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视频免费国产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a毛片-在线视频精品一区-在线视频精品视频-久久精品视频免费-久久精品视频久久

盛世收藏網

 找回密碼
 注冊賬號

查看: 5075|回復: 3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我喜歡的五代宋金鏡和一些對宋金鏡的淺見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05-5-31 00:26: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3 T& ?! Z0 M  `# o; Z* }

7 L+ W' }2 V! r/ B. G, ^7 ?4 F  ]; C
24CM,蒙百鏡齋兄惠讓.
1 G* l7 [4 S0 F
; I1 k2 l" H; }) S9 Q2 p- B- |4 T: h" ?& m& r; X# l

' c3 j8 H  {( C, L8 @22CM+ Z' Q/ S3 q9 s1 l

/ [/ H9 F9 J( u9 S; Z
2 u) ^! g4 v6 ?5 d) n22CM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樓主| 發表于 2005-5-31 00:29:14 | 只看該作者

& f* S% W' k, N5 P* p- \' |
5 T9 U+ H% h" Q0 B; c
! T% w: H6 U$ W18CM
6 I" ]+ x" o9 J. [" s0 A4 A' |$ Z - @. ]. A" ?, z2 }1 U

1 C' D- J$ r2 L) t
. G9 o: ?- n( ~白光,12CM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板凳
 樓主| 發表于 2005-5-31 00:31:15 | 只看該作者
我對宋鏡的一些淺見:/ z* T, c. x4 ^: @1 Y, A1 ^( D
1.關于文飾, Z- Z% ~7 a+ I7 x9 S& t# L
    自唐室失鹿,天下群雄并起,五代十國華夷混雜,中原世家受挫甚巨,而新興豪強莫不崛起于草莽,于是北方大地延續唐風的藝術氛圍遭到空前破壞;而南方雖然相對平靜,可統治交替頻繁,門閥氏族忙于應對,華麗繁爻已然無法適應時代,于是求實之風日起,傳承唐風者逐漸泯逝,此期藝術呈現一片相對的蕭條。銅鏡藝術到了此期,或守唐風漸變(花草鏡),或簡樸求實用(千秋萬壽鏡),而與萬民盼統一樣,也在等待下一個大一統審美思潮的來臨。
4 y  y. z( O2 D& w. s    趙氏統一中國,使得又一個大一統審美思潮得以有了誕生的土壤。趙氏統一中國是典型的北人統南,既由武力集團的統治階級征服了文官政府的統治階級,可想而知這對于南方的審美主流有著多么大的沖擊!在北方早已形成的簡樸求實用的審美主流的強勢沖擊下,宋代的銅鏡文化開始了南北兩地從文飾到鏡體形式全面融和、衍生、開創的歷史階段。; @1 t7 [- t0 Z8 s% |
    我個人認為在這個階段本來應該產生出和唐代一樣偉大的銅鏡藝術,但事實卻并非如此,我歸求原因在于以下五點:一是北方(趙家皇帝除了徽宗沒有太享樂的)簡樸求實用的銅鏡審美思潮太過強勢;二是缺乏與外來銅鏡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交流;三是商業太過發達,物美價廉已經不止是使用者的追求,也是商家的追求,所以使用工具的藝術性被犧牲了;四是皇族和士族一直有統治壓力(遼、金、蒙古;天災;變法、造反),無法很好的美化或是不敢過分的美化審美思潮;五是宋朝理學的逐步產生、發展、成熟也客觀的限制了實用器藝術的發展。( l/ r; r* }  B" F
    宋鏡的藝術比較前代我以為最有突破的就是鏡體形制的變化,這恐怕就是無法在文飾變化的前提下的藝術的突破吧;另外就是宗教鏡的興起,雖然從東漢就有宗教鏡的出現,但顯然在多種宗教盛行的唐朝沒有盛行起來的宗教鏡,在宋代得到了最肥沃的土壤,這恐怕也與上述幾點不無關系;再有就是銘文鏡的突破,從謎語到祝語到宗教語到詩詞,莫不內容豐富;還有就是生活場景及神話場景鏡的大流行,這也說明了實用主義的主導作用(哪怕是精神寄托也是寫實的);宋鏡的文飾雖無驚才絕艷,卻也別有新意,總算是將中國銅鏡的藝術繼承了下來,并且也有一些前進。
" p2 h: n) t1 W/ {$ p2 j& O3 C不過一家之言,先拋個磚吧,回頭繼續拋磚.# N: h0 |$ P" s1 j9 {. `4 D+ k
[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5-5-31 0:34:18編輯過]
4 C' r- Y/ J8 k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地板
發表于 2005-5-31 00:31:43 | 只看該作者
很好!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發表于 2005-5-31 00:41:4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發表于 2005-5-31 07:46:52 | 只看該作者
基本同意樓主的見解,縱觀歷史,大多數是進步的,宋代鑄鏡也是如此。大家都知道,宋鏡以它鏡體輕薄,紋飾細膩柔韌而馳名,鏡薄為的是經濟成本的降低,能鑄出又薄紋飾精細的銅鏡也證明了宋代鑄造技術的發展。當然,戰爭是影響社會進步的主要因素,同樣也影響鑄鏡業的發展。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發表于 2005-5-31 07:54:50 | 只看該作者
有宋一代影響了以后近千年的中國民俗藝術文化,傳統技藝上一反前期形質的完美統一,偏重于形色。精推瓷藝,前無后繼。皇室偏愛書畫,崇尚神道,駕臨泰山喧囂造勢,既接天書又封神殿,神怪思潮甚囂塵上,這些社會主導思想同樣反映在銅鏡上,華麗的線雕手法一度成為宋鏡主流,神怪故事,道咒佛法,花鳥魚蟲,山水情趣等成為宋鏡紋飾或形制的主題。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發表于 2005-5-31 08:02:48 | 只看該作者
以下是引用榮遠齋主在2005-5-31 7:54:50的發言:( K% n5 M, l# @4 V+ m  W; u8 X5 P

! m0 W7 X/ n% y4 u1 Q- w4 j- E有宋一代影響了以后近千年的中國民俗藝術文化,傳統技藝上一反前期形質的完美統一,偏重于形色。精推瓷藝,前無后繼。皇室偏愛書畫,崇尚神道,駕臨泰山喧囂造勢,既接天書又封神殿,神怪思潮甚囂塵上,這些社會主導思想同樣反映在銅鏡上,華麗的線雕手法一度成為宋鏡主流,神怪故事,道咒佛法,花鳥魚蟲,山水情趣等成為宋鏡紋飾或形制的主題。

# d$ e0 {7 m3 [& N/ r. `4 X
( G9 o8 K+ d& ~* U! U; e( n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于 2005-5-31 09:44:06 | 只看該作者
    繼續拋磚。    在統治階級的審美主流以外,濃重的商業氣息在宋代一直影響著銅鏡藝術的發展與演變,而這種商業氛圍與唐代的不同也是宋鏡與唐鏡在藝術體現形式上不同的一個重要因素。
; B% I2 Q* B8 G    唐代的商業是多方位多地域的商業,它貫穿了甚至整個歐亞大陸,它的領域從奢侈品到實用器莫不涵蓋,而那個時代兼容并包的創造精神不止在生產者的創造中體現,同時各個階層的使用者也將這種藝術與實用相結合的藝術氣質融入到需求和消費中去,這就可以解釋,在整個唐代,除去動亂之時,尤其在盛唐,我們基本見不到藝術與實用都在水平以下的鏡子了。: r: W6 f# W% c+ {
    而宋代的經濟情況卻并非如此,我并不是說宋代的經濟不發達,財富不夠多,相反宋代(公元九百六十至一千二百七十九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成熟的朝代,其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在當時都居世界領先地位。' d; K' o# B; [% ~: g
    而宋代海外貿易盛況空前,是我國封建社會對外貿易的黃金時代,同海外的聯系比前代更廣;進出口貨物的種類、數量比前代更多。宋代進出口貨物達410種以上。按性質可分為寶物、布匹、香貨、皮貨、雜貨、藥材等,單是進口香料,其名色就不下百種。宋代海外貿易的規模更大,經營者身份更復雜據吳自牧《夢梁錄》記述,宋代海船可乘五六百人以上。海船很多,據推斷,福州一地就有300余艘寬一丈二尺以上的海船。大批海外蕃客來華貿易且“住唐”,也有中國海商、水手住蕃的現象。 但在這種商業氛圍下,卻沒有一個外來藝術形式、特色、意識、思潮影響到宋代的藝術主流,我以為歸納為兩個原因:一是天朝上國的藝術封閉;二是天朝上國的藝術已經是當時的最高峰。: c2 N# [) m6 t. p3 r
    占在貿易主導方的宋朝,和與交流貿易的唐朝不同,它的藝術表現形式對其他貿易方的影響不言而喻,對周遍地區尤其如是,而居于弱勢地位的一方它的藝術表現形式要想影響到天朝大宋就很難了。以朝鮮為例,我曾經看過漢城博物館的銅鏡圖譜,在朝鮮早期鏡中,各種幾何紋鏡很有特色,而到了這一時期,朝鮮的鏡種受到中國多大的影響諸位收藏大家發過的鏡帖其實也就明確說明了。
% R6 }) z4 ^) F/ X    沒有外來的影響就只有閉門造車,這是一個必然,宋鏡在文飾方面閉門造車中只有不斷的衍變而不是不斷的創造,也是沒有新的藝術因素加入的必然。而統治階層的審美不去影響銅鏡文飾的藝術走向,造就了由商人或底層勞動者去領導銅鏡文飾發展的結果,可想而知,在這樣的前提下宋鏡大量的出現商號鏡也是一種必然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發表于 2005-5-31 09:45:40 | 只看該作者
我感到宋以后銅鏡的衰弱與當時的瓷器崛起有關。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發表于 2005-5-31 10:21:41 | 只看該作者
鑒知兄行筆流暢,知識淵博,視野寬闊,見識獨到而且極具力度,好帖好文章!下面是本人在別處的發言,所見淺陋,一家之言,權作和鳴' t2 d( a1 O: g# u* V6 h
關于銅鏡研究中的半明半暗問題,談一談個人的看法,前人偏重于先秦和漢唐,同樣反映在銅鏡的研究上,宋鏡的研究滯后,主要原因是人們的偏見造成的,以至于收藏大家一說銅鏡必稱先秦和漢唐,對宋金鏡不屑一顧,有的學者一再聲明只搞唐以前的,對宋鏡看不了,只要陽春白雪,不近下里巴人,這種風氣已經影響了新的一代,實際上搞收藏完全沒有必要趨炎附勢,不能總是按照考古界的思路去指導收藏活動,不是嗎,宋錢版別的研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宋金鏡的研究是一道誰也繞不過的坎!以當今的天時之利和研究實力,完全可以搞明白這另一半!怎能因為一個前人的觀點,硬是將這項很有意義的學術研究冷置半個世紀?!對宋鏡的研究,不能脫離歷史的大背景,不能按照漢唐的成就來比較短長,有目共睹,宋金鏡貼近于民俗,是當時市場的需求,反映了時代的進步,民眾的就是實用的。考古資料眾多,時間跨度小,歷史的和民間可佐證文物豐富,只要組織好,選好命題,這亮麗的一半一定會光彩奪目。( f5 p( O7 i# u% m

8 q% }: J; l( g[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5-5-31 10:22:20編輯過]0 C: o% y# E! {2 K, T& P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于 2005-5-31 10:45:37 | 只看該作者
謝謝榮遠齋主兄,希望諸位多多發表一家之言,一家之言多了就成為大家之言了,我會繼續拋磚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于 2005-6-1 19:02:31 | 只看該作者
繼續拋磚。2.對于宋鏡銅質和少見白光的疑問    諸君中不乏宋鏡收藏之大家,我所知泉鏡齋兄便是其中翹楚。我但觀譜中照片細品所見實物發現白光宋鏡遠遠少于其他,此原因一向歸結于銅質的不同,既含汞錫之不同,于是便有疑問如下請教諸位方家:    (1)古代銅鏡在磨鏡后要涂抹鏡藥,此有史書,實物(有古畫磨鏡圖)為證,試想宋代亦然,《天工開物》便有鏡藥配方記載,但宋代銅鏡制作、使用維護是否有此流程?如有此流程為何無法在出土鏡中體現,既可見部分水銀光于鏡面?    (2)宋代汞錫產量也相當可觀,此物價格也非昂貴,同時高錫銅鏡的制作方法不但代代相傳同時也見諸書本,并且我們現在也可以看到白光宋鏡證明也有人制作出來,但為何沒有廣泛使用,形成規模呢?    先拋磚吧。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發表于 2005-6-2 13:39:39 | 只看該作者
好文章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發表于 2005-6-2 17:53:35 | 只看該作者
山房先生從政治、經濟、科技等社會變化引起人們審美取向的變化,談了宋、金銅鏡紋飾變化的特點和原因。山房先生磚拋得好,一看就知道有備而來,成竹在胸,謙讓為磚,實質美玉,此類美玉銀子是買不來的,敬佩!3 G5 l* v) }* Z# [
2 h8 ]3 ~) @; [0 i: H1 q

* T" L+ A* F# }1 ^
/ K7 K0 F% r/ F) u* G+ e歷史上所有事物和現象的形成、發展無不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及生產力條件密切相關。銅質變化,形制的豐富和變化、文飾趨向自然、生活、民俗化,是宋代銅鏡三個特點。這里我先就青銅到宋代的發生質變談點看法。
. u; u* p0 T: x. V+ ]8 D( i. g6 n3 q) h+ w6 t: p

. z4 a3 L$ }  C- l7 Q4 |" H說到鑄鏡青銅合金含量到宋的變化,許多學者和著述中,往往從銅鏡實用角度去分析青銅含量為什么會變化,我對分析問題的切入點有不同的思考:( k: {7 |4 q# X! A
8 m# Q4 ]1 n& e5 A' M) J7 p

' i& k& p! e& C+ d& O" \1、我認為不能從研究銅鏡的角度來分析高鉛高鋅韌性銅質的形成,因為單從銅鏡鑄造分析,高錫青銅和高鉛青銅對銅鏡的使用壽命、保存、鑄造時對紋飾影響等都各有利弊。不同種類青銅的形成和變化,決不是專為鑄造銅鏡而服務的,銅鏡只不過是取材于當時社會普遍應用材料而己。而任何一種普遍應用的材料,在當時的科技、生產力條件下,服從于社會政治、經濟、生產、軍事需要而已。
  L% }1 [$ p7 M  W
4 a; V2 o2 U# E' B; _3 }0 R  H2 a5 k
2、我為什么這樣說呢?若非要追索歷史,鋼性高錫青銅的產生,一是有先秦時科技生產力條件決定的,二是首先服從制作生產勞動工具的需要和制作征戰兵器的需要,生存和安全基本解決了,再服務于統治階層尊貴、享樂的需要,才有禮器、酒器。人類先有生存需要,才有享樂、精神追求的需要,這是毫無疑問的。- S2 e" w" S) B9 O9 `5 f

; `; w. l2 |6 |+ M: K
( v- e0 Q+ ]* C+ G2 G" F! d3、青銅文化的主體,從商周到漢以后的消亡,一是別等級、明體例社會制度的根本變化,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二是科技生產力發展,有一種更堅硬、更普遍、更低廉的金屬材料可取代于青銅器作為兵器;三也是有更華貴、更精美、更輕巧金銀器可替代統治階層尊貴、享樂的需要(漢唐代以后的金銀器逐步興起和發展不是證明嗎)?1 U2 L4 S6 w: {- x" |" B, p1 ]
" t6 ^1 l) b) W$ v4 L; t4 ^8 W
9 g. U/ U" J) i; b
4、當青銅主要的社會功能不需要以后,剩下就是使用什么樣的材料制造生活用品(銅鏡是日常生活用品啊)更省工、更經濟更實惠的問題了,所以說銅質改變是青銅主體社會功能退出歷史舞臺的結果,鑄鏡銅質改變也是人們價值取向的必然,當然銅質改變從唐后期已漸變,是一個慢長過程,不是突變。/ I& t! ]% l5 x9 @; {
) B5 d' O! T* z% w* f5 A

0 F: |0 b/ I- {0 Z# R5 y一家之磚,引眾家之玉,切莫見笑。
  P% Z$ ]6 T: f; Z/ w
5 v5 N" l) C5 d' M, e再:宋、遼、金鏡在年代上互有交叉和包含的,與其說在年代上區別不如多考察在地域土質包漿,民族風格,社會體制在銅鏡中的表現和區別更實際些,榮遠先生提的“半明半暗”現象確要引起真賞鏡玩鏡的鏡友們重視。
* v) {5 u& x1 [0 @5 }4 W' q! ?
; r  M8 f, _: c0 x東北的老大哥們對遼、金鏡是頗有見地的,望眾家三言兩語,不拘形式,大家提高。
, e5 j( D: C" |+ w9 r
* s1 G: P! I+ |7 F; q
6 E8 J# R& d, q+ L4 F5 Y& ~$ p. p" E+ Z/ h* P
: h9 Y4 ]: o. @2 i
[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5-6-2 18:03:55編輯過]
3 c/ B2 i1 M' v% U. P" X0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發表于 2005-6-2 20:26:49 | 只看該作者
以下是引用鑒知山房在2005-5-31 9:44:06的發言:3 X% g9 S/ N, T+ f+ ^- V

$ Z  s/ f4 H7 g( J' E( @' u    繼續拋磚。# k: @7 ]% R, ~1 C
    在統治階級的審美主流以外,濃重的商業氣息在宋代一直影響著銅鏡藝術的發展與演變,而這種商業氛圍與唐代的不同也是宋鏡與唐鏡在藝術體現形式上不同的一個重要因素。( i! q, x5 L9 Z$ J5 E- a
    唐代的商業是多方位多地域的商業,它貫穿了甚至整個歐亞大陸,它的領域從奢侈品到實用器莫不涵蓋,而那個時代兼容并包的創造精神不止在生產者的創造中體現,同時各個階層的使用者也將這種藝術與實用相結合的藝術氣質融入到需求和消費中去,這就可以解釋,在整個唐代,除去動亂之時,尤其在盛唐,我們基本見不到藝術與實用都在水平以下的鏡子了。
( w6 z; Q3 D2 o, H  A1 L& |    而宋代的經濟情況卻并非如此,我并不是說宋代的經濟不發達,財富不夠多,相反宋代(公元九百六十至一千二百七十九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成熟的朝代,其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在當時都居世界領先地位。) u/ h, z* }. F
    而宋代海外貿易盛況空前,是我國封建社會對外貿易的黃金時代,同海外的聯系比前代更廣;進出口貨物的種類、數量比前代更多。宋代進出口貨物達410種以上。按性質可分為寶物、布匹、香貨、皮貨、雜貨、藥材等,單是進口香料,其名色就不下百種。宋代海外貿易的規模更大,經營者身份更復雜據吳自牧《夢梁錄》記述,宋代海船可乘五六百人以上。海船很多,據推斷,福州一地就有300余艘寬一丈二尺以上的海船。大批海外蕃客來華貿易且“住唐”,也有中國海商、水手住蕃的現象。 但在這種商業氛圍下,卻沒有一個外來藝術形式、特色、意識、思潮影響到宋代的藝術主流,我以為歸納為兩個原因:一是天朝上國的藝術封閉;二是天朝上國的藝術已經是當時的最高峰。
( X) B8 V' f: j* x" O6 S    占在貿易主導方的宋朝,和與交流貿易的唐朝不同,它的藝術表現形式對其他貿易方的影響不言而喻,對周遍地區尤其如是,而居于弱勢地位的一方它的藝術表現形式要想影響到天朝大宋就很難了。以朝鮮為例,我曾經看過漢城博物館的銅鏡圖譜,在朝鮮早期鏡中,各種幾何紋鏡很有特色,而到了這一時期,朝鮮的鏡種受到中國多大的影響諸位收藏大家發過的鏡帖其實也就明確說明了。
* h7 D& a& r( V0 t    沒有外來的影響就只有閉門造車,這是一個必然,宋鏡在文飾方面閉門造車中只有不斷的衍變而不是不斷的創造,也是沒有新的藝術因素加入的必然。而統治階層的審美不去影響銅鏡文飾的藝術走向,造就了由商人或底層勞動者去領導銅鏡文飾發展的結果,可想而知,在這樣的前提下宋鏡大量的出現商號鏡也是一種必然了。
( Z3 n0 q, n7 {6 b7 q* e

- s; r/ A4 E3 s5 e, F) [8 f講的好。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發表于 2005-6-3 05:47:48 | 只看該作者
好文章。再連接一些當時宋文化傾向性,與文人士大夫的心理狀態,能說的更明白。說白話就是:追求  素然與簡潔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于 2005-6-3 11:10:29 | 只看該作者
    首先感謝諸君的贈玉之情,我想愛好不止應該是擁有,也應該是交流,最重要的是思考,雖然我的藏品不入方家慧眼,但淺思拙見有只言片語可以引起共鳴,便是我在青銅網的最大收獲了——得一知己足以,更何況如此之多的同好呢!
8 C+ n3 j8 F( n# _+ G$ E- }    繼續拋磚。
# X0 `; n. E# S  d, H$ ]9 s    藝術可以為人鑒賞首先在于它有載體,“銅鏡藝術”這個概念是古而有之,還是今人看法其實是看待銅鏡藝術的一個重要問題。如果“銅鏡藝術”這個概念宋代本就沒有,這種審美只是填充實用器材空白空間的一個工藝手法的話,那么解釋沒有文飾甚至沒有美好形制的素鏡和商號鏡的泛濫就有了依據。同時因為載體本身的產生就是工藝的要求,而不含有鑒賞的要求,那么解釋宋鏡不使用高錫銅就有了一個合理的前提:那就是不需要浪費材料生產(錫),不需要增加生產成本(制作復雜鏡模、有很好的美工設計制作)。
9 ?6 u( f* l  D0 }    宋代由于崇尚“文治”,仿古之風盛行,古銅鏡的仿鑄也很多見。有的是用真器直接制范,有的則借助摹本制模,有的匠人為求美觀,在原圖案基礎上又添加一些不必要的花紋,或在鏡緣上加刻邊款、押記等,反而弄巧成拙,畫蛇添足。正是因為這種工藝手法而不是審美要求,甚至在復古思潮如此高漲的宋代,在仿古銅鏡如此之多的情況下,高錫青銅的使用也沒有成為主流,甚至在制作的海潮中連一朵浪花也沒有形成。
. u: i; \6 u1 ^' Z1 v) h8 b* A7 t    另外對其他藝術形式審美方向的側重也是對材料影響的一個主要方面,有朋友在前貼中曾經指出宋代對瓷器的審美重視,我想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在宋代不只是瓷器的盛行,絲綢、金銀器、書畫等等藝術體現的載體和其本身,受審美重視程度的加深也使得這些材料受重視的程度遠遠的超過了停留在實用材料的銅上。所以銅的冶煉和使用的實用化加深了,而藝術的可塑性便不在商家和工匠的考慮中了。
: G3 r+ U4 @" X- L$ `8 V+ t2 T    由此一家之言,也可見文飾精美的宋鏡和白光的宋鏡的可貴之處了。    我會繼續拋磚的,希望同好們多交流!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于 2005-6-3 11:14:09 | 只看該作者
    一些參考資料:; r1 s+ D9 B0 u9 f
    “宋代礦冶業生產在中國封建社會礦冶業發展史中占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生產關系的變革、管理體制的建設、礦產開采量大幅度的增長,礦產品用途的多樣化,社會需求的擴大等都在宋代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尤其是北宋一代,金、銀、銅、鐵、鉛、錫六種金屬礦藏得到了全面的開發。以宋神宗熙寧后期(1074—1077)的歲課額為例,銅:二千一百七十四萬四千七百四十九斤,鉛:九百一十九萬七千三百三十五斤,錫:六百一十五萬九千二百九十一斤,這些數字分別是宋太宗至道末(997)歲課額的5.3倍、11.6倍、22.9倍左右,與唐代宣宗時期(847—859)的銅、鉛數字相比,則分別為33倍、80倍以上。”《宋代礦冶業研究》1 \& J7 {3 i" F
   “宋代由于崇尚“文治”,仿古之風盛行,古銅鏡的仿鑄也很多見。有的是用真器直接制范,有的則借助摹本制模,鑄造的銅鏡在外形上與漢唐之際的古銅鏡甚為相似。但由于仿古鏡與古銅鏡因時代不同,在銅合金的配料比例上必然不同,因此銅鏡外表的色澤也各有差異。如漢鏡呈銀灰色,唐鏡呈銀白色且閃亮,宋鏡黃中發紅,明鏡黃中發白,清鏡為黃銅色。銅鏡的厚薄輕重也各不相同。有的匠人為求美觀,在原圖案基礎上又添加一些不必要的花紋,或在鏡緣上加刻邊款、押記等,反而弄巧成拙,畫蛇添足。8 O5 J- |* c# _2 t
    宋代仿古銅鏡主要是以唐晚期的花鳥鏡、雙鳳鏡、瑞花鏡、八卦鏡等為藍本,其次是漢代的日光鏡、規矩鏡、畫像鏡。但無論仿造哪一時代的銅鏡,都帶有濃郁的宋鏡特征。在色澤上,漢鏡地子多為黑漆古,唐鏡多為銀白色地子,都具有質地脆硬不易變形的特征,而唐鏡又比漢鏡厚重。而宋鏡由于銅合金中錫的含量降低,鉛的比例上升,同時又摻入一定量的鋅,致使銅色呈黃紅色或褐黃色,且質軟粗糙,鑄出的紋飾模糊,與漢唐古鏡纖細繁縟的紋飾無法相比。同時宋仿鏡與漢唐鏡埋于地下或在人世流傳的時間長短不同,銹色也各各不一。宋仿鏡的綠漆色銹,雖是由質里向外泛出的,但銹層不厚硬,卻銹后鏡地子仍為平面,無漢唐鏡在去銹后出現槽坑的痕跡。明清仿造銅鏡技術較前代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兩朝皇室內專設的機構所仿制的古物,不惜成本,只求精美,鑄出了不少仿古銅鏡。由于明清時期銅合金中鋅的比例更為提高,仿古鏡銅質色澤較前有很大區別。明代仿造鏡銅色為黃白色,清仿鏡銅色為黃色。同時銅鏡多較厚重,花紋粗糙模糊,并常在仿造鏡上標出仿造人的姓名。”《會稽銅鏡和湖州銅鏡的鑒藏》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于 2005-6-4 10:18:29 | 只看該作者
有一個疑問也和大家探討一下:
9 `5 u- K  ~9 {7 I8 ], o+ m; u) W    遼金銅業并不發達,且銅禁森嚴,如此狀況下我們卻可多見厚重和體大的遼金銅鏡,這又是什么緣故呢?
  T: G$ {+ M. {# U* S- |3 r2 T[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5-6-4 10:19:04編輯過]2 U) P! N! j- [  a: g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賬號

本版積分規則 需要先綁定手機號

手機版|盛世收藏網

GMT+8, 2025-7-7 23:54 ( 京ICP備10017546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2689號 )

論壇內容僅代表發布者本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業務聯系:15011024225(臨時,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ylpq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成人 | 国产玖玖 | 午夜高清福利 | 羞羞的动漫免费出处 | 精品国产高清在线看国产 | 综合激情在线 | 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 伊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老子影视午夜伦不卡 | 久久免费精品 | 亚洲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视频入口 | 激情综合站| 色婷婷激情 |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九九九 |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 | 啦啦啦社区手机在线视频免费视频 | 伊人久久婷婷丁香六月综合基地 | 欧美日韩免费看 | 在线观看99 | 国产成人精品电影 |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久久2019 | 久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电影 | 欧美精品久久 | 国产亚洲精 | 丁香激情六月 | 国产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自拍偷拍 亚洲 | 五月丁香啪啪 | 久久免费公开视频 | 看片不卡 | 色综合激情丁香七月色综合 |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动漫靠比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一区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瑟 | 成人自拍视频网 | a级日本高清免费看 |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 久久精品午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