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瑪瑙俏雕“福壽封侯大吉”佩
: v. S+ Y; U: ` 俏雕即俏色雕,是玉器雕刻工藝中一種常用專業(yè)術(shù)語,“指利用玉料上天生的、固有的、面積小、色調(diào)鮮明,且區(qū)別于原料上大面積的其他顏色的一種色彩,進行設(shè)計創(chuàng)作,并將這種色彩強化成具體物象”。 琢玉人通過俏色這一手法使玉器雕件更為妙趣天成,猶若神來之筆而凸顯其藝術(shù)收藏價值。玉器俏雕工藝出現(xiàn)很早,距今3000多年的殷商時期玉器制作中就已經(jīng)嶄露頭角,1975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出土了一件利用俏色技藝制作的玉鱉,當(dāng)時匠人將玉料黑褐色皮保留,琢成鱉的背甲,青白色部分琢成頭部、腹部和足。這件玉鱉堪稱是目前所見最早的俏雕玉器。 俏雕技藝到明清時期更為成熟,出現(xiàn)例如“桐蔭仕女圖”、“翡翠白菜”等宮廷傳世名作,并且這一時期在民間玉雕中這類作品也同樣豐富多彩,清代戲曲作家謝堃在其博物筆記《金玉瑣碎》中記錄有關(guān)于“牧豎騎牛”、“睡美人”、“璊玉馬”、“二蜨一瓜”、“二荸薺”、“切破西瓜一角”等“巧色玉八種”。這是最早關(guān)于清代玉器俏作的文字記載。 這件清代瑪瑙俏雕佩飾(見圖),高5.3厘米,寬4厘米,厚2.4厘米,材質(zhì)系通透純凈的冰糖瑪瑙,其主體為一只扁圓豐滿的碩大壽桃,壽桃邊上有一蝙蝠張翼居一側(cè),取“捧壽”之意,一端鏤雕有枝莖,桃葉包繞,壽桃枝葉上雕琢有兩只猴子游戲其間,桃子表面并浮雕一只蜜蜂,這上面蝙蝠、壽桃、蜜蜂、猴子取諧音合意即為“福(蝠)壽(壽桃)封(蜂)侯(猴)”,正應(yīng)了上面雕琢的“福壽封侯大吉”六字,匠人利用瑪瑙上的色彩分布,因材施藝分別施以俏雕技法,尤其是這六個祝福吉語字樣凸顯其上極為醒目,頗是討喜。佩飾整體喜慶意味濃厚,堪稱是清代民間俏色瑪瑙藝術(shù)中代表之作。
& q* _) O4 f f8 q( r+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