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3 Z6 ^% X" o, F諸葛亮知人七法:酒財約會考察是否廉潔守信
3 j2 u" S) t1 I v1 Q
60H_}M`{J0T6OMYLLNINVA2.jpg (48.79 KB, 下載次數(shù): 4)
下載附件
2014-3-20 15:21 上傳
5 |& y% m, L; Z) g, H: h/ x9 }- [ 知人三要
8 f2 w( `; W% K$ f' E7 d) J8 L: |+ [3 e' z/ w5 S
諸葛亮認(rèn)為可通過七種方式了解人 + v: C' {3 v0 E# O
5 v' K9 R8 o* [% m/ `: E
三國時,諸葛亮以精于治國聞名于世,行兵布陣被司馬懿稱為“天下奇才”。在用人方面,諸葛亮也有過人之處。
! G$ B# l, J2 J5 k) @9 C/ K( J
1 b2 q3 M2 g& Y( n! Q% }' q* W+ H 劉備初入蜀時,任命蔣琬為廣都長,有一次劉備出外視察,突然來到廣都,他見蔣琬“眾事不治,時又沉醉,大怒,將加罪戮”。這時,諸葛亮出面為蔣琬求情,他說蔣琬是“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勸劉備重用蔣琬,使劉備對蔣琬刮目相看。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時,劉備兵力不足,“急書發(fā)益州兵”,諸葛亮正在猶疑之際,其僚屬楊洪進言“無漢中則無蜀”,勸諸葛亮馬上發(fā)兵。諸葛亮見楊洪見識不凡,于是“表洪領(lǐng)蜀郡太守”,楊洪推薦門下書佐何祗有才略,諸葛亮便請劉備任命何祗為廣漢太守,“是以西土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 u+ l9 |2 k1 S% f* B+ q& y- D* s+ ~
公元234年8月,諸葛亮在彌留之際,仍不忘推薦蔣琬和費祎“可任大事”,后來蔣琬和費祎先后擔(dān)任掌管國家軍政的大司馬一職,使蜀國在相當(dāng)長一段時期內(nèi)保持了穩(wěn)定。 ! m+ w1 m8 E4 g6 f8 S
7 L$ d# Q% h7 }. Q
諸葛亮是如何知人的?在《諸葛亮心書》中,諸葛亮說: & T U) Y a+ o, w6 h4 U
/ U' p. U" p5 ?/ B 夫人之性,莫難察焉,善惡既殊,情貌不一。有溫良而為詐者;有外恭而內(nèi)欺者;有外勇而內(nèi)怯者;有盡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詞辯,而觀其變。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 D! V" a5 g9 R& w$ k/ f
# q! q; \ B# P* q 顯然,諸葛亮主要從語言和行為兩方面了解人,他認(rèn)為通過問答可以了解一個人的志向、操守以及如何應(yīng)對變化,還可以了解人的見識、智謀和勇怯之情。通過用酒、財、約會來考察人,可以了解一個人的性情和這個人是否廉潔、是否守信用。諸葛亮的知人術(shù)和《莊子·列御寇》提出的“九征”鑒人法(見7月15日《廣州日報》B9版)有類似之處,是一種很實用的知人方法。" M Z# q% V% [$ d9 Z/ r. l
行為知人
1 G# J+ o% P) H) J7 |
! @* l" V& z% z8 V8 R 綠林軍諸將稱贊劉秀: / |& B5 T$ W% _' g/ c$ S: l
! P4 B4 J; l8 p% ~5 v# u: q
見小敵怯見大敵勇
" M' A* n- y: J @5 q
. ]/ f. j- B2 [3 o" Z 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縣境)人。王莽篡漢后,全國各地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劉秀和其兄劉縯加入綠林軍,綠林軍諸將擁立劉玄為皇帝后,劉縯為大司徒,劉秀為太常偏將軍。
2 E, v4 V. g. q1 x$ z* ~# d3 F. B2 @. X( [) |3 L" G ^. \
公元23年,昆陽之戰(zhàn)打響。在敵眾我寡,諸將驚惶恐懼的情況下,劉秀挺身而出指揮作戰(zhàn),并身先士卒沖向敵人,殺敵數(shù)十人。諸將喜道:“劉將軍平生見小敵怯,今見大敵勇,甚可怪也!且復(fù)居前,請助將軍!”劉秀聽到諸將的稱贊,膽氣益壯,再次沖向敵人,迫使對方軍隊后退,諸將隨后一擁而上,大勝王莽軍隊,取得昆陽之戰(zhàn)的勝利。經(jīng)此一役,綠林軍諸將才知道劉秀是個大智大勇的人,對他言聽計從,劉秀在起義軍中的聲望也越來越高。 2 D/ u+ Z+ F Q1 @! v
" e! C4 R0 b# i* T8 v
性格知人 % U# S$ K/ T6 Q3 N* E
8 } j6 i: w4 X0 ^
馬援評價劉秀:
! ~ ]% }5 N7 L
; c4 i5 N# S) ]5 j& ~& ]8 n5 [ I 恢廓大度同符高祖 3 m8 I; A* a# i) J
% `5 k' _& M6 q 公元25年,劉秀由其部將擁立為帝。當(dāng)時天下大亂,各地冒出了不少“帝王”。除在此之前已稱帝的劉玄和王郎外,赤眉軍立劉盆子為帝,公孫述在成都稱帝,劉永在睢陽稱帝,匈奴單于立劉芳為漢帝,李憲在廬江稱帝。漁陽的彭寵、南郡的秦豐、齊地的張步、河西的竇融等也割據(jù)一方,稱王稱霸。 & K* I! c. k& @9 F. E- C
0 x' e2 }' J' d% V 天水的隗囂自稱西州上將軍,他想了解當(dāng)時稱帝者誰更有實力,便派名士馬援“往觀公孫述”。馬援與公孫述過去不僅是同鄉(xiāng),還同住一條巷。馬援以為與公孫述見面后“當(dāng)握手歡如平生”,沒想到公孫述以帝王自居,擺開皇帝的架子接見馬援。馬援回去后對隗囂說:“子陽(公孫述字子陽),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專意東方”。當(dāng)時劉秀在洛陽稱帝,馬援所說的“東方”就是指劉秀,于是隗囂又派馬援前往洛陽會見劉秀。
+ _: Y, F& M+ z+ a7 [$ y: i! {8 h0 {, Q, [/ e0 W, o
馬援剛到洛陽不久,中黃門便帶他進入宮殿,只見劉秀一身便衣,頭上只扎著一條頭巾,一個人站在宣德殿南廡下,笑著迎上來,對馬援說:“卿遨游二帝間,見卿,使人大慚?!瘪R援頓著辭謝,對劉秀說:“當(dāng)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矣。臣與公孫述同縣,少相善。臣前至蜀,述陛戟而后進臣。臣今遠來,陛下何知非刺客奸人,而簡單若是!”劉秀笑道:“卿非刺客,顧說客耳?!瘪R援說:“天下反覆,盜名字者不可勝數(shù),今見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劉邦),乃知帝王自有真也”。 , x' U" q& C5 U( R
' t& I$ c7 r& m/ i9 C7 K/ N% {0 H0 y, x0 } 相貌知人
* S" y, V8 i% v* v; M" k; Q+ O. E
史書記載劉秀: % Z* t0 X5 s" k) j
5 ^" J3 s6 {% _- C5 X 性勤稼穡隆準(zhǔn)日角
( ], W. t) y5 D& S" h9 j. T6 |1 X5 F2 j! E
劉秀在兄弟中排行第三。大哥劉縯“性剛毅,慷慨有大節(jié),自莽篡漢,常憤憤,懷復(fù)社稷之慮,不事家人居業(yè),傾身破產(chǎn),交結(jié)天下雄俊?!眲⑿恪靶郧诩诜w”,喜歡干農(nóng)活,為人謹(jǐn)慎寬厚,劉縯經(jīng)常取笑他,說他像漢高祖劉邦的二哥劉仲。
9 q4 V4 f, D8 e# q0 G# g
/ ]. y5 p4 {7 P2 I3 C 劉秀長得眉清目秀,儀表堂堂,史書稱他“隆準(zhǔn)日角”,所謂“隆準(zhǔn)”就是鼻梁高,鼻頭大;所謂“日角”就是天庭飽滿,額頭中央有圓骨突起。在劉秀稱帝前,護軍宛人朱祜曾對劉秀說:“長安政亂,公有日角之相,此天命也!”劉秀怕此言傳出會引起更始帝劉玄和綠林軍諸將的猜忌,立刻叫朱祜住嘴,朱祜以后再也不敢說這句話了。 3 f6 Y1 X. \" F$ q, O# e
4 p2 Y* x u. J! h9 W 從聲音貌色識人 + B3 [$ {' g A1 T+ C
) O- h6 s6 T" w4 }
原文:夫容之動作發(fā)乎心氣,心氣之征,則聲變是也。夫氣合成聲,聲應(yīng)律呂。有和平之聲,有清暢之聲,有回衍之聲。 2 Z. g! P( ]5 c( G3 k
$ d0 U# ]( V O7 R/ |0 _ 夫聲暢于氣,則實存貌色。故誠仁,必有溫柔之色;誠勇,必有衿奮之色;誠智,必有明達之色。 ( b% ^+ F, K& m: x' t+ V% v+ m& h
- r$ i! j' @* ^$ o; O& K 劉邵《人物志·第一章·第八、九節(jié)》
+ I: A: X6 j. _7 y' { s: a, E" B4 ^/ J+ b
翻譯:人的容貌儀態(tài)源自心性氣質(zhì),而心性氣質(zhì)的特征,往往通過聲音的變化表現(xiàn)出來。聲音不但能與氣結(jié)合,也和律呂相呼應(yīng)。心氣不同,聲音亦異,有平和的聲音,有清暢的聲音,有回蕩延伸的聲音。
7 G: X6 ?; J+ q; s/ h1 D7 W T9 O2 l: ]. [/ x" Y. k+ Z7 F
聲音成于氣的暢行,聲音發(fā)出后,因心氣不同,貌色也不同,所以一個仁者必然會展現(xiàn)出溫柔隨和的貌色;一個勇者必然會展現(xiàn)出莊重奮發(fā)的貌色;一個智者必然會展現(xiàn)出明智通達的貌色。
b9 M- D( N" P' J
y8 `% F' E, m T! g& x0 O/ M 點評:劉邵這兩段話主要談心性氣質(zhì)與聲音和臉色的關(guān)系。指出內(nèi)心平衡的人聲音平和,內(nèi)心不平的人聲音激蕩。仁者有“溫柔”之色,勇者有“衿奮”之色,智者有“明達之色”。實際上,聲音和臉色不僅能反映人的氣質(zhì),更能反映人的情緒,一般來說,聽其聲,觀其色,便可知其內(nèi)心的喜怒哀樂。: Q* n9 d f2 N0 [+ v3 Z
5 e, [) m! w: p2 d* A3 m&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