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發布時間: 2015-7-29 12:32
正文摘要:本帖最后由 yx540703 于 2015-7-29 12:34 編輯 # n& c6 T3 ?; Y2 z1 u" w/ ` ( R" N, b7 l( w# ], A & ... |
![]() |
學習學習學習學習一下9 j% j/ C# W$ }- j |
![]() |
![]() |
“一戰”時以日本為主力的日英聯軍在1914年11月攻占膠州灣前,有報道稱德國當局不愿資產落入敵手而將金庫內的貨幣傾倒人海中。日本占領該地后,德華銀行青島分行等德國企業的資產全部被日本接收;1917年中國政府對德宣戰,隨即接管各地的德華銀行,大德國寶鎳幣流通時期只有5年。 % Y' x6 I3 [8 O, j2 s7 K 1935年國民政府實施法幣政策前,全國各省均無鎳幣流通,此1909年德國在膠州灣發行的“大德國寶”是最早在中國流通的鎳幣。另有罕見之中心“年”字大德國寶,來龍去脈待考。 |
青島及其周邊地區,在建置初期使用的多是“制錢”(孔方兄),較大額的交易使用“墨西哥鷹洋”以及小部分“碎銀”。德占之后,殖民地內均使用鷹洋結算(帝國補貼除外)。1900年之前鷹洋兌德國馬克的匯率在1:2.05至1:2.10之間浮動,1個鷹洋折合今人民幣200元左右。5 B1 ~9 o+ k" N8 j( V6 a+ K 當時中國勞工的月收入,輔助工約5塊鷹洋;瓦工、木匠、桶匠約6塊鷹洋;鐵匠、銅匠、鉗工和石匠約7.5塊鷹洋。這相當于山東內地勞工工資的4-8倍!卻僅等于一個德國勞工十分之一多點的工資!* S5 e; E6 K7 ` 自1901年開始,馬克在青島的匯率暴漲,至1902年11月已經達到1:1.66。在這期間,由于德國商人超量訂購消費品至青島,導致青島市場消化不掉,大量滯銷,甚至引發了小規模危機。之后,馬克又在青島暴跌,商人先吃了大苦頭,隨后總督府官員的錢袋子也開始收縮(青島絕大部分物資交易均使用鷹洋),投資人對青島的前景均持觀望態度。 1905年之后,青島的基礎設施建設初步定型,但馬克貶值卻變本加厲。1906年11月達到1:2.39的高峰。因青島沒有統一的金錢代用品(紙幣),支票債券等發行混亂,歐洲人攜帶鷹洋和銅圓不便等情況,于當年在德國帝國印刷所印刷鈔票,1907年6月15日正式在青島推出。這種鈔票以墨西哥鷹洋為單位(青島版),有充足的抵押擔保和保證金。因此,1907年的亞洲經濟蕭條對青島影響不是很大。。% T5 E( y- c2 ^! A, X 推出該鈔票之后,德華銀行開始討論輔幣問題。在1902年前后,銀行就研究過該問題。在當時認為,若鑄造和中國銅元成色相仿的銅幣,成本相當高,面額非常小,足銀的輔幣成本亦如此。因此鎳是最好的選擇。但當年中國境內并沒有流通鎳幣,擔心在市場上認可度不高。該計劃擱淺幾年后,通過觀察朝鮮半島的貨幣發現,鎳幣在東亞是可以流通的。于是,在1909年5月15日,開始鑄造1角和5分的鎳幣,鑄造量分別為10萬枚和15萬枚,同年8月27日起航,10月11日到達青島。 第一批到貨后,鎳幣數量馬上吃緊。皇家鑄幣局又在1910年7月23日發了第二批大德國寶,其中1角面額12萬枚,5分面額6萬枚。 第三批發貨時間是1911年5月12日,其中1角面額25萬枚,5分面額20萬枚。該批次流通于世,市場馬上飽和,消化了一段時間。 第四批發貨時間是1913年9月27日,其中1角面額20萬枚,5分面額20萬枚。 這些貨幣雖然發貨時間不同,但是幣上的年號均是1909,不少人誤以為它是“一次鑄成”。最終數量為:1角67萬枚,5分61萬枚。 |
GMT+8, 2025-7-7 23:56 ( 京ICP備10017546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2689號 )
論壇內容僅代表發布者本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業務聯系:15011024225(臨時,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ylpqc.cn copyright © 200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