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腆紀年附考》中對于李自成的談判是這樣記載的:“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并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愿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div>
這就是說,李自成當時向崇禎提出了三個條件:第一,割西北給自己并且封自己為西北王;第二,賞給自己百萬軍餉;第三,自己可以在法理上承認明朝的統治,但是既不奉詔,也不覲見。
平心而論,李自成的條件并不算過分。他要求裂土封王的西北,本來已經是他占領的地盤了,崇禎只不過是給他一個名分而已。而他要求不奉詔不覲見,更是把自己放在臣子的地位。這樣的條件與其說是談判,不如說是李自成想要被招安。
明成祖朱棣曾說過:“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禮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div>
這番話后來成了明朝歷代皇帝心底最后的尊嚴,概況起來就是: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崇禎心中,顯然也有這樣一份驕傲。雖然西北一帶已經被李自成事實上擁有了,崇禎也依然無法突破自己的內心防線說出割地賠款的話。
而且,眼下李自成大軍壓境,城下之盟一旦達成,他日史書上會如何記載崇禎,這些都是崇禎擔憂的問題。
因此,即使談判條件對崇禎有利,崇禎自己也實在無法冒著違背祖訓,以及史書上留下污點的風險,去答應李自成的條件。
那么,崇禎面對這些不便答應的條件是如何做的呢?這次談判是否有變通的方法呢?
03、大臣的命根子
歷朝歷代的君王,面對自己內心渴望卻不便說出口的事情,自有曲線達成目標的方法。然而這樣的方法,卻并非君王一個人可以辦到,而是需要大臣的配合。
三國時期,曹丕想篡漢自立,于是讓大臣們弄出個漢獻帝禪讓。南宋時期,宋高宗想除掉礙事的岳飛,于是有了背鍋俠秦檜。
可見,崇禎若想答應談判卻不損圣譽,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個大臣替自己做擋箭牌。
事實上,崇禎也確實這樣做了。當李自成的密使來見崇禎時,大臣魏藻德也在場。崇禎看了談判條件后,轉頭就問魏藻德:“愛卿,這件事你怎么看?”
魏藻德深知崇禎一貫猜疑心重,為免引火燒身他便一言不發。
崇禎一看急了,又對魏藻德說:“現在事情已經很急迫了,你就做個最終決定吧。”
或許是魏藻德沒明白崇禎的意圖,又或許是魏藻德不敢配合刻薄寡恩的崇禎,總之,在崇禎再三暗示后,魏藻德依然裝傻一言不發。
于是談判就此破裂,崇禎氣得拂袖而去,至死都還覺得是“諸臣誤朕”。
其實,這也不能全怪魏藻德這班大臣。因為大家都知道崇禎為了保自己的面子,是不在乎大臣生死的。比如,1642年,崇禎秘派兵部尚書陳新甲主持與清軍的議和,哪知后來議和泄密,滿朝嘩然。崇禎便立刻翻臉不認人,殺了陳新甲,還給陳新甲潑了一盆“不告君父,私款辱國”的臟水。
陳新甲冤死的血尚未流干,以魏藻德為首的大臣們又哪里還敢配合崇禎,可以說是崇禎自己剛愎自用胡亂猜疑的性格,讓他喪失了一次難得的退敵機會。
談判破裂后,李自成立刻率軍進城,崇禎只得自縊殉國,史稱“甲申之變”。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崇禎自身的性格,以及與大臣間貌合神離的關系,早就注定了這次談判失敗的結局,可惜崇禎卻至死不悟,徒留給后人一段感慨萬千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