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劉熙在《釋名》中說:“硯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早期的硯臺,就是用一塊小硯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研墨。直至漢代,人們發(fā)明了人工制墨,可直接在硯上磨墨,硯臺才開始真正地發(fā)展起來。
唐代是硯臺的重要發(fā)展時期,出現(xiàn)了端石和歙石兩大硯材。到了宋代,自上而下貫徹全社會的審美趣味同樣反映到硯之上,宋人不僅注重石質(zhì),亦講究造像,一掃漢唐的單一風格,雕刻圖案和技法上也有更多講究。可以說,從宋硯開始,硯臺開始逐漸從單一的文房發(fā)展為欣賞與實用相結(jié)合的藝術(shù)品。
天心硯
高15.3厘米,寬15.3厘米,厚3厘米
銘文為:“月到天心,清無纖翳。惟邵堯夫,知其意味。天既成象,地亦成形。一融一結(jié),妙合而凝。此石殆偶,聚其精英。—— 嘉慶甲子九月士奇銘 高”
該硯銘是根據(jù)紀曉嵐的硯銘改的。紀曉嵐在《端溪有眼硯銘》中寫道,“金水兩星,恒附日行。天既成象,地亦成形。一融一結(jié),妙合而凝。此石殆偶,聚其精英。”“惟邵堯夫,知其意味。”邵堯夫,北宋哲學家。他雖然不像三國的諸葛孔明那樣家喻戶曉,但無論才干還是品德,都不亞于諸葛亮。
清代蠶紋端硯
高20.4厘米,寬13.3厘米,厚2.9厘米
銘文為:“賜太子太傅尚書房總師傅大學士 朱珪”“命南書房供奉翰林院侍講 臣 黃鉞敬刻”,“拂拭瓊瑤潤,追尋翰墨腴,事惟修禊遠,跡似米顛摹舊。賞山莊秘新題。御藻敷右文昭。儉德?lián)崞餮觥x櫮?臣 劉墉”“純?yōu)轶w而靜為用福壽延長 (閑章)唯精唯一”“此間但有荒山大江”“修竹古木”。
(圖片來源:于揚)
唐代紫端箕形硯
宋代雙池抄手
10.5cmx9cm2.9cm
元代三足硯
直徑22cm
明代特大蟬形抄手
29cmx20cmx6.4cm
明代蟬形
29cmx20cm
明代海棠池抄手
28cmx19cmx5.4cm
明代特大云龍硯
32cmx21cmx5.2cm
明代綠端抄手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