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视频免费国产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a毛片-在线视频精品一区-在线视频精品视频-久久精品视频免费-久久精品视频久久

盛世收藏網

 找回密碼
 注冊賬號

查看: 14500|回復: 3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中國64件禁止出國展出國寶級文物(順序稍有錯亂)

[復制鏈接]
頭像被屏蔽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14-2-28 15:18: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2年1月18日, 國家文物局印發《首批禁止出國(境) 64件禁止出國(境)文物圖集1(20張)
5 g" d( d8 r7 H/ c6 o展覽文物目錄》,規定64件(組)珍貴文物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和對外文化交流的擴大,文物出國(境)展覽呈現出日益繁榮的局面。但是也由此加大了文物遭受損害的可能性,對文物的安全構成了潛在威脅。對此,國家文物局根據地方文物部門和有關方面專家的意見,確定了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重要文物共64件(組)。8 M" e5 b, {: k7 |( w9 M" Q) i
  此目錄出臺依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第六章第四十九條,即“一級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損品,禁止出境展覽。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的目錄,由國務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定期公布。未曾在國內正式展出的文物,不得出境展覽。”
5 T/ N: G# Y5 M- S7 L
國寶名                所屬年代         出土年份和地點                     現藏館所           
& _- }, S, S' ]7 R( M/ R1、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     新石器時代      1978年河南省臨汝縣閻村             中國國家博物館# M( |* W8 ^+ N% B
2、陶鷹鼎                 新石器時代      1957年陜西省華縣太平莊             中國國家博物館
! h  Y7 d. F0 y: y3 `$ N3、司母戊銅鼎             商后期          1939年河南安陽市武官村             中國國家博物館
2 P8 L* i, x3 _+ B6 F! j' A; |; \4、利簋                   西周早期        1976年出土于陜西臨潼               中國國家博物館3 Q& C% H3 }' V* j
5、大盂鼎                 西周康王時期    清道光間在陜西眉縣禮村             中國國家博物館
& n* u5 O8 O* e4 z6、虢季子白盤             西周            清道光年間陜西寶雞虢鎮虢川司       中國國家博物館
8 R& _6 a  V# ^6 j7、鳳冠                   明代            1957年北京市昌平縣定陵             中國國家博物館; n+ p- o" r; e, k
8、嵌綠松石ㄨㄚ杯         商代            1976年安陽市殷墟婦好墓             中國國家博物館
+ h2 a4 M5 I6 e! P2 E9、晉侯蘇鐘(一套14件)   西周厲王時期    1992年山西曲沃晉侯墓地八號墓被盜   上海博物館
  X- X, \5 ]3 U; q10、大克鼎                西周晚期        1890年陜西扶風法門鎮任村           上海博物館
1 R. T- O- w5 n( s+ |% r$ q11、太保鼎                西周初期        傳清道光間山東壽張縣梁山出土       天津博物館
3 J- W6 e9 }. S4 c" `. L! v12、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新石器時代      1977年浙江河姆渡遺址T231           浙江省博物館: p( A; G2 A# c8 y8 @4 u9 w' r
13、良渚出土玉琮王        新石器時代      1986年余杭反山12號墓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a4 Y  W2 F/ p6 U# h7 W
14、水晶杯                戰國            1990年杭州半山鎮石塘村戰國墓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A+ @" c) b  I+ K0 z/ ~15、淅川出土銅禁          春秋中期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                 河南博物院
16、新鄭出土蓮鶴銅方壺   春秋中期      1923年于河南省新鄭市李家樓春秋鄭國大墓出土       原物為一對,一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另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院   8 n1 r4 t5 N3 d
17、齊王墓青銅方鏡        西漢            1980年山東淄博大武鄉窩托村南古墓五號陪葬坑     淄博市博物館
1 K' _: x3 j" d& H# [18、鑄客大銅鼎            戰國            1933年壽縣朱家集(今屬長豐縣)李三孤堆楚王墓     安徽省博物館4 j: h, B% X2 {7 n
19、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三國(吳)      1984年安徽馬鞍山朱然墓             馬鞍山市博物館
4 t% ?% B+ T. D+ f7 t8 n20、朱然墓貴族生活圖漆盤 三國(吳)      1984年安徽馬鞍山朱然墓             馬鞍山市博物館3 k4 f" w0 N, T( q) P( ~5 j
21、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    北魏            1965年山西大同司馬金龍墓           大同市博物館/ s" d. F) W4 L: ^& g5 Q1 q! v
22、婁睿墓鞍馬出行圖壁畫 北齊            1979年山西太原婁睿墓               山西省博物館
/ o1 u% X% s9 g: _2 i1 L23、涅盤變相碑            唐代            山西省臨猗縣大云寺遺物             山西省博物館5 ~* J, V3 G2 b
24、常陽太尊石像          唐代            山西省運城鹽湖區安邑鎮道觀遺物     山西省博物館# R' M# z' z! {
25、大玉戈                商代前期        1974年黃陂盤龍城李家嘴三號墓       湖北省博物館
. k4 r5 N  E; t" M) l26、曾侯乙編鐘            戰國早期        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       湖北省博物館
1 k4 F4 l# T7 D+ T27、曾侯乙墓外棺          戰國早期        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       湖北省博物館
& |6 Z/ T9 T3 K1 W28、曾侯乙青銅尊盤        戰國早期        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       湖北省博物館
/ c) K0 P$ F; G) [29、彩漆木雕小座屏        戰國            1965年湖北省江陵望山1號墓          湖北省博物館
4 H: j; I! H  [: n  \30、紅山文化女神像        新石器晚期      1983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女神廟主室西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K) L1 z; r/ u( ?31、鴨形玻璃注            北燕            1965年北票西官營子北燕馮素弗墓     遼寧省博物館
5 M# ]4 k/ Q9 @$ D32、青銅神樹              商代            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二號祭祀坑     三星堆博物館
* e$ N& I: \9 a* h# K33、三星堆出土玉邊璋      商代            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一號祭祀坑     三星堆博物館
( V& q7 z( h4 B2 _1 d8 A34、搖錢樹                東漢           1990年四川綿陽何家山二號漢墓       綿陽市博物館7 P3 A2 y; E1 H, I' J- m- X8 j
35、銅奔馬                東漢            1969年在甘肅武威雷臺的東漢墓面     甘肅省博物館
( M& u9 _  M$ W9 q/ |3 h8 K5 w& m36、銅車馬                秦代            1980年秦始皇陵封土西側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 E- u8 P" `9 b0 M+ {
37、墻盤                  西周中期        1976年陜西扶風莊白家村             陜西扶風周原博物館
8 S: Z4 ?' y+ y' }38、淳化大鼎              西周            1979年陜西咸陽淳化縣史家塬         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 D2 w3 H8 d4 L. y- F39、何尊                  西周            1963年陜西寶雞東北郊賈村           陜西寶雞市博物館0 g  x7 @! r. S: Y
40、茂陵石雕              西漢            西安漢武帝茂陵霍去病墓石刻         陜西茂陵博物館5 n0 c) [& L8 B5 x6 z
41、河姆渡出土陶灶        新石器時代      1977年河姆渡遺址T243               浙江省博物館
% N# h' n. M7 Y+ ^/ |1 {  x& H3 ]42、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唐代            1625年陜西西安大秦寺遺物           西安碑林博物館
+ X+ x7 e' R: L! z$ |+ G43、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 唐代            1970年西安南郊唐代窯藏             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 R+ }, i- M9 h0 e44、獸首瑪瑙杯            唐代            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               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6 U0 T' a# i' K/ s" d  o45、景云銅鐘              唐代            陜西省西安景云觀遺物               西安碑林博物館
% M) t+ H: z2 m3 e1 }8 `46、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    唐代            1987年陜西寶雞法門寺地宮           法門寺博物館
% A. b& i( {! o9 v47、八重寶函              唐代            1987年四月初八佛誕日法門寺地宮     法門寺博物館2 A3 [/ t1 P. c# l$ A& v* @
48、銅浮屠                唐代            1987年陜西寶雞法門寺地宮           法門寺博物館1 X8 k3 H0 U8 y
49、銅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 戰國            1974年河北平山縣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 }! ^1 p8 z0 s50、中山王鐵足銅鼎        戰國            1977年河北平山縣中山國王墓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 n1 K2 t3 d+ K1 k3 b51、劉勝金縷玉衣          西漢            1968年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       河北省博物館
" H7 l# ^! M* L2 H1 m- X) @52、長信宮燈              西漢            1968年河北滿城縣陵山               河北省博物館9 d: @4 u& g( C0 j
53、銅屏風構件5件         西漢            1983年西漢南越王墓                 廣州南越王博物館
' D) B0 Z  }5 o4 N54、角形玉杯              西漢            1983年西漢南越王墓                 廣州南越王博物館0 ?8 m# `! r4 Y% t( s/ O: V% l
55、人物御龍帛畫          戰國中期晚段    1973年在湖南長沙子-彈庫一號墓       湖南省博物館% Q; q% K; {4 a1 v( Q. x
56、人物龍鳳帛畫          戰國中期晚段    1949年湖南長沙東南郊楚墓           湖南省博物館
+ q1 D% c6 l1 z! N6 E! e$ `57、直裾素紗禪衣          西漢            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幕         湖南省博物館: K; ~- w7 T- }* I$ k& W
58、馬王堆一號墓木棺槨    西漢            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幕         湖南省博物館: v! O& l% A$ o) n
59、馬王堆一號墓T型帛畫   西漢            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幕         湖南省博物館
$ s8 \/ z* L) Y! P60、紅地云珠日天錦        北朝            1983年青海都蘭縣熱水鄉血渭吐番墓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8 Y2 U7 I# X6 ^% |- s- I. [61、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本續》紙本 西夏 1991年寧夏賀蘭縣拜寺溝方塔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U: z! [/ D  ^4 j0 Q
62、青花釉里紅瓷倉        元代            1979年江西宜春豐城縣收集           江西省博物館
2 p, ]$ b. z: |1 `% x! [63、竹林七賢磚印模畫      南朝            1960年江蘇南京西善橋南朝墓葬       南京博物院
' V: J. H: x7 v) Q( P0 K# l64、“五星出東方”護膊    漢晉            1995年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           新疆考古研究所

5 M& I/ V- }% Q2 E3 S: R: `% z/ [2 c% L# R8 a5 k: D
62-北朝紅地云珠日天錦 青海省考古研究所
0 X& M" ~6 n- ~% n, f0 h
, i* [( Y; R* x% z  S' T/ X
" o0 @9 M7 R1 G3 r3 I. |+ V
北朝。
; ~; o( L6 x" L/ f2 K. `
長48、寬28厘米。錦幡殘片,組織為1:1平紋經錦/圖案以日天(太陽神)及狩獵紋為主,并織有“去”、“昌”等文字。此織物帶有濃郁的異域風格,十分珍貴。
" o) R7 z* u( e8 i/ B" e
1983年青海省都蘭縣熱水鄉血渭吐番墓出土。

2 M( z5 J# F. c! w/ @$ a
63-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和本續》紙本 寧夏區考古研究所

5 [; s) D5 }" o. X0 ?; u
西夏。
! i, q) r- m* R& U* i( L
出土經書共九冊,完本者有封皮、扉頁,封皮左上側貼有刻印的長條書簽,書名外環以邊框;封皮紙略厚,呈土黃色,封皮里側另背一紙,有的紙為佛經廢頁,背時字面向內。
# p. x/ X& S) N' T0 L! t, ]
全頁版框縱30.7厘米,橫 38.0 厘米,四界有子母欄,欄距上下 23.5 厘米,無界格,半面左右 15.2 厘米。版心寬 1.2 厘米,無象鼻、魚尾。
上半為書名簡稱,下半為頁碼,頁碼有漢文、西夏文、漢夏合文三種形式。每半面十行,每行二十二字,每字大小 1 厘米左右。

2 K$ v. U" r9 |$ y; c" v7 ~  o
通篇字體繁復、周正、秀美。包括《吉祥遍至口和本續》等四種經文,白麻紙本,木活字版精印,蝴蝶裝,封皮貼有書簽,首頁載有“集經”、“藏譯”、“番譯”者的名字。

; G3 M4 \$ j& W5 K5 L
共有9冊,達10萬字,是一部保存較好的木刻本西夏文佛經。

& e: `9 u" v! X. q. W% {0 ?
該經書的內容在印刷中有版框欄線交角處缺口大、版心行線與上下欄線不相接、同一面同一字筆鋒形態不一、欄線及版心行線漏排、省排、經名簡稱和頁碼用字混亂、有錯排、漏排、數字倒置等活字版印本特征,因此這部 1991 年出土的西夏文佛經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它的發現將木活字的發明和使用時間提早了一個朝代,對研究中國印刷史和古代活字印刷技術具有重大價值。
0 E+ G; p6 D& d2 n
這是藏傳佛教經典的西夏文譯本,也是現在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之一。
2 |& S) A- k! G. d
1991年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縣拜寺溝方塔出土。

' C" A5 x9 [9 F: o, Y
64-南朝竹林七賢和榮啟期磚印模畫 南京博物院
南朝。
- r0 f% ?% ?. l) O
長244厘米,寬88厘米,由300多塊古墓磚組成,出土時分東西兩塊,一塊為嵇康、阮籍、山濤、王戎四人,另一塊為向秀、劉伶、阮咸、榮啟期四人。
9 t) n" A% p4 U2 \. [" A
這幅磚畫純熟地發揮了線條的表現能力,人物造型簡練而傳神,八人席地而坐,或撫琴嘯歌,或頷首傾聽,性格特征鮮明,人物之間以樹木相隔,完美地體現了對稱美學。

- T% ]: G- F4 B  h# ^) V
魏晉間以嵇康、阮籍、山濤、王戎、向秀、劉伶、阮咸為代表的風流名士,因不滿暴政,乃逍遙山林,談玄醉酒,長歌當哭,不與統治者合作,世稱“竹林七賢”。
8 B( d: T7 |9 l" t$ O) ?
嵇康為“七賢”之首,他是一個非常豁達而有文采的人物,文獻中記載他“博綜伎藝,于絲竹特妙”且常“彈琴詠詩,自足于懷”。
! [8 z* c  t4 V# z* b5 c
阮籍則是一個不拘小節,活得很瀟灑滋潤的人,他好飲酒,且“嗜酒能嘯”,這個“嘯”,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把手指放在嘴里吹口哨。《世說新語》說他酒后縱興“長嘯”,且“韻響嘹亮”,所以,在“七賢”之中,有“嵇琴阮嘯”之說。
1 E: v* I! _: f" V9 a' f  B
山濤也極能飲酒,《山濤傳》中有其“飲酒至入斗方醉”的記錄。
王戎則是一位為人任率,不修威儀,善發談端的人物。

' C; h8 M0 E7 l1 l( S% P( q) E
向秀文儒,文獻記其“雅好老莊之學,莊周著內外數十篇……秀乃為之隱解,讀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時也”,看來是個十足的道學家。

' m" H* d5 w& ?* y' X9 d
劉伶也好酒,且嗜酒如命,“止則操卮執觚,動則契盍提壺”,大杯小盅,來者不辭。

7 C, P3 a' w% V$ j
阮咸通音律,善彈琵琶,當然,這里的“琵琶”不是我們現在所見的琵琶,而是一種被稱為“阮”的彈撥樂器,相傳這種樂器就是由阮咸發明,在許多地方劇種的演出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種樂器。

4 [: C0 T: J1 g% W1 X. n5 K( C
由于“七賢”在當時熱衷于清談和玄學,崇尚空靈之道,而玄學中又摻雜了許多“怡悅情性”“自我陶冶”“洗心養身”“自喻適志”的道教因素,頗受知識分子的喜好,“七賢”談吐不俗,灑脫倜儻的人生觀亦博得了知識分子的贊賞,久之,便形成了所謂的“魏晉風度”,“七賢”成了魏晉風度的代表人物。

: w8 H' ~4 \3 U  H
圖中的榮啟期是春秋時代的名士,他與七賢有共同之處,故被畫在一起,榮啟期則是早于“七賢”許多年的春秋時期人物,由于榮啟期的性格和“七賢”極為相似,又被時人譽為“高士”,所以,磚畫中安排榮啟期和“七賢”在一起,除了繪畫構圖上對稱的需要外,榮啟期更有為“七賢”之楷模的寓意。
1960年4月在江蘇省南京市西善橋南朝墓葬出土。
中國64件禁止出國展出文物-60-西漢馬王堆一號墓木棺槨湖南省博物館

/ n2 D$ s- u* A. N0 p( [3 r
6 ?/ F8 e# f9 ], W7 Y5 _5 v5 n
云虛紋是漢代盛行的一項繪畫內容,漆器云虛紋畫延續了差不多一千年,直到隋代還有這種漆器裝飾畫。

" X& S. b8 P4 \
朱地彩繪棺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

7 s# a- p# Z" E0 R# ~
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1 a" [# r1 |) ?2 l
長230厘米,寬92厘米,通高89厘米

) @8 o& O) y* Z7 p; n6 R8 i
朱地彩繪棺為馬王堆一號漢墓木槨中出土的四層木棺中的第三層,棺為梓木,通體內外髹朱漆。

% {6 [2 l. [$ ^4 H2 I4 t% a
外壁在朱漆上用青綠、粉褐、藕褐、赤褐、黃白等明亮的顏色,繪出龍虎相斗、雙鹿騰云、雙龍穿壁,以及仙人、云氣、仙鹿等,整幅畫面充滿海外仙山與神仙洞府神迷迷離的氣氛,并以此表達吉祥升仙的主題。

& B1 I3 A' q7 H9 q% T

. i3 A7 B  V' `2 H+ s$ i. {2 R* {! j* M5 o2 T* v
黑地彩繪棺   E  p7 k2 ^. [' h; i6 G6 l; g$ _! }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 q  p+ b% A1 _+ K/ J  Y
  
* W9 e7 v0 ]0 @( S8 I3 r% t! Z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3 A0 `  r5 X% N$ X
  
: s! x3 U8 y3 {$ D( r長2.56米,寬1.18米,通高1.14米
' u# d' h/ N. q( F
黑地彩繪棺為馬王堆一號漢墓木槨中出土的四層木棺中的第二層,棺為梓木材質。

# s1 O7 T+ g9 g& f- D  c
棺內涂朱漆,右側板內壁中上部的朱漆面上,有黑漆勾出的奔馬和人,筆畫草率,勉強成形。
5 |( s- B) C2 t- J+ i" U7 [0 `. r& p
棺的外表,以黑漆為地,彩繪奔放的流云,以及仙人、神怪、禽獸,構成一個奇幻的仙境。

: Y( d) i. L8 f$ j6 }
云紋的輪廓線顯著高起,這是漢代新興的堆漆裝飾技法,立體感強,具有浮雕的藝術效果。
: D0 Y# a7 A$ |/ V' O4 `+ H
仙人游樂、騎鶴持棗、怪神狩獵……好一個“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的世外桃源,其為棺右側場面。
( p) m; u: c: F( P* O* l

+ b1 {/ V4 s& l5 G) n+ y
- w7 i5 m- H2 g) I% H" V
這是一幅幅多么神奇的畫面!云氣紋是戰國時興盛起的一種漆器裝飾題材,到漢代,云氣紋得到了更大的張揚。

. {- K. I- M7 W% w: l6 |
漢人好神仙,云氣紋中加畫各種獸、神禽和神仙,構成了一種稱為“云虛紋”的新紋飾,組成寓意吉祥如意、辟除邪厲的圖案,為漢初漆器上的主體紋飾。
, L# U# f2 m7 y
云虛紋漆畫其實是人們幻想中的仙境,它被描繪得美妙神奇。那一朵朵云彩猶如行云流水,一百多個神仙栩栩如生,一組組怪獸形態生動,隨著急速回轉的流云翩翩起舞,它所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觸到漢代文明古國的心靈歷史么?深厚的文化內涵在這里凝聚與積淀下來,傳留和感染著人們的思想與情緒。

2 g1 s1 R# T0 x# I8 Y云虛紋是《后漢書》記載漆器紋飾的一個名稱,即指云氣紋中加畫神獸的一種紋飾。

' o6 r. M, ^" I: i5 O7 t
《漢書·郊祀志》:“鐘虛銅人皆生毛"。原注:“ 虛,神獸也”。

8 e, I7 {) h0 z% j) A+ v
《后漢書·輿服志》載:太皇太后車“云虛紋畫車 ”、云虛紋有時簡稱虛紋(古字“ 虛”、“虛”相通)。
% ]  @+ s$ `7 A/ t* U7 O" d+ N
云虛紋中最多的是一種長鹿角的神獸,它大概是漢人常提到的名為"虛"的神獸。漢代銅鏡銘文說虛是一種能"辟邪除兇"、“辟不祥”、“延年益壽”、“長樂萬世”的神獸。所以,它被人們視作吉祥物,畫在生養死葬的各種器物上,以保佑生者和死者,使他們平安、吉祥如意。

: Z* O, s+ x# P- w% }* K5 ^
7 L* e/ s2 T4 Q  ?5 Y: b3 c) z1 \9 ^" S& Z# N* z
2 N; W; E* n5 W/ q/ q1 d: t
錦飾內棺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 _* ?- N6 h' D2 g5 I6 ^* W
  , {4 t/ Y, k( d7 Y
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v1 s7 m% v. k
  
. R# o! t5 @# ~# V6 ~1 J長202厘米,寬69厘米,通高63厘米
" R0 N* f1 |1 s- {1 U
錦飾內棺為馬王堆一號漢墓木槨中出土的四層木棺中的第四層,棺內修朱漆,棺外髹黑漆。
0 @* o8 c7 Y3 J# F8 c
蓋棺之后,在黑漆層外面,橫纏了兩道寬12厘米的帛束,每道六七層。然后在棺的蓋板和四壁板上,分別粘貼一層帶菱形勾連紋的貼毛錦。壁板外所貼菱花貼毛錦的周邊,又加飾一條寬12厘米的鋪絨繡錦,中間又橫貼一道,即貼成“日”字形。
6 c4 ~  V: }- {. ^' D! Y
過去在長沙地取得戰國墓中,曾發現保存完整的帶束木棺,但棺外貼絲織品作裝飾的現象,還是首次發現,具有非常珍貴的價值。
; [. b% R4 C6 N( T
( P0 O+ R# z3 z

+ ?+ r% j3 f4 D3 x' D: ~; j
% S& A. V' P9 F; E: R) D5 t4 Y
61-西漢馬王堆一號墓T型帛畫湖南省博物館
9 ]" I% _: J, s! U- {8 f' ?
西漢。
$ I: ]! ^3 h# f8 i4 r
出殯時張舉的一種銘旌,長205厘米,上端寬92厘米,制作精美、色彩鮮艷、線條流暢,充分反映了漢初繪畫藝術的風格和成就,而且以神話與現實、想象與寫實交織而成的詭異絢爛場景為構圖,極具文化內涵,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描寫西漢當時現實生活的大型作品。
2 w+ }" h% F5 P9 y" K- S
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幕出土。
中國64件禁止出國展出文物-57-戰國人物御龍帛畫 湖南省博物館
人物御龍帛畫 8 o+ m7 l7 Y, E/ E
6 C( O1 ?5 O7 B3 y6 x+ Z/ K
戰國中期晚段。
長37.5厘米,寬28厘米。

8 R$ w" o7 B' E9 e
畫幅出土時平放在槨蓋板興棺材之間,應是引魂升天的銘旌,因年代久遠已呈棕黃色。
, ]4 k$ w' K$ V
描繪巫師乘龍升天的情景。巫師寬袍高冠,腰佩長劍,手執僵繩,神情瀟灑地駕馭巨龍。龍首軒昂,龍尾翹卷,龍身為舟,迎風奮進。龍尾之上立有長頸仙鶴,龍體之下有游魚。

* x  X( O$ T: i$ r. V
帛畫中的華蓋飄帶與巫師衣帶隨風飄動,表現巫師乘龍飛升的動勢。
正中是一位有胡須的男子,側身直立,手執韁繩,駕馭一條巨龍。
: R9 A# z! V1 F
龍頭高昂,龍尾上翹,龍身平伏,略似船形。在龍尾上站著一只鶴,圓目長啄,昂首仰天。

4 ?- E% ]2 p+ _6 W3 d& h7 G
人頭上方為輿蓋,三條飄帶隨風拂動。畫幅左下角為鯉魚。人、龍、魚均向左,以示前進方向,連華蓋上的纓絡也迎鳳飄動。

6 u" _. @9 Q$ c. j
整個畫面呈行進狀,充滿了動感。這兩幅帛畫,基本上運用白描手法,但也有地方使用平涂,人物則略施彩色。畫面布局精當,比例準確。線條流暢,想像豐富,表現了楚藝術譎怪莫測的獨特風格。
$ g( V% m/ P7 t5 N
畫中人物比例相當準確,使用單線勾勒和平涂于渲染兼用的畫法,技巧已越成熟。人物略施彩色、龍、鶴、輿蓋基本上用白描。畫上有的部分用了金白粉彩,是迄今發現用此畫法的最早作品。

$ e$ s+ O1 s9 g4 [% D) x& \, b
1973年在湖南省長沙市子-彈庫一號墓出土。
4 |  @/ q; W/ ]; j( x: y' R. P
58-戰國龍鳳帛畫——湖南省博物館
人物龍鳳帛畫  3 {0 \# g( u, Q2 }6 o' J9 H

  V; |2 ]3 |' g( ^, ^+ F2 T0 _戰國中期晚段。
長31厘米,寬22.5厘米。

9 p; P% d3 M, _! g, S
中國古代稱絹為帛,把繪在絹上的畫叫[帛畫]。
2 l+ ?6 F# o) m7 A1 o' S; H
此畫以墨勾勒,線條流暢,畫面內容富有想象力,會有彎月狀的舟,舟上立一側身女子,左上方繪一扶搖直上的龍和展翅欲飛的鳳凰。由于此畫為銘旌,畫意是反映墓主人靈魂升天。
$ s! a) k/ q% X/ U& R
此畫是中國目前保存年代最早的人物絹畫,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重要藝術價值。
1 I/ g2 A% c9 y. j3 S4 K% G6 }8 C
1949年,在長沙東南郊楚墓出土。
" E+ O% O! V7 g; g" w+ i6 z
59-西漢直裾素紗禪衣——湖南省博物館
直裾素紗褝衣
6 y/ J+ e1 p, t2 @9 S9 H
2 A& j3 [% l. L5 \2 h國寶欣賞:華梅(華夏五千年不能不知道叢書-11-工巧集作者)

- c" ?* F/ y- X0 k
這是一件極輕極薄的衣服,看上去薄如蟬翼,緲若云煙。稱一稱,僅重48棵。假如能除去邊緣厚重的部位,那實際上紗的重量,一平方米只有12-13克。
, [8 R$ X* J1 j7 c  K
衣服總長160厘米,袖子通長195厘米,也是一件頗為可觀的大袖寬衣了。
它之所以被稱為褝衣,主要是因為古代將不掛襯里的衣服都歸為這一類。這種不施花紋的素紗褝衣多是為了罩在錦衣的外面,可能會使衣裝越發顯得優雅、含蓄。錦衣的鮮艷被虛去一層,看起來深奧玄妙、意蘊幽邃。
在陸海兩條絲綢之路上,有關中國絲綢輕盈菲薄的實物和傳說,曾使各國友人打開眼界。
" U0 H- O& Z. H3 A
古代阿拉伯一本游記中記述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說是有位阿拉伯商人拜見中國官員時,看到中國官員衣服里透出胸前一顆黑痣而驚訝,當中國官員將五層衣服逐一撩開以后,商人簡直驚呆了。五層衣下竟能透出黑痣,這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是當我們看到漢代素紗褝衣后,還有什么可懷疑的呢?唯一的即是贊嘆古人那精妙絕倫的技藝了,當然這里還包括發現并使用的原料--絲。

( y, C0 B% S' h6 v2 E- \5 x3 W% k5 o
不少國家將中國稱為“賽里斯”,即希臘語中絲的意思,并加以延伸。由于絕大多數民眾并沒有真正見到中國人,于是在絲綢的感召下便傳說賽里斯人如何高、如何重,而賽里斯是長在樹上需要用梳子梳理成捆的等等,足可見到中國絲綢在國際上的影響。
中國64件禁止出國展出文物-53-西漢 劉勝金縷玉衣——河北省博物館
劉勝金縷玉衣  
  `" V& x- u8 V) b, C6 Y! E0 r4 G3 |; f0 s
西漢。
! p- K: f5 Q& H. X5 v4 m
通長188厘米。
0 F, Y! j$ O! O3 d  G% [) R. I
玉片有綠色、灰白色、淡黃褐色等。共二千四百九十八塊,金絲重1.1千克。
0 k# k% j& ?; q( M' j. `
用金絲將玉片編綴成人形,頭部由頭罩、臉蓋組成,上身由前后衣片、左右袖筒及左右手套組成,下身由左右褲筒及左右足套組成,皆能分開。玉衣內頭部有玉眼蓋、鼻塞、耳埂⒖詁H,下腹部有生殖器罩盒和肛門塞。& J; E+ l9 r2 z# @6 o
周緣以紅色織物鎖邊,褲筒處裹以鐵條鎖邊,使其加固成型,臉蓋上刻劃眼、鼻、嘴形,胸背部寬闊,臀腹部鼓突,似人之體型。
+ G/ C" T2 B/ _
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的殮服,按等級分為金縷、銀縷、銅縷三等。

) F6 O' v9 S% _6 {4 `( j# z+ x: t
皇帝的玉衣用金縷。中山靖王劉勝是諸侯王,也服用了金縷玉衣。

( T4 m8 L: h& u& X' {# S  A# P4 A
出土時,衣內僅見幾枚牙齒琺瑯外殼和一些粉末狀骨渣。故玉衣和九竅塞并未能保存尸體不朽。

1 y- t6 ?6 I/ L. U0 m
1968年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

7 Z$ R' g( P; V3 a. r' l
劉勝,漢景帝劉啟的庶子,漢武帝劉徹的異母兄長。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劉啟封劉勝為第一代中山靖王。
) O( [6 Y$ U' s: O8 ?. p
周長山:“據史書記載,劉勝“樂酒好內”。“子女百二十余人”

; t+ `: F; F% m* P/ T2 l, z
北耳室出土的十幾個大酒缸成了劉勝“樂酒”的最好佐證。經估算,這些酒缸總共可儲存幾千斤酒。看來,劉勝不僅樂酒,而且很可能還是海量
不僅如此,整個墓室中出土最多的就是酒器。

+ _/ E( m2 M: u8 h
玉在中國已有近萬年的歷史。到了漢代,人們不僅把玉作為財富和權力的象征,還堅信以玉護身,能使尸體保持不腐爛。
* I, r$ u+ A7 i0 B# Y2 y; D( L
漢代的君王以及貴族死后不光口含寶珠,下枕玉璧,還用玉片和金絲連綴而成的葬服從頭包到腳,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金縷玉衣,史書中也叫“金縷玉柙”。

0 T% z/ @8 p3 P( R$ h8 ~& u
金縷玉衣在戰國末期大概就有了雛形。 7 H7 v7 P  T6 ?) _
+ T# _& [0 a# b: j% n
用的金絲一般長4-5厘米,最細的金絲直徑只有0.08毫米,只相當于一根頭發絲的細度,分布在手套各處。

' p  ~9 i( e/ t% U" V+ Q. E; M5 c" Y
按照現在的工藝水平推算,西漢時代制作這樣一件玉衣,一名熟練的玉器工人大概要耗費十余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5 @# f0 e- D9 \
54-漢長信宮燈——河北省博物館
長信宮燈 : k' \* m7 {+ J
4 Z$ m% e; w( l; [. M- Z
出土于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這妻竇綰墓,通高48cm。
" J( p, D; \2 t9 B) x. P9 w
燈的形象為跪地執燈的年輕宮女,通體鎏金。

  x# L, n0 B9 u% l
宮女頭上梳髻,戴頭巾,身穿長衣,衣袖寬大。她面目端莊清秀,目光十分專注,頭略向前傾斜,神情恭謹、小心翼翼,表現出一個下層年輕宮女所特有的神態。

/ j1 j6 `9 w: a+ t# P' {$ ?! E
宮女左手持燈盤,右臂上舉,袖口下垂成燈罩。
  Q0 O) P6 O# s* c
燈盤可以轉動,燈盤上的兩片弧形屏板可以推動開合,以調節燈光的亮度和照射方向。

0 M- _7 Y) P9 H
宮女身體中空,煙灰經右臂進入體內,以保持室內清潔。

1 C+ @( E5 j* u, O
燈的各部分還可以拆卸,有利于清潔。此燈上面刻有“長信尚浴”等銘文共65字,所以被命名為“長信宮燈”。
4 A. G9 N1 l$ m" b. S% [0 P
長信官燈將燈的實用功能、凈化空氣的科學原理和優美的造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整個造型自然優美、舒展自如、輕巧華麗,是一件既實用、又美觀的燈具珍品。
- x7 U/ X5 z$ B  m
根據銘文考證,此燈是公元前172年(漢文帝時代)鑄造的。

% L4 A" C* ]; T3 }" H" R3 {
燈的最初主人是陽信夷侯劉揭,后來劉揭子中意“有罪國除”,此燈被沒收進少府的“內者”(官名),歸長信宮所有。

( d- Z( j! m3 u6 C7 I( E
長信宮是皇太后居信的宮殿,文帝的皇后竇氏是劉勝的祖母,景帝時為皇太后,很有權勢。

) f7 C+ R4 _+ n4 K5 B1 E% J' n
后來竇太后又把此燈送給了她娘家族裔中的一位叫竇綰的女子,竇綰將銅燈視為珍寶,死后就將燈隨她埋入墓中。

: p+ K, G# ]( T" x; B長久以來,長信宮燈因其獨一無二的造型、精美絕倫的制作工藝和奇特巧妙的藝術構思被視為是我國傳統工藝美術中的巔峰之作、民族藝術的魅寶,她曾多次赴國外展出,成為傳播中華文明的使者。

, r# V2 D) s% w6 N; q" H7 Z/ p55-西漢銅屏風構件5件——廣州南越王墓博物館
0 R5 I2 N8 p& d4 e8 q* o9 W
朱雀屏風銅頂飾; N" J# _3 T* \1 q
% z( @- k1 }: f' a8 |) W! M
西漢。
) l% D( O8 q" z7 e; a0 O! S. m$ I
立于屏風兩側轉角的頂上。

& M8 H5 u( ^4 u5 J9 ~, Z* q. E" D
朱雀頂上有管狀的插座,是用來插雉雞羽毛的。
: j) n/ a2 B/ z% Y/ {: o! i! N/ u3 X
朱雀昂首展翅,佇立在方座之上,全高26.4cm,雙翅距24.5cm。

0 o+ D* N, N7 M, y
其通體鎏金,自頸以下及雙翅遍刻鱗片狀羽飾,方座四面飾有火焰形紋。
朱雀為漢代四神之一,主南方,以朱雀作頂飾也反映了這一時期思想觀念。

% W: h' O# |: I
雙面獸首屏風銅頂飾
0 Z0 J- O  g; X  k
/ K) a) E3 T) X1 ]5 x; M西漢。

) Y+ o+ F  H( \. `# K0 q1 j6 m
高16.7,寬56.3,厚4cm,兩面造型一致,為雙面獸形。

1 U9 h, b$ G5 d' U
雙目圓突,高鼻,張口露齒,狀若微笑。頭頂出雙角,兩眉和耳后鬢發飄向兩邊,如三束飄帶相互絞纏,正中和兩側各伸出一根圓管形插座,插入雉羽為飾。
5 p- R# [# w7 Y& [8 j$ J) g0 \
下鄂兩側伸出插榫,以固插在屏風頂橫枋上。
% b# S; o, C$ e1 `* t  E* r: p4 X
整器通體鎏金,獸面頂的雙角、眉毛、卷云紋均用黑漆勾勒輪廓線,管壁上刻有順序數目。

8 S+ V- e, w, F' x* }9 T
人操蛇屏風銅托座
銅屏風構件5件 % o/ w( A4 P1 {& M8 E& g" F) V
西漢。

% M' W. f3 V- ^/ `" A
通高31.5、橫長15.8cm。

5 I: ]  |( e# S( L' N$ D* v& {4 l
結構分上下兩部分:上半部為兩個大小相同的扁長方套筒組成的活頁,可作90度展開,為屏風右翼障的下轉角構件。下半部為力士托座,取自“越人操蛇”的傳說。

- n8 g8 N. W  `+ \9 s
力士身著右衽褐衣,短褲,跣足。兩眼圓瞪,眼珠外突,口咬一兩頭蛇。雙手操蛇,雙足跪坐夾蛇,五條蛇相互絞纏,玲瓏通透。是兩千多年前越人抓蛇吃蛇形象的再現。

) S4 K% h) F9 c3 \( P8 H
原通體鎏金,并有黑漆繪線,現僅留斑點。
- q' ^. I; `: r* c2 N; ?
蛇紋屏風銅托座
9 d' e9 ~% l" x) _+ T: ?# S! Q1 Z/ W' K
西漢。
) Y/ @' G* j7 N* k* }
高23.4、長46.45、寬29.4cm。

/ m7 O! o$ d2 M$ c# O3 }5 F+ Z
是屏風正間兩邊的托座。
, C; Z/ P& ?( g/ v
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套筒,如“之”字形,用來套入屏風的柱、枋;二是支托,由三條相互絞纏的蛇組成,蛇體正中兩面各伸出一個,以保持屏風的平穩。
/ d" g( ?# H) c) P! v$ K* k# I
蛇是古代越人崇拜的圖騰,由此可見這是一件有地方特色的器物。
+ b$ f4 J: B0 X8 J0 d
蟠龍屏風銅托座(一對)
' k6 ^$ I; i2 V0 ]
西漢。

0 U1 R/ J& j+ |( w" D
通高33.5、通長27.3cm。
0 ~7 [7 Y7 ~7 u
是屏風兩邊屏障下的托座,原有鎏金。

0 L( w/ C& R/ E1 i- X9 F9 x
半蹲在托座上的蟠龍,昂首曲體盤尾,四足踏在由兩條蛇構合成的一個支座上。

6 M8 ?* m3 S# p1 V. f' u/ x$ m
兩蛇各卷纏一只青蛙。蛙張口暴目,力圖掙脫狀。龍口大張,口內有一只兩前肢攫住龍的口緣,頭向前伸,好像逃脫了惡蛇的侵襲,得到龍的保護,狀態安詳。此將龍、蛇、蛙三者結合一起,是一件極具造型藝術之美的文物精品。
  m  o/ T/ y8 Y- ^% _
蛇、蛙曾是古越人的圖騰,而龍是中原人崇拜的四神之一,蛇纏青蛙,龍踩住蛇保護青蛙,似乎在講述某個傳說中的圖騰神話故事。
( |6 k& @* C9 y: U/ l
56-西漢角形玉杯——南越王墓博物館
角形玉杯 * @0 b! p7 D  ^+ l) s5 G
9 [% Q8 U; L* T0 K
西漢。

7 t! U% u- a; n1 L3 t9 ~7 r% e
通長18.4厘米,口徑5.8—6.7cm,口沿上微殘,青玉質,半透明,局部有紅褐色浸斑。
0 `% H) ^- `4 t
仿牛角形,中空。口呈橢圓形,往下漸收束,近底處成卷索形回纏于器身下部。

, T; p5 l; g, a% D. @" Q
紋飾自口沿處起為一立姿夔龍向后展開,紋飾繞著器身回環卷纏,逐漸高起,由淺浮雕至高浮雕,及底成為圓雕。

4 M2 _9 A& e! g. K9 e% V; G3 P
在浮雕的紋飾中,還用單線的勾連雷紋作填空補白。一夔龍纏繞器身,集淺浮雕、高浮雕、圓雕藝術為一體,是明代以前唯一一件漢代遺作,在玉器史是占絕對重要的地位。

3 M/ \$ O& o9 J
漢代之絕品1983年西漢南越王墓出土。
中國64件禁止出國展出文物-49-唐 銅浮屠 法門寺博物館
銅浮屠
8 _4 S3 R! _3 Q2 W, v6 x5 n, F; y& A3 w4 h. q$ C
唐代。

6 H6 n: W% O0 a% U! M7 w  h
浮屠即塔、精舍,模鑄成形,平面呈方形,分為塔基、塔身和塔剎三部分。
6 W& F7 \- s4 {4 n) q- Y' V/ Y$ j; D# h/ b
塔基為須彌座,其外有三層漸收的護欄,每面護欄正中弧形踏步。塔身單層,四面各開一門,正面門外左、右各列一力士,門兩側為直欞窗,門額以上鋪作人字形斗拱。
/ Q* B. g. J. `
頂單層,四角攢尖形,每面鑄出瓦攏,角垅起翹。塔剎高聳,剎底為須彌座,其上6個相輪由下往上依次漸小,相輪以上有寶蓋、圓光、仰月及寶珠,氣象十分莊嚴。
& W' m( Z3 c* E; y2 x$ S! d. P# m$ X
塔內盛放鎏金伽陵頻迦鳥紋銀棺一枚,棺蓋為半弧形,前寬后窄,前檐探出較多。棺體前高寬,后矮窄。

0 E7 ^" P' D! e8 P5 V5 F" a2 _
棺蓋長8.2厘米,高6.4厘米,前檔寬5.4厘米,后檔寬4.2厘米。前檔板上刻著兩位坐佛弟子,兩側壁各鏨出兩只迦陵頻伽神鳥。

& D) l3 G8 F3 q% x. b5 Q
棺體下有兩層臺座,上層臺座四周鏨出一圈仰蓮瓣,下層四周鏤空成壺門。第四枚佛指舍利就在鎏金伽陵頻迦鳥紋銀棺的棺蓋內。

' O& f! n! {, r& x# R
1987年4月,封閉一千多年的神秘法門寺地宮之門被打開,此銅浮屠隨著被發現。
1 }9 K5 O* L6 H
50-元青花釉里紅瓷倉——江西省博物院
青花釉里紅瓷倉  
$ d' H3 p8 l  _" b
$ m5 D; A8 ^3 t* _7 N! ?元代。

# H! Q0 g- R% `5 R0 H# y
通高29.5cm,橫寬20.5cm。

7 V; \% m5 T. K6 X
倉樓為亭式重檐,瓦由釉里紅點彩串珠組成,飛檐、朱棟、雕欄,造型別致,華貴絢麗,充分體現了江南木構建筑的特色。

* _5 I* Z* R" F( k0 B# |1 i
脊吻塑雙獅頭,四角飾卷云,重脊中部各飾一朵云紋,正脊中部飾以帶葉仰蓮,上置扁平形矛頭。倉樓系活動式裝置,中有子母口覆蓋于倉上,四立面下視均為四柱三間,倉樓內置寶座。

; J: {3 h. B' O* x
正中后,以串珠組成“十”形鏤孔圖案,與前樓相通。兩旁有亭樓,底層前后均為兩柱夾倉。插板式活動倉門
; w- n0 e, c6 {, e$ g
兩側用青料書直行楷書七言句對聯,右聯為“禾黍豐而倉廩實”,左聯為“子孫盛而福祿崇”,橫披“南山寶象壯五谷之倉”。
1 t% k/ o% j  [9 o+ T
后面柱間空檔為墓銘,青料直行楷書,計12行,159字。左右亭正面墻各用紅料楷書“五谷倉所”與“凌氏墓用”字。瓷匠把青白釉、紅釉、褐釉、釉里紅和釉下彩青花集中于谷倉之上,瓦垅欗桿均以串珠紋組成。

9 `# F, r  _' |) M$ b% L
樓閣及兩側亭樓上塑有10個優伶,有的手執掌扇,有的懷抱琵琶,有的吹簫弄笛,有的甩袖起舞。上下左右有人物十八個,姿態各異。色澤絢麗,造型奇特,精絕無雙。

% J5 x/ V: h+ ~* Y2 Y. g
1974年江西省景德鎮出土。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院。

: F4 X" V3 t' S* d$ y: x5 m; A
51-戰國銅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銅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
9 u" h8 r6 {! B& A  n& W
& H: R. U0 N: J) n1 i戰國。

# q" ]! r: {8 q2 q
通高36.2厘米,上框邊長47.5厘米,環座徑31.8厘米,重18.65公斤。
“錯”,是金銀鑲嵌的一種工藝。“案”,是古人所用小桌,周身飾錯金銀花紋。
7 f/ `- M9 k+ U  G) I; K! w6 _8 X
下部有兩牡兩牝四只側臥的梅花鹿環列,四肢蜷曲,馱一圓環形底座。
中間部分于環座的弧面上,立有四條神龍,分向四方。

4 ^, f# I1 v2 t
四龍獨首雙尾。龍身蟠環糾結之間四面各有一鳳,引頸長鳴,展翅欲飛。
上部龍頂斗拱承一方形案框,斗拱和案框飾勾連云紋。
6 `8 t$ p$ o* E1 V
此案動靜結合,疏密得當,一幅特殊的龍飛鳳舞圖躍然眼前。
0 w# _) v( @* }" z- B% f' U
這件方案案面原為漆板,已腐朽不存,僅留銅案座。它的造型內收而外敞,動靜結合,疏密得當,一幅龍飛鳳舞圖躍然眼前,突破了商、周(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256年)以來青銅器動物造型以浮雕或圓雕為主的傳統手法。

2 J7 `8 x6 Y# t; p# `3 e6 K+ O# P
另外,四只龍頭上各有一個斗拱,第一次以實物面貌生動再現出戰國(公元前486年-公元前256年)時期的斗拱造型。

1 y3 i0 H/ c# i$ Q' _
1974年冬,平山縣出土。
2 l9 j4 j% s3 `( ?7 R
52-戰國中山王鐵足銅鼎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中山王鐵足銅鼎 . z! K8 w+ U4 a2 z5 [
9 [& u0 M1 }' U; J! ]
戰國時期。
& a) F, z- t: j  G6 o# f
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徑65.8厘米。

1 B% z( y; Y+ T7 l2 K; @/ Q! a; O' O  ~
中山王鼎為王墓中同時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銅身鐵足,圓腹圜底,雙附耳,蹄形足,上有覆缽形蓋,蓋頂有三環鈕。
6 _9 m4 _6 x4 f6 T- v8 P0 j2 [
鼎身刻有銘文469字。據鼎銘得知,此鼎為奉祀宗廟的禮器。

/ R; ~- q! ^, y8 m, o
中山王鼎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鐵足銅鼎,也是銘文字數最多的一件戰國青銅器。銘文字體瘦長,清秀挺拔,有所謂懸針篆風格,令人嘆服。

- a) N& f; b9 o7 }
1977年于河北省平山縣中山國王墓出土。
  \" L+ [7 r+ p/ a9 T+ @# Q! ~
47-唐 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法門寺博物館
錫杖由唐懿宗供養,長1.96米,重2.39公斤,用金2兩,銀58兩。
杖身4輪套12個環,中飾柿蒂狀忍冬花結座,上托流云仰蓮,5鈷杵及智慧珠。
錫杖尊體由復蓮八瓣組成,錫杖下端有三欄團花紋飾,欄之間以珠紋為界,極為精細,杖身中空,通體襯以纏枝蔓草,上面鏨刻圓覺十二僧,手持法鈴立于蓮花臺之上,個個憨憨可掬,神情動人,錫杖下端綴飾蔓草、云氣和團花。
杖首用銀絲盤曲成雙桃形兩輪,輪頂有仰蓮流云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其中四個大環象征四諦:苦、集、滅、道;十二小環則代表十二部經。
杖頭為雙輪四股十二環,四股以銀條盤曲而成,每股套裝雕花金環3枚,股側銘刻:“文思院準咸通十四年(873)三月二十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銀金花十二環錫杖一枚,并金共重六十兩,內金重二兩,五十八兩銀,打造匠臣安淑鄖,判官賜紫金魚袋臣王全護,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詣,使左監門衛將軍弘愨”。
這枚錫杖是佛教世界的權威,屬佛祖釋迦牟尼,是世界錫杖之王。
《錫杖經》云,佛告諸比丘:“持此杖即持佛身,萬行盡在其中”。為佛門法器中的至寶,堪稱世界“錫杖之王”。
1987年4月,封閉一千多年的神秘法門寺地宮之門被打開,此錫杖隨著被發現。

- {  r8 D4 O4 P
48-唐八重寶函 法門寺博物館
八重寶函法門寺博物館
是唐懿宗賜贈的,函內盛放著一枚供奉舍利,最外層是一個檀香木函,里面套裝著三個銀寶函、兩個金寶函、一個玉石寶函和一座單檐四門純金塔,但因最外層為檀香木銀棱(錄皿)頂寶函出土時已殘朽,故只見七重。
層層相套的寶函其質地分別為金、銀、玉、木,每層寶函外均用銀鎖鎖上,并以絲帶或絹袱包裹,金塔基的銀柱就是套放供奉舍利的地方。寶函和金塔,做工精細、造型優美,精雕細琢,美不勝收,世所罕見,其價值不僅在平雕刀法、寶鈿珍珠裝及盝頂這些古代工藝,還在于刻鑿在四周壁面上的文殊、如來造型,正是佛教密宗內蘊的深刻表現,是密宗文化藝術史的一幅剪影。
一九八七年農歷四月初八佛誕日的凌晨一時佛指舍利被發現。
第1重:寶珠頂單檐四門純金塔
即佛指舍利所藏立之所--寶珠頂單檐四門純金塔。
金塔高105毫米,塔頂為金質蓮花朵捧托金珠頂,四面檐角翹起,閣額及檐下均飾菱紋,塔身四壁刻滿紋飾,并有四扇小金門,門周布魚子紋,門下部有象征性飛梯至塔座,小巧玲瓏,金碧輝煌,盤為細頸鼓腰狀,喇叭口徑處雕12朵如意云頭,鼓腰上二平行線連為四組三鈷紋桿狀十字團花,襯以珍珠紋,腰底為蓮瓣形,銀柱托底也呈八瓣蓮花狀。

" _- ?6 H; Z  R$ X1 }. v% }
間以三鈷紋,柱底還有一墨書小字--“南”,塔座為純金方臺,中立一小銀柱,用以套置佛指舍利,僅11毫米高。
第一枚舍利(影骨)
第2重:金筐寶鈿珍珠裝武夫石寶函
$ @) X3 q5 x  V5 O' v
以珍珠裝武夫石磨制而成,周身以雕花金帶為邊,鑲嵌珠寶花鳥,通體以珍珠、寶石嵌飾,并雕上花瓣圖案,極其華麗精美。
8 `" a$ q/ P6 W5 r4 Z* U3 o6 X
第3重:金筐寶鈿珍珠裝純金寶函

* [# @5 j5 m& w' `& h; v純金雕鑄,函身鑲滿紅寶鈿、綠寶鈿、翡翠、瑪瑙、綠松石等各色寶石,并鑲嵌寶石花朵,函蓋頂面和側面紅、綠二色寶石鑲嵌成大大小小的蓮花,通體以珍珠、寶石嵌飾,并雕上花瓣圖案,極其華麗精美。
第4重:六臂觀音純金盝頂寶函
, \; b0 z# h2 J; v1 Z, S0 P2 S* V
2 i6 f" t6 h* x' A! `& V
重1512克。函蓋雕有雙鳳及蓮蓬,蓋側有瑞鳥四只繞著中心追逐,正面為六臂如意輪觀音圖,左側為藥師如來圖,右側為阿彌陀佛圖,背面為大日如來圖,外壁鑿有如來及觀音畫像,或飾以雙鳳翔,配以蔓草紋,或刻上金剛沙彌合什禮佛的圖景,造型逼真而細膩。
第5重:鎏金如來說法盝頂銀寶函
: t% H3 x* B) r
鈑金成形,紋飾鎏金。函件正面有如來,四周有兩菩薩,四弟子,二金剛力士,二供奉童子,外壁鑿有如來及觀音畫像,或飾以雙鳳翔,配以蔓草紋,或刻上金剛沙彌合什禮佛的圖景,造型逼真而細膩,場景豐富生動,人物眾多,工藝精湛。
第6重:素面盝頂銀寶函
通體光素無紋,素凈,不加絲毫雕刻繪描而渾然生輝,出土時有絳黃色綾帶封系。蓋與函體在背后以鉸鏈相接,是八個寶函中最特別的一個。
第7重: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寶函
函體以平雕刀法刻畫“護世四大天王”像,正面有一金鎖扣和金匙,“盝頂”是中國傳統建筑形式之一,呈四面坡,中為四條平脊相圍的平頂。
以銀鑄成,四壁以平雕刀法刻有“護世四大天王”像,頂面有行龍兩條,為流云所圍。四天王形相栩栩如生,持弓執箭,各有神將、夜叉多人侍立,極其威嚴,使人肅然而敬。凝目而視,彷佛誘人追隨函壁的畫像馳騁三界,遨游九重天。
用一條約50毫米寬的絳黃色的綢帶十字交叉緊緊捆扎。頂面鏨兩條行龍,首尾相對,四周襯以流云紋;每側斜面均鏨雙龍戲珠,底飾卷草。
第8重:銀棱盝頂檀香木寶函 
  
銀棱檀香木函內是一個略小的鎏金盝頂四天王寶函,用一條約50毫米寬的絳黃色的綢帶十字交叉緊緊捆扎。
頂面鏨兩條行龍,首尾相對,四周襯以流云紋;每側斜面均鏨雙龍戲珠,底飾卷草;四側立沿各鏨兩只迦陵頻伽鳥,身側飾以海石榴花和蔓草。
函的四側面分別刻著四大天王圖像。
正面是北方大圣毗沙門天王,左面是東方提頭賴咤天王,右面是西方毗盧勒叉天王,后邊是南方毗婁博叉天王。
最外層是一個長、寬、高各30厘米的銀棱盝頂黑漆寶函。
所謂盝頂,就是函蓋上棱成斜面的函。它是用極珍貴的檀香木制成,用雕花銀條棱邊。
發掘時,此函已嚴重朽壞。
中國64件禁止出國展出文物-44-唐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  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S9 w3 q$ e5 ^( @7 K) g4 U5 s' A$ R

1 a5 r4 ?6 J9 N+ N7 {7 T7 |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
對于動物來說,馬與人類生活關系密切,與人的感情也非同一般。
保國衛疆、沖鋒陷陣、車騎郵驛、耕田馱物,哪一樣也少不了嘛。而且,由于馬的聰穎與敏捷,再加上那矯健的身姿,都給人類生活帶來了得力的助手和難以表述的美。
1970年,在陜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發現的一批唐代窖藏文物中,有一件裝飾著馬形的銀壺。
它通高18.5厘米,口徑2.2厘米,圈足內有墨書一行“十三兩半”,應該說的是銀壺所用銀料重量。
銀壺的外形取自于游牧民族的皮囊壺形,壺體兩面各飾一匹突起于表面的馬,馬體鎏金,金銀交映,格外照人。
從馬的體形看,是典型的良種馬,遒勁健壯,大有“此馬非凡馬”之勢,很可能是塞外的貢品。
但觀其動態,卻實在沒有“斯須九重真龍出”的雄峻之風。馬正在跳舞,它頸間系著一條飄帶,嘴里銜著一只杯子,縱橫應節,奮首鼓尾,似乎隨著音樂的抑揚來作出舞姿,有人考證這種坐拜的一瞬間是曲終了時的祝壽動作。
《明皇雜錄》上記載著:唐玄宗時曾有舞馬數百匹,全都“衣以文繡,絡以金銀,飾以鬃鬣,間雜珠玉。”有一首伴奏的樂曲就叫“傾杯樂”。還可以教馬在三層板床之上,旋轉如飛。
如此說來,這件銀壺上的舞馬就是宮廷生活的真實寫照了。初唐人可曾想到,為創建大唐帝國而征戰四方的坐騎,至玄宗時已成為宮廷的玩物。
0 f3 W; H+ u0 ]. }$ Y& u
*解讀國寶叢書-精美絕倫的金銀器申秦雁
, L* ]& z9 c3 |
13-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節選
- U, A. S" @! ^: R. r& o
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玄宗倉皇西逃,宮廷舞馬亦散落民間。
& f3 c2 ]) g% \
安祿山曾將數匹掠至范陽。安祿山敗亡后,舞馬又為其部將田承嗣得。

4 p3 M. `3 e6 e/ D/ L+ {9 L& a; k3 v) m( d
有一天,軍中宴樂,舞馬應節跳躍起舞,士兵視為妖孽,田承嗣命軍士鞭撻而死。此后,舞馬就鮮為人知了,舞馬銜杯祝壽這一獨特的宮廷娛樂形式也從中國歷史上銷聲匿跡了。
! p. \, u* N2 x4 L' o
舞馬的盛衰,伴隨著唐王朝的盛衰,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唐代社會發展的縮影。
' J; d8 e  H! H" k0 z4 ~" m. y
這件銀壺為我們留下了一幅盛唐宮廷慶祝活動的特寫,成為唐王朝興衰的見證。
( S- \4 `6 j" U% T" b
*周身看不到焊縫。最令人稱奇的是在壺身中央,壺腹兩側面用模具沖壓舞馬圖,突出于壺面的、金色的、奇異的馬。

' s6 ^6 |' I7 K' C; S4 W* X
45-唐獸首瑪瑙杯——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獸首瑪瑙杯
) b# ^+ Q% V+ u( ?# r. B# {0 h% _+ `) Q3 _; X/ \. k
唐代。

- s, r/ ]0 e  U. J$ d, p% e
高6.5厘米,長15.6厘米,口徑5.9厘米。
0 {2 f, B: o7 e' T
選用的材料是一整塊世間罕有的帶條紋狀的紅瑪瑙,瑪瑙兩側為深紅色,中間為淺紅色,里面是略呈紅潤的乳白色夾心,色彩層次分明,鮮艷欲滴,本身就已是極為罕見的玉材。

$ ~/ x* x  F1 ~8 s: L
此杯為模仿獸角形狀,口沿外部有兩條凸起的弦紋,其余的裝飾重心均集中于獸首部位。
' @+ p% w% X$ z: b# ^) j) X( X2 i
獸作牛首形,圓睜雙目,眼部刻劃得維妙維肖,炯炯有神,長長的雙角呈螺旋狀彎曲著伸向杯口兩側,雙耳碩大,高高豎起。
, q, z4 ]4 }$ j& l$ _" @+ S& h! v
獸嘴作鑲金處理,同時也是作為此杯的塞子,雙唇閉合,兩鼻鼓起,就連唇邊的毛孔、胡髭也刻劃得細微精確,顯得十分生動。
3 E( b5 E4 V/ h
這種角杯實際上源于一種被西方稱為“來通”(rhyton)的酒具,這種造型的酒具在中亞、西亞,特別是薩珊波斯(今伊朗)的工藝美術中是十分常見的。

( T1 V$ |" a, Z2 V- G1 S2 g
因此,這件瑪瑙杯很可能是由唐代工匠模仿西域傳來的器物所制作的。
它是唐代與西域各國文化交流的重要佐證。
% H6 Z# w) r* C1 n* u+ N, s
1970年在陜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 T& V( K! a/ ^0 p
選材精良,巧妙利用王料的俏色紋理雕琢而成。
( D( R$ ^% D; |0 Y& I2 [- C
46-唐景云銅鐘——西安碑林博物館

. j3 s( V; b% Q& F" a
景云銅鐘 7 ^( a+ ]) i0 I6 V/ h
' Z/ b+ f& z4 Q2 i2 ?, \4 I6 G# q  f; v
唐代。
( X( n9 Q! z5 ?5 ?! O- x9 h
西安鐘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安的重要標志之一。是我國古代遺留下來許多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因樓上懸掛鐵鐘一口而得名。

4 g7 [& y  }9 A% P, a
始建于明代(公元1384年)。初建時,地址在今廣濟街口,與鼓樓對峙。明神宗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龔賢主持,將鐘樓整體遷移于今址。因朱元璋稱帝后怕全國各地出現真龍天子與其爭位,因此下令修建鐘樓以鎮龍氣。
! f: K9 e% j; v+ X! d/ B+ T
鐘樓基座為正方形,占地1377.4平方米,基座用青磚砌成,樓為磚木結構,高36米,基座高8.6米,每邊長35.5米,外重檐3層,內為上下兩層,有樓梯可盤旋而上。
! k/ [* B: x( q
在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梁,頂部有鎏金寶頂,金碧輝煌。
7 b7 v1 Y, R' r- `, p4 ]) x$ L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建造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
8 y* S# ?7 U$ i4 u
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現藏于碑林博物館)。據說,遷到今址之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景云鐘卻怎么也敲不響了。無可奈何,只有另換。
景云銅鐘
0 V, @# U! r& H* `& S7 l1 K% O
: D  P. B- P- l5 T; w3 ?6 B% j4 ]9 y  |1 C( i感謝陜西省歷史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等單位提供照片!
中國64件禁止出國展出文物-42-西漢茂陵石雕——茂陵博物館
茂陵石雕  
$ T4 F' S) i4 N1 C% z4 S: `5 M5 d/ |7 [2 r  c3 W$ ^. X7 I
*秦代一共只有30多年,很快就被農民起義推翻了,西漢就立國了。

% x7 D2 ~" Q, `. E
由于秦始皇(那種嚴酷,由于他的秦國的風氣,他是耕戰,就是他的法家思想,他將六個國家統一起來了,就是)強調統一、強調整體、強調一律。而且秦國本來的文風是比較簡樸的,所以它的作風本身是簡樸的,但是規模宏大、氣勢壓人。作家這些人很聰明,所以他對人物的觀察還是有他的水平的。

1 \1 w) [3 u3 U( P1 M& G
但是僅僅幾年,漢代的藝術忽然來個相反地轉變,我們看霍去病墓前頭的一群石雕,一個魚,就是拿著一個渾圓的石塊,前頭鑿個圈、鑿個眼睛,就是一條魚了。大家看這是一個石頭的豬,很大,就是一塊三-棱的石頭,
上頭尖底下圓一點的一塊石頭,就利用尖角雕兩個小眼睛,雕兩個小耳朵,刀子鑿過去就是一個腿,感覺有點象腿的樣子。
茂陵石雕 / Q& k5 Z1 I3 f- t. s

1 [; p! i% a7 p2 B, B. a主持人:豬的耳朵這么小?
1 z# j& }0 v4 j" P. U2 p2 ~   
5 ?5 t/ D  E! ~1 `, N- T' h' ~錢紹武:當時是野豬吧,大概是。
& Z) ^5 e1 _" Z$ ]+ i4 q: c) @  A   
+ p7 v% C' G% n; ?& m主持人:有點象耗子。
- z9 _- h2 @2 P# w' J, I4 b   
& }% K$ w' `  e3 K# H/ [4 q. x: Q4 l% u- b錢紹武:有點象耗子,不過好象還有個牙齒就這么齜著,它還是個野豬的感覺,因為漢代初年從野豬馴養為家豬還是剛剛開始。

2 e( i4 @2 R( I- q; k9 ]0 e
就是利用原來石塊,找一個普通的石頭,然后他一想象,根據它原來的形狀,稍微寥寥幾刀子就馬上生動極了。
; S* F! [5 s  X
我們再看類似的,比如馬踏匈奴,這是雕得比較精細的,看得出一個人被踩在馬底下,是紀念霍去病的功勞的。
0 n9 D$ d; V. v& t2 E; ^, [' o. _
所謂的馬,就是幾根線,但是馬跳起來的感覺非常地生動,而且非常雄大。這產生了一個非常大的雕刻上的創舉,全世界都沒有,只有中國有,就是找到現成的石塊,大體差不多的形象,根據匠人的智慧的創作和想象,寥寥幾刀,就馬上神情畢現,這是中國有的特殊辦法。 4 z/ [3 S( C" a) K$ p4 j6 I
   # @! x. ~: Y% m! j7 f
希臘的方法都把它打得跟真人一樣,印度的方法是把整個山琢鑿以后,整個就是一個大宮殿,里頭的人呢,也基本上都是現實的人。

' v7 x6 D3 O* A9 o5 U
但是中國,以前的寫實能力完全有,但是到了漢代,就隔了這么幾年之后,忽然成這樣子了?
/ A2 V& N. }8 g  w) y" B7 c" ^
漢代初年的統治思想是黃老之術,崇尚自然,與民休息,漢高祖是這樣子,呂雉幾年,漢文帝、漢景帝,一直到漢武帝早期,都是黃老之術治世。

' L) v& x1 w4 d$ m9 ]; Y0 Y
漢代和秦代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秦代拘謹,漢代自由;秦代刻板,漢代奔放;秦代是切實,漢代是幻想。

% C8 ~9 P/ p4 b
從文化基礎上,秦代是三秦文化,簡樸、切實為主;漢代是楚文化,楚文化的特點就是上天入地幻想多,不拘一格,奔放恣肆,非常自由。所以有這種文化基礎,加上它又反對秦國的嚴酷統治,給予了極大的寬松,所以
產生了一個空前未有的開放和自由。因而才產生這樣一種大漢雄風。
4 S6 D: w/ ^5 ~8 L9 S
* j0 F7 R; O! [, m, m, o; A這種作風在藝術上就叫天趣為尚,這也是道家思想,天趣是最高的,天然形成的是最高的,非人力所能,這是藝術的最高境界,就形成了這樣一種作風一直傳下來。寫意不是寫實,創造一種意境而不是模仿現實的某種現
象,這種原則從此就開始了,直到現在我們中國人的欣賞水平、欣賞習慣還是這樣。
: B: R* l7 K  {) N
--節選自《世紀大講堂》錢紹武:漫談中國雕塑藝術
2 U, p0 a6 v! U
43-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西安碑林博物館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 ?* g3 ?- `  m. d) [4 |

: z9 T$ n" _( P: n3 s4 I/ U唐代。
+ L3 f9 g2 E  D3 l
記述景教在唐代流傳情況。
! S5 T6 Y/ }  b/ o1 j$ k% l
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由一個名叫景凈的波斯傳教士撰刻樹立,呂秀巖書并題額,立于大秦寺的院中。

+ t- S( Z  d% L9 b8 S
碑高279厘米,寬99厘米,正面寫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并頌”,上有楷書三十二行,行書六十二字,共1780個漢字和數十個敘利亞文。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 O% H0 E- H# a

$ n" x1 h; |3 x1 h& }% ?
, [, N/ f0 ~$ ?* ^  |* Z       隨著景教的沒落,大秦寺的院落為佛教所用,此碑不知何時失落。明天啟三年(1623年)出土,當時許多西方各國有不少的傳教士得知后,爭相拓片,把碑文拓片譯成拉丁文寄往歐洲本國。當地人怕此碑被他們盜走,秘密地把碑抬到附近的金勝寺內,豎起來交寺僧保管。
清光緒年間一個叫荷爾姆遂熊熊的荷蘭人在金勝寺游覽時看到此碑,為了得到它,他按原樣刻制了一座新碑欲換得古碑,遭到寺主持和民眾們的嚴厲拒絕,連官府的人也嚴保此碑,沒有讓他得逞。1907年入藏西安碑林(現西安碑林博物館)安置。

" V  }1 M3 M) f' d* }
碑額上部,由吉祥云環繞的十字架下部的典型的佛教蓮花瓣朵,顯示出景教開的是中土佛教之“花”,結的是基督教之“果”。
$ R- K1 C) W& K/ K7 Z
這塊石碑上說的是唐太宗貞觀年間,有一個從古波斯來的傳教士叫阿羅本,歷經跋涉進入中國,沿著于闐等西域古國、經河西走廊來到京師長安。他拜謁了唐天子太宗,要求在中國傳播波斯教。此后唐太宗降旨準許他們傳教,景教開始在長安等地傳播起來,也有景教經典《尊經》翻成中文的記載。
碑文還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經典和中國史書中的典故來闡述景教教義,講述人類的墮落、彌賽亞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跡等。碑文雖系波斯傳教士撰寫,但他的中文功底極其深厚。
感謝military.china.com、西安碑林博物館提供照片!
中國64件禁止出國展出文物-38-秦銅車馬——秦俑博物館

8 H1 v4 J; Q  B7 G! {# I
銅車馬
  D# a; C0 G6 |  p4 X! Y
4 K! i! _9 j$ R1 m& l* b( X# t" C) a  o+ b$ z9 |2 n
3 {0 Q* ~2 r. `" r
9 A. ?8 g  b9 O, h$ S5 m3 G' O
銅車馬出土現場
秦代。

  g' I3 X/ J0 c8 o
車共兩乘,經復原大小約為真車、真馬的二分之一。
! v* _1 h" ]0 B& ^/ G
一號銅車馬為雙輪、單轅結構,前駕四馬,車輿為橫長方形,寬 126厘米,進深70厘米,呈橫長方形,有圓形車蓋,前面與兩側有車欄,后面留門以備上下。車輿右側置一面盾牌,車輿前掛有一件銅弩和銅鏃。車上立一圓傘,傘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銅御官俑。其名叫立車,又叫戎車、高車,乘車時立于車上。
) H  ], z' ], B, ?! J
二號銅車馬是四馬鞍車(即坐乘的車) ,車馬全長 317 厘米,高 106.2 厘米,為凸字形,分前、后二室,其間以車相隔,車輿上有穹窿形的橢圓形蓋子,車廂分前后兩部分,左、右、前三面各有一窗,后有門,門窗可靈活啟閉,前室為御手所居,內跽坐一御官俑,后室為主人所居。

3 R- D4 V' Z  z* O& }: m7 I
車輿內外繪有變形夔龍、夔鳳紋、流云紋及各種幾何形圖案花紋。二車皆雙輪、單轅,由四馬駕車,車上各有一名御手, 銅御官俑戴冠佩劍坐于前室,挽具齊全,有的用金、銀裝飾。車通體彩繪有卷云紋、云氣紋和幾何紋圖案。車、馬、俑部件均由鑄造成型,再經多種工藝加工和組合,其飾件的金銀細作工藝十分精湛。
7 a* r: K4 t0 u
該銅車馬結構完整,裝飾華麗,是研究秦代輿服制度、單轅車系駕方法和冶金鑄造技術的重要實物。被譽為“青銅之冠”的銅車馬讓人們一睹始皇帝鑾駕的非凡風采。
8 t, o5 a% \3 s; M$ k
根據出土地點和車輛造型分析,這可能是秦始皇后妃所乘之車。專家們認為,這是我國考古世上發現的最早、體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銅制車馬,對研究我國秦代冶煉與機械制造技術、車輛結構等具有級重要的歷史價值。
7 Y+ e% p, q) T* m/ f' N
1980年出土于秦始皇陵封土西側約20米, 7米多深處。
( i  [; |" f: o& s( p6 l7 I: W
39-西周墻盤周原博物館
墻盤 3 i, b% Y. H( S5 ?
: x( y. f, g8 y1 t0 }3 ?/ S
西周中期。
; H# H' Q6 E% p+ ~4 F9 q- `% {
微氏家族器具,通高16.2厘米,口徑47. 3厘米,深8.6厘米。
' ]6 N4 v3 V) L0 H" B3 o
史墻盤是西周微氏家族中一位名叫墻的人,為紀念其先祖而作的銅盤,因作器者墻為史官而得此名。
9 ~# X: E7 {7 t( }1 y
盥洗器,此盤造型規整,紋飾精美,敞口,淺腹,圈足,腹外附雙耳;腹部飾鳳鳥紋,圈足部飾兩端上下卷曲的云紋,全器紋飾以云雷紋襯地,顯得清麗流暢。
盤內底部刻有18行銘文,共284字,記述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重要史跡以及作器者的家世,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現的最長的一篇銅器銘文。

- t9 h9 A3 O- q, @" z8 [
銘文首先追述了列王的事跡,歷數周代文武、成康、昭穆各王,并敘當世天子的文功武德。銘文接著敘述自己祖先的功德,從高祖甲微、烈祖、乙祖、亞祖祖辛、文考乙公到史墻。頌揚祖先功德,祈求先祖庇佑,是典型的追孝式銘文。

( |; x, r/ U" E
人們從微氏家族的發展史中,可看出周王朝對殷商遺民采取的政策。

7 I& U/ C# K$ A0 M" m( S4 {
1976年陜西扶風莊白家村出土。

0 J' _8 a+ [6 O: t: g+ g5 J  M
盤銘也是一篇很漂亮的書法作品,其文體愛用簡明整齊的四字句式,這是已知時代最早的帶有較明顯駢文風格的銘文作品。

6 [+ `" a% P$ u. B, L! }2 f
墻盤銘文
; F1 W, s  O5 B+ b1 {: u( [( h8 Q
40-西周淳化大鼎淳化縣博物館
淳化大鼎 $ s6 V( g3 b& f% v" s

. _+ z$ r, h  h2 A4 \! ]西周文物。

- V7 J- g8 O& l- p# v5 f" ~1 p
通高122厘米,口徑83厘米,重226公斤,是目前已知的西周銅鼎中最大最重的圓鼎。

0 ^0 S8 P- {* }" x4 {  n
鼎身上的主體圖案,正是牛頭蜴身龍紋。牛的頭型,牛的眼睛,牛的鼻孔,牛的雙角;這只牛頭的兩側,卻分別長出大晰蜴龍的身軀,有一肢體,分出四趾,渾身長滿鱗片,尾巴卷曲向上。也許是為了更明確地昭示這是一只牛頭蜴龍,在這一龍頭下面,還鑄造了一個完全寫實、明確無誤的牛頭。
, k* b3 n  e0 E
鼎的上口,還分別雕有四條鱷型原龍。其造型高大魁偉,紋飾莊嚴神奇,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卓越的藝術造詣。
1979年出土于咸陽市淳化縣史家原。
1 n8 t: s. x( j2 i
41-西周何尊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館
何尊
' O3 y: D4 |2 x% x  p; K/ N
6 v1 Y/ V# N  K/ D# S' `西周。

7 j% m3 k! o8 @# K
高39厘米、口徑28.6厘米、重14.6公斤。
口圓體方,通體有四道鏤空的大扉棱裝飾,頸部飾有蠶紋圖案,口沿下飾有蕉葉紋。

6 B2 Z6 `! w# r% M; O
整個尊體以雷紋為底,高浮雕處則為卷角饕餮紋,圈足處也飾有饕餮紋,工藝精美、造型雄奇。

/ T) }# @1 j& [7 {/ t% f
銅尊內膽底部發現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洛邑,建筑陪都的重要歷史事件,極具史料價值,而其中“宅茲中國”(大意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區)更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
6 l; u# B/ E* C& c' n1 p3 G
1963年出土于陜西省寶雞市東北郊的賈村。
中國64件禁止出國展出文物-33-北燕鴨形玻璃注遼寧省博物館
* o, |7 Z0 r4 \& w
國寶欣賞:華梅(華夏五千年不能不知道叢書-11-工巧集作者)

4 V1 f. S1 L& ?. Y  I$ J/ E7 Q
過去的說法是,中國產瓷早,但不懂得去其胎而單取其外表的玻璃質釉料,而西方人制玻璃器又不知充其胎而不得不從中國進口,最終在15世紀才會做瓷器。以往我國發現的古代玻璃器,也大多說不上具體產地,因此多推斷為西洋或西亞所進獻。

/ d7 O$ q% b! G& X$ V) Z* y
1965年,當考古工作者發掘遼寧省北票縣十六國墓葬時,發現在北燕天王馮跋的長弟馮素弗墓中有5件玻璃器皿。質地純凈,只是因為略呈綠色而不太透明。碗的樣式倒很一般,但其中一件鴨形水注引起了考古界的注目。
! b1 {" L# B) M5 j; U4 a, i9 `& i8 @
這就是你所看到的,如若不說是水注,你可能不會一下子就辨認出是什么物件吧?它體形橫長,長20.5厘米,腹徑為5.2厘米。鼓腹、長頸、流口有些象鴨嘴狀,后面拖著一條細長的尾巴,背上以玻璃條粘出一對雛鴨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兩側各粘一段波狀的折線紋以擬雙足,腹底還貼有一塊平整的餅狀圓玻璃。

, Y4 w2 [& a& U9 C' P4 ?
它就是普通水注嗎?顯然不是。因為它重心靠前,裝滿了水會自然前傾,使水溢出,空腹時頭略抬,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時,由于后身加重,才可放穩。
% z. d2 Q0 u) n0 H' t
由此我們作出了一種猜想,它是不是《荀子?宥坐》中所提到的欹器呢?書中載:“孔子觀于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
8 f% q9 h3 `- X7 a
如果這件玻璃器真是戒勸人的座右銘,那就應該是中國自產的玻璃器了。到底是自產,還是外來,學術界仍有爭論。
鴨形玻璃注
( u4 F; E! g* T3 _/ W/ v
  r% ]/ B. u/ U4 w5 y8 a; F" T: X  i& ^/ X' E

* [8 ^* d' o$ w34-商青銅神樹 三星堆博物館
青銅神樹
0 F5 {* U! o" B6 m$ I5 f
5 _+ ]) F! D1 g; j' b1 \5 e
青銅神樹

) J0 y& Q& K5 f2 C/ P" j- E' G* \, m
通高3.96米,含底座、樹身、龍三部分。

5 B; }4 y, H& t" Q
底座圈上三個拱形足如同樹根,主干上三層樹枝,均彎曲下垂,樹枝尖端有花朵果實,其上均有立鳥,全樹共九只鳥。主干側有一身似繩索的殘龍。
: ^9 n. n  E6 p) a; ^, C7 \0 S
這株鑄造于3000年前的青銅神樹,極為壯觀,真可算是獨樹一幟,舉世無雙。
4 F9 ~& D0 }$ S2 n  n
35-商三星堆出土玉邊璋三星堆博物館
三星堆出土玉邊璋
: ~( n2 t: z$ v( F
玉璋

1 ?: B# N; t, d# g; q  K' H
二號祭祀坑出土,通長54.2厘米,器身呈黑色,出土前經火燒后部分呈雞骨白。

+ h$ F4 Q" ^' ]
圖案上下兩幅對稱,每幅以云雷紋分割為上下兩段,每段人與山又以平行線分隔。
& W: }& p( y+ m' M. W
山上有云氣紋和⊙形符號,此玉璋圖案展示了古蜀人用璋的祭祀活動場景,具有豐富的古蜀文化內涵。
0 S; ?2 _/ P5 O  ?! B* ~
36-漢搖錢樹 綿陽市博物館

. q4 g* J6 P! s  ^" a搖錢樹
6 z) }2 w) o" x$ N' o# J3 l( B' ?

* V* X# w2 ]$ |7 u1 L7 o
東漢。

  Q) _  ^4 z5 x. e' D  T; i
通高198厘米。

9 Y3 M: e5 @+ j' N# o
整體由基座、樹干、樹冠等共二十九種部件銜接扣掛而成。
2 d- }, E) x& R
基座為紅陶質,樹用青銅澆鑄。樹冠可分七層,頂層飾鳳鳥為樹尖;其下二層的干與葉合為一體,飾西王母、力士和壁等圖案;下部四層插接二十四片枝葉,向四方伸出。飾龍首、朱雀與犬、象與象奴、朱雀與鹿以及成串的錢幣等圖案。

" Q* j) M. K1 v! ?: I/ b7 w
樹桿直徑約1厘米,葉片最長約15厘米,最短為10厘米,每片樹葉厚約2毫米,樹高度應在1米左右,為三向八枝。所謂三向,即為搖錢樹枝桿被分為三層共八片枝葉,呈對稱分布。

: J( t) z& R* v' y9 o4 y
特別有意思的是樹桿上有造像,高約5厘米,寬約2.5厘米。兩側各有一條飛龍,龍長約6厘米。人像站立狀,身著袍衣,雙手下垂合于腰前,整體造型美觀而大方。

. m4 l8 B6 x+ \
細看枝葉,每兩片為一對,有如芭蕉葉的,葉片上鑄有圓形方孔錢,每錢相互連接,鑄有一人作彎腰伸臂撿錢狀,葉片外側四周猶如太陽的光芒,延生出許多長短不一的萬縷細絲;有如橢圓形的,一頭為乒乓球大小的圓環,兩側鑄有飛龍,龍頭頂著錢幣,兩龍之間用錢幣連接,葉片外側如同刺猥般的短刺所包裹。
0 I  R) z9 @# z! z, e9 N0 x
1990年四川省綿陽市何家山二號漢墓出土。
$ D$ J" E2 x& A1 G) A6 e7 p
37-東漢銅奔馬 甘肅省博物館, v3 Q1 f' ^- ?

! M6 D7 [* F3 }! h) z# ]# [/ F銅奔馬
: H6 v6 ~8 X; y! E7 Q0 Q
其造型巧妙地利用了力學支點,鑄造了風馳電掣的千里馬形象。
6 V8 y7 B: Q& z# a2 S: C  A
馬作飛馳狀,高昂首,尾上揚,口張作喘息狀,3足騰空,右后足正巧踏在一只疾飛的燕背上。

- a1 l$ I0 K- z6 J$ ^
那只奮飛的燕子在翱翔中突遭馬蹄踏中脊背,霎那間吃驚地回首反顧;似要看清那比它還快的龐然大物,而奔馬也頭稍左顧,好象也要弄清踩著了什么東西。
1 q: g* L; z& R, [: w
奔馬與飛燕在這一瞬間的動作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4 A3 k1 g7 H( y7 y0 E% T
古代的藝術家設想出如此浪漫、巧妙、引人入勝的意境,烘托、反襯出駿馬的神速,實在令人拍案叫絕!
銅奔馬出土墓室
29-戰國曾侯乙墓外棺湖北省博物館
* h) ^: C; x+ x2 b4 B& Q/ b
" l% i5 l- p& {3 Z+ K  F8 J
曾侯乙墓“外棺”
. e$ B" M7 g) A) i) S- U8 C
3 F6 K8 \0 U" O# r9 r( m
30-戰國曾侯乙青銅尊盤湖北省博物館
, J- M  _" |, L8 S" |3 j! S( P
9 O- E+ {: H# _0 y曾侯乙“青銅尊盤”

* l6 |8 {2 a% m+ l6 C3 y- \, b7 D4 q  g/ }( u
上為“盤” 下為“尊”6 X0 v' [! {8 L. t

% k6 U7 \/ [& @; s    2 s' w, X: ~2 h' S/ Y
上圖為“盤”       下圖為“尊”1 H. u9 N8 `# ]$ a8 ^
曾侯乙銅尊
尊高33.1cm,口寬62cm,重9kg,盤高24cm,寬57.6cm,重19.2,全套器物通高42cm,口徑58cm,重約30kg。
( F; R2 Y2 `/ X+ ^- \
) }' L; S( q$ Y4 m4 ]* J8 U尊是古代的一種盛酒器,盤則是水器,曾侯乙尊盤融尊盤于一體,出土時尊置于盤上拆開來是兩件器物,極其別致。尊敞口,呈喇叭狀,寬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飾玲瓏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紋,形似朵朵云彩上下疊置。尊頸部飾蕉葉形蟠虺紋,蕉葉向上舒展,與頸頂微微外張的弧線相搭配,和諧又統一。在尊頸與腹之間加飾四條圓雕豹形伏獸,軀體由透雕的蟠螭紋構成,獸沿尊頸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長舌垂卷如鉤。尊腹、高足皆飾細密的蟠虺紋,其上加飾高浮雕虬龍四條,層次豐富,主次分明。盤直壁平底,四龍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只方耳,皆飾蟠虺紋,與尊口風格相同。四耳下各有兩條扁形鏤空夔龍,龍首下垂。四龍之間各有一圓雕式蟠龍,首伏于口沿,與盤腹蟠虺紋相互呼應,從而突破了滿飾蟠螭紋常有的滯塞、僵硬感。
: i- o' S, L: u" l' f2 p; X9 z7 f; m5 M0 P! o
曾侯乙尊盤裝飾紛繁復雜,銅尊上是用34個部件,經過56處鑄接、焊接而連成一體,尊體上裝飾著28條蟠龍和32條蟠螭,頸部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終”7字銘文。銅盤盤體上共裝飾了56條蟠龍和48條蟠螭,盤內底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終”7字銘文。此系采用失蠟法鑄造,因為紋飾細密復雜,且附飾無鍛打和鑄接的痕跡。失蠟法又稱出蠟法、拔蠟法,基本方法是將蠟作成模,成型后用細泥槳反復澆淋,泥漿包住蠟模后再涂以耐火材料用火烘烤,做成鑄型。蠟熔流出,形成型腔,即可澆鑄銅汁成器。現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院。
, F1 T% d* T1 G9 h
  M6 o! e) H7 I: b. m% L* R戰國早期。
央視國際探索發現
春秋中后期的杰出工匠們,以貴族們對豪華與享受的崇拜為契機,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了人們的潛能。這種超乎常人想象的創造力,集中體現在另一件青銅器上。
在曾侯乙墓中的中室,也就在巨型編鐘旁邊,安放著一件青銅器,叫做尊盤,由一尊一盤組成。出土時尊置于盤內,尊高33.1厘米,盤高24厘米。
尊與盤通身裝飾成纖細繁復的立體透空紋路,由無數條游動的小靈蛇錯綜的穿插結構而成。這些蜿蜒游動的小靈蛇,僅僅靠內層的銅等連接,看上去如同半空懸浮一半。而這件結構復雜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器具竟是在公元前5世紀或者更早,由工匠們鑄造出來的。經過仔細的觀察,一種由衷的震撼,沖向每一位目擊者。當時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李學勤教授正在發掘現場。
) ~2 {1 k# h# z1 V! }$ H
李學勤:……當時我就得到一個想法:這個東西不是用石范,而是用陶范的方法鑄造的。必須用我們的失蠟法最后證明確實是失蠟法。這應該是失蠟法最早的一個鑒定。這在科學技術史上有很大的意義。
/ c% ~) h8 _6 Y% \6 Z* |1 `
杜迺松:所謂失蠟法,也叫蠟模法、走蠟法。它的名稱還是很多,我們現在一般都叫失蠟鑄造法。它的鑄造方法,與泥模還有一定的區別。它的原料是用蜂蠟一類的蟲蠟。僅僅是單純的蜂蠟蟲蠟還不夠,還要加上動物的油脂,摻攪在一起。根據你所要鑄造的一些內容,然后把攪在一起的這種蠟進行捏塑。捏塑好樣子以后,然后就用細的泥汁往上多次澆進,把這個蠟模就給包住了。用泥汁把蠟模澆鑄了以后再加熱,蠟就流走了。這樣就把這個蠟模變成了泥模,然后按照泥模的鑄造方法就可以完全鑄造出來了。
# X, J2 m( k. @- b3 p  q# Q9 y$ `
付中望:兩件器物放在一起渾然一體。青銅上飾玲瓏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紋,蕉葉向上舒展,與頸頂微微外張的弧線相搭配,和諧又統一。在尊頸與腹之間加飾四條圓雕豹形伏獸,軀體由透雕的蟠螭紋構成,曾沿尊頸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長舌垂卷如鉤。尊腹、高足皆飾細密的蟠螭紋,其上加飾高浮雕虬龍四條。盤直壁平底,四龍形蹄口沿上附四只方耳,皆飾蟠虺紋,四耳下各有兩條扁形鏤空夔龍,龍首下垂。四龍之間各有一圓雕式蟠龍。整套器物紋飾繁縟,窮極富麗,尤其是器上鏤空裝飾,透視有若干層次,其精巧達到先秦青銅器的極點。

% t8 ^) o' {& g! i/ C% S6 B31-戰國彩漆木雕小座屏湖北省博物館
彩漆木雕小座屏 # B2 v: n8 i! T- }$ u
9 Y) h% t1 k9 w2 }1 F' L0 E

; n" o  n- `6 y: T5 y* `0 y
2 F3 c: R7 F7 W$ b5 a國寶欣賞:華梅(華夏五千年不能不知道叢書-11-工巧集作者)

0 B8 c; i* c8 s' {
《楚文化猶如一座神話王國,充滿了豐富的色彩感、無稽的想象力和誘人的浪漫情調。多少年來,屈原、楚辭、楚漆器以及龍舟、粽子象汨羅江水一樣流在祖國的胸懷中,流在億萬炎黃子孫的心田里。

" Q$ j7 v4 g$ f) _
楚地的濕潤氣候養活了眾多漆樹,楚地的風俗習慣釀造了完全區別于黃河流域的文化風貌。你知道莊子吧,莊子還曾經做過漆園吏,他那些上窮碧落下黃泉既有年長八百歲的彭祖又有能飛九萬里的鯤鵬的藝術構思或許還與漆樹有什么關系呢?
8 C7 P; \. u" |! ^& t( `
楚漆器的雕飾形象地展示了上述風格。如這件座屏,看上去儼然動物世界,簡直令人目不暇接。你看,在這長51.8厘米,上寬3厘米,下寬12厘米,通高僅有15厘米的小型座屏上,透雕和浮雕著51只動物,其中有大蟒20條,小蛇17條,蛙兩只,鹿、鳳、鷹各4只。但見蟒蛇穿草而行,蟠屈繞柱。鶖(qiu,古書上說的一種水鳥,頭和頸上都沒有毛。)鷹俯沖直下,以嘴銜蛇。兩旁雙鹿奔馳,前足抵住鶖鷹的頭,其他四鳳正啄蛇而食。所有動物都這樣排列有序,組成一幅對稱的畫面,然而每組只動物又蟠延跳躍,活靈活現。除了驚人的雕工之外,繪畫上色彩的運用也是在寫實基礎上又大膽施藝的。黑漆作地,朱紅、灰綠、津、銀、赭色填成羽毛和斑、鱗等細微處,色彩凝重、典雅,又交相輝映,一直為國內外人士所贊嘆不已》
7 D0 d  Y$ P+ R! Z5 J, X+ ]
透雕部分由兩約對稱的圖形組成,兩組圖形完全相同,構圖十分穩定。每組圖形都以雙鳳。雙鹿圍繞著一個中心--鷙鳥搏蛇。底部浮雕以糾結的蛇、蟒和蛇吞蛙為主要內容。除邊框為直線外,鹿。鳳和蛇的輪廓均為曲線,形成有動感的韻律。各種鳥。獸、蛇、蛙都以寫實方法表現,但它們的動態和身上的羽毛、斑紋畢竟是理想化的,因此比自然更具有規律,也更美。如左右兩只鷙鳥各銜蛇兩條,我們可以想像在烏嘴下掙扎的蛇是如何丑陋,但這兩條蛇都盤成對稱的花結,委婉自由、玲瓏剔透,是座屏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這件座屏在藝術上極為成功,歷來被藝術史家看成是楚國漆工藝品的代表作。1965年湖北省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現藏于:湖北省博物館。

4 K" ^# @0 O5 e' N32-新石器紅山文化女神像遼寧省考古研究所
紅山文化女神像 # w- f) N" v3 F

* N  b% ^- u  s* a4 o9 t+ I3 N
# ?. y9 p9 g9 q6 a) @' C/ Q2 Q5 A
25-唐涅槃變相碑山西省博物館
涅槃變相碑   c8 X* Z( e4 Y3 R8 ]' V
- a7 x: d' e8 W0 L, I* k
: \4 a8 W1 m" e
26-唐常陽太尊石像山西省博物館
常陽太尊石像
! \6 f8 X4 o# Q0 C6 _* p
8 R) G+ p6 s; C) x8 c) l
0 D, F( X9 E& E' c27-商大王戈湖北省博物館
大玉戈  
# n( f- j3 p+ r& d  t, M1 l
5 P8 O. Q: f% S" I* ?商代前期。

; d# S' t# G$ s$ c3 Y/ u
玉質儀仗器,長94厘米、寬14厘米、厚僅1厘米,堪稱“玉戈之王”。
: K- `' _. D4 X/ ]
1974年黃陂盤龍城李家嘴三號墓出土
- U) F0 ~: j8 F* t* w
28-戰國曾侯乙編鐘湖北省博物館

% X5 M4 _& \( a# z
曾侯乙編鐘! v0 A; E6 B, E
5 i! P& O& T* R; W2 S1 S- g

) C' L$ j7 V; G4 G- n央視國際  探索·發現:2005—116 考古中國(32)8 [3 K: e5 u! `
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像一只自西向東飛舞的蝴蝶,武漢城市的歷史最早可以推及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宮城。蜿蜒而過的長江,使這座城市充滿了一股天然的雄渾大氣。當你走進湖北博物館,曾侯乙編鐘就能讓你徹底領略楚文化的磅礴之氣。
: F1 J3 Z4 a+ _' M( g0 e! C
那是1978年的一次震驚世界的發現,在湖北隨州的擂鼓墩古墓里,65個青銅的編鐘整齊地掛在木頭的鐘架上,仿佛剛剛被埋入地下。這是世界考古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幕,也是擂鼓墩古墓出土的最瑰麗的珍寶。
9 b, l* w# @! |  ' E, S% K; }- V2 n
編鐘由65個鐘組成,總長度超過十米。編鐘分三層,每層的鐘形態各不相同,最上面一層的叫鈕鐘,中間及下一層的叫俑鐘。編鐘的大小差異很大,最輕的一件只有2.4公斤重,最重的一件卻重達203.6公斤,整套編鐘的總重量有五噸。鐘架上有佩帶寶劍的青銅武士,忠心耿耿地托著掛鐘的木梁。編鐘上刻著三千多個漂亮的中國古文字,包括對編鐘的編號,記事,標音,以及樂律。那么,是誰,擁有如此豪華優雅的編鐘樂隊呢?
: W6 N$ E: r# ^8 s2 V1 h8 U4 b  1 R- i8 _5 E, ~, n. q* j
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只名為帛的大型鐘,上面注有銘文,內容是說楚惠王56年,也就是兩千多年前的公元前433年,楚惠王從西陽返回來,為曾侯乙做了這件帛鐘,送到西陽讓曾侯乙永世享有。這些文字揭開了神秘墓主人的面貌。也就是說古墓的主人叫乙,是楚國的諸侯國曾的國君。在古代中國,鐘和鼎的含義是一致的,都是象征王權的重要禮器。因此,當曾侯乙走向來世時,是一定要帶走這套象征權貴的大型編鐘的。2 ^) N# A8 }$ _9 \- V
  ( M/ X6 F* W9 @7 k! z3 ^7 h7 @
可是,考古工作者發現,一般的鐘都是圓形的,可編鐘卻都是扁的?而很多鐘上還有一個個的突起,這是為了美觀還是另有它用呢?通過研究,物理工作者們發現,編鐘包含了豐富的物理內容。扁的鐘型具有雙音性質,音域中的音高幾乎全部與現代物理音高一致,只比現在鋼琴的高低音部各少一個八度。而鐘上的突起叫做鐘枚,對聲音能起到濾波的作用,使演奏時不會產生過長的回音。
* b3 O/ l/ T" Y# Q) ~  J) E) Y) z1 n
1 g  e5 @! m* P0 V. c2 |$ k
在曾侯乙編鐘的梁架及懸掛附件上,可以看到一些編號及文字。標明了編鐘各部件安裝的次序和位置。說明這套編鐘在設計時就已經想到了拆裝的可能。

1 h: A& b9 h& k. C
編鐘的懸掛附件制作得十分巧妙,起支撐及連接作用的銅人和兩架之間的關系設計得非常合理。我們并不清楚編鐘在曾侯乙生前曾經拆裝過多少次。但很顯然,最后一次拆裝是在下葬的時候。
; p- X: S; O# W. {/ N, H  S
當時的君王對歸天是極其重視的,視死如生。所以這套大型編鐘,一定要隨曾侯乙一起走向另一個世界。

7 U! o: E$ o1 E. w2 Z5 h
在那時鐘和鼎的含義是一致的,編鐘不僅是豪華的大型樂器,同時也是象征王權的重要禮器。因而君王對鼎或鐘的重視程度非比尋常。

2 E: }: D* D/ _, m4 ~; Y( h
杜迺松(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若是天子用鐘,可以前后左右四面排列;諸侯用鐘,則要少一列,是三面排列;卿大夫用鐘,只能兩面排列;士一層階級,只可以用一面排列。這樣的等級劃分說明鐘和鼎,都是代表權力象征的一種典型的器物。

2 g% \7 c6 C9 {+ C% O
傳說黃帝制造出九鼎象征著九州中國。以后的帝王們對這一傳說深信不疑。九鼎從夏傳到商,再到西周,傳到東周的時候不慎落入泗水河。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后,還曾派遣一支隊伍去泗水打撈那些可能已不存在的九鼎,結果一無所獲。
......2 I; p6 O9 I8 y8 K: r5 ~

: o9 `% N$ f  u* T8 }  x  W湖北藝術職業學院副院長馮光生:“當我們第一次敲響編鐘的時候,它那種非常透明,透明得像水滴一樣的音色,還有它那綿長的余音,一下把大家都鎮住了,真是太美妙了。”# @: \( s2 I* \3 v% Q5 f' o( {
  
- ]" g' q+ }' Y5 f  k9 \在1997年慶祝香港回歸的“天地人”音樂會上,由譚盾指揮,古老的編鐘也是演奏樂器之一。假如我們相信靈魂不死,我們就能從這穿越時空的樂音里聽到古人和今人的深切共鳴,余音裊裊。
3-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  漆屏 山西省博物館
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 1 x9 J$ [" b6 x! Y1 F
每塊長約 80厘米,寬約 20厘米,厚約2.5厘米。

" ?* F  }: j- z# Z
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屏風實物,是大同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的屏風,屬于國寶。它的尺寸不是很大,但表明了我們最早實物的存在。
《馬未都說家具之小家具大境界》
1 Q( Y  B3 x( j0 [3 [
漆屏風用木板制成,出土時較完整的有五塊,遍涂朱漆然后作畫,有黃色墨書榜題和題記。

8 Z* M9 `. K! a, k0 j
屏風兩面原皆有畫,入葬時朝下的一面腐蝕嚴重,原貌難以辨別,向上一面保存較完好。

  b2 t8 ~' x7 K( v
圖中所示為尚能拼合的第一、第二塊向上的一面。第一、二塊屏風畫用欄界分為四層。

& e: x% n! K2 F* w
第一層六個人物,為帝舜格守孝道的故事;

5 J" j% N5 P% E
第二層三個人物為周太王妃太姜、周武王母大姐、周文王母太任的立像;
) G6 S' j7 U5 `: g* [7 y4 M
第三層兩個人物,為魯師春姜及春姜女像;
, W# S! f4 f5 X$ ~" k
第四層六個人物,為班捷仔辭成帝同乘輦故事。

1 G& G4 q0 i, }/ M& F* i, O
以上故事多出自西漢劉向所著《列女傳》,帝舜事跡見《史記"五帝本紀》。
, J: {% I9 P% G, i! r
所畫內容與漢代以歷史人物故事喻世教民的傳統相承襲。

2 P$ _" o- B# B/ w
所畫人物用黑線作鐵線描,臉、手涂鉛白,服飾器具用黃白、青綠、橙紅、灰藍等色渲染,畫風與東晉名畫家顧愷之的作品十分相似,面相則已見南朝“秀骨清相”之端倪。
3 K* L" ]" ]+ e3 w, P" _0 e
而以漆或油彩作畫比在紙、帛上作畫更為不易,可見漆工技藝高超。
" C- q* X' U! Z8 r9 I$ ]* `' B5 T
這件屏風不但在當時屬于上品,在現存北朝文物中也是難得的精品。

* c0 P; G! }6 X: c. n
與屏風同出的還有四個石雕屏趺,當初是插立屏風用的,每件邊長約 32厘米,高6.5厘米。

9 T7 D* I5 S8 {0 J
屏趺雕刻極精,但內容與屏風畫沒有聯系,均與佛教有關,說明當時北魏佛教十分興盛。

% l0 P* I, {' H+ v; \9 B      司馬金龍墓位于大同城東南7公里處石家寨村西。為北魏瑯邪康王司馬金龍夫婦墓。

) H& ?0 q1 J( u. e6 ]' n4 j4 j
司馬金龍卒于太和八年(484)。

9 d4 \" N, ?6 B) B: M8 A
墓由前后室和右耳室組成,全部磚砌。墓室全長17.5米,墓道長28米,是已發現北魏早期墓中最大的一座。

, L, }* {1 p! r: }, z
墓曾被盜,但仍出土450余件珍貴文物,以陶俑為多。
; `! X% q) n1 q+ ?9 k# m/ i
馱糧馬俑是明器中的新題材。人面鎮墓獸、駱駝俑和鐵馬鐙亦前所未見。石棺床、石雕柱礎及木板漆畫,更是一批罕見的藝術珍品。
; e1 t0 h! E, s2 P; ^
石棺床東側的雕刻及石雕柱礎,造型優美,雕工精細,內容類似云岡而更生動、細致。

9 s/ \. Q3 e, l. x7 I& L
彩畫漆屏風已朽散,有5塊殘段尚能反映原貌,內容采自漢劉向《列女傳》故事,人物勁線淡彩,畫面題字秀麗遒健,近于楷法,是隸書向楷書過渡的典型。
6 E5 S: `0 ^5 O3 T5 d6 |* E" `
還出土有墓表碑2通,均系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十一月隨葬,碑石字跡完好,書刻俱佳,有大家氣度,為北魏早期書法的代表,疑為北魏書法家劉芳手筆。

6 J5 x% K3 R3 [/ z/ N% x4 }$ S9 z
碑石現存大同市博物館。

: X) D- @$ l% @$ \  z9 L* ]' U* x24-北齊婁睿墓  鞍馬出行圖壁畫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婁睿墓鞍馬出行圖壁畫
; _% z* J" S& d
/ u" l2 x6 q; k; _# u0 g8 {
7 I) w- V0 D0 }婁睿墓鞍馬出行圖壁畫
4 i+ P$ E4 U' G+ G- }. e! w5 ^5 v4 N% J% z

- V/ M6 X/ W2 f鞍馬出行圖》位于墓道西壁中欄、作長卷式展開:風嗖嗖,旗獵獵,遠征的人兒出發了!

' N' w0 M9 w% V+ @  [- q( o
莫道行程遠,何懼路奇艱,手執弓,身佩劍,揚銳氣,策駿騎,縱然千山萬水,也要勇往直前。

; C4 }% `, u" V# A9 p
馬嘶鳴,回首望,召喚身后的馬隊,快加鞭,緊跟上,越過前方的大山,將是我們的獵場……

, h/ O2 |) [% X+ y( M+ W
整個畫面層次分明,構圖新穎,人物生動,表情逼真,生活氣息濃厚,表現技法嫻熟,堪稱中國繪畫史上的精絕之作。

1 r+ ~7 d" m% k! Y1 I% \
現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19-漢齊王墓青銅方鏡山東省淄博博物館
齊王墓青銅方鏡 5 W! i! k  U3 I1 n( o
1 X% p/ I) v* d! s% G, `
西漢時期。
# J/ _1 g2 p+ G4 B( q' V# a
鏡長115.1厘米,寬57.5厘米,重56.5公斤。
( a3 D/ F. W( [, o% b9 I1 c7 x
背部有五個環形弦紋鈕,兩短邊又各鑄二鈕。每一環鈕四周飾柿蒂形紋。背又飾有夔龍糾結圖案,卷曲交錯自如。

- a, P2 E- r. J! Q. M" r, z
這件大型銅鏡大概要用柱子和座子加以支撐,鏡背面和邊上的鈕可能就是與柱子和座子固定時用的。
. t. R9 j9 M$ R7 @( M" @
1980年山東淄博大武公社窩托村南古墓五號陪葬坑出土。
# q  N. h" Y" R: `+ x4 P
20-戰國鑄客大銅鼎安徽省博物館
鑄客大銅鼎
) h2 A( M. z/ \8 h" ~5 l! l% R! o# M9 e5 ^
又名楚大鼎或大鑄客鼎。
戰國。
楚國青銅炊器,通高113厘米,口徑87厘米,耳高36.5厘米,腹深52厘米,腹圍290厘米,足高67厘米,重約400公斤。
圓口,方唇,鼓腹,圓底,三蹄足。頸側附雙耳,耳的上部外侈。腹飾一周突起的圓箍。箍上飾模印花紋,雙耳和頸部外壁飾模印菱形幾何紋,足根部飾浮雕旋渦紋。
鼎口平沿刻銘文12字,刻銘開頭即是“鑄客”二字,故依慣例以開始二字名之,前足和腹下均刻有“安邦”二字吉語,又因此鼎在數千件楚器中最為雄偉,堪稱楚王重器,特冠一“大”’字,是現存周代以來最大最重的鼎。
7 R, J8 A9 _0 o6 |
1933年壽縣朱家集(今屬長豐縣)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

1 r4 x5 p" x% b/ [
21-三國朱然墓出土漆木屐馬鞍山市博物館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 F6 r5 y, |4 A& j) {

; B& c: J/ z* H, `8 I
' z# U, H# d/ p' |$ j三國(吳)。
' d9 o- v- }0 Z' ]
盛食器,直徑24.8厘米、高3.5厘米,木胎,盤內壁及底髹紅漆,外壁及底髹黑紅漆,內外顏色有區別。

" u, i. m2 x% A2 d  j; x* q* I
漆盤內的畫面分為三部分:上面為宴賓圖;下面為出游圖;中間部分又包括三個畫面:右側為馴鷹圖、中間為對弈圖、左側為梳妝圖。
5 @9 |0 X8 p$ i& T- t
1984年安徽馬鞍山朱然墓出土。

* E* M6 R( W! b7 I$ c9 q
現藏于:馬鞍山市博物館。

& t4 M  q! q# n% k; I9 Y22-三國 朱然墓出土貴族生活圖漆盤馬鞍山市博物館
朱然墓出土貴族生活圖漆盤
4 @& ^2 i) D6 g0 @- ^# B  m9 x3 c' l4 s: D
三國(吳)。

9 M( `! x  M+ Q9 u
盛食器,直徑24.8厘米、高3.5厘米,木胎,盤內壁及底髹紅漆,外壁及底髹黑紅漆,內外顏色有區別。
" ^, s9 K& N2 u5 }
漆盤內的畫面分為三部分:上面為宴賓圖;下面為出游圖;中間部分又包括三個畫面:右側為馴鷹圖、中間為對弈圖、左側為梳妝圖。
  m- d, \# \' `, ^1 K7 ~/ g. v
1984年安徽馬鞍山朱然墓出土。
14-新石器時代河姆渡出土陶灶浙江省博物館
河姆渡出土陶灶
' A9 G- D! T2 l) `  K( V$ K% {9 _; S0 r
新石器時代。

4 ]& D; [( q1 q8 v$ N
通長55、通高25厘米。
9 H& C- h  a: [4 _
夾砂灰陶。俯視呈鞋底形,火門上翹,橢圓形圈足。內壁橫安三個粗壯支丁,三丁分別置于兩側正好對稱,一丁置于后壁。兩側外壁安有一雙半環形與兩側支丁連成一體。

2 ?0 {# J: l' J4 `4 s: {" T5 Q
1977年河姆渡遺址T243出土。
; T3 J2 t' @+ q. N7 y* E& A, ?" h
15-新石器時代良渚出土玉琮王浙江省考古研究所
良渚出土玉琮王
" f9 p1 f$ }, u+ f2 k% F4 f0 F; C+ N- z( S4 z5 E* k+ Z* o
, \) T7 a8 p& c5 @
/ v' n" L" Q" k: [
0 n2 G8 n3 {5 [. I) ?" i; V) f
新石器時代
高8.8厘米射徑17.1---17.6厘米孔徑4.9厘米。黃白色,有規則紫紅色瑕斑。

% A( Q1 o- [8 [
器形呈扁矮的方柱體,內圓外方,上下端為圓面的射,中有對鉆圓孔,俯視如玉璧形。琮體四面中間由約5厘米寬的直槽一分為二,由橫槽分為四節。

4 s' n# L, H) ]# g3 z
這件玉琮重約6500克,形體寬闊碩大,紋飾獨特繁縟,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稱"琮王"。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注:“琮,瑞玉,大八寸形似車車工兩字合成一字。這是對琮的最早定名。

( F9 j1 S/ p( G. m; s0 ^! l& p8 T; w
根據《周禮》記載,“以蒼璧禮天、黃琮禮地”。琮是一種用來祭祀地神的禮器。看良渚文化的玉琮,它的形狀內圓外方,中間為圓孔。專家們推測,它可能是原始先民“天圓地方”宇宙觀的體現,方象征著地,圓象征著天,琮具有方圓,正是象征天地的貫穿。
( q% Y" b! [, x4 z
在當時,每當豐收或祭日時,就舉行隆重的祭祀典禮,良渚先民就用它來與天地神靈溝通。因此,玉琮是良渚人所用的宗教法器。

5 _. ~# K, d& |* H4 t  |
1986年浙江省余杭縣反山12號墓出土,出土時,平正地放置在反山第十二號墓墓主關骨的左下方,是一件神圣崇高的玉制禮器。這件玉琮的制作,技術高超,可稱神工鬼斧,是良渚文化玉器的瑰寶。

6 K6 z$ i/ _9 S. S
16-戰國水晶杯杭州歷史博物館
水晶杯 / h$ c1 Q' Y3 O  a! Y* D
1 G. o/ s3 J; D$ k* D, h& r
戰國。

6 P/ H4 s( Y5 w- M' g4 M
高15.4厘米,敞口,斜壁,圓底,圈足外撇。
- U0 @- Y  o) X! C
素面無紋飾,透明,器表經拋光處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綿體狀自然結晶。

2 ?% T4 ?- _3 V
此杯是用優質天然水晶制成的寶用器皿,國內罕見,其制作技巧和工藝水平令人驚嘆。

$ O+ k; D" y& g
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戰國墓出土。
) }+ [. i- D% [4 N  R5 j: h" T7 }
17-春秋淅川出土云紋銅禁河南博物院
淅川出土銅禁
5 u  P3 i$ C+ S( ?$ Y4 B  P6 {
; u' j, L4 j0 P
+ B' h0 X0 ?/ E, Z淅川出土銅禁
( O; Q5 v; r% h: Q& W: [. z" L# X& F  f! |
+ K$ k8 j  G8 Q4 m7 x3 l

( r' Y9 ?7 x8 K) B1 R* J5 v- ]
春秋中期。
% ^" O7 A3 X6 x- d8 H
通高28.8厘米器身長103厘米,寬46厘米。( G/ F0 L" q# o8 t" C/ f  \
4 p% Q5 M% H9 m% D& s9 B7 K% l
禁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細不同的銅梗支撐多層鏤空云紋,十二只龍形異獸攀緣于禁的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為足。
& m/ s- D" c+ y% f2 u5 _5 H8 A" d
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用失蠟法鑄造的時代最早的銅器,其工藝精湛復雜,令人嘆為觀止。/ j9 l2 S/ z# W( D
# H; x5 H$ v! x8 ^1 A; n7 _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
+ @- R0 V) H  C' r
18-春秋新鄭出土蓮鶴銅方壺
新鄭出土蓮鶴銅方壺 & a9 m4 c8 w4 ]

. M- s+ s) `! A* f5 z+ p1 m
/ B0 `1 r) u4 @( D此壺原為一對,一件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另一件藏于河南省博物館。
春秋中期。
青銅制盛酒或盛水器,原器通高126厘米,口長30.5厘米,寬24.9厘米。
此壺主體部分為西周后期以來流行的方壺造型,有蓋、雙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飾于器身上下的各種附加裝飾,不僅造成異常瑰麗的裝飾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時期青銅器藝術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
壺身的紋飾為淺浮雕并有陰線刻鏤的龍、鳳紋飾。有的是以鳥獸合體的形式表現,虬屈蟠繞,布滿壺體。
圈足上每面飾相對的兩虎,器蓋口沿飾竊曲紋。
壺頸部四面均有龍(獸)形耳,兩正側面作回首反顧之龍形,有花冠形角,體積很大,冠與身軀均有鏤空的精美花紋。
壺腹下部四角又有附飾的有翼小龍,作回首向上攀附之狀。獸角翻卷,角端如花朵形。
圈足下有雙獸,弓身卷尾,頭轉向外側,咋舌,有枝形角。承托壺身的獸,和壺體上所有附飾的龍、獸向上攀援的動勢,相互應合,共同在觀者視覺上造成壺身輕盈、移動的感覺。
1923年于河南新鄭李家樓春秋鄭國大墓出土。
9-商嵌綠松石ㄨㄚ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國家博物館
嵌綠松石ㄨㄚ杯  
: X) s6 o! a5 [1 Q$ _/ \( a4 y0 u, r+ J4 |5 z% ^* T
11 / 206 K6 V! t" g& _8 j
; Y- r, Y# Y0 G/ |

' m0 O5 ^* |3 Y" X) g& Z2 }3 G  z1 S% z2 r& d3 E7 \8 J0 c" L
國寶欣賞:華梅(華夏五千年不能不知道叢書-11-工巧集作者)
《商嵌松石獸面紋ㄨㄚ杯》
' O1 c$ k# c- L0 n7 [* v如果不是親眼見到這只3000年前的ㄨㄚ杯,你簡直難以相信它竟距今這樣遙遠,而且,在它出土的安陽殷墟小屯村北古墓中曾發現了三只。這樣的有兩只,另一只未嵌松石,鋬(音盼,執手)也和這只不一樣,這是夔,而那是虎。
制作精巧的商代ㄨㄚ杯重現于世,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
這只杯體高30.5米,杯形近似于當時的銅觚,又類似于今日的水杯。其實這兩者相差很多,只因為它是在觚形主體上配一個從杯口直達杯底的鋬,所以看起來造型獨特。
鋬被雕成夔形,夔是古代傳說中的兇猛異獸,形象為一足一角,因此在青銅器紋飾中也多為側面。在這里正好以夔為鋬,既帶有青銅時代的特定風格,又符合它的長身形象。美與實用相結合,神話與現實相溝通,使它看上去是那樣莊嚴,但又非常親切。加之杯體刻有當時流行的獸面紋,使其完全統一在昔日祭天祀地的隆重氛圍之中。
杯面上嵌有顆顆松石,在細密低凹的雷紋之間,愈顯瑰麗、醒目,那些松石在微光照射之下還閃出幽幽的光點使杯體充滿了神秘。
難得有如此的天然材質,然而我們從藝術角度上看,難得的是工匠的高超技藝與巧思,尤為難得的是它被保存至今》
* }( D& x% a5 N: U4 C
10-西周晉侯蘇鐘(一套14件)上海博物館
" g3 y& S5 J4 ?+ s
晉侯蘇鐘
; R4 H' B! d4 X5 ^1 U: _; a5 R
' n& F4 K( _" l1 p5 v+ q: ]; t西周厲王時期。

* r+ m3 t' V* I
- D) N9 i3 j, d$ }, E$ a
編鐘局部放大圖
編鐘為成組的青銅樂器。該組編鐘大小不一,大的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都是甬鐘。
鐘上都刻有規整的文字,共刻銘文355字,最后兩鐘為2行11字。
銘文都是用利器刻鑿,刀痕非常明顯,銘文可以連綴起來,完整地記載了周厲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八日,晉侯蘇受命伐夙夷的全過程。

" G$ `7 C" d; w# H3 C! B
11-西周大克鼎上海博物館
大克鼎 : H- u4 B/ ~; n; N1 \( J1 B1 Q" z' D
3 w9 g- D0 N/ G' K' \* F1 W; |
鼎是青銅禮器中的大類,在古代社會里曾是統治階級劃分等級和權力的標志。鼎也有烹煮肉食,實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種用途。
大克鼎為西周后期著名重器,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陜西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出土。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與此鼎同出的還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鐘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稱此鼎為大克鼎,小鼎為小克鼎。西周孝王時(公元前10世紀末)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
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重201.5公斤,造型宏偉古樸,鼎口之上豎立雙耳,底部三足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沉穩堅實。
紋飾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竊曲紋,線條雄渾流暢。由于竊曲紋如同浪峰波谷環繞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紋。
口沿飾獸面紋,腹部飾流暢的波曲紋。鼎腹內壁上有銘文28行290字,字體工整,筆勢圓潤,為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
此鼎系周孝王時期鑄器,歷見著錄,流傳有緒,是研究西周奴隸制度的珍貴資料。
* `- [/ h! Z+ ~9 v% g& C
12-西周太保鼎天津藝術博物館
太保鼎  , b0 q8 Z! G' }7 X/ N/ t( H

- I6 v, u1 l! x6 b6 ~8 Y+ f0 i7 C
西周初期。
通高50.7厘米,口徑 23×36厘米,方形,二直耳,耳上各有兩個立虎,器身上有棱脊與紋飾,腹內有“太保鑄”三字。
傳系清季山東梁山出土,此太保系輔佐周成王的召公奭。
7 l5 `4 N) `8 E3 F! b# e" j8 i) U
13-新石器時代河姆渡出土朱漆碗浙江省博物館, {5 t" O$ f$ ?7 k6 i

* [! f, Z7 c( ^% R' O& B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新石器時代。
食器,口徑10.6×9.2、高5.7、底徑7.6×7.2厘米。
1977年河姆渡遺址T231出土。木質、斂口,呈橢圓瓜棱形,圈足略外撇。外壁均有一層朱紅色涂料(剝落較甚),微有光澤。經化學方法和光譜分析鑒定為生漆。
朱漆碗的發現,說明至少在六、七千年之前,我們的先民已將天然漆用于裝飾生活器具的表面。
1-漢晉時代 “五星出東方”護膊新疆區考古研究所0 ^% A9 T/ P1 B" b% m; H* W

) S% q+ Z: N/ e& |“五星出東方”護膊
現藏于:新疆區考古研究所。
& H6 Q* H. d. O0 N6 _* z

5 E( k0 Y$ C$ A( E4 ]/ \0 O
8 ^! D4 ~) ~0 w5 s& W; E
亦稱:“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
圓角長方形,絹緣,縫綴六角系帶,長18.5厘米,寬12.5厘米,系帶長21厘米,部分系帶殘斷。
$ T' d1 M( o1 `1 F/ x
護臂用面錦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文字織錦,五重平紋經錦,經密220根/厘米,緯密24根/厘米,寶藍、草綠、絳紅、明黃和白色等五組色經根據紋樣分別顯花,織出星紋、云紋及孔雀、仙鶴、辟邪虎等禽獸紋樣,紋樣題材新穎、風格別致;每組花紋循環為7.4厘米,上下兩組循環花紋之間織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小篆文字。
6 P! n* m; \$ H7 z
白色絹緣系用一通幅的絹條縫制成絹經密50根/厘米,緯密40根/厘米,系帶經密60根/厘米,緯密28根/厘米。
# a2 Q9 ~. r4 Z& H4 U/ f' K

+ y# D+ e2 r7 \8 J* z1 y
2-新石器時代  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中國國家博物館0 O* i$ J" ~% }& Z% ~( k
! j1 J0 W, H; Q: i5 F
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
現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

& h9 [- H6 I- G
國寶欣賞:徐靜修(華夏五千年不能不知道叢書-4-陶瓷集作者)
. r" @& e* ^2 P& _8 X6 W5 z" H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彩陶鸛魚石斧紋甕
- ^* @9 ~' a1 j% s5 n
距今六七千年前,黃河流域的仰韶彩陶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祖先在制陶藝術上驚人的創造才能。
+ g6 i7 T5 a2 o$ d1 l& l
這件大口彩陶甕,由夾砂紅陶制成。甕是古人作為葬具的容器。
; q7 Y. [, f& d" W, y4 W
此甕繪一只大白鸛鳥,口銜一尾鰱魚,鸛的對面繪一把裝飾講究的石斧。這幅題材奇特的畫面,充滿了神秘色彩。

* ]3 g' d5 V/ ]: S: b7 o
紋飾內涵,有待研究。但傳說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遠古時代有一個以崇仰鸛鳥為圖騰的氏族,和一個以魚為圖騰的氏族之間出現了矛盾。雙方酋長召集各氏族的頭人商量對策,一場血緣復仇的原始戰爭就開始了。
0 \: _# r3 ]% i9 J. O1 a) F
結果以白鸛為圖騰的鸛族戰勝了魚族。當這位酋長死后,本氏族的成員為了歌頌首領的功績,特燒制此甕作為葬具。

4 W0 N. J5 }9 q4 {* X$ u
這件陶甕上的鸛、魚、石斧均用白色平涂,鸛的眼睛、魚和石斧又用褐色勾出輪廓,筆法流利,技藝嫻熟,畫面氣勢宏偉,而且對描繪的對象具有一定的寫實能力。

- T6 I9 T4 }$ C! l9 ^# y1 v  `
是我國繪畫史上難得的珍品。是一幅大型的動物繪畫,它代表了我國遠古藝術上的卓越成就》
3 K* h$ E* {8 b& J

5 i7 ^) ?7 a& g: |
3-商陶鷹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 r. Y# Q  B$ g9 U
5 n0 E3 A6 ^1 f' L, i
陶鷹鼎  . l2 a. I; I# \8 D  t! c$ O
; K' S' w  @! r$ S* N* M' @
4-商司母戊銅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
司母戊銅鼎   H( x& o' f% Q
4 G4 x8 H- b, I# c5 `3 N
/ m% [1 u0 L5 Q2 o/ }5 Y4 @

7 N4 W6 g5 ]7 M+ w0 d* K
5-西周利簋  中國國家博物館
利簋 * I$ y4 i% C& X: V/ f7 a

5 e1 _4 m# e" s- j# D7 X2 Y
! ^, g8 W. O$ ]+ O, j6-大盂鼎 西周 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盂鼎
& o# b, U/ S/ P+ T$ ?- V2 P8 H$ E5 y& ?" w; r
  @. s* e5 }! ]$ E. O

* y1 d; |# a. H( m, R) Y0 j 大盂鼎銘文
1 i2 u& P8 Q( k; o( S  X! ]7 U
7-虢季子白盤 西周 ——中國國家博物館
虢季子白盤 [西周] 虢季子白盤銘
. `# _2 ?0 e$ H' w: h: ~$ p
8-明 鳳冠  中國國家博物館
. k! u. L' z; X* p3 |$ K0 M3 r
明神宗孝靖王皇后鳳冠
明朝時期
1957年北京市昌平縣定陵出土
4 D7 g2 T8 q" e8 ]2 I9 u  Y高27厘米、口徑23.7厘米、重2320克
在明代,厚葬之風盛行。定陵是神宗萬歷皇帝朱翊鈞(公元1573~1619年在位)的陵墓,墓中埋葬神宗和他的兩位皇后(孝端和孝靖皇后)。
該墓出土文物2780件,其中有風冠4件,鳳冠是皇后接受冊封、謁廟、參加朝會時的禮帽。
此冠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絲帛制成,前部飾有9條金龍,口銜珠滴下,有8只點翠金風、后部也有一金鳳,共9龍9鳳。后側下部左右各飾點翠地嵌金龍珠滴三博鬢。這頂豪華的風冠,共嵌紅寶石百余粒、珍珠5000余粒。

3 g* C: e1 b& l, G! `6 j
國寶欣賞:華梅(華夏五千年不能不知道叢書-11-工巧集作者)
《古代的皇后的服裝非常講究。我們時常聽到“鳳冠霞帔”的說法,實際上,鳳冠霞帔是所有后、妃、命婦用于朝見等禮儀場合的禮服統稱,細分起來,等級差別相當嚴格。就以明代為例,在《明會典》和《明史"輿服志》中有詳細記載。僅一鳳冠上的動、植物形象、種類、數量就有明顯的區別,質料、顏色、形狀更不能相同,否則下級就有犯上的大罪。
凡參觀過定陵的人,應該對這個鳳冠有印象。這是萬歷孝靖皇后的鳳冠,高27厘米,口徑23.7厘米,重2300克,這樣重的帽子要是日常戴用,那簡直消受不了。
冠的內胎用漆木絲扎制,通體簇上各色珠寶。前部接近頂端有九條金龍,每條龍的口中銜著“珠滴”,可以在走動的時候,象步搖那樣隨步搖晃。
下面為點翠八鳳,另有一鳳在最后,當取九鼎之意,象征著九州之最高統治者的夫人。冠后底部左右懸掛著翠扇式翅葉,點翠地,嵌金龍,再加上各色的珠寶花飾,集中顯示了明代鑲嵌金銀細工的發達。
最引人之處是在金碧輝煌之中突出了天然寶石的美質,各色寶石都沒有磨制成統一的形狀,而是在大小基本相同的情況下,以金絲圍繞,仍保留著寶石原有的不規則形,使裝飾繁多的鳳冠免除了各圖案單位造型雷同的弱點,從而豐富、自然、富麗堂皇,令人充分感到人工和天然的完美結合》
定陵出土的鳳冠共四件,三龍二鳳冠、九龍九鳳冠、十二龍九鳳冠和六龍三鳳冠各一頂,孝端、孝靖兩位皇后各2頂。
冠上飾件以龍鳳為主,龍用金絲堆累工藝焊接,呈鏤空狀,富有立體感;鳳用翠鳥毛粘貼,色彩經久艷麗。冠上所飾珍珠、寶石及重量各不相等,最多的一頂上有寶石128塊,最少的95塊;珍珠最多5,449顆,最少的3,426顆,最重者2,905克,最輕者2,165克。冠上嵌飾龍、鳳、珠寶花、翠云、翠葉及博鬢,這些部件都是先單獨作成,然后插嵌在冠上的插管內,組合成一頂鳳冠。
鳳冠造型莊重,制作精美,其工藝有花絲、鑲嵌、鏨雕、點翠、穿系等項。點翠面積大(四頂鳳冠上有翠鳳23只,翠云翠葉翠花多達數百片),寶石鑲嵌多達400余顆,大小珠花及珠寶串飾的制作也不少。
最后的組裝更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序,各飾件的放置,幾千顆珍珠的穿系,幾百顆寶石的鑲嵌,諸多飾物于一冠,安排合理。鳳冠口銜珠寶串飾,金龍、翠鳳、珠光寶氣交相輝映,富麗堂皇,非一般工匠所能達到。
鳳冠上金龍升騰奔躍在翠云之上,翠鳳展翅飛翔在珠寶花葉之中。鳳冠是皇后的禮冠,在受冊、謁廟、朝會時戴用。
鳳冠——六龍三鳳冠 - z+ K9 y" U. O7 v( b& O9 ^7 y
0 w$ W4 H, o0 {# M; f# ?2 c* m
5 s1 h: ^$ Z6 d7 @) q
六龍三鳳冠,通高35.5厘米,冠底直徑約20厘米。龍全系金制,鳳系點翠工藝(以翠鳥羽毛貼飾的一種工藝)制成。
其中,冠頂飾有三龍:正中一龍口銜珠寶滴,面向前;兩側龍向外,作飛騰狀,其下有花絲工藝制作的如意云頭,龍頭則口銜長長珠寶串飾。三龍之前,中層為三只翠鳳。鳳形均作展翅飛翔之狀,口中所銜珠寶滴稍短。其余三龍則裝飾在冠后中層位置,也均作飛騰姿態。
冠的下層裝飾大小珠花,珠花的中間鑲嵌紅藍色寶石,周圍襯以翠云、翠葉。冠的背后有左右方向的博鬢,左右各為三扇。每扇除各飾一金龍外,也分別飾有翠云、翠葉和珠花,并在周圍綴左右相連的珠串。
整個鳳冠,共嵌寶石128塊(其中紅寶石71塊、藍寶石57塊),裝飾珍珠5449顆,冠總重2905克。由于龍鳳珠花及博鬢均左右對稱而設,而龍鳳又姿態生動,珠寶金翠色澤艷麗,光彩照人,使得鳳冠給人端莊而不板滯,絢麗而又和諧的藝術感受,皇后母儀天下的高貴身份因此得到了最佳的體現,為定陵中出土的鳳冠之首。
' z/ T7 v4 \9 Y8 @1 U! }1 U# }
三龍二鳳冠
& h. J4 H1 F+ t3 h$ U/ e' J
鳳冠——三龍二鳳冠 $ V5 T# v1 m3 m
  |: m; J, i: g& y) |$ `" h

6 V" l+ Z9 T2 R* n# P# V       三龍二鳳冠,即孝端皇太后鳳冠,高26.5厘米口徑23厘米,鳳冠共用紅、藍寶石一百多塊,大小珍珠五千余顆,色澤鮮艷,富麗堂皇,堪稱珍寶之冠。6 [# }! `6 y& o7 v6 v) H0 ^
鳳冠——九龍九鳳冠 * g; i" D8 m' F" J
/ P/ g/ v: M9 r  i
5 s8 C& ]2 i6 p1 I1 x5 T. l
       九龍九鳳冠,高27厘米、口徑23.7厘米、重2320克,有珍珠3500余顆,各色寶石150余塊。此冠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絲帛制成,前部飾有9條金龍,口銜珠滴下,有8只點翠金風、后部也有一金鳳,共9龍9鳳。
后側下部左右各飾點翠地嵌金龍珠滴三博鬢。這頂豪華的風冠,共嵌紅寶石百余粒、珍珠5000余粒。
鳳冠——十二龍九鳳冠
& E' J3 Y0 L# M5 G5 T' b' y
/ T  J7 a" y6 J3 h* k, t  E/ g! p. d# _5 Q$ \% H- T( D0 j

. e2 |% i3 ]6 r# Z+ W十二龍九鳳冠,冠上飾十二龍鳳,正面頂部飾一龍,中層七龍,下部五鳳;背面上部一龍,下部三龍;兩側上下各一鳳。
龍或昂首升騰,或四足直立,或行走,或奔馳,姿態各異。龍下部是展翅飛翔的翠鳳。龍鳳均口銜珠寶串飾,龍鳳下部飾珠花,每朵中心嵌寶石1塊或6、7、9塊不等,每塊寶石周圍繞珠串一圈或兩圈。
另外,在龍鳳之間飾翠云90片,翠葉74片。冠口金口圈之上飾珠寶帶飾一周,邊緣鑲以金條,中間嵌寶石12 塊。每塊寶石周圍飾珍珠6顆,寶石之間又以珠花相間隔。博鬢六扇,每扇飾金龍1條,珠寶花2個,珠花3個,邊垂珠串飾。
全冠共有寶石121塊,珍珠3,588顆。鳳眼共嵌小紅寶石18塊。,十二龍九鳳冠,冠上飾十二龍鳳,正面頂部飾一龍,中層七龍,下部五鳳;背面上部一龍,下部三龍;兩側上下各一鳳。龍或昂首升騰,或四足直立,或行走,或奔馳,姿態各異。龍下部是展翅飛翔的翠鳳。龍鳳均口銜珠寶串飾,龍鳳下部飾珠花,每朵中心嵌寶石1塊或6、7、9塊不等,每塊寶石周圍繞珠串一圈或兩圈。
另外,在龍鳳之間飾翠云90片,翠葉74片。冠口金口圈之上飾珠寶帶飾一周,邊緣鑲以金條,中間嵌寶石12 塊。每塊寶石周圍飾珍珠6顆,寶石之間又以珠花相間隔。博鬢六扇,每扇飾金龍1條,珠寶花2個,珠花3個,邊垂珠串飾。全冠共有寶石121塊,珍珠3,588顆。鳳眼共嵌小紅寶石18塊。
1.陜西----17件
" V; j. j7 k1 u+ R       2.湖北----5件
/ @6 Y) c3 l& `! g3 F          山西----5件
1 K: u9 i" [, }: q          河南----5件
% o' u3 U' t$ ?          湖南----5件
! U0 v7 t/ F3 J0 V" @- k& v       3.河北----4件 - k# Y  V# B! d. F# g
         浙江----4件 - |' g; n" p/ h
      4.安徽----3件
, l2 R5 K2 w9 @# i         四川----3件 : x( z: J3 D9 q7 D. n( _
      5.遼寧----2件
# l' h7 j5 w1 _( O         山東----2件
: z" \, u* [) ^% T9 l& F$ u' o         廣東----2件
% R: j1 C4 b* y; x( R. S      6.北京----1件  j9 Q7 i; H8 ^+ A2 T
         甘肅----1件
7 z6 j1 j" H7 i7 n7 C. c4 ~         寧夏----1件
. {! D: X, y5 B( G         青海----1件- K- D; a4 S5 W4 Y2 w* H
         新疆----1件& d3 V! N8 P9 l! ?; I! \
        江蘇----1件
) n' Z% R; f: q+ X" W: H6 b. Y        江西----1件

% c; a/ f0 j" Q/ @" t" y& O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發表于 2014-2-28 15:27:1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頭像被屏蔽
板凳
 樓主| 發表于 2014-2-28 15:34:29 | 只看該作者
給像我這樣的新人普及一下,有看不了的圖,找度娘吧。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地板
發表于 2014-2-28 15:40:2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頭像被屏蔽
5
 樓主| 發表于 2014-2-28 15:44:18 | 只看該作者
以后就買這水平的古董了,不是這類的不買!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發表于 2014-2-28 15:56:1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發表于 2014-2-28 17:34:3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發表于 2014-2-28 17:50:0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發表于 2014-2-28 17:52:5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發表于 2014-2-28 20:45:4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發表于 2014-3-18 15:10:17 | 只看該作者
欣賞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發表于 2014-3-18 17:53:0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發表于 2014-3-18 19:09:3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發表于 2014-3-20 08:20:13 | 只看該作者
樓主好貼,感謝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發表于 2014-3-20 21:30:22 | 只看該作者
請個價格,謝謝。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發表于 2014-3-21 05:50:12 | 只看該作者
請個價格,謝謝。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發表于 2014-3-22 02:40:13 | 只看該作者
崇拜,嚴重欣賞~~~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發表于 2014-3-22 15:20:14 | 只看該作者
嚴重欣賞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發表于 2014-3-22 15:34:42 | 只看該作者
[ssem02]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發表于 2014-3-22 22:30:34 | 只看該作者
請個價格,謝謝。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賬號

本版積分規則 需要先綁定手機號

手機版|盛世收藏網

GMT+8, 2025-7-13 09:28 ( 京ICP備10017546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2689號 )

論壇內容僅代表發布者本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業務聯系:15011024225(臨時,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ylpq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 激情小说图片视频 | 五月婷婷丁香在线观看 | 日韩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6 |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欧美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国色天香论坛社区在线视频 | 性久久久久久久久波多野结衣 | 色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动漫精品专区 | 欧美久久网 | 伊人五月天综合 | 丁香婷婷激情五月 | 最新9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免费 | 大色虫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 亚洲清色 | 五月婷婷综合色 | 在线精品免费视频 | 色综合五月天 | 亚洲无线视频 | 国产精品视频公开费视频 | 亚洲一区自拍 | 玖玖爱精品 | 欧美图片自拍偷拍 | 印度版色戒 | 久久综合五月天婷婷伊人 | 亚洲男人天堂2019 | 国产看片网站 | 99热精品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在线成人小视频 | 五月天丁香综合 |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羞羞视频在线看 | 国产羞羞 | 蜜桃网视频在线蜜桃8477 | 五月天丁香花婷婷视频网 | 亚洲一级生活片 |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一区 | 水蜜桃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