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松石的鑒別
; T$ F' r8 e5 l2 F) ?( e1 h 綠松石自古以來就是中外人士喜愛的玉石品種,至今仍是高檔玉料。因而其人工處理品及仿冒品都較多,也有合成品。綠松石的特點是明快的天藍色或藍綠色,玉石中常有小的不規則的白色脈紋和斑塊,也常見褐色的脈紋和斑塊。而某些綠松石最典型的標志卻是其結構特征,那就是放大觀察會發現它是由淺色背景下的微小圓形藍色斑點所組成,但通常肉眼難以看見。此外綠松石孔隙含量高,質地疏松些的綠松石用舌頭舔一下,會有被吸附的感覺。1 x" y( C- s! N. R
% z: q5 c! `4 M% |, \ 1)人工處理綠松石的鑒別3 ?$ E# F$ V) h# ?/ T
: m: G# i+ G; q5 P$ g) o3 W# Z
綠松石的人工處理品種常見有兩種,一種是灌注綠松石,一種是染色綠松石。 0 q% J; b4 o% F- Y. K- c; r
6 r; I) X0 X: n8 E: X1 ]
灌注綠松石:是指通過給綠松石注油、注塑或注蠟等方法,美化和改善綠松石的外觀,使其價值增高。注油、注蠟的綠松石,用熱針觸探其不顯眼處,用放大鏡觀察會發現析出的小油珠,但這種測試一定要動作快,——般不能超過3秒鐘,因為綠松石怕熱,時間一長會使觸探部位褪色。注塑品同樣可用熱針觸探,可聞到塑料的特有的刺鼻氣味;此外,綠松石豐富的孔隙被很輕的塑料充填,其密度自然降低(2.0~2.4),從而手掂感也比天然綠松石(2.6~2.9)輕許多。 A- g$ t6 l: c+ ], g
; b* X9 d# v8 q* A
染色綠松石:是將顏色較淺或偏色的綠松石用染劑染成天藍色的綠松石。綠松石的質地非常細膩,其礦物顆粒很小,因而肉眼無法觀察顏色的分布。氨水是常見的化學試劑,若在綠松石玉器的底部或不顯眼處滴微量氨水,則用苯胺染料染色的綠松石會發生褪色或被漂白,而天然綠松石則不會有此現象。若做這種測試,——定要事先征得店主同意,若店主愿意證明玉器是天然顏色的玉料,則不會拒絕這種測試。( h6 E4 A M/ P& C0 H
3 j7 S$ w3 u& K+ N6 e( v" m1 H 2)綠松石仿冒品的鑒別 ‘
$ B; }3 r1 _1 X+ A% g* b5 }* j0 E$ C" `, f0 c- U: L2 Z
綠松石的仿冒品很多,但常見的卻并不多。主要有硅孔雀石、染色玉髓以及玻璃和瓷。, c0 a) c+ o# Q# P: [- O
, L# ]( W. A) \& m 玻璃和瓷仿制品,外觀看上去很像綠松石,但光澤較強,為玻璃光澤,不像綠松石的蠟狀光澤;此外只要仔細觀察,總能發現其近表面的氣泡;再就是斷口,若是玻璃,會是貝殼狀的斷口且具玻璃光澤,綠松石則是平坦斷口且光澤暗淡為蠟狀甚至土狀光澤,由此便可區分。. M8 ^/ [! |, P" h- t* x' y. A( l. P
0 I: T9 d9 v$ {
硅孔雀石的密度(2.0~2.4)比綠松石低(2.6~2.9),因而手掂感會較綠松石輕;此外,硅孔雀石多為玻璃光澤,綠松石通常光澤較弱為蠟狀光澤。當然最主要的在于其結構不同,但通常我們不易觀察到,這需要借助顯微鏡。$ o( [- @; M& n
) e" U) L2 D4 {! O' z
染色玉髓主要是指染成天藍色的碧石。在碧石中幾乎總能找到或在局部找到似瑪瑙的圈紋,只要發現這種現象即能與綠松石鑒別。此外,染色碧石的玻璃光澤也可與綠松石的蠟狀光澤相區別。$ f) H, n* l; ]& F* I9 }
& y ?6 ?. x4 J7 I/ h" y8 i% ]
3)合成綠松石的鑒別
0 \7 f- X2 p% n" I- X
. ~; o% o; ?) D5 V 合成綠松石則是用人工方法制成的綠松石,通常顏色純正而均一,少見雜質(即白色或褐色的脈紋或斑塊)。大塊天然綠松石制作的玉器或多或少總會有一些雜質存在,很難見到純凈如此的較大塊玉料。因而合成綠松石常用來制作首飾及小件工藝品等,與天然優質綠松石非常相像。通常需要在放大50倍的情況下觀察其結構,因為合成綠松石與天然綠松石的顯微結構是有區別的,合成綠松石在淺色基質中有角狀的藍色小顆粒。沒有顯微鏡,我們無法看到這一點。由此可知,憑肉眼和感覺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有時我們必須求助于專業人士。, r* J) ]+ c! i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