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m# q! [, Y3 }8 I/ g0 Z4 s+ @! \, r/ A0 s7 W+ ^
' \0 ?% Y) s/ ?7 F, o& Z2 C$ V銅柄啄錘戈傲視古兵
, A4 L9 ?. f: h8 d5 c1 c3 x# ^% U5 [( w
文:姜增國 曹俊卿 管釗 / 圖:無9 r# Z+ B) j9 T5 {
. L# T5 R5 g9 V “北方系青銅器”是中國青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括的各種兵器更是耐人尋味。吉林大學教授林氵云先生《商文化青銅器與北方地區青銅器關系之再研究》一文,對北方系古兵之一“啄戈”的產生演變作了精辟的論述。本文要介紹的就是屬于北方系“啄戈”中堪為鮮見的一件銅柄啄錘戈(圖1、圖2)。它的發現無疑為北方系“啄戈”的群體又增添了新奇的“伙伴”,也可能成為考古專家們有用的資料。 稱這件古兵為“啄錘戈”,因為它不僅具備啄殺和錘擊的功能,而且同戈一樣,援有上下刃,既能鉤殺又可挾擊,比起“啄錘”大大增加了殺傷力,是一件集“戈”和“啄錘”功能于一身的古兵?! ≡撈鳈M向通長19.2厘米,援似矛形,中有高脊,最寬處3.5厘米,援基斷面圓形,徑1.36厘米。援基后面是橢圓球形銎,直徑左右4.68厘米,前后4.25厘米,上下4厘米。在銎的兩側各有一高0.3厘米的尖圓乳釘。銎后是圓柱蘑菇狀錘內,長3.74厘米,端徑3.2厘米。銎的上端為一長2.5厘米,上寬1.6厘米,下寬1.4厘米,厚0.6厘米的倒梯形飾。銎下是直徑1.5厘米,長50厘米的銅柄。縱向總長56.5厘米,重1402克?! 钠鞅砜从忻黠@的鑄綠,系雙范鑄造。推測,戈頭和戈柄必有一個先鑄出,然后渾鑄成一體。 這件古兵的柄是銅質的,這本來就少見,而它的主體造型更是新奇。矛形的戈援如同鳥嘴,橢圓球形銎和兩側的乳釘很像鳥頭和雙眼,圓柱蘑菇狀的錘內如同鳥頭后的羽冠,而長長的銅柄則似鳥身及尾。把它立起從正面和兩側看去,都像是一只正在啄食的啄木鳥。從實用的角度看,其鳥頭一樣的橢圓球形銎比起一般常見的橢圓管狀或圓管狀銎,看不出有什么優越性,而上面兩個高僅0.3厘米的乳釘,對敵方也構不成多大的傷害,這很可能是當初的鑄造工匠受大自然生物的啟示,為裝飾效果而刻意仿某種鳥類的藝術性創作。因此說它是一件惟妙惟肖的寫實性仿生物的古兵器,并非憑空臆想。它的擁有者也不可能是普通的士兵,應是一位有相當地位的軍事將領,持其既可用于實戰中殺敵,也可以作為儀仗器使用。為進一步說明這件古兵的相關問題,有必要把一件造型相類似,也稀少鮮見的“啄錘”介紹一下。 “啄錘”通長14.1厘米,圓柱狀援長6.1厘米,徑1.3厘米,近援端扁平鑿形寬1.7厘米。援基為一橢圓球形銎,中空,直徑左右4.6厘米,前后4.4厘米,上下4厘米,其兩側也有0.3厘米高的尖圓乳釘,橢圓球形銎上下又延伸出圓管狀銎,上段長2厘米,徑1.9厘米,下段長3厘米,徑2.1厘米。管狀銎內尚殘留朽木痕,說明原來是木質柄。內也是圓柱蘑菇狀錘,長3.2厘米,端徑2.5厘米,重350克。器表鑄縫明顯,系雙范鑄造。一主要部位同銅柄啄錘戈完全相同,近乎一模所出(圖3)?! 杉疟啾容^似一脈相承,有直接演變的軌跡?!白腻N”的援無上下刃,只能啄殺和錘擊,比銅柄啄錘戈的殺傷力要遜色得多,這說明銅柄啄錘戈是在“啄錘”原形基礎上加以改進、演變發展而成的器物。 上述兩件古兵均系民間藏品,分別發現于河北省的沙城和遼寧西部的凌源,其鑄造使用年代無資料可考,只能根據以下幾例作大致推斷?! ?.銅柄戈(圖4)。1986年4月錦縣水手營子村出土。形制直援直內,柄上端向內一側為一有刃的卷曲勾(按:類似北京昌平白浮西周木槨基出土的Ⅱ式戟的有刃卷曲勾內),銅柄斷面扁圓形,飾有菱格連珠紋,縱向通長80.2厘米。文博部門根據同出土的其他器物定為商代器?,F藏遼寧錦州市博物館,因國內僅此一件,故視為鎮館之寶。國內多名學者在有關文章中將這件銅柄戈定為“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器物?! ?.啄錘(圖5)。1972年10月甘肅靈臺白草坡出土。援如直楔,鋒尖圓鈍有脊棱,橢圓銎上有三道帶飾,內為一短莖連一球錘,長21厘米,援寬3厘米,銎徑3厘米×2厘米,重529克。文博部門定為西周早期器物,并認為“是一種新式兵器”、“體大刃厚,用于啄擊,是可擊穿堅固的甲盾”(《平涼文博》1984年第1期)。聯系西周早期墓,常有直徑大于9厘米以上的“質飾”、“甲泡”出土,這種兵器的作用之一是“擊空甲盾”不無道理?! ?.矛形管銎斧(圖6)。1975年內蒙古寧城出土,現藏寧城博物館。斧通長14.7厘米,銎長7.2厘米,斧身呈矛狀,長管銎中部有乳釘裝飾,斧背呈錘狀,文博部門定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器物?! 荟谱母甑哪甏瑢幭墓淘┪镳^羅豐先生認為:“是北方系青銅器第一期代表性武器之一”,“其年代很早”?! 【C觀上述觀點,將銅柄啄錘戈及圖2的“啄錘”的年代推斷為西周時期是可信的。其下限不會超過春秋早期,如果這一推斷無誤,兩件古兵的文化屬性,自然歸于“夏家店下層文化”。其族屬當如臺北故宮博物院杜正勝先生所講:“大抵殷商謂之鬼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