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视频免费国产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a毛片-在线视频精品一区-在线视频精品视频-久久精品视频免费-久久精品视频久久

盛世收藏網

 找回密碼
 注冊賬號

查看: 1320|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林森 -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委員會主席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19-4-25 14:16: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林森(1868年3月16日-1943年8月1日),原名林天波,字子超,號長仁,自號青芝老人,別署百洞山人、虎洞老樵、嘯余廬主人。福建林森縣(今閩侯縣)人,近代著名政治家。

林森幼居福州,入英華學堂,因反清被開除,后參加反割讓臺灣斗爭,并加入興中會;中國同盟會成立時率會加盟。辛亥革命中,領導九江起義,并促海軍反正,派兵援鄂、皖,穩定革命大局,被舉為民國開國參議院議長。1914年在東京加入中華革命黨。此后又擔任過大元帥府外交部部長,參議院院長兼憲法會議議長等職。

1928年2月,林森被選為國民政府委員,10月當選為立法院副院長,接著又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1931年12月23日,接替因九一八事變而下野的蔣介石國民政府主席。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林森于11月20日宣布遷都重慶,并率員于11月底抵達重慶。1941年12月9日,林森代表國民政府對日宣戰。1943年8月1日因車禍在重慶逝世,葬于重慶歌樂山林園






基本信息



目錄




折疊編輯本段人物生平折疊晚清時期

林森為福建閩侯縣尚干鎮人。林森幼居福州,1877年入學讀書

。1881年進鶴嶺英華書院。1883年考入臺灣中西學堂電科。

1884年在臺北電信局工作。

1891年與鄰村鄭氏女結婚。

1893年鄭氏病故,誓不再娶(無子嗣)。

1895年臺灣被割讓日本,參加抗日軍,失敗后回閩侯入母校英華書院任教。

1898年再度赴臺灣,加入興中會。考取臺南地區法院嘉義支部通譯,聯絡島上愛國志士,進行反清抗日活動。

1899年因日本偵捕返回閩侯。

1902年考入上海海關任職,組織旅滬福建學生會。

1905年創辦福州閱報社。

1909年由上海調往江西省九江海關工作,設立當陽書報社宣傳革命。創辦商團,舉辦軍事訓練班,聯絡新軍,為武裝反清作準備。

1911年10 月武昌起義后,23日九江響應起義,任九江軍政府民政長。


折疊民國初年

1912年1月任南京國民臨時政府參議院議長。

1913年4月出席北京第一屆國會,被選為參議院議長。二次革命爆發,國民黨議員離京南下。二次革命失敗后于12月赴日本。

1914年離日本赴美洲,開展籌餉和黨務活動,在此期間策劃謀殺民國三大名記者之一的黃遠生(后證明是誤殺)。

1916年6月袁世凱死,7月離美回國,8月任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外交部部長。

1918年10月被選舉為參議院院長兼憲法會議議長。

1921年1月任非常國會議長。1922年出任福建省省長。

1923年2月被召回任大本營建設部部長兼治河督辦。10月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改組會議,負責國民黨改組事宜。


折疊革命時期

1924 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被選為中央

執行委員,任命為國民黨海外部部長。

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后,為西山會議派領袖之一。7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被選為常委,多次被選為西山會議派中央常委兼海外部部長。

1926年元旦國民黨"二中"全會召開,通過《彈劾西山會議決議案》,受警告處分,會后不久赴南京主持中山陵建設。


折疊土地革命

1927年9月寧、漢、滬三方合流,被推為南京國民政府常務委員。1928年9月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委員,10月任國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長。

1929年1月任國民政府任務委員會委員長,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1931年1月21日任國民政府主席,2月赴菲、澳、美、英、德、法諸國慰問僑胞并視察黨務。3月還在國外,國民黨中央常委會選其為立法院院長。4月國民黨中央4名監委通電彈劾蔣介石,時雖在國外,也列名其中。6月蔣介石復任國民政府主席, 12月蔣介石下野,被推為國民政府代理主席,并確定主席為國家元首,不負實際政治責任。

1932年元旦就職。此后國民政府雖多次改組,都一

直擔任國民政府主席。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后,主持召開國難會議,強烈抗議日本承認"偽滿洲國"。

1935年11月召開的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推選為常務監察委員。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時,代理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明確表示 "討伐令不可下",力主和平解決,認為"張學良部隊是愛國的",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1937年1月4日、2月18日以主席名義連下赦免令、復權令,但蔣介石拒不執行,反而長期幽禁張學良。


折疊抗日戰爭

1937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七·七" 盧溝橋事變,全面發動侵華戰爭。遂號召"

全民奮起,全力抵抗"。10月國民政府西遷重慶,隨只身入蜀。不久北平、南京相繼成立偽政權,便發表嚴正聲明,并發布明令通緝漢奸頭目。

1938年3月赴武漢主持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抗戰救國綱領》。7月召開國民參政會致詞,手書"抗戰必勝"來激勵全國軍民。12月汪精衛叛逃投敵,以國民黨中央監察常委身份力主開除汪精衛黨籍,并明令通緝。

1941年12月9日以國家元首名義,向德、意、日三國宣戰。此后致力于廢除美、英等不平等條約

1943年1月中美、中、英新約簽署,不勝欣喜,特邀宋慶齡于右任等國民黨元老合影。

1943年8月1日因車禍在重慶逝世,終年75歲。國民政府為他舉行隆重國葬。葬于重慶市歌樂山南麓"林園"內。同年8月15日下午2時,延安各界數千人在邊區大禮堂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大會。到會的有,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席、第三屆國民參政員林伯渠、吳玉章、高崗、晉西北行署主任續范亭、國民政府軍事會員聯絡參謀徐佛觀、郭仲容,以及邊區各機關、學校、部隊、團體的代表。9月7日上午,公祭林森的典禮分別在重慶的山洞雙河橋、市內的新運服務所以及夫子池忠義堂舉行。典禮開始后,每隔30秒,即鳴放禮炮一發,直至101響。官方及民間人士絡繹不絕地前往吊唁。同時,在重慶以及全國各地都設置靈堂進行了吊唁活動。

林森臨終之時,囑咐蔣介石等人:務必要光復臺灣!

中共中央致唁電說:"林公領導抗戰,功在國家,慈聞溘世,痛悼同深。"《新華日報》發表社論《為元首逝世致哀》,內容為"這是抗戰中全國人民最哀痛的事情,是國父逝世以后我國最大的損失……(他)繼承國父的遺志,畢生盡瘁于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不僅全國敬仰,友邦亦莫不欽佩。林主席逝世,這是抗戰中全國人民最哀痛的事情,是國父逝世后我國最大的損失。林主席承繼國父的遺志,畢生盡瘁于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12年來,更親自領導了抗戰建國的偉大而艱苦的事業,不僅全國敬仰,友邦也莫不欽佩。"[1]

1979年,中共中央認為林森"是著名的老一輩民主革命家"。



折疊編輯本段人物評價

胡適:"林子超先生把國府主席做到了'虛位',以至于虛到有的人居然已經'目中無主席'了。"

葉楚傖:"公生平寧靜淡泊,勤整廉貞,舉措抑揚,不私奸匿,造次顛沛,不離規矩,居常和易,童稚可親。臨大難,持大節,則崢崢岳岳,凜乎如神。"

國民黨稱其為"一代完人"、"千秋模范"。國民政府發布褒崇令:"林故主席子超先生,以高齡鉅德,任職十有二年,恭已臨民,睿謨默運,育成民德,邦本用寧。故能臨大事,決大疑,處變而不驚,慎謀而能斷。洵足光耀史乘,表率群倫。"

中共中央唁電稱:"國民政府林主席治喪委員會公鑒:國府主席林公,領導抗戰,功在國家。茲聞溘逝,痛悼同深!"

新華日報》發表社論《為元首逝世致哀》稱:"這是抗戰中全國人民最哀痛的事情,是國父逝世以后我國最大的損失……(他)繼承國父的遺志。林主席逝世,這是抗戰中全國人民最哀痛的事情,是國父逝世后我國最大的損失。林主席承繼國父的遺志,畢生盡瘁于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



折疊編輯本段主要事跡

他身為國民政府主席,但卻被不少國民黨人看作是"國府看印的"。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驅、反袁護法的功臣、中華民國的締造者之一,為官處世卻奉行"不爭權攬利,不作威作福,不結黨營私"的"三不"原則。他就是林森,一個該被歷史記住的人。

林森(1868-1943),1868年3月16日,出生于福建省閩侯縣尚干鄉鳳港村。林森從"一介書生到國府主席"的人生歷程,以及他成為中華民國首任參議院參議長,又連任12年國家元首的經歷,是很值得后人研究的。林森雖身居一國之尊,但向來不以貴人自居,"平民元首"的形象使很多接近、了解他的人都肅然起敬。他出身寒微,在教會學校里接受了長達14年的西式教育。因對民族危亡有切膚之痛,很快踏上了共和革命的道路,且成為出類拔萃的領袖人物,對辛亥革命貢獻卓著。辛亥革命勝利后,他作為中華民國的締造者之一,當上了首任參院議長,參與了創造共和的諸多關鍵決策,與孫中山和袁世凱都共過事。袁世凱篡權及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他又輾轉奔波,致力于再造共和,并在此過程中歷經宦海浮沉,數起數落。在孫中山死后不久,林森便由"容共"轉向反共,并因此獲譽"反共先知先覺"。在抗戰時期,林森以國家和民族大義為重,不遺余力宣傳團結抗日。

林森的經歷豐富、復雜而坎坷,而綜觀其一生,對國家和社會進步做過不少的好事。除了愛國之志終生不渝外,為官清正廉潔、不慕名利、重視教育、自律甚嚴等,也是他的優點。尤其他崇揚民主和法制的精神更值得稱道,在任參院議長時,他對孫中山和袁世凱這兩名"大總統"的決定都有過否決的記錄。尤其是他在眾目睽睽之下,曾使目空一切、趾高氣揚的袁世凱不得不在解除佩刀后才被允許進入參議院,此舉尤令人欽佩。蔣介石上臺后,林森仍未改書生本色,以國民黨監察委員的身份,數度參與彈劾蔣介石的行動,使蔣大為惱火。

作為孫中山的忠實追隨者與積極合作者,林森對孫一直是敬仰有加的。特別是在孫逝世后,他致力于為孫建造陵寢,樹碑立傳,并率先提出尊稱孫中山為"國父"的動議,無疑對弘揚孫中山的革命業績和精神遺產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林森為官處世,不喜張揚,做事低調,奉行"不爭權攬利、不作威作福、不結黨營私"的"三不

"原則,講究"無為而治"。但由于這種風格,也使林森倍受冷落,在他任"國府主席"時,國民黨內很多人都不重視林森這位"一國之尊",甚至僅僅把他看作"國府看印的"。胡適針對此情形曾有過一段評價:"林子超先生把國府主席做到了'虛位',以至于虛到有的人居然已經'目中無主席了。"但他并不是"無所作為",該做的事他向來是當仁不讓的。林森去世時間較早,在抗戰未結束即因突遇車禍而不幸身故;而且他身后無子女,唯一的養子在30年代即死去,因此有關他的資料較少,也不易查找。

林森成為國民政府主席,在當時的國民黨內,是眾望所歸。

在大革命時期,由于林森參加了"西山會議派",反對國共合作,因而被國民黨中央開除黨籍。1927年6月11日,南京國民黨中央黨部宣布取消"打倒西山會議派"的口號,林森與張繼、謝持、鄒魯等也恢復了黨籍。

1928年2月,林森被選為國民政府委員,10月當選為立法院副院長,接著又選為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成為國民黨中央和政府的重要人物。但是這時的林森,全身心地投入到總理埋葬事籌委會常務委員會的工作,埋頭致力于修建南京中山陵。林森對中山陵的建設十分用心,傾注了滿腔熱情,從葬事的籌備,陵園的勘定,到工程圖紙的審定,工程招標乃至工匠的確定,他都親自一一過問,認真籌劃,親自落實。在當時大小軍閥之間為了利益而進行混戰之際,林森則似乎置身于另一個世界,他在從事著似乎與戰爭狀態、烽火歲月不相稱的事情。

1931年3月2日,立法院長胡漢民蔣介石囚禁后,林森被選為立法院長,成為國民黨中央的要員。在此之前,林森為避開政治旋渦,飄然出國,到海外進行為期8個月的視察活動。因此他是在海外旅途中被選為立法院長的。他這次出國任務是視察黨務、慰問僑胞、募捐等三項任務,走遍五大洲,歷時8個月,于1931年10月中旬滿載而歸。

在這次海外旅行中,林森有3個月是在瑞士避暑度假的。當時他委托人在瑞士日內瓦租房,時間3個月,而且還規定了價錢,按他的要求要在當地租到房子是很不容易的。這位朋友經過多方打聽,最后在日內瓦近郊外租到一個僅有兩小間的農舍。林森來看后卻非常滿意,他與陳耀垣一起整理房子,洗滌衣物,燒飯做菜。由于那里只有西式餐具,而沒有中國餐具,菜燒好了,卻找不著筷子。朋友建議去駐國際聯盟的中國代表團那里,借一些中國餐具來,卻被林森阻止了。他說:"這次順道到瑞士度假,完全是一種私人行動,和公務無關,不要驚擾到公家機構,用具不妨將就一點。"于是他們就自己用木頭削成木條備作筷子之用。有時朋友來訪,沒有床睡,就和林森擠在一張床上。第二天清晨,客人醒來之時,林森已經燒好了稀飯,等著與他共進早餐。這段海外之行的小插曲足以說明林森公私分明、生性淡泊、安于清貧的品格。

在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后,本來應該團結抗倭。但是1931年11月國民黨四大召開之際,國民黨內又開始了互相指責,互相拆臺的局面。以蔣介石胡漢民汪精衛為代表的三派勢力互相之間又開始了權力斗爭,相持不下。胡漢民和汪精衛為了搞倒蔣介石,暫時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蔣介石。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以退為進",宣布下野。

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令各方面都能接受而又具有崇高威望的林森于1931年12月15日被推選為國府代主席。月底,國民黨四屆一中全會議決國民政府主席為國家元首,但不負實際政治責任。12月28日林森就正式當選為國民政府主席。

據當事人陳銘樞回憶,當蔣介石下野時,曾意"將以國府主席一職畀于右任",但陳向蔣推薦了林森:當蔣決定下野時,曾約我到他的書齋密談。他向我提出建議國府主席一職畀于右任。我并未察覺他早已屬意于于,以為只是偶爾論及,固說:"于先生固然好,但還有一位更好的人,你為什么沒有想到呢?此人既有清望,又沒有各方面的政治背景,完全符合粵方所提出的主席標準--年高德劭。"蔣急問:"是誰?"我答:"林子超"。他聽了恍然若有所悟似地說:"林一向愛清閑,不知道他愿意不愿意?"我說:"可以勸駕。"蔣立即寫了一封親筆函致林,交我面遞。林因事出意外,開始尚有顧慮,經過勸說,他答應了。

實際上當時有望成為主席的還有蔡元培先生。但蔡元培屬于學者型的人士,資歷比中華民國首任參議院議長的林森稍遜一籌;而于右任因為是蔣青睞的人選,而被粵方所拒絕。因此,最后就只有林森莫屬了,而且從公德還是私德來看,林森都是當之無愧的。

林森平生潔身自好,生活力奉簡約,樸素至極,他曾為革命到海外募集到大批捐款,卻沒有為自己添置一件足以防寒的冬衣,以致在自己的長衫下擺上縫上襯布以保暖。他青年喪妻,卻終身不續娶,無親生子女,沒有什么家產,更無三妻四妾,更無國民黨內有些權貴那樣奢侈淫逸的作風,這在當時的官場中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品質。林森對于自己負有責任非常清醒,他在《就職通電》中講:"森受命彷徨,不敢自逸,黽勉受命,暫度危機。值此國難灼膚,外交束手,懔失足于冰淵,謀全國之團結,急不可待,時不我與,森惴惴自將暫勉效職。"可見他深知自己所處位置的艱辛,于是表示要如履薄冰地效力。事實也確實如此,伺候國民政府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林森真是受命于危難之際,奮力苦撐危局。



折疊編輯本段軼事趣聞折疊鰥居之謎

林森身居高位,深居簡出,一生不嗜煙酒,不近女色,頗多怪癖。在國民黨要員中,他是一位"元老",又是一位帶有一點神秘色彩的古怪老人。最令人費解的,還是林森鰥居獨處的生活方式。他從年輕時起就獨往獨來,及至當了國府主席以后,仍然孤身一人。堂堂國府主席,不要說是娶一個夫人,就是娶三個、五個的,也沒人敢怎么樣。按理說,有個夫人在側,平日生活上便可以有個照料,公開場合也可以做做門面。林森的周圍人也曾為他張羅過,可他堅辭不允。對此許多人甚表納罕,頗覺蹊蹺,特別是國民黨要員中那些妻妾成群的人,更感到難以理解。是林森不食人間煙火?還是他不懂感情?當然都不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這其中的秘密被揭開了。這要從林森珍藏的一具白骨骷髏說起。林森向來喜愛收藏古董。他的住所里,到處擺設著各種古玩。閑暇之時,常常賞玩再三。在他收藏的眾多古玩中,有一件林森極為珍視的東西:一具白骨骷髏。林森并將它擺在居室的顯要處,十分刺目。據林森的隨從講,林森對這一具白骨骷髏珍愛異常,視同生命。常獨自對其凝視良久,陷入深深的沉思。據說,有人偶然來到國府主席的住所,猛然間看到這個白骨骷髏,不禁毛骨悚然,駭然中諾諾而退,竟至驚悸數日。后來,又有人在國府主席的辦公桌上看到過這具白骨骷髏。于是關于國府主席的傳聞便紛紛揚揚,神秘中夾雜著恐怖。謎團越來越大,那些專事刨根究底的人,便四下打聽,打聽不出結果來。某日,一位稍懂一點解剖知識的人看到了這具骷髏,他一眼便看出這是一個女性的頭骨。消息一經傳出,聞者莫不張口結舌。眾人百思不得其解:國府主席不近女色,何來女人骷髏頭?既不近女色,要這女人骷髏頭作什么?但是,林森畢竟是國府主席,當時即使是再好奇的人,也不敢、也不好意思向主席當面發問。愛刨根究底的好事之徒,于是把目標對準國府主席的身邊人。

國府主席有個貼身隨從朱某,跟隨林森多年,對林森的生活隱秘了解較多。一天,朱某被熟人請到一座酒樓,宴席擺開后,朱某見在座各位均為摯友,頓時來了豪興,一陣豪飲之后,朱某已有些微醉,乘著酒興,眾人便向他問起國府主席的白骨骷髏一事。朱某始不肯說,禁不住眾友人的再三追問,他披露了這個秘密,解開了謎團。據朱某講,那具白骨骷髏,是國府主席表妹的遺骨。他帶著酒意,斷斷續續地向眾人敘述了國府主席青年時代的一段頗為沉重的羅曼史:福建一帶的舊時風俗,小女婿大媳婦很普遍,男子娶妻時年齡一般都很小。林森也不例外。10 幾歲還在美國人辦的教會學校讀書時,便由家中長輩作主,迎娶比他年齡大的鄭氏為妻。婚前他與鄭氏素不相識,從未謀面,故婚后并無感情。而他對自己的表妹卻十分傾慕,一往情深。他與表妹從小性格相投,處處以大哥哥的身份關心愛護著她。兩人雖算不上青梅竹馬,卻心心相印。表妹從小受家庭熏陶,雖然沒有進過洋學堂,卻知書識禮。她自幼溫柔幽嫻,性格內向,對林森的愛始終是默默的、深沉的,于不聲不響中蘊含著熾熱的情感。她對林森的這種柔情密意,除了林森以外,誰也沒有覺察。林森娶妻以后,表妹的這種默默的愛沒有絲毫稍減。1893年林森的發妻鄭氏突然患病,不久不治而亡。這時林森跟表妹的感情更加濃烈,難舍難分。正當他們熱戀的時候,林森表妹的父母突然決定將女兒許配給一個華僑巨商的兒子。婚事是背著表妹悄悄進行的,等到表妹知道時,一切都已成定局,難以改變了。表妹對這門親事竭力反對,拚死不從,然而木已成舟,她的反抗沒有什么效果。在這緊要關頭,她不顧眾人議論和父母的阻攔,大膽地跑到林森的身邊,向他表明了堅貞不渝的愛情,她懇求林森帶她一同私奔,遠赴重洋到國外謀生。滿含熱淚哭訴道:"哪怕過流浪生活,也決無怨言。"表妹的一片癡情,使林森激動萬分。當得知表妹將要嫁給一個華僑巨商的兒子時,內心十分痛苦。不能讓表妹失望,可是又無法使表妹不失望。帶著表妹一道私奔,這并不是什么難事,當時正好孫中山先生電邀他遠赴他鄉,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可是一想到革命剛剛開始,常年在外東奔西走,帶著一個女人有諸多不便。再說當時的環境險惡,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苦思再三,終于沒有答應表妹的懇求。就在表妹婚期到來之前,懷著痛苦與深深的負疚,離開了家鄉。林森的離家出走,使他的表妹悲憤至極,她感到完全絕望了。眼見婚期一天天逼近。在一天凌晨,她躲開家人的注意,悄悄跑到樹林里,吊死在一棵樹上。林森在外得知表妹自殺的消息后,內心受到深深的刺激和強烈的譴責。從那以后,發誓終生不再接近女性。


折疊平民品質

林森在衣著飲食方面都很樸素。他經常身著黑色或藍色大衣長袍,戴灰絨呢帽或黑色禮帽。一年四季,無論寒暑,都是一身布衣,只有厚薄之分,沒有時常變化。在飲食方面,他也很簡單,他喜歡清淡素食,幾乎煙酒不沾。尤其是在抗戰時期,更是一切從簡。據廚師訴苦說,每天只限買兩角錢的肉。初到重慶,還可買得斤把。后來物價高漲,只能買得兩個指頭這么大的一塊。你想,叫人怎樣做菜呢?如果采購的人買回來的菜貴了,林森還要批評。

在住宿方面,林森也很簡單,他喜歡清靜、自然。據其下屬、曾居國民黨內要職的張群回憶描述:"其南京成賢街故居,十分狹窄。移駐洛陽期間,居處尤為簡陋。迨抵重慶以后,初住李子灞,后住歌樂山林園,均只普通房屋。"這與一些國民黨內高官住公館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行方面,林森更是不講究。他喜歡輕車簡從,習慣獨來獨往,除司機外,平時不喜隨帶侍從。有一次,林森出席一個重要的集會,他的座車路經一個路口,因未懸通行證,前座沒有隨從,汽車又這么老舊,警衛人員就予攔阻,不許前進。這時林公把手杖伸出車外,輕輕向警衛人員身上一點。警衛這才警覺到車里坐的是誰,離開敬禮放行。他還經常隨意停下車來,自己一個人走下車與旁邊的人閑談;有時一個人走在街頭,與市民聊天,或者在田間地頭與農民拉話,了解民情民意,那些與他說過話的人,怎么也想不到這個長須飄飄、衣著樸素的老人家就是國家元首。

國民政府主席為國家元首,當時國民黨派系林立,蔣介石任國家主席遭到各派反對,被迫下野后就將國民政府主席改為虛職,不負實際責任,不兼其他職務,使五院獨立負責。林森對此有清醒認識,曾說"我的地位相當于神龕中的神位,受人景仰而不失其威儀,自然能保持廟堂之肅穆,家宅之安康。若神主顯靈,則反倒一室彷徨,怪異百出。國家主席是虛君地位,其意義在于垂拱而治,不該去管的就不要去管,讓有辦法的人放手去做嘛。"林森生性淡泊儉樸,不嗜煙酒,不近女色。他具有一個優良政治家所應擁有的品質:正直寬容,溫和穩健,不徇私情。卻無心政治,被稱為"超然派",他的官邸十分簡陋,如同普通民居,甚至沒有衛生設備。而因為房屋少,僅有的一個班警衛只能借住在鄰居的空屋里。他因公外出時一般都是輕車簡從,而私行則多是獨自一人。

林森當了國府主席后,成了蔣介石的一件"擺設",世人對他不無譏諷,新聞界尤甚。對待蔣介石,處事謹慎,鴉雀無聲,才坐穩了國府主席的寶座。林森嚴格約束自己和手下,如洛陽警備司令陳繼承來拜訪,他拒絕接見說:"以后武官直接去見蔣,文官去見汪,不必到我這里來啦。"一個熟人找林森要個職務,林森說:用人要經過人事部門,不要找我。林森對手下的要求是:不發表意見,不參加宴會,不寫條子。一次,他的秘書想要到一個政府的重要宴會上開開眼界,被他呵斥:當好你的秘書就行了,認識那些要人干什么?林森平易近人,南京浮橋如意里2號是他的公館,從住處到國民政府不足一華里,林森一向步行,身著長袍馬褂,布鞋布襪,持手杖,附近的居民都認得他。除了浮橋的公館外,林森在南京最著名的住處就是桂林石屋。這棟別墅建在中山陵以東,靈谷以西的高阜上,因周圍遍種桂花而得名,在這種地方蓋別墅,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蔣介石當初蓋小紅山官邸,也是打報告,費了不少周折的;林主席可以例外,他不犯嫌,連蔣介石也不會去說他。

林森曾經彈劾過蔣介石,林森對蔣的態度是配合而不迎合,禮貌而不恭敬。一次,散步的林森遇到了戒備森嚴簇擁而來的蔣介石。林森即在道旁的小廟賞玩古董,并不迎接或避讓,直到蔣介石走來致意"主席好"。西安事變后.蔣介石返回南京,眾人爭相向蔣介石致意,林森則站在一邊。蔣介石看到后,上前說:有累主席受驚了。林森對秘書說:明明是他受了驚,怎么反倒是我受驚了,他這是做給人看的。可見林森對蔣仍存芥蒂。抗戰后,林森遷至重慶,見到蔣介石的別墅如世外桃源,贊嘆不已。蔣介石就將別墅贈給林森,稱為"林園"。晚年林森漸漸喪失了對政治的興趣,寄情花草,古玩。他雖然喜歡古玩,卻舍不得花許多錢去買,他一般出的價位都在三五元上下,從不出高價。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后,根據他的遺愿將他的上千件藏品字畫編號,放到一家古玩店抽簽拍賣,本來這些古董字畫不值什么錢(而且有許多贗品),但由于是林故主席遺物,蓋有"青芝老人鑒賞"朱印,這批大多是贗品的字畫身價頓升,不到三天,所有藏品即被搶購一空,共賣得銀元近萬元。而所得之款全部捐獻給了福建閩侯(林森故鄉)中學作獎學金,資助優秀學生出國深造。

2011年電影(辛亥革命)張志堅飾林森



折疊編輯本段相關紀念折疊墓葬

林森墓位于林森官邸右前方,為圓柱形土石墓冢。坐北向南,墓直徑13.4米,高3.2米,占地面積976平方米,墓冢弧形轉角左右各18級,四周有圓形石欄桿,高80厘米,寬30厘米。墓冢前有扇形墓碑,上有國民黨黨徽。正中楷體陽刻"國民政府故主席林森之墓",系國民黨元老居正題書。左書"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立"。墓碑寬2.86米,高3.68米,座長3.28米寬0.7米,高0.48米,碑后墓志文第系葉楚傖撰文、吳春暉篆書。前有一石質長方形祭臺,祭臺長3.34、寬0.64米、高0.79米,前為長方形石壩,長28.2米寬22.65米,石壩前有中央回紋、云雷紋。左右各42級梯形踏道,整座墓青松環繞,常年有海內外游客前來瞻仰憑吊。


折疊臺灣地區

臺北市林森公園

廣州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園凱旋門正面,林森題。

位于臺北市有一條貫穿中山區及中正區的南北向道路被命名為"林森",分為林森北路(忠孝東路以北,大部份路段在中山區)和林森南路(忠孝東路以南,在中正區,包括穿越中正紀念堂下方的車行地下道)兩段,以紀念這位前任國家元首。

以林森為名的路在臺灣各處都能見到,就跟臺灣在每一個地方很容易就能見到中山

路與中正路一樣,擁有林森路的地方尚有新北市永和區、臺中市、桃園縣桃園市、桃園縣中壢市、桃園縣龜山鄉、新竹市、新竹縣竹東鎮、臺中市霧峰區、彰化縣彰化市、彰化縣員林鎮、云林縣虎尾鎮與土庫鎮(橫跨兩鎮)、云林縣麥寮鄉、臺南市、高雄市鳳山區、高雄市甲仙區、屏東縣屏東市、屏東縣九如鄉、屏東縣恒春鎮、宜蘭縣蘇澳鎮、宜蘭縣羅東鎮、苗栗縣頭份鎮、宜蘭縣宜蘭市、花蓮縣光復鄉、花蓮縣花蓮市,比較特別是,嘉義市有林森東路與林森西路,而高雄市則有林森一路(位于新興區)、林森二路(位于苓雅區)、林森三路與林森四路(以上皆位于前鎮區)等。

另外,高雄市仁武區與南投縣竹山鎮有林森巷,而林森街也散見于新北市板橋區、新北市汐止區、苗栗縣苗栗市與臺南市六甲區。

學校方面也有以林森命名的,在臺灣以"林森"為名的國民小學至少有三所,分別在苗栗縣苑里鎮、嘉義市東區與桃園縣中壢市

另外,中華民國總統府前方介壽公園內,亦設有林森銅像。林森北路旁有一座林森公園


折疊大陸地區

林森題寫了重慶大學大門(A區)正門校名,作為重慶大學標志性建筑至今仍被保留。

位于重慶市有一條林森路,1949年重慶解放后更名為"解放路"。

位于上海市的淮海路在1945年11月1日至1950年5月25日之間也曾名叫林森路,分為林森東路、林森中路、林森西路三段,分別對應2000年的淮海東路、淮海中路、淮海西路。

南京市中華民國總統府原址內有一棟建筑物命名為子超樓,并作為國民政府主席與行憲后中華民國總統的辦公地點,唯在中央政府播遷到臺后政府功能全部遷移至臺北總統府

1944年因為國民政府為紀念林森主席的貢獻而將其家鄉-福建省閩侯縣改名為林森縣。1950年4月中共將之復名。

重慶歌樂山上有一處蔣中正贈給林森的園林,至今仍被稱作林園,此處亦是林森埋骨之處。







參考資料: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發表于 2019-4-25 22:05:0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賬號

本版積分規則 需要先綁定手機號

手機版|盛世收藏網

GMT+8, 2025-7-7 23:35 ( 京ICP備10017546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2689號 )

論壇內容僅代表發布者本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業務聯系:15011024225(臨時,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ylpq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级电影网站 | 最近的中文字幕视频大全高清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下载 |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站 |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 | 亚洲免费一级片 | 国内精品综合九九久久精品 | 一级国产20岁美女毛片 |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视频 | 亚洲成精品动漫久久精久 | 四虎成人免费视频 |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 99在线在线视频免费视频观看 | 日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羞羞色院91精品网站 | 色欧美片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视频网址 | 自拍电影网站 | 亚州一级 | 羞羞网站 |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 | 精品福利一区 | 羞羞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五月激情六月婷婷 | 欧美自拍偷拍视频 | 爱五月 |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精品视频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二区一区 | 亚洲人成77777在线观看网 | 亚洲品质自拍视频网站 | 久久久久久麻豆 |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看 | 尤物天堂| 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 | 国产小视频免费看 | 欧美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 小视频app网站 |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 男女男精品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 亚洲一级生活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