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及時雨 于 2019-4-7 21:36 編輯
發布時間:2017-05-12 文章出處:中國文物信息網 作者:湖南 梁棟 點擊率:2124
西漢海昏侯劉賀墓所出土的文物近一年來備受關注,其中有一對青銅當盧因其紋飾精美、構圖獨特、工藝精湛引起了不少專家學者和文物愛好者的極大興趣。最令眾人好奇的是當盧紋飾所描繪的內容:一只當盧圖案中有鳳鳥、騰龍、躍虎、游魚及日月的形象(以下簡稱“當盧一”),而成對的另一只當盧圖案中則只有鳳鳥、騰龍和躍虎的形象(以下簡稱“當盧二”),二者圖案的變化似乎在傳遞著某些動態的信息。有學者認為,鳳鳥、騰龍、躍虎、游魚實為“朱雀、青龍、白虎與玄魚”,涉及“四神”之演變,“四神”中的“玄武”最初或為“玄魚”。
20170512danglu.jpg (20.7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2019-4-7 21:35 上傳
那么,這一對青銅當盧到底在講述著什么故事呢?我們首先不妨通過畫面更為復雜的“當盧一”的錯金紋飾來尋求一些認知。
“當盧一”整體構圖分為三段,最下段為一獨立鳳鳥圖案,鳳鳥身軀修長,煢煢孑立,喙似鷹嘴,鳥首回望。中段為畫面主體,為玄魚、鳳鳥、蛟龍組合圖案,兩條蛟龍身形修長、背部有鰭、尾部相對內蜷曲,龍身呈交匯騰躍之勢,如“8”字形,“8”字內空白部分下為玄魚,上為鳳鳥,鳳鳥口銜珠,翅羽張開,尾部翹起,作展翅欲飛狀。上段為虎、月、日組合圖案,虎為上,左月右日,三者呈品字形排列;月中有玉兔及玉蟾形象,日中有金烏形象,虎作昂首朝天咧嘴狀,怒目圓睜,身線修長,呈躍奔狀。三段主體圖案四周均以線性流暢的云氣紋及三角云文裝飾,并將三段畫面融會貫穿,成為整體。
“當盧一”圖案中所描繪的景象不禁讓人想起諸多古代典籍中的記載。《莊子·秋水》云:“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雛,子知之乎?夫鹓雛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格致鏡原》引《臨海異物志》曰:“南海有黃雀魚,六月化為黃雀,十月入海為魚”。《拾遺記》載:“鯀自沉于羽淵,化為玄魚,時揚鬐振鱗,橫修波之上……常見玄魚與蛟龍跳躍而出,觀者驚而畏矣。”《說文解字》載:“蛟”者,“池魚滿三千六百,蛟來為之長,能率魚而飛。”這些記載都與“當盧一”圖案所描繪的具體形象高度吻合。圖案中的鳳鳥、朱雀以及太陽中的金烏,實際上都具有古代神話體系中的“飛鳥”屬性,而玄魚、蛟龍、月亮中的玉蟾,則都是“水物”,都具有古代神話體系中的“魚”屬性。這些元素都直接指出了當盧所講述的故事主題:魚鳥循環互化,寓意著生命的更迭與延續。
那么,又如何理解“當盧一”正上方的“躍虎”紋飾呢?在古人心目中,虎是可畏又可敬的神獸,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有載:“畫虎于門,鬼不敢入。”“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摶挫銳,噬食鬼魅。”此外,白虎在古代還被人們賦予通天神力,漢代銅鏡有銘文記載:“上大山,見神人,食玉英,飲澧泉,駕飛龍,乘浮云,白虎引,直上天,賜長命,保子孫”。在漢代畫像石上也可以看到白虎形象,其作用也是引領墓主人升天成仙。
結合以上觀點,我們不妨重新審視這一對當盧的紋飾內涵:“當盧一”描繪的畫面中,鳳鳥落翮化作玄魚,玄魚與蛟龍同躍,即將羽化重生、飛升日月,正由白虎引入仙境。在“當盧二” 描繪的畫面中,玄魚消失,鳳鳥羽化重生,飛出蛟龍所圍成的空間,飛至白虎之上,此時日月消失,已入仙境。不難看出,兩只當盧的紋飾如“連環畫”一樣,動態的描繪著魚鳥傳說,只是“當盧一”畫面側重“重生過程”,而“當盧二”畫面側重“重生結果”。
通過當盧紋飾,我們讀到了海昏侯劉賀的“魚鳥傳說”,同時結合這兩件當盧為墓主車馬陪葬器可知,其并非墓主人生前所用,而是為劉賀喪葬所特制的冥器。 (圖片來自網絡)
(原文刊于:《中國文物報》2017年5月2日8版)
(責編:李來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