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及時雨 于 2019-9-6 21:45 編輯
四川博物院館藏了形形色色的漢代陶俑,有披堅執(zhí)銳、英姿颯爽的武士俑,也有花容月貌、秀姿綽約的仕女俑,既有熱火朝天、勤勤懇懇的勞動俑,也有袒胸露腹、載歌載舞的說唱俑,甚至還有成群成組、栩栩如生的動物俑。 相比秦始皇兵馬俑剛硬的線條和肅殺的軍陣之氣,漢代陶俑的線條明顯柔和許多,他們眉目寧靜,表情從容,氣質優(yōu)雅。 四川博物院副院長謝志成用“吃喝玩樂、應有盡有,包含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容漢陶俑。這些包羅萬象的陶俑,是漢代人生活的真實寫照。他們大多面帶微笑,恬靜溫和。 這種一笑千年的表情刻畫,一直為后人所關注:是幸福,是樂觀,還是當時人們的審美時尚?我們不得而知。這無處不在的微笑,猶如達芬奇筆下蒙娜麗莎,給人以無限遐想。
![]()
陶狗 1972年出土于成都市天回山崖墓的東漢陶狗,高77厘米,長65厘米,腹圍32厘米,尺寸比真犬略小。頭身分塑,套合成形。這只陶狗昂頭蹲坐,兩耳高豎,雙目炯炯,嘴大顎長,面象兇惡,似乎是在警惕周圍的可疑分子。 有趣的是,這是陶狗的頸與前腹緊束套戴,裝飾帶清晰可見,專家猜測,這是一只家養(yǎng)的寵物狗。如果崖墓主人生前養(yǎng)狗,至少可以推測,其一,豐衣足食,有余糧喂狗;其二,云淡風輕,有雅興養(yǎng)狗,生活情趣和審美品位從陶狗身上的裝飾得以窺探。
![]()
陶庖廚俑 這件陶俑是三國蜀漢時期的作品,1981年重慶市忠縣涂井崖墓出土。廚師頭戴小方帽,面前擺著雞、鴨、魚、鱉、羊頭、姜和餃子等食材。 著名的川菜起源于古代的巴國和蜀國,據《華陽國志》記載,巴國“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蜀國則“山林澤魚,園囿瓜果,四代節(jié)熟,靡不有焉”。 川菜系統(tǒng)的形成,正是秦、晉之間的漢代。根據《太平御覽》記載,當時曹操(155-220年)在《四時食制》中特別提到:“郫縣子魚,黃鱗赤尾,出稻田,可以為醬。……黃魚大數百斤,骨軟可食,出江陽、犍為。”郫縣、江陽、犍為都是四川地名,可見當時川菜已名揚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庖廚俑面前擺放的一個餃子,是迄今現存的有實物可見的最早的餃子,堪稱“天下第一餃”。同期出土托盤獻食俑,頭戴簪花,面容姣好,托盤里盛滿桃子、石榴形狀的水果,可見當時物產之豐富,職業(yè)分工之精細。
![]()
陶執(zhí)鏡俑 1964年出土于郫縣宋家林。與普通的侍女俑有所不同,這座執(zhí)鏡俑有頭飾,左右配花兩朵,面帶笑容,左手持一圓鏡于胸前,右手放于右膝。她身著褶領大袖袍,衣褶與紋飾清晰,袍上的朱紅色彩繪鮮明。 此俑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細節(jié),即持鏡女子左右手的食指和中指上都戴著指環(huán),可能是一名貴婦人。指環(huán)在我國已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但是,這種一千七百多年前把指環(huán)戴在手上的生動形象,難得一見。
![]()
陶說唱俑(復制品) 這件東漢擊鼓說唱俑,1957年出土于成都市天回山崖墓。他頭上戴幘,額前有花飾,袒胸露腹,兩肩高聳,著褲赤足,左臂環(huán)抱一扁鼓,右手舉槌欲擊,張口嘻笑,神態(tài)詼諧,動作夸張,活現一俳優(yōu)正在說唱的形象。 古時俳優(yōu)表演者多為侏儒,表演時,他們邊擊鼓邊歌唱,大致以調謔、滑稽、諷刺為主,以此來博得主人和觀賞者的笑顏。他們往往隨侍主人左右,作即興表演,隨時供主人取樂。當時的皇室貴族、豪富大吏蓄養(yǎng)俳優(yōu)之風甚盛。 說唱俑可以稱為我國諧戲之祖,惟妙惟肖地塑造了漢代四川說書藝人形象。 四川地區(qū)出土了許多類似的擊鼓說唱俑,漢代畫像石樂舞百戲圖中經常可以看見一些身材粗短、上身赤裸、動作滑稽的表演者,出土的漢代陶樓中,也經常有俳優(yōu)演出的場面,均顯示了俳優(yōu)表演在當時的盛行。 難怪史學家司馬遷對俳優(yōu)有很高的評價,在《史記》中專辟《滑稽列傳》,濃墨重彩地為俳優(yōu)傳神寫照。
![]()
陶執(zhí)鍤俑 1950年出土于四川新津。這位身材魁梧、體格健壯的中年男子,身著交襟短袍,緊卷兩袖,左手持箕,右手持鍤,腰間佩刀,足穿草履,頭戴平頂幘,一副田間勞動者的模樣。鍤是漢代的起土工具,就是后來的鍬,用于深耕。在浚河、建土臺、筑墻等土方工程中也需要鍤。木柄鐵口是漢代鍤的主要式樣。 這位漢子腰間那把約有半米之長的刀,格外引人注意。農夫為何佩刀?既是佃戶又是家丁的雙重身份,是當時社會關系的寫照。 根據崔寔《四民月令》記載,公元39年,東漢光武帝劉秀實行度田的新舉措后,豪強大族的私家武裝不再是歲月不解,而是定期召集農民組成,稱為“部曲”。 每當二三月青黃不接或八九月寒凍時,田莊主往往糾集一部分農民修門戶,警設守備,來防御春饑草竊之寇,或者修繕五兵,練習戰(zhàn)射,來防備寒凍窮厄之寇。 后來豪強大族的這種私人武裝規(guī)模逐漸擴大,按軍隊編制組成部曲,招兵買馬,擴充軍備,獨霸一方,從而形成地方的分裂割據勢力。
![]()
陶方相氏俑頭 1957年出土于成都市天回山崖墓,俑僅剩頭部。從殘破的身軀得知,俑高約1米,口中吐出的長舌懸至腰下,56厘米長。它右手執(zhí)斧,左手握蛇,此類俑在四川東漢崖墓中多有出土,可能是我國古代用來驅逐疫鬼的方相氏,起鎮(zhèn)墓作用。方相氏所戴面具叫魌頭,十分兇惡恐怖。 在崇尚萬物有靈的漢代,人們將那些不可理解的自然現象都視作神靈,并相信一切生物都有靈魂,而且相信靈魂不死,死后升天。為了維護自己死后的生活,保護靈魂的安寧,人們通過主觀想象,創(chuàng)造出了各式各樣的非自然界所有的神怪形象。 造型奇異、威猛猙獰的方相氏的職責是保護墓室不受惡魔侵擾,讓墓主人的亡靈平安升天,享受和陽間同樣太平的生活。 事死如生 漢人的生死哲學 無論是在四川博物院,還是在朱成的石刻博物館,我們都訝異于那些拙樸、豐富而又有趣的陶俑與畫像石。從這些隨墓主人進入地下的東西身上,我們能讀到的,不僅有當時工藝水平、墓主人的社會地位,還有當時人對死亡的態(tài)度,和對死后世界的想象。漢人的生死觀,四川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的教授羅二虎說,就是五個字--事死如事生。 四川博物院研究員陳志學介紹,漢代人相信人是有靈魂的,人死后,靈魂是不滅的,肉體雖然滅于地,但靈魂依然存在,只是去往另一個世界生活。在漢墓的畫像磚中,房門半開半閉,一人探出身子的“戶人半啟圖”,車馬出行圖,都有連接兩個世界的通道的說法。 隨葬豐富 生前用品死后用 為了保證逝者能在死后過上生前那樣富足甚至更好的生活,家人會在墓里陪葬豐富的物品。“陪葬品的豐儉依每家每戶的財力狀況決定。有錢的人陪葬品可能就更豐富全面,俑的種類、數量會比較豐富。而沒錢人家的陪葬品就會少一些。” 尤其有錢的地主、官宦人家,隨葬品里都會體現其身份地位。羅二虎說,漢代特別強調厚葬,所以這一點特別明顯,在考古發(fā)掘過程中,有的墓葬里面有豐富的人物俑,例如有勞動俑、侍女俑、庖廚俑的,動物比較多的,乃至陪葬的陶房屋比較好的,都可以推測墓主人生前的生活比較富足的。有執(zhí)鍤俑這種部曲的,一般都是地主階層。 這是自殷商以來人殉習俗在新時代以一種新形式的延續(xù),陪葬這些人俑、動物俑,甚至陶房子、水田,是希望墓主人在死后的另一個世界里,依然能得到這些人的服侍、能擁有這些財產。 死后墓穴 按生前宅院布局 在四川,漢代的墓葬除了有磚石墓,還有特有的一種形式--崖墓。羅二虎說,無論是磚石墓還是崖墓,都有模仿地面建筑的痕跡。崖墓是西南地區(qū)特有的一種喪葬形式,在樂山、雅安、廣元等地有成片分布,是在崖壁上開鑿出墓穴,將棺木放進去。 與磚石墓相比,崖墓更為耗時耗力,與石棺、石函一樣,是漢代興厚葬的表現。崖墓一般是大戶人家才建的,大的崖墓會進深幾十米,高好幾米。崖墓最里面放置棺木,類似逝者的臥室,前面有一個廳堂,類似客廳,里面有一些用于祭祀的用品,很明顯是根據當時的宅院形制來的。 在崖壁上開鑿出這么大的空間,顯然不是幾個工匠在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羅二虎推測,很可能是家族耗費數年乃至數十年才能營建出來的。 西王母像 對升仙充滿向往 羅二虎介紹,漢代的人普遍有升仙信仰,也希望死后的靈魂能進入天界。而長生不死,則是古人一直以來的追求。這些,都在漢代的墓葬中有突出反映,尤其是從畫像石,更是深刻直觀讀出當時人樸素的信仰。 漢代人認為,人修煉到長生不死的境界,就會生出羽毛,長出翅膀,飛翔上天,也即“羽化登仙”。陳志學說,在四川出土的畫像石上,有一個形象特別有代表性,那就是西王母。傳說中,西王母是掌管不死之藥的神仙,也是神仙居住的天堂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