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G src="http://www.csc.net.cn/china/articleimages/news/2005-2-1-7.jpg" border=0></P>
% E0 R0 Y7 Y6 `4 Y7 L& ]<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代詩人張繼的這首詩,令這座古寺聲名遠揚。名剎聽鐘為其一大特色。每逢除夕,人們不遠千里,專程前往聆聽寒山寺那108下祈祝新年的鐘聲。
, z7 {: s, E$ j1 E# }7 @5 ]' d! i0 H( S- S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監年間(502年—519年),建寺伊始,鑄有大鐘一口。相傳鐘聲高亢嘹亮,夜深人靜時,十幾里外的蘇州城內亦隱約可聞。因之歷代詩人多有頌之。但現在寺內懸掛的是清代鑄鐘,為張繼吟唱的古鐘早已湮沒于歷史的長河中了。7 D1 F$ P. V/ c; X) W1 F5 z5 u0 L
; i2 u, E6 n6 ?! _ 寒山寺現有兩口大鐘,一口懸寺內西側八角鐘樓,一口懸于大雄寶殿。雖然鐘聲依然高亢嘹亮,聲聞數里,但八角鐘樓內懸鐘是清代鑄造,大雄寶殿懸鐘為日本友人贈送。張繼吟唱過的古鐘,以及為明人唐寅賦過詩的明代鑄鐘皆不知去向。9 A6 l( T/ k s) K* E
3 p, }0 h5 H6 `7 ]- Q! H1 L
關于寒山寺古鐘下落,有著種種傳說。
# Z9 [ S, ]0 ?4 n8 x4 U5 R4 {' A* m7 f/ a
傳說有一年夏天,連日下雨。拾得在河邊搬運寺鐘時,被水沖向遠方。后來,拾得與鐘一起漂關過海,到了日本。寒山因思念他,鑄鐘一口,懸掛在寒山寺鐘亭。據《寒山寺志》稱:寒山所鑄造的這口唐鐘“冶煉超精,云雷奇石,波磔飛動,捫之有棱”。, R) ^2 C. c0 D# b
* l; K; W! e' ?" R 傳說中拾得與那口漂流到日本的鐘是否南朝梁所鑄,寒山于唐代所鑄鐘又在哪里,似皆無人知曉。% Y4 C; q' e* M+ o/ x
7 |( c: a% `% a( c& s( T/ u
明嘉靖時,本寂禪師主持修葺寺院,再鑄一口寺鐘。文人墨客曾為之作疏刻碑。其中唐伯虎所作《姑蘇寒寺化鐘疏》:“姑蘇城外古禪房,擬鑄銅鐘告四方;試看脫臺成器后,一聲敲下滿天霜”,記載了化緣鑄鐘始末。遺憾的是明朝所鑄鐘不久也失蹤了。據說是“鐘遇倭變銷為炮”。持續千年的“夜半鐘聲”從此沉寂。直到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在江蘇巡撫陳夔龍主持下,寺廟得以重修,并再次鑄造大鐘。即今寺內八角鐘亭所懸鐘。當時,經學家俞樾還補書了張繼的詩,并刻碑立在寒山寺碑廊。與此同時,重修寒山寺的消息傳到了東瀛,日本各界紛紛募捐,由小林誠義等鑄造了兩口姊妹鐘,一口贈送寒山寺,就是現在大雄寶殿懸掛的,一口送給日本館山寺。在送給寒山寺的鐘上,刻有當時的日本首相伊滕博文撰寫的銘文和題詩,其詩云:“姑蘇非異域,有路傳鐘聲。勿說盛衰跡,法燈滅又明。”
) r3 R2 A- Y0 p7 C
4 I; W' A; |& k9 i3 n. |: I 最早的寒山寺古鐘流向何方,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有一種說法是其流傳到了日本。前述拾得與鐘的傳聞即此說佐證。清末康有為到寒山寺游覽時題詩有:“鐘聲已渡海云東,冷盡寒山古寺楓。勿使豐干又饒舌,他人再到不空空。”也表示了這種觀點。伊滕博文贈送寒山寺的銅鐘銘文有“嘗聞寺鐘轉入我邦,今失所在”語,同樣承認古鐘流入日本。據說曾有日本人見過南朝梁鑄造的古鐘。但日本學者走訪了許多名剎古寺,未有結果。古鐘現在何處,是亡失了,還是仍在某一不為人知的地方?是在國內,還是流出國門?至今無從考查。(</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