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 總論神骨9 ?/ w: }4 c( F% e7 t) |7 [
8 _( R( Y# p& [/ c3 k2 O, f9 g* P一身精神,具乎兩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論形骸,文人先觀神骨。
& ]1 y7 d7 r( P( Z# R9 h
! O0 W! {! R7 P0 C語②云:“脫谷為糠,其髓斯存。”③神之謂也④。“山騫不崩,唯石為鎮。”⑤骨之謂也。一身精神,具乎兩目⑥;一身骨相,具乎面部⑦。他家兼論形骸,文人先觀神骨⑧。開門見山,此為第一⑨。
3 l! G. K" ~6 h' {& v4 b/ R8 Q: c2 p+ y) k+ s* {9 q
【注釋】
: p7 T: F- L3 j/ `- o& R! Q
! `4 F- x- c- L. c) w①神骨:就是“神”和“骨”。這里的神,不是人們常說的“精神”,而是一個人內在的精神狀態,是由人的意志、個性、學識、修養、氣質、體能、風度、神態和社會閱歷等構成的一種綜合體,往往通過一個人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行為動作,特別是被稱為“心靈的窗戶”的眼睛表現出來。“骨”,并非現代人體生理解剖學所說的骨骼系統,而主要是指人的頭部,憑眼看得見、用手摸得著的所謂“九骨”,即顴骨、驛馬骨、將軍骨、日角骨、月角骨、龍宮骨、伏犀骨、巨鰲骨和龍角骨。這里要注意的是,曾國藩在《冰鑒》里所要討論的“九骨”與通常所謂的“九骨”不同,這里的“九骨”是指天庭骨、枕骨、頂骨、佐串骨、太陽骨、眉骨、鼻骨、顴骨和項骨。《冰鑒》將“骨”與“神”并列,足見曾氏對“骨”的重視。
% E" T5 C$ E9 z& i# j" _9 d6 c5 n" K) {/ `
②語:這里指的是諺語、成語或俗語。
! |1 y- s# Y6 G
; m' _. ]$ `4 d5 h1 x' ?, Q- x③脫谷為糠,其髓(suǐ)斯存:脫,去掉,即碾去或舂掉。谷,指谷子、稻谷等。髓,本指骨髓,這里取其喻義精華的意思,實指“米”。斯,助詞,無義。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把谷子或稻谷的外殼碾去,雖然產生了一些谷糠,然而谷的精華,也就是米,仍然存在,其本質并未改變,也不會丟失。
1 x. e% G* E- |: Y9 V
) A( O8 ], L' L0 u8 p/ k8 C% z④神之謂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就是事物的精神。- ?+ c$ a g ~; F O
1 g ^% J; j8 n5 Y8 h: a' R
⑤山騫(qiān)不崩,唯石為鎮:騫,損;虧。這里指泥土的脫落流失。崩,崩裂;倒塌。《詩經·雅·天保》:“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鎮,支撐以保持穩定。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盡管高山上的泥土經常流失,卻不會倒塌,正是由于堅硬如鋼鐵的巖石在那里支撐著,使它得以保持穩固。2 O+ M1 o9 A6 d/ M! g$ i7 e
" L9 C# m' ^. U% @9 G⑥一身精神,具乎兩目:具,體現;流露;表露。乎,于;在。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的精神狀態,都集中表現在兩只眼睛上。眼睛有“心靈的窗戶”之稱。7 Y0 m* i( o5 G! c
( X% Z/ j I1 K5 U; z⑦一身骨相,具乎面部:這兩句的意思是:一個人的骨骼豐俊與否,都集中呈現在面部。$ ^' e% P7 S7 e# [# c$ k
U& @) ^9 W2 [- o$ y1 x: M7 H⑧他家兼論形骸(hái),文人先觀神骨:他家,和“文人“相對。“文人”在這里特指中國傳統社會里具有文化知識素養的儒士。“他家”則是指像工人、農民、商人、軍士等各類人員。兼,同時。形骸,這里指人的軀體及其形骸。: z) A) \ ~# P/ ^, O4 j
0 e* ]0 h z+ R0 J, q& y% S2 Z! f
⑨開門見山,此為第一:開門見山,這里曾國藩把“神”和“骨”喻作兩扇大門,把人的命運喻為門外顯而易見的大山,認為只要看了人的“神”和“骨”,就等于打開了人的命運之“門”,可以測知人的命運了。此為第一,“此”在這里不是指本篇,而是指“神”和“骨”,“此為第一”意思就是說“神骨”是觀人的第一要訣。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和骨骸形貌,猶如兩扇大門,而其命運則猶如大門外面的一座高山,只要打開精神和形骸之門,就能測知人的內心世界。7 D& @% C5 u9 _$ _- B) x: A
/ u( x. w) Y& m# k- m- n& w; F【譯文】
: l, Y6 G8 B- _, x: q* G$ Y
" v6 x' {/ @ h0 ]; L俗話說:“去掉稻谷的外殼,就是沒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精華——米,仍然存在著,不會因外殼磨損而丟失。”這個精華,用在人身上,就是一個人的內在精神狀態。
; \5 o K) B; a8 V" v3 E a, j$ G4 P* {' T
俗話又說:“山岳表面的泥土雖然經常脫落流失,但它卻不會倒塌破碎,因為它的主體部分是硬如鋼鐵的巖石,不會被風吹雨打去。”這里所說的“鎮石”,相當于一個人身上最堅硬的部分——骨骼。
) |2 t1 q0 X: p1 Q+ Q X/ L4 I. w Z6 v: l9 q
一個人的精神狀態,主要集中在他的兩只眼睛里;一個人的骨骼豐俊,主要集中在他的一張面孔上。像工人、農民、商人、軍士等各類人員,既要看他們的內在精神狀態,又要考察他們的體勢情態。作為以文為主的讀書人,主要看他們的精神狀態和骨骼豐俊與否。精神和骨骼就像兩扇大門,命運就像深藏于內的各種寶藏物品,察看人們的精神和骨骼,就相當于去打開兩扇大門。門打開之后,自然可以發現里面的寶藏物品,從而測知人的氣質了。兩扇大門——精神和骨骼,是觀人的第一要訣。
2 d; }; f! B4 y- T
% N7 g% z8 J# m: F$ N) p' ?% K9 ^8 Q文人論神,有清濁之辨。清濁易辨,邪正難辨。欲辨邪正,先觀動靜。% A* P3 k7 ], k
9 A( a" J* w8 z文人論神,有清濁之辨①。清濁易辨,邪正難辨②。欲辨邪正,先觀動靜③。靜若含珠,動若木發④;靜若無人,動若赴的⑤,此為澄清到底⑥。靜若螢光,動若流水⑦,尖巧而喜淫⑧;靜若半睡,動若鹿駭⑨,別才而深思⑩。一為敗器,一為隱流,均之托跡于清,不可不辨。
& y0 Y1 v8 }+ @% g* u4 ^. _ e# Q# F1 B+ V1 E) F
【注釋】1 r9 K. W; V# \/ a
0 @) ?; u6 u1 ]* d
①文人論神,有清濁之辨:清,指目光清亮,顧盼端莊。濁,指目光渾濁,流盼斜視。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文人在研究、觀察人的精神狀態的時候,把它區別為清瑩和渾濁兩個類型。 u1 R9 f7 B/ C6 T n! J; W
; ^) S+ g( Y$ @. D+ K- A8 M②清濁易辨,邪正難辨:清濁,由上可知,指的是目光的清瑩和渾濁;邪正,指目光所透露出的人的精神狀態的奸邪與忠直。一般來說,“濁”無邪正可言,所以,“邪正”在這里指的是“清”中之邪正。這也就是說,“神”除了“有清濁之辨”外,“神”之“清”者又有“邪”與“正”之辨。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精神狀態的“清”與“濁”是容易區別的,而“清”中的“邪”與“正”卻難于分辨。
0 U$ X t0 g! A6 N( e$ @) U' F9 P h/ [/ {
③欲辨邪正,先觀動靜:動,指目光正在看人觀物之際。靜,指目光處于靜止狀態,未曾看人之時。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要想分辨一個人的精神狀態的邪正,首先要看他看人觀物之際與無所觀看之時兩眼所透露出的精神狀態。; i; V5 d1 z2 l
4 J4 T) x7 v6 y
④靜若含珠,動若木發:含珠,指兩眼光華熠熠,真情內蘊,宛如晶瑩的明珠含而不露。木發,指目光安詳沉穩,又敏銳犀利,宛如春木抽出新芽,生機勃勃。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處于靜態的時候,兩眼光華熠熠,又真情內蘊,宛如兩顆晶瑩的明珠,含而不露;處于動態的時候,兩眼安詳沉穩,又敏銳犀利,宛如春木抽出新芽,生機勃勃。: Z$ `2 a- n; |9 A
2 S: G& l3 N* f) K8 {. X1 ]: `1 S
⑤靜若無人,動若赴的(dì):赴,去,指箭射去的意思。的,箭靶子。這里所謂“若無人”,是指目光湛然而清明,寂然而沉靜,不為外物所擾。“若赴的”是指目光殺機藏于內,鋒芒露于外,如射者瞄準目標,一發中的。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處于靜態的時候,目光清明沉靜,旁若無人;處于動態的時候,目光殺機內藏,鋒芒外露,如射者瞄準目標,一發中的。& G# [" A0 J* l5 C5 I0 Z' \
6 h# v* g/ G: x$ k
⑥此為澄清到底:此,指代以上“靜若含珠,動若木發”和“靜若無人,動若赴的”兩種情態。澄清到底,此即所謂“清”之“正”者。這句話的意思是:以上這兩種情態,澄明清澈,屬“清”中之“正”。5 `4 ^) n5 N e1 {
( A6 L/ r* p! @" `$ Y⑦靜若螢光,動若流水:螢光,螢火蟲發出的光,其狀微弱而閃爍不定。流水,指目光雖清卻游移不定。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處于靜態的時候,目光有如螢火之光,微弱而閃爍不定;處于動態的時候,目光有如流動之水,雖然澄清卻游移不定。: e* l3 r6 f3 J/ t9 N9 Q
9 B6 y2 r) q0 Z⑧尖巧而喜淫:尖巧,善于偽飾。喜淫,淫是奸邪的意思,喜淫就是奸心內萌。這句話的意思是:以上兩種神情,一則善于偽飾,一則奸心在內悄悄萌動。8 g& G8 n! x: n3 a2 q
2 f) k# Z" c7 d# Z
⑨靜若半睡,動若鹿駭:半睡,即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樣子,這是一種內心細謀深算的神情。鹿駭,駭是驚恐不安的樣子,鹿駭,就像鹿那樣驚恐不安,這是一種生怕別人窺見自己內心的神情。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處于靜態的時候,兩眼似睡非睡,似醒非醒,這是一種細謀深算的神情;處于動態的時候,兩眼總是驚惶不安,生怕別人窺見自己內心的神情。2 {( c0 a: y7 U5 w
+ S! A: M5 w/ M0 {2 X- [5 u⑩別才而深思:別才,指有智有能而不循正道之人。深思,這是一種深謀圖巧又怕別人窺見的神情。- z0 x2 {$ @! b
, j( Y4 s% i9 p y% _
. h: p3 u6 y* ?【譯文】
* o1 ]3 d' `2 W) _- e% g9 U+ N9 v
" M- P% m6 B$ B a: ?古之醫家、文人、養生者在研究和觀察人的“神”時,一般都把“神”分為清純與渾濁兩種類型。“神”的清純與渾濁是比較容易區別的,但因為清純又有奸邪與忠直之分,這奸邪與忠直則不容易分辨。要考察一個人是奸邪還是忠直,應先看他處于動靜兩種狀態下的表現。眼睛處于靜態之時,目光安詳沉穩而又有光,真情深蘊,宛如兩顆晶亮的明珠,含而不露;處于動態之時,眼中精光閃爍,敏銳犀利,就如春木抽出的新芽。雙眼處于靜態之時,目光清明沉穩,旁若無人;處于動態之時,目光暗藏殺機,鋒芒外露,宛如瞄準目標,待弦而發,一發中的。以上兩種神情,澄明清澈,屬于純正的神情。兩眼處于靜態的時候,目光有如螢火蟲之光,微弱而閃爍不定;處于動態的時候,目光有如流動之水,雖然澄清卻游移不定。以上兩種目光,一是善于偽飾的神情,一是奸心內萌的神情。兩眼處于靜態的時候,目光似睡非睡,似醒非醒;處于動態的時候,目光總是像驚鹿一樣惶惶不安。以上兩種目光,一則是有智有能而不循正道的神情,一則是深謀圖巧又怕別人窺見他的內心的神情。具有前兩種神情者多是有瑕疵之輩,具有后兩種神情者則是含而不發之人,都屬于奸邪神情。可是它們卻混雜在清純的神情之中,這是觀神時必須仔細加以辨別的。8 x" k- E7 O) X( _5 K/ H! H1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