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習慣把鏡子當作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每天對著它梳妝打扮、洗臉刷牙,不指望某天它突然能說出我們內心深處的思想。不過鏡子在古時候可沒有如此尋常。 - L/ S% q* O% X1 U
愛德華·伯恩·瓊斯《維納斯的鏡子》
% F, S, a3 x: Q* f0 O4 X7 V' f" o. `7 f) u% m; t4 ^ J% k8 U# ?
- 古代世界的鏡子
, M* h8 s" N* S+ q G4 \& J
人類何時發明第一面鏡子不得而知。也許最初我們只是望向水面,就像希臘神話里的美少年那喀索斯。當他俯身在靜水旁飲水時,他看到自身的倒影,并愛上了他。但每當他去親吻意中人,或將手臂伸入水中去擁抱他時,影像就消失了。于是他終于領悟:“他就是我自己!我能觸摸到,我現在知道我的形象了……”當我們有足夠的智力意識到水面上的倒影正是自己的映像時,鏡子的歷史開始了。
8 y. r% V: `1 w6 [4 b7 l 約翰·威廉·沃特豪斯《厄科與那喀索斯》$ f& m' z# v5 C
& e$ O6 K! ?( w5 V7 @
不過,在很多古代文化中,水面上的倒影往往被認為是人的靈魂所在之處。在有些社會比如希臘,看到自己的倒影甚至被認為是危險和邪惡的,因為那表示你的靈魂離開了軀體,可能會被水里的女妖和幽靈俘獲。所以當第一面人造鏡子誕生于人類視野中時,大家認為它是一種具有魔力的器物便不足為奇了。 % z l1 ]5 R" z; Y1 L
約翰·威廉·沃特豪斯《許拉斯與寧芙們》。許拉斯是赫拉克勒斯的侍童,在阿爾戈斯號金羊毛獵取團的路途中,赫拉克勒斯派許拉斯去打水,不料寧芙們愛慕許拉斯的美貌,將他魅惑入水中
& U' R B2 N) n; ?: V1 |
* ~. Y# }0 a+ Z- P. W- “冒煙的”黑曜石鏡5 r }) W. x( k. T! g
考古學家發現的最早鏡子是用黑曜石做的,可追溯到公元前約6200年。它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護身符,能迷惑邪惡的幽靈,保護靈魂不從活人體內逃逸,因而也常常與宗教相聯。
) I. S- `. B0 z( Y3 E關于黑曜石之鏡最有趣的傳說可能要屬中美洲神話中的黑暗與糾紛之神特斯卡特利波卡。他的名字最令人遐想,意為“冒煙的魔鏡”。在他的后腦勺戴著一面用黑曜石制成的鏡子,鏡子表面朦朧似煙,能預測干旱的結束。據說他曾把它藏匿起來,從而延長了災荒。 特斯卡特利波卡還有神奇的透視能力,能用這面鏡子預測未來并看到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這種神奇的透視能力使他成為中美洲巫師們的守護神,鏡子則是他們的行業工具。 5 N6 Q. {0 ^% H. @# y, v3 q
黑暗與糾紛之神特斯卡特利波卡的后腦勺戴著一面用黑曜石制成的鏡子,鏡子表面朦朧似煙,能預測干旱的結束。據說他曾把它藏匿起來,從而延長了災荒。
8 G( ]1 |/ x. w" I
+ k( o+ U5 g9 ^+ K- 兩河青銅鏡% h" `! G4 H: y: Z. T6 A
石器時代結束后,金屬的開采和加工推動銅器時代的誕生和發展。人們開始通過大量的銅和一定量的錫制造更堅硬而不易腐蝕的青銅合金。于是,隨著第一批偉大文明和城市的到來,產生了青銅劍、高效率戰爭,以及更多的鏡子。 最早的青銅鏡子發現于兩河流域,約為公元前4000年時的物品。正是這片新月形的土地孕育了西方世界最早的文明。約在公元前4500年,在幼發拉底河畔,烏貝德人定居下來并且創造了一個農業社會。他們懂得如何做土坯、石膏墻壁、馬賽克裝飾品、綠松石珠子和銅鏡子。 烏貝德人沒有留下文字記載,但是他們的后裔蘇美爾人自公元前3000年起發明了楔形文字,留下了土簡和考古證據,使我們了解到遠古青銅鏡的制作方法。到公元前2000年,冶煉業在兩河流域的烏魯克和烏爾等城市已是一個熱門行業。留存至今的契形文字中記載當時的鏡子大都是用紅銅和青銅制作的,貴族和富人們則用金子。 神話表明當時鏡子用來明確地比喻性感或美麗。在當地的愛神伊娜娜和她的丈夫杜穆茲的一次交談中,她熱切地叫道:“用它來摩擦我們的胸吧,親愛的!我的是由一個技藝高超的金屬匠制作的!”他也叫道:“愿你是面閃亮的鏡子!跟太陽來吧,和太陽在一起吧!” 蘇美爾人想認識他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如此的歡樂和生活怎么會與痛苦和不可避免的死亡共存呢?于是他們創造了無數的神,并且通過各種占卜方法來探索和影響未來。他們不僅檢查動物的內臟,研究天空,還照鏡子。這種鏡子是一碗水,上面通常漂浮著一層油,從油脂七彩的反光中他們可以看到幻像,并對其所代表的意義進行解釋。 - 埃及青銅鏡
3 D+ K4 H" f: Z, ?; \
在鏡子文明在兩河流域大放異彩之時,古埃及人也在大量使用這令人心迷神醉的發明。出土的埃及第一王朝時期(約公元前2900年)的文物中就有手柄的、呈倒梨形的鏡子。也許當時埃及人還只是從別處易貨而來,不過很快他們就自己制造鏡子。典型的古埃及青銅鏡主要為平面鏡,雙面均拋光,稍微呈橢圓形,下帶有手柄。拋得晶亮的表面由布、動物皮革或者燈心草編織物保護,鏡框上則鑲嵌有彩色玻璃、光玉髓和石英。 埃及的鏡子被大量用于世俗之用,陵墓中的雕刻展示他們從生到死都少不了用鏡子化妝、梳頭、穿衣打扮,因此鏡子也得名“看臉”。即使在死后,鏡子同樣不可缺少。
" J6 Q, c3 ]+ C% b 古埃及青銅鏡
, M; k4 j" B! d; [
" `( y* `0 [6 W0 A6 g( y《古埃及鏡子》一書中描述了一次喪葬儀式:一個姑娘為死者敬獻香料和一面鏡子,并且誦道:“獻給你的護衛靈(埃及人認為每一個人都有雙重靈魂,一個是護衛靈Ka,代表一個人的主要才能、能量和身份,另一個是靈魂Ba,是意識的靈魂,通常由鳥來表示)。它創造了你,即創造了早晨,你的軀體仍活著……像太陽神那樣每天健康地活著。”埃及人也許認為,鏡子有助于保護護衛靈,并能使靈魂過渡到下一個生命的輪回。 鏡子同時也被大量用作宗教器物,主要和太陽神拉有關,被認為是強大太陽神在地球上的象征。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古埃及的雕刻和繪畫作品中,太陽神頭上總放有一個圓形的太陽鏡,連鏡子的橢圓形狀也是模仿升起或者西下的太陽通過大氣折射時向兩側伸展的樣子。 考慮到鏡子在愛美活動中的重要性,不奇怪古埃及的鏡子也和司職愛情、生育、音樂和舞蹈的女神哈托爾有著聯系。哈托爾被認為是太陽神的眼睛,也許這就是為什么有些古代埃及的鏡子中央畫著神眼的緣故。鏡子手柄有時候展示著裸體的哈托爾,從陵墓中出土的繪畫上的舞蹈者經常是手握著鏡子跳舞。 g" p2 j! X* v( ~
古埃及鏡子1 U& J) V0 t% ^/ E( J5 p' o
4 \1 y. K5 V. x$ O: B2 I* [9 y4 I: d- N0 w- 伊達拉里亞銅鏡
; {- }% f) z. n) @5 ?4 f4 e7 H
商業活動的發展把鏡子介紹給各個民族。到公元前1000年時,全世界的人類都在制作鏡子。腓尼基人和伊達拉里亞人是當時的地中海沿岸最出色的商人,他們的船只航行于各個港口,傳載著消息、貨物和風俗習慣,也把傳統的埃及銅鏡加以修改,變身成本國的鏡子。不過,他們大多數的鏡子都是圓形而非埃及的橢圓形。 有關鏡子的種種傳說因而流傳得更為廣泛。和埃及人一樣,伊達拉里亞人很顯然也認為,要讓死者在冥界過上幸福的生活,能反映靈魂的必不可少。伊達拉里亞人語言里“靈魂(hinthial)”一詞的意思也是“鏡子里反射的形象”。 于是,伊達拉里亞人在海邊松軟的火山石里開鑿出地下墓穴,為死者重建了一個家園,里面有床、桌子、凳子、燭臺、金質胸針、耳環以及作為靈魂容器的鏡子。很多鏡子上都有希臘神話為主題的雕飾。比如酒神狄俄尼索斯和愛神厄洛斯,或繆斯女神在演奏里拉樂器。另一種常見的雕刻描繪的是奧德修斯、珀涅羅珀和狗阿爾戈斯,還有的雕刻是森林之神薩梯和酒神的女祭司在跳舞,以及雅典娜和巨人搏斗及赫拉克勒斯勇斗獅子的場面。不過,即使英雄也有需要母親呵護的時候,一面鏡子描繪的是強大的赫拉克勒斯在眾目睽睽之下吸吮母親乳汁的場面。 3 i a. {$ u6 i7 e" `' J
伊達拉里亞鏡蓋% T4 q* \- D; i, l8 \0 Z
: Z$ }, t& _# Z. Y/ f* q
- 古希臘銅鏡與神諭水鏡& h4 A% p6 _& n" Y; \$ ]
和伊達拉里亞人一樣,希臘人也主要是用銅金屬原料制作鏡子,這一手藝他們是從克里特島上的米諾斯文化學來的。到公元前約700年城邦出現時,希臘眾神集搬遷到奧林匹斯山上,他們種種有趣的故事則仍在人間流傳。自然,愛和美的女神離不開鏡子這一女性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另一些神話故事中,鏡子還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想想戈耳工三姐妹之一的美杜莎吧。她們有著丑惡的蛇發、像豬牙一樣的牙齒、巨大的黃金翼,凡生物只要望她們一眼便會變成石頭。后來,大英雄珀修斯在神使赫爾墨斯的建議下擦亮盾牌當鏡子,不直接去看美杜莎,以免變成石頭。他也得到仍在耿耿于懷的女神雅典娜的魔法支持。也許多虧雅典娜指揮了他的劍鋒,因為要在鏡子里舞劍,眼睛和手的協調十分困難。 8 b1 r0 O( O2 L( ^: M# v8 F0 [9 X
古希臘鏡蓋; c* T6 w f! f+ g% @# F
0 C! A1 M( ], G4 R9 m
希臘的神諭大量地使用鏡子。希臘作家保薩尼拉斯所寫,患病的希臘人向農神得墨忒爾請示以獲得“沒有過失的神諭”。“神諭的保留者用一根細繩拴住鏡子然后把它放下,估算一下距離,既不讓鏡子沉入泉水里,又能讓鏡子的邊緣碰到水面。然后他們向女神祈禱上香,之后看向鏡子里,即可看到病人是活還是死。” 在向太陽神阿波羅請示神諭時,“水能向望向泉水之人展示所有他想看到的東西”。在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里,墻上的一面鏡子只向人展示模糊的東西或者根本沒有東西,但是鏡子里“眾神的尊容和神座卻清晰可見”。這也許是早期的光學幻影,但古希臘人非常確信他們正以鏡子與眾神世界取得溝通。 ' ~% x, Q" i+ Q1 w3 x! c! ^. J
皮提亞工作時手捧一碗從神廟密室地底下圣泉中取出的水,看著水面說神諭
) i5 P0 J9 ~% G# [* Q2 l3 Z8 t: ^% L5 o5 ~+ p
- 古羅馬金屬鏡- D2 v( x6 U: w2 `& n
盡管“mirror”這個詞來自拉丁語的 “mirari” 或“mirus”,意為“神奇的”或“奇妙的”,講究實際的羅馬人實際上沒對鏡子投入太多的神話色彩。相反,他們照鏡子是為了欣賞自己和整理頭發,這種現象我們可以從無數的繪畫和雕刻上見到。羅馬有錢人家的女子花大量的時間美容,每天早晨的洗梳化妝往往長達數小時,整個過程中,她都一直在照鏡子。愛慕虛榮的羅馬男子在鏡子上花的時間也不少,據記載公共浴池的墻上掛滿了巨大的金屬鏡子。這反應一個事實:如果說地中海地區其他的人使用鏡子是為了反映靈魂,羅馬人使用鏡子則主要是為了照映自己。 為了滿足越來越大的鏡子市場,羅馬的手工業者大批量地制作鏡子,舍棄了早期鏡子背面精美的雕刻,以簡單的同心圓取而代之;使用將錫加熱的工藝使銅鏡表面堅硬;用海綿和浮石粉末擦拭鏡子以使其保持光亮。這一制作工藝流傳的時間之久令人吃驚,在之后的數個世紀里,古代西方世界的鏡子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7 Y0 X& a6 `4 ^5 r7 c& [/ T* M7 R
古羅馬鏡蓋 ]) f( e# V- h' I/ x. M
9 p+ F0 Y/ g* I
令人吃驚的是,各國鏡子的用途都與宗教習俗和魔力思維有著聯系。為了保護靈魂,美洲的阿茲特克人用亮如鏡面的物體來避邪。他們在家門口放一碗水,水中再放一把刀。這樣,如果鬼怪看向水里,就會看到自己被刀扎透,因而逃之夭夭。古代的猶太經文抄寫者認為,從卷宗前移開目光照一會兒鏡子可以改善弱視。猶太民間傳說也將鏡子與求愛聯系在一起:將心上人的名字在小鏡子的背面寫三遍,接著在兩只交媾的狗面前舉起鏡子,以照映它們的形象,然后讓你的意中人看鏡子。據說這樣可以獲取她的歡心。1 M* D, `- ^& B+ s( G
) H% P, ]1 [ ]* w a" s: ]
但是,鏡子捕捉形象的功能也令人恐懼。人們擔心自己的靈魂一旦溜進反射的鏡面里就會永遠出不來。因此,猶太人相信,當一個人去世時,哀悼者們需要將房間里的鏡子反扣,或是將鏡子對著墻壁。這樣,他生前在鏡子里所留下的靈魂就不會被魔鬼帶走,也不會騷擾這座房子。同樣的看法還有,病人不能照鏡子,因為那會讓他游離不定的靈魂逃進鏡子里。 希臘人認為,如果盯著鏡子看就會使自己受傷。不過,如果想消滅目光致人于死地的雞蛇獸,唯一的方法是舉起鏡子讓它自食其果。希臘人也認為打碎鏡子會帶來厄運。羅馬人在其上加了個七年的期限,因為他們認為人的健康以七年為周期循環變化。 這些恐懼和迷信有可能來自于原始的宗教。人類普遍有一種失落和渴望的感覺,認為自己在遙遠的過去曾經更明智、更寧靜、壽命更長,更接近神靈。只是不知什么原因,我們迷路了。、瑪雅人在《圣書》中提到,最初,人類的四位始祖智慧無窮且慧眼識萬物,這使眾神十分驚恐。于是眾神對人類始祖這樣做了手腳:“他們的視力被剝奪了,就像鏡子的表面被吹上了一層哈氣一樣。他們的視野模糊不清。只有當他們看附近時,物體才清晰可辨。”但我們也認為,生命的意義包含的不僅僅是殘酷的生存,我們需要感受這個世界并賦予它意義。為了再次能看到一切,巫師們便向鏡子尋找答案。、盡管此后基督教的廣泛傳播使人們不再祈求從古代諸神處聆聽神諭,占卜者們仍希望能從中預見命運和未來。繁縟的咒語、神秘的圓符和星芒符、燭光和對鏡子的特殊處理,一切都彌漫著神秘的氣氛,他們凝視水晶球或漆黑的鏡面,期望看普通人看不到的東西。占卜術盛行于許多神秘的宗教傳統中,不管基督教如何努力取締他們,這些秘教數個世紀以來的地下活動卻興盛不衰,深刻影響著那些想一探神秘究竟的人們。
/ y9 Q Q3 o0 u- Z9 v( U! o 傳說阿基米德利用鏡子反射陽光到敵船的船帆使其燃燒
9 J, Q( k% Y, Y1 K7 b+ W; m; q! Q, M% \$ |' P1 g; E! M0 F
- 中世紀和文藝復興后的鏡子
* Z a4 v) f$ B1 j& P
基督教的廣泛傳播使人們不再祈求從古代諸神處聆聽神諭,占卜者們仍希望能從中預見命運和未來。繁縟的咒語、神秘的圓符和星芒符、燭光和對鏡子的特殊處理,一切都彌漫著神秘的氣氛,他們凝視水晶球或漆黑的鏡面,期望看普通人看不到的東西。占卜術盛行于許多神秘的宗教傳統中,不管基督教如何努力取締他們,這些秘教數個世紀以來的地下活動卻興盛不衰,深刻影響著那些想一探神秘究竟的人們。 - 中世紀的鏡子傳說與迷信、巫師與占卜
; `0 O) v2 t! u6 ^; }' ?8 R& U
中世紀時,盡管嚴格的教規和宗教法庭的火刑懲罰著“異教邪說”的追隨者,但占卜習俗卻在民間根深蒂固。“鏡子,鏡子,誰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白雪公主的王后繼母念動咒語,于是誠實的魔鏡就告訴她,她的繼女是天底下最美麗的女人。 這個故事可能起源于中世紀,后由格林兄弟收集整理,但此時的歐洲民間傳說已經摻進了許多印度、阿拉伯和希伯來的題材,很難說清魔鏡的傳說到底起源于何處。
) F" E2 x9 J) I }+ D% k+ M( ^" z. v: ^
/ r- Y! S' X, ^3 X `在俄國,鏡子幫助農家少女決定能嫁給誰。最常用的方法是在漆黑的夜晚帶著火把和鏡子前往浴室或無人的草屋。女孩將鏡子掛在門對面的墻上,半夜時就能在鏡子里看到她未來的丈夫。有時候,一群少女圍著鏡子站一圈,其中一個女孩唱到:“四十個魔鬼和你們的小魔鬼,快從樹樁下、樹根下出來。”有時,鏡子里就出現未來丈夫的形象,不過,更多情況下出現的是魔鬼。 至少傳說是這樣的。 D, G7 B& F/ V! r' u8 Z$ I" s
X3 @3 Y9 v1 u% w& q# a) f魔鬼,魔鬼,鏡子占卜的副產品令人膽顫心驚,許多關于鏡子的迷信便始于此時,比如只裝3邊鏡框的鏡子是女巫用來觀察遠方的事物啦;不能在光線昏暗的地方照鏡子,不然魔鬼就會附體啦;一旦穿上結婚禮服,新娘就不應該再照鏡子,直到典禮結束,不然婚姻就會倒霉;吸血鬼和巫師的影像不會出現在鏡子里,因為他們沒有靈魂。總的來說,西方的鏡子似乎始終有種誘使人走向厄運的魔鬼要素在背后作祟。& ^+ k; }( g# b2 L' f& }
1 }+ t$ `8 f9 Y6 z$ S* U% @
當然,魔鏡和巫師也并非只有壞的一面。中世紀受人喜愛的民間故事集《羅馬人傳奇》中有這樣一則故事:一位羅馬騎士在前往圣地的路上遇到一位善良的巫師。后者勸告他:“除非有我的幫助,否則你就會成為死神的兒子,因為你的妻子已布好陷阱要殺掉你!”后來,通過用魔鏡的占卜使他幸免于難,同時也殺死了那個與他妻子私通的邪惡巫師。
. o! F% [! l; l( [ 從12世紀起就以各種版本和語言流傳的列那狐貍傳說里也有一面魔鏡,“在鏡子里,人可以看到在一里地內發生的所有事情。”
@; @1 [; q! z; ^, a5 G) m! @; b# ~
并非只有平民才會沉迷于巫術。14~16世紀間的文藝復興孕育和發生著知識、宗教、科學和神秘主義的變化。在這個時代,知識變得非常活躍、自由、沒有約束,作為探索宇宙神秘之一的占卜術越來越流行,同時也變得比以往更危險。比如在1501年,一名意大利巫師來到法國,聲稱自己是古羅馬信使神墨丘利,他將一面經過占星術制成的魔鏡獻給很賞識他的法王路易十二。受國王影響,鏡子占卜在法國貴族間風靡一時。 16世紀中葉,亨利二世的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將另一名巫師兼預言家諾查丹馬斯召到宮廷,對他寵信有加,可能是由于他的一首詩可解釋為預言了亨利二世的死期。她還獲得“王后巫師”的綽號,因為在諾查丹馬斯死后,她也開始看魔鏡占卜了。
+ {! o; d& K* G, r 諾查丹瑪斯至今仍是神秘學愛好者們研究的對象
1 |9 |$ Y; B0 y; E* y" J: N, I) |/ \
- 鏡子的象征與比喻,宗教與世俗% N/ Q" R1 Y: b+ D0 y9 S
由于人類對鏡子懷有敬畏的心理,它有時也被比作圣潔和貞節的象征。早期基督教神學家圣奧古斯丁用完美的鏡子比喻神圣的智慧。一些教會的圣書中也含有鏡子的字眼,比如11世紀的《教會鏡子》。許多神學家也把《圣經》比喻為“靈魂的鏡子,萬物的鏡子”。 12世紀起對圣母瑪麗亞的崇拜再次興盛時,人們將鏡子作為她的象征,要求有德的婦女效仿她保持貞節的榜樣,并且“從《圣經》這面鏡子里學會如何取悅自己終生的配偶。”教堂里開始出現作為貞節象征物的小鏡子。
B- L/ b% `: p& t1 Y2 O, Q 這幅《鏡子的寓意》帶有勸誡意味,教會之鏡意指《圣經》% Z% j7 }1 {5 c8 q
Z% c# g) W8 ?/ }) t6 g宗教象征主義的強大傳統也影響了詩人們。在14世紀意大利詩人但丁的《神曲·天國》中,到處都是光線、玻璃和鏡子的意象和比喻。 但逐漸地,鏡子開始進入世俗文學中。法國詩人紀堯姆·德·洛里和讓·德·默恩所著的《玫瑰傳奇》可稱作這一轉變的代表。13世紀早期,德·洛里創作了這個富有寓意的愛情故事,他把書中戀人的眼睛比作花園噴泉里的兩面水晶鏡子。不過她鏡子般明亮的眼睛也是危險的,因為“從這面鏡子中涌出一種新的瘋狂向男人襲擊……這里沒有智慧和節制的位置,有的只是簡單的愛的愿望。” 德·洛里沒有寫完小說即離開人世。40年后,讓·德·默恩續寫完下篇并將結論部分命名為《戀人之鏡》。在一大段離題的話之后,德·默恩借大自然贊美鏡子道: ……擁有如此神奇能力的鏡子,它竟能出神入化地反射和改變形象。”大自然嘆息道,“假如戰神瑪爾斯和愛神維納斯在起床之前用鏡子先照照……”,那他們也許就不會被維納斯的丈夫工匠神弗伏爾坎撒下的巨網逮住了
V% l9 q& \& V 亨德里克·德·科勒克 《維納斯與馬爾斯被伏爾坎捉奸》( F+ z# N! C+ @8 e
- H7 j& Y) o$ M- 14世紀后的凸面鏡、平面鏡,還有間諜戰
1 _( v6 b8 a7 j/ c& @2 c6 x" s
14世紀后關于鏡子世俗內容的書籍驟增,主題包括醫療、占星術和煉金術等,到1500年時,書名中帶有鏡子的著作超過350部。究其原因,可能是鏡子本身也在發生巨大變化。在過去六個世紀的進程中,玻璃鏡正逐漸取代金屬鏡,其文化和社會的影響是前所未有的。 其實早在公元前100 年,今日敘利亞附近的赫提工匠就發現了用模子吹玻璃的方法,大批量地生產造型優美的玻璃制品。這一工藝在組織完善的羅馬帝國境內迅速普及。古羅馬學者老普林尼說,“赫提曾一度以其玻璃工廠聞名。那里發明的除各種空心器皿之外,還有玻璃鏡子。” 但當時能作鏡子的上等玻璃卻很少,大部分玻璃都有波浪紋且里面盡是氣泡。于是金屬鏡又風光了一千年,而玻璃工藝因為羅馬帝國的衰落也時運不濟地迅速衰敗,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才東山再起。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占主導地位的鏡子并非今日常見的平面鏡,凸面鏡曾一度平分秋色。德國工匠繼承中世紀以來的傳統,經歷羅馬、伊斯蘭、拜占庭各個歷史階段,堅持獨立發展并最終成功制造出獨特的大型凸面鏡,尤其是鍍金技術幾乎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所打造的鏡面光潔度令人嘆為觀止。這點在當時的繪畫作品中有所反映,文藝復興時期德國、尼德蘭的繪畫中出現的毫無例外都是富有裝飾性的凸面鏡。 . a9 o! f( L* v6 z9 | ~2 `
在15世紀初尼德蘭畫家楊·凡·埃克的《阿諾芬尼夫婦像》中,畫面中央的墻上掛著一面凸面鏡。從這面小圓鏡里,不僅看得見這對新婚者的背影,還能看見站在他們對面的畫家本人。凸面鏡左側那扇窗戶的弧形表現,還有兩人頭頂那只金光閃爍的吊燈,其刻畫之精微和光線反射的準確,為現代攝影者所嘆服。用凸面鏡來豐富畫面空間,增加修飾效果,正是這幅尼德蘭傳統細密畫的特色。* X K/ N! u! b/ j4 }8 w
/ w( S- K& v9 k% F4 o( l) x+ q$ C
然而,威尼斯鏡藝匠們自13世紀末學會玻璃制造工藝以來,經過反復改進、試制,也逐漸掌握了平面鏡技術。兩國發明的鏡子掀起一股狂熱的風潮,誰掌握了鏡子制造的秘密,誰就掌握了壟斷性的經濟利益。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威尼斯早在14世紀就把間諜派到德國的紐倫堡附近偷師鏡子鍍金工藝。另一方面,德國的領主們也向威尼斯派去間諜策反當地的玻璃工匠。14~16世紀簡直是鏡子間諜大戰的時代,街頭巷尾到處都流傳著各種策反成功或失敗的閑言碎語。 這場世界上最早的工業間諜大戰以威尼斯大獲全勝而告終,16~17世紀,威尼斯幾乎壟斷了整個歐洲的鏡子供應,炙手可熱的鏡子價格是名畫的三倍。德國的凸面鏡完全退出歷史舞臺。 對此,美第奇家族的兩位法國王后可謂貢獻頗大。“王后巫師”凱瑟琳·德·美第奇在結婚時讓人在她的居室裝上119面威尼斯大型壁鏡;瑪麗·德·美第奇嫁給亨利四世時,威尼斯市以結婚紀念的名義送上一面裝飾各色名貴寶石的鏡子,這些事成了當時的熱門話題,各國王公貴族競相效仿,掀起一股威尼斯鏡的搶購熱潮。
6 L0 b+ z/ i/ r+ \: e( N 魯本斯所繪的《瑪麗·德·美第奇與亨利四世的婚禮》。瑪麗德美第奇把威尼斯平面鏡的追捧風潮帶到法國
& D: V5 ~( [' n* s4 H2 b+ h; U2 Y: ~4 g3 [/ w) x
, c& L0 c4 A4 o+ g9 m& O+ w) l( G q
- 鏡框上的近代美術史
' Y3 ~# \% R! z
此時,意大利文藝復興的鼎盛趨于尾聲,開始走向追求藝術技巧的時代。反映時代的風格,威尼斯鏡的鏡框一般厚重敦實,飾有各類以神話為主題的浮雕,如神廟的女像柱、巨人像柱等等。 17世紀時法國的路易十四執政時,由于嫌威尼斯鏡價格過于昂貴導致財政收入大量流失,他命令財政大臣柯培爾和法駐威尼斯領事德·彭奇再次上演間諜戰,歷盡多次挫折,到17世紀后期,終于獲得成功。太陽王時期也是美術史上的巴洛克時期,受國王審美趣味的影響,遍布法國各地的鏡廠拋棄威尼斯歷史悠久的建筑圖案式鏡框,而以一種自由活潑的風格制造國王欣賞的豪華鏡框,比如在黑檀木上雕刻蔓草花藤,花鳥山水,并用鍍金工具修飾要點。 接下來的路易十五時期,法國開始走下坡路,王權日漸衰落,這也體現在藝術方面。洛可可風的鏡框造型說變就變,歷來左右對稱、工整的四方造型頃刻間就瓦解了。鏡框上充斥著虛構的動物,線條蜿蜒曲折,隨意伸展。鏡框材料倒沒有發生變化,仍然是檀木或青銅制成,只是描繪在鏡框上的主題發生巨變,有時甚至連鏡面上也被描繪或刻畫。 其他各國的鏡框也都各具地方特色。英國鏡框一般較為樸素簡單,以檀木桃木上雕刻水果花卉居多;德國、意大利的鏡框則材質各異,琥珀的、象牙的、彩陶的、銀質的、玻璃的,紛繁多樣。鏡子種類一如既往的呈多元化發展,由于此時社交活動頻繁,一種小巧的,被戲稱為間諜鏡的補妝鏡非常普遍。穿衣鏡和帶鏡子的梳妝臺也是在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 然而華美精致的鏡框在歷史之鏡中只是曇花一現。到了18、19世紀,鏡子尺寸越來越大型化,人們更注重鏡子的日用功能。只有鏡像才是人們感興趣的焦點,因此鏡框逐漸被忽略,變成樸素而簡單,徹底失去原來的裝飾功能。 " r7 E2 Y4 T& E8 j. X
18世紀中葉的英國裝飾鏡
4 \; ]. f8 o: j" r9 V, ^
+ f) A8 k$ r( ^) x! @8 D* a- 鏡子里的人體繪畫小史
. @+ m3 k8 S6 z
文藝復興時期,由于平面鏡成像清晰,光潔度高,鏡面上從來不會像金屬鏡那樣出現暗淡、色暈的情況,達·芬奇就主張要用平面鏡來檢驗自己作的寫實性繪畫是否標準,有無缺點,他在手稿《繪畫論》中還對用威尼斯鏡進行繪畫的技法多有解釋。 不過鏡子其實從古代起就是被描繪的主題。出土的古希臘的花瓶上就有許多照鏡子的女性像。在意大利龐貝古城的壁畫遺跡上,人們還能看到一副畫著偷窺凸面鏡或凹面鏡的人,他的背后露出一個丑陋的假面具。
: q6 O9 Y& k! ?" Q) L S 古羅馬花瓶上的鏡子
1 G4 l& C# l6 y( s" q+ y
9 W: c* {9 k- K" |8 q9 e中世紀的繪畫、壁毯上也有許多手持凸面鏡精心化妝的女性形象。不過由于基督教道德觀嚴禁對自我的鏡中形象沾沾自喜,進而產生虛榮心,許多鏡子畫往往充滿警告意味,比如在16世紀初的一幅德國繪畫中,骷髏正悄悄靠近鏡前自我陶醉的豐滿裸女。鏡中的美麗容顏與骷髏形成鮮明對比,暗示不久之后一切都會變得毫無意義。 當然,文藝復興令鏡子為主題的繪畫迅速增加。與那些為反應迷信或隱喻的繪畫不同,這個時代的畫家,尤其是意大利的畫家,繪畫主題經常是維納斯、狄安娜等希臘羅馬的女神,或是圣經里的蘇珊娜等。或梳妝,或入浴,裸體美女的鏡面映像與現實裸像疊影。其實復古和女神只是借口,對這些追求無止境的美而執著的畫家來說,發揮鏡子的反映功能把美麗的人體畫得更加細膩、更有立體感,才是他們夢寐以求的。
( }) d# P2 n8 j" p. g 在這幅《清晨的梳妝》里,畫家借助鏡子描繪出少婦姣好的面容和豐腴的身材0 R. o6 J) c% d }" {4 H
U$ m6 W% ^6 q% u" c9 u# T
到了18、19世紀,大型平面鏡技術趨于成熟,鏡子不再是象征財富的貴重物品,只是一件隨時隨地都可買到的日用品。盡管鏡子的經濟價值一落千丈,它獨特而神秘的功能反而受到重視,行情一路飆升。在一片倦怠與孤獨之中,它將人的形象悄無聲息的映現,大鏡面所形成的虛構空間使人產生現實與非現實微妙轉換的錯覺,人被深深吸引入其中的感覺卻無法否定這是非現實的世界。
# O# U6 d7 \* ]/ P! A' B7 R" t/ j 在印象派畫家馬奈的名畫《酒吧》中,酒吧女侍背后的大型平面鏡沒有鏡框,畫家通過鏡像擴展了畫面空間! U) T8 p. Z* z% o* l
4 {1 b8 N( Z: l& J- 鏡中別有洞天 C$ L- c9 V. q$ h ^" G0 {* U
鏡子空無一物,卻又包羅萬象。盡管到今天光學已能夠解釋絕大部分的成像原理,但流傳下來的種種神秘仍令我們沉醉不已。這也許是因為人的潛意識中常存在飛向幻像世界的愿望,而鏡子為你打開虛構世界的入口,使你在兩個世界的門檻上浮想聯翩。根據場合不同,它既可以是現實的倒影,也可以是夢中世界或者冥界。前者常被比作雙重人格的對映;后者為恐怖與幻想文學提供素材。 & x, L6 o2 H6 h
鏡子是各類電影尤其是恐怖片的常用道具。電影《鏡子》的劇照如夢如幻
p' M4 t; c9 L: N% x& W7 B: x P! [- c( T
在英國作家查爾斯·劉易斯《愛麗絲漫游仙境》的第二部《鏡中世界》。愛麗絲通過客廳里的鏡子開始一段奇異的旅程,那個邏輯顛倒的世界里所有的東西都是反的。但實際上鏡子里反映出來的東西確實是反的,這也是為什么愛麗絲看到的她不認識的單詞“ERISED”在鏡子里為“DESIRE”,即欲望。
: M% ?4 I% z$ i! k' \1 K2 D9 q/ m 盜夢空間中兩面對映的鏡子構成的無限廊橋
9 p$ C$ Q% D: l7 b9 ^, X" f+ E8 E/ k5 g! c. x: m/ f7 E
鏡子里左右顛倒的影像自古以來就令學者們苦苦思索,提出各種科學和哲學意義上的解釋。更讓人不安是兩面對映的鏡子。每面鏡子中都包含著對面的鏡子,一直向后延伸到無限遠的世界,直到小到看不見。這是否暗示著,我們的宇宙也許也只是無限整體中的一個微小成分,而在某個遙遠的未知世界,不可觸及的鏡像宇宙以對映的方式與我們共存? 7 _% a5 P3 D7 x& X. ?( B
![]()
6 c- J3 L3 G3 y) \* H0 }. ~" I《哈利·波特》中的厄里斯魔鏡向我們展示了“我們心中最深切,最迫切的欲望”。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的鏡子都是如此。“在這個鏡子的迷宮里,這就取決于你朝哪面鏡子看了。”俄國作家謝爾蓋·盧克延科在科幻小說《幻影迷宮》里說。其實鏡子的變遷也正是這個世界的倒影,最終,我們在鏡中看到什么,取決于是什么把我們帶到鏡子面前。 8 O+ }+ y. y7 E7 |, ^2 n$ V
" s* M1 K* J1 h*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