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寧小直坡墓地
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1183次 更新:2014.01.13
華寧小直坡墓地位于玉溪市華寧縣寧州鎮王馬村委會世腳小組西側小山坡東側的緩坡上。2006年以來,當地盜墓猖獗,對墓地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很多墓葬同時被好幾個盜洞破壞,大墓則完全被盜掘一空,鑒于此種狀況,經報請國家文物局批準,2011年10月10日至11月27日,我所主持完成了對該墓地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2012年6月至7月,為進一步了解該墓地的文化內涵,又對墓地進行了第二次發掘。 兩次發掘面積共5250余平方米,發現墓葬592座。其中,青銅時代早期墓葬561座,明清時期的豎穴土坑墓9座,明清時期的火葬墓22座。出土隨葬品830余件(套),以青銅器和陶器為主,另有骨器、石器、木器、鐵器和瓷器等。 青銅時代墓葬以長方形豎穴土坑墓為主,另有少量平面呈梯形的。為中小型墓,面積普遍1~3平方米,最大面積不超過12平方米。第一次發掘的291座墓葬中,有隨葬品出土的墓葬不到90座,共出土隨葬品400余件(套),多數為青銅器,另有陶器、骨器、木器等。青銅器按器型可以分為戈、鑿、鐓、刻刀、卷刃器、箭鏃、啄、錛、扣飾、釧、鐲、牛頭形杖頭等,多為生活和生產工具;第二次發掘的270座青銅時代豎穴土坑墓中,有隨葬品出土的墓葬只有55座。這55座墓葬根據器物種類和組合可以明顯的分為先滇文化類型和滇文化類型。在層位關系上有滇文化墓打破先滇文化墓的現象。先滇文化的墓葬有50座,均為小型墓,某些墓口立有白石。出土器物以銅器為主,少量只出土陶器,另有2墓銅器和陶器伴出。銅器中戈、鑿、錛、刻刀、卷刃器、錘為比較固定的組合,并伴有錐、鏃、扣其中的一件或兩件同出,部分墓葬缺少上述六件組合中的一件或幾件,少量墓只出一件。陶器均為夾粗砂圜底褐色陶釜。此類墓葬未發現明顯的葬具,部分墓葬在銅器下方發現有大塊炭化的木片;滇文化的墓葬有5座,其中有2座較大的中型墓只在盜洞內發現有滇文化的器物,如鑲綠松石片的銅手鐲等。另外三座小型墓葬未被盜擾。出土器物屬于比較典型的滇文化器物,如青銅短-劍、矛、腰扣、鑲綠松石片手鐲以及礪石墜等。此類墓葬未發現葬具痕跡。通過器物類比,我們認為先滇文化墓葬的年代大致在春秋中期到戰國中期,滇文化墓葬的年代大致在戰國中期以后。 明代豎穴土坑墓均為平面呈長方形的小型墓,有部分墓葬發現有木質棺板。墓分為帶頭龕和不帶頭龕兩類。出土有瓷器、鐵器和石器以及金屬裝飾品等。瓷器有瓶、罐、杯等,都為明代當地的華寧窯所燒制的典型器物。 明清時期的火葬墓,平面為圓形和橢圓形。有單人葬、雙人合葬和三人合葬三種類型。葬具均為帶蓋的硬灰陶罐,絕大多數葬具為擁有內罐和外罐的雙層套罐,骨灰和隨葬品均放置于內層罐內,大塊的燒骨上多有朱書和貼金的現象。隨葬品多為各種形狀的銅片,部分銅片上朱書文字或圖案,另有少量瑪瑙珠、海貝之類的器物。部分墓坑中僅發現紅燒土和木炭,未發現任何隨葬品和葬具。 華寧小直坡墓地的發掘是華寧縣歷史上的第一次科學考古發掘,也是撫仙湖東岸一次重要的考古發掘。從整個墓地出土的隨葬品來看,小直坡墓地所反映出來的文化性質應該是云南一種全新的青銅文化。發掘對進一步了解該區域青銅時代以及明清時期的人類活動和文化面貌提供了寶貴的考古資料。特別是青銅時代墓葬的發掘對于云南青銅文化體系的建立以及滇文化的起源、分布范圍有著重要的意義。
華寧小直坡墓地全景
M21:瓷瓶
M103:牛頭形杖頭
M306:銅錛
M342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