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查的201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中,中央財政國防預算支出為8082.3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增長12.2%。——新華社電 公元1889年,中國,北京,一場漫長的辯論終于要有結果。 這場辯論的關鍵詞只有一個——軍費。 大清帝國自第二次鴉片戰爭被英法聯軍蹂躪后,終于搞懂了槍炮軍艦和刀弓木船的差距。朝廷上下一度開始勵志,勒緊褲腰帶開展近代國防力量建設。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努力,裝備了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毛瑟步qiang克虜伯鋼炮的北洋陸軍以及擁有兩艘一級鐵甲艦的北洋海軍出現在帝國軍事力量的序列中——這是那個時代帝國軍民的驕傲。 因為這支軍事力量的存在,帝國西部的叛亂得以平復,南部外敵的入侵終于停歇——在外國人眼里,“孱弱”的大清居然一度有了“逆襲”的勢頭,當時的世界普遍有這樣五毛的評價:亞洲被俄國、英國和中國三大強國所統治。那時候,東邊那個島國還一點都不起眼。 然而,當軍隊建設取得階段性成就后,爭論卻在帝國內部開始了。有人覺得國防已固,就沒必要再把銀子都填坑了——畢竟花巨資買的鐵甲艦既不能吃又不能喝還不能修園子和養太后,所以應該削減、暫緩軍費投入。帝國帝師、戶部尚書翁同龢是這一觀點的主辯手。 而另外一些人雖然對成就很是洋洋得意,但還是覺得,軍事理論和軍事科技發展同樣日新月異,前幾年還算先進的武器裝備,過幾年就會全面落伍,更何況,軍官要培訓、士兵要訓練和演習,還有后勤保障、軍工生產、國防工事建設等等,都需要大量并持續的資金支持才能完成。所以,雖然現在形勢不錯,但仍必須繼續進行投入。內閣總理大臣李鴻章是這一觀點的主辯手。 我們不知道是否有更深層次的決定性因素,但是顯然,帝師出身,同時還是清流言官領袖的翁同龢在辯論上更有優勢。這場辯論的最終結果是翁同龢的意見被帝國所采納。 那之后,一度風光無限的帝國軍隊開始舉步維艱,“亞洲第一”的北洋海軍不但再也沒有添置一艘軍艦,甚至連更換火炮購買彈藥的經費都批不下來。與此同時,東邊的那個島國,從天皇到臣民開始節約每一塊日元用于軍隊建設。 五年后,天朝迎來了甲午之年。然后的事情歷史教科書已經告訴過我們了:帝國陸軍的精銳在朝鮮平壤因為主帥葉志超率軍逃跑一戰而潰,而在黃海,曾經強大無比的帝國海軍被嶄新的聯合艦隊干成了渣。 可教科書沒有告訴我們的是:曾經驍勇無比的淮軍悍將葉志超沒法不撤退,因為滯后的軍事后勤體系和戰爭儲備使那支精銳陸軍的糧食彈藥極為拮據,平壤防御戰只進行了一天彈藥就消耗殆盡,再不撤退就沒有然后了……在黃海海戰中,訓練水平一流的帝國水兵們,操作著射速緩慢的艦炮和日艦對射,可每向敵艦發射一發炮彈,就要承受5-6發炮彈的轟擊——至少在戰爭最開始的那幾場戰斗中,真不是清軍不努力,也不是鬼子太牛逼……失敗的禍根在幾年前朝堂之上的那場辯論中就埋下了。 在我看來,這場辯論是100多年來最容易被忽視掉的事件之一,但它對整個中國近代史產生了巨大到無以復加的影響。僅甲午戰敗后對日本戰爭賠款及由此產生的外債利息就達5億兩白銀之多(當時政府每年的財政盈余才幾百萬兩白銀),以致中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再無能力投資近代工業的發展,從而徹底淪為“泥足巨人”。 我有時會想,假如當初在那場辯論的時候,我們先輩們的眼光能更長遠一點、危機感更強烈一點,會不會就不會做出這么愚蠢的決策。假如哪怕能夠拿出戰敗損失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的經費投入國防建設,那帝國的軍事力量就能夠不間斷地發展并保持住在亞洲的優勢,那個欺軟怕硬的島國是否還有發動戰爭的勇氣?假如沒有甲午戰爭的重大挫折,我們的民族有一個長期穩定的發展機遇,那現在的中國又會是什么樣子? 可惜歷史沒有假設。我們在那個悲催決策的陰影下艱難生活了半個多世紀之久,舉國破敗不堪,國防羸弱無力,人民備受欺凌。當我們的國家被拖進二次世界戰場的時候,其他每一個主要參戰國都能年產數以萬架飛機坦克大炮,唯有我們的士兵只能扛著“老掉牙”的漢陽造帶著5發子-彈去與入侵敵軍鋼鐵和炮火對抗。從東北到西南,我們一敗再敗,青年人的鮮血潑灑在每一寸土地上。 這就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對自身安全短視后所必須承擔的代價。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殘酷的,有限的資源并不足以讓所有國家的人民生活富足,國家利益沖突體現在方方面面。蛋糕就這么大,每個國家手里都有一份。有的國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把手里的蛋糕做得很味美,有的國可以和他國合作起來共同發展,但也有的國家在窺視著別國的利益。 非兵不強,非德不昌。這是古訓,也是真理。只有強大的國防才能威懾住強敵,才能維護國家利益,才能活的有尊嚴,在這一點上,每一個擁有雄心壯志的大國都不含糊。美國經濟前幾年不太順暢,但卻在維護全球龐大航母編隊上沒有絲毫猶豫,哪里發生了可能危害其安全利益的事情,哪里就馬上會有美國航母的身影;俄羅斯經濟一有好轉,就制定了7700億美元裝備的采購和升級計劃,一旦國家周邊發生重大問題,普京會毫不遲疑地動用軍隊;甚至連印度都投入巨量的經費用于國防和軍隊建設,制定了龐大的軍隊現代化建設計劃——至少在印度洋里,他決心不惜代價捍衛自己的地位。 我們的國家現在已經發展并富裕起來,我們的GPD是世界第二,也許在不久后會成為世界第一;我們企業的業務遍布全球,制造的產品進入了所有的市場;我們從全世界購買資源和商品,來維持國家發展和人民的需要;我們還有14億人民要安定生活,56個民族的兄弟要共同發展,有960萬平方公里國土要保衛……這些都是我們核心利益,無論花多大代價,我們也都必須捍衛。 所以,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四代機守護我們天空、有自己的航空母艦編隊呵護我們的海洋和海上通道,有自己的99坦和武直10保衛我們的國土,有自己的衛星監視著所有可能對我們造成威脅的地方……建設一支現代化的國防力量這也許會花不少錢,但卻是一個國家和平發展的必要安全保障,是一個大國對自己國民安危的必要擔當,也是每一位普通國民對自己祖國的責任所在。 最近的消息說兩會上又在討論穩步提高國防預算,新聞上說新增國防費將主要用于提高武器裝備現代化水平、提高軍隊人員生活待遇和推進軍隊體制編制調整改革等三個方面,而武器裝備建設、新型作戰力量建設、信息化建設、實戰化軍事訓練和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培養則是軍費保障的重點。我很欣慰,雖然我們軍費占GDP比例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這卻說明了政府在維護國家安全方面上態度和決心。 不出所料的是,有些人又開始在網上歇斯底里地叫喊“造航母不如養老母”,某些國家也開始陰陽怪氣地“擔憂”和平……也許還有更多刺耳的聲音會出現,但它卻再不可能停滯我們對國防和軍隊建設的腳步——我們將永遠握緊手中的佩劍和盾牌,絕不會再犯120多年前那樣的錯誤,把生存的危險留給子孫后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