因,“如果本著節約的目的辦理后事,上述免費項目已經包括了所有程序,可以一分錢都不花”。
特寫
火化車間工作16年找媳婦都成了難題
昨日活動中,代表們除了參觀骨灰樓、遺體告別廳以及祭祀場、骨灰樹葬區、無煙拜祭區之外,還深入到遺體防腐間、整容化妝間、火化車間進行細致了解,近距離了解和體驗殯儀人員的“苦臟累”。
今年36歲的李組長已經在火化車間工作了16年,他從20歲就開始與逝者遺體打交道。代表們參觀時,他正在清理火化后的逝者遺骨。這些讓普通人感覺有點心驚的工作,他卻堅持了16年。
工作區域就是存放尸體的冷庫和火化尸體的火化車間,李組長坦言,雖然工作這么久,但如果晚上讓他一個人值班,還是有點不敢,“雖然明知道沒有什么,但實話說心里還是有點陰影,畢竟人都是有感情的”。
隨時都會有人逝去,隨時都會有遺體運來,所以李組長和同事的工作都是24小時不間斷,由于人手不足,只能兩班倒,“工作的辛苦和累,我們都能夠堅持下來,但有時候外界的不理解,會讓我們覺得挺委屈”。
談起為什么做這一行,李組長說,這條路還是父親給他選的,“當時父親讓我讀民政學校殯葬專業,那時候小,還不太懂,后來慢慢了解了,自己也很抗拒。可父親認為學這個至少就業沒問題,不會找不到工作”。
工作是不愁了,但婚事卻沒有著落。由于從事這一行,今年已經36歲的李組長還沒有結婚。之前也談過幾個女朋友,但得知他是做這一行之后,基本上就沒有成。“身邊朋友如果能接受我的工作,大家都還能在一起玩,但有些人知道你做這一行,就會躲開”。
“這么大沒有結婚,其實父母也很著急,有時候逼急了我也會和他們開玩笑,誰讓你們當初讓我讀這個專業。”李組長也面臨著父母逼婚,不過他說,現在正在談一個女朋友,而且對方知道他是做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