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8 M) k) k2 @, w6 |
中國古代皇宮里的十二種游戲 * |3 P5 [( ]9 m( K8 s) E
" O7 i+ J- T3 \+ w2 w
) e1 C0 K, w, T; z
KHLC6M4Y(8`1HKL{CTR{]AH.jpg (91.59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2014-3-21 13:37 上傳
# U6 i. k8 |9 T! ~, i Y/ j# h1 f; s1 I0 w- g
2、雙陸一作“雙六”,據說由握槊演化而來。又稱“打馬”,因為雙陸的棋子稱“馬”。博局如棋盤,左右各有六行道,“馬”作椎形,黑白子各十五枚,兩人相博,擲骰子得彩行馬。白馬從右到左,黑馬反之。還是王建那首《宮詞》,看后兩句:“各把沉香雙陸子,局中斗壘阿誰高。”雙陸的“馬”是用沉香木制成的,很講究。“斗壘”即是形容斗雙陸時打馬過關,“馬”堆成壘。據《舊唐書》卷51《后妃傳》記載,中宗的韋皇后跟武三思在宮中打雙陸,中宗在旁邊點籌碼。據《新唐書》卷115《狄仁杰傳》記載,武則天讓狄仁杰與她的男寵張昌宗玩雙陸,以武則天賜給張昌宗的由南海郡進獻的珍貴裘服作賭注,狄仁杰獲勝后,拿起裘服就走,隨后將此件裘皮大衣扔給他的仆人。
) a; ]/ k B7 C( K5 H8 J
7BPXWW$M]$AWJNHFCM{{(BK.jpg (50.56 KB, 下載次數: 1)
下載附件
2014-3-21 13:37 上傳
* i# L1 p( i0 Q7 V
3、六博一作陸博。兩人相博,每人六枚棋子,故稱六博。其勝負的關鍵在于擲采,偶然性很強,雙方按照各自擲出的齒采走棋。李益的《雜曲歌辭·漢宮少年行》寫道:“分曹六博快一擲,迎歡先意笑語喧。”“分曹”就是“分撥”。玩六博的時候笑語喧嘩,很熱鬧。 - t2 A9 B) X0 V9 U+ w
0 |; r8 E7 G2 P' T 4、樗蒲也作“摴蒲”,又名擲盧、呼盧、五木,是在六博游戲的基礎上予以改進與變異而形成的,類似后來的擲骰子(色子),隨機性很大,主要靠運氣取勝,但樗蒲的游戲規則比擲骰子要復雜得多。王建的《宮詞》之六十寫道:避暑昭陽不擲盧,井邊含水噴鴉雛。內中數日無呼喚,拓得滕王蛺蝶圖。“擲盧”就是樗蒲這種游戲。避暑的時候“不擲盧”,恰恰說明宮女們平時經常玩這種游戲。樗蒲的用具起初有盤、杯、馬、矢四種。盤是棋秤,杯是后代骰盆的前身,馬是棋子,矢即五木,是五枚擲具(最初由樗木制成,故稱樗蒲)。唐·李肇在《國史補》卷下對樗蒲的玩法有詳細記錄,今天已經很難看懂。不少人喜歡用比較簡便的擲骰子法。鄭嵎的《津陽門詩》寫道:“上皇寬容易承事,十家三國爭光輝。繞床呼盧恣樗博,張燈達晝相謾欺。相君侈擬縱驕橫,日從秦虢多游嬉。”楊氏家族陪駕華清宮,通宵達旦玩。韋應物的《逢楊開府》寫道:“少事武皇帝,無賴恃恩私。身作里中橫,家藏亡命兒。朝持樗蒲局,暮竊東鄰姬。”既然這個曾經跟隨過唐玄宗的紈绔子弟善玩這種游戲,而唐玄宗又是一個那么好玩的皇帝,此戲難免在宮廷中也盛行。和凝和花蕊夫人的《宮詞》對樗蒲均有涉及。和凝的《宮詞》寫道:“錦褥花明滿殿鋪,宮娥分坐學樗蒲。欲教官馬沖關過,咒愿纖纖早擲盧。”花蕊夫人的《宮詞》寫道:“摴蒱冷澹學投壺,箭倚腰身約畫圖。盡對君王稱妙手,一人來射一人輸。”這里還提到了投壺游戲。
# a: B% p. h- K" A& O V; f5、藏鉤據《酉陽雜俎》引辛氏《三秦記》記載:“漢武鉤弋夫人手拳,時人效之,目為藏鉤也。”漢武帝的鉤弋夫人的手總是握著拳,伸不開,見到漢武帝才伸開,里面握的是個鉤子。于是,人們就玩起了藏鉤之戲,多人參與,猜出鉤子藏在誰的手里。周處的《風土記》記載:“義陽臘日飲祭之后,叟嫗兒童為藏鉤之戲。分為二曹(隊)以較勝負。……一鉤藏在數手中,曹人當射(猜)知所在。”不僅民間的老人小孩喜歡玩這種不費腦力和體力的游戲,而且這游戲在后宮女性之間也頗為流行。李白的《雜曲歌辭·宮中行樂詞》寫道:“更憐花月夜,宮女笑藏鉤。”玄宗時后宮以藏鉤為樂。岑參的《敦煌太守后庭歌》寫道:“醉坐藏鉤紅燭前,不知鉤在若個邊。”花蕊夫人的《宮詞》寫道:“管弦聲急滿龍池,宮女藏鉤夜宴時。好是圣人親捉得,便將濃墨掃雙眉。”宴會上玩藏鉤,不是罰酒,而是用墨畫花臉。《宮詞叢鈔》的創作時間無考,其中有兩首涉及藏鉤的作品:“欲得藏鉤語少多,嬪妃宮女任相和。每朋一百人為定,遣賭三千疋彩羅。”(《宮詞叢鈔》第二六)每隊100人,賭3000匹彩羅,真是聲勢浩大呀!還有,“兩朋高語任爭籌,夜半君王與打鉤。恐欲天明催促漏,贏朋先起舞纏頭。”(《宮詞叢鈔》第二七)不舍晝夜地玩這游戲,君王也參與其中。0 I5 |# _" B, Z" [* N
* d8 L8 p2 O2 X0 S* o* y% o
6、握槊除了藏鉤,握槊也是流行于宮廷的一種博戲。相傳此博戲是北朝魏宣武帝時從西域傳來的“胡”戲。《魏書·藝術傳》記載:“此(握槊)蓋胡戲,近入中國。”與六博、雙陸、長行可能有相似之處,“槊”指棋子或者棋盤,亦是擲骰子行棋以賭輸贏。據《新唐書·諸帝公主傳》記載,丹陽公主嫁薛萬徹,數月不與同席。唐太宗于是召集高祖諸婿與薛駙馬握槊,大家故意都輸給薛駙馬,于是唐太宗以佩刀贈之。公主就高高興興跟駙馬回家了。唐太宗借著玩游戲調和了駙馬和丹陽公主之間的矛盾。張說的《贈崔二安平公樂世詞》寫道:“十五紅妝侍綺樓,朝承握槊夜藏鉤。”' \+ z; o5 P. `- L8 l
& ?( x0 s2 O* E) y% Y3 Y! N 7、長行長行(hàng),據說和握槊、雙陸一脈相承,也有的說就是雙陸。李肇的《國史補》卷下記載:“今之博戲,有長行最盛,其具有局有子,子有黃黑各十五,擲采之骰有二。其法生于握槊,變于雙陸。”有黃子、黑子各15枚,有兩個骰子。溫庭筠的《南歌子詞二首(一作添聲楊柳枝辭)》之二寫道:井底點燈深燭伊,共郎長行莫圍棋。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燭”諧音“囑”。“圍棋”諧音“違期”。這其實是一首情詩。趙摶的《廢長行(辨其惑于無益之戲而不務恤民也)》寫道:“紫牙鏤合方如斗,二十四星銜月口。貴人迷此華筵中,運木手交如陣斗。……莫令終日迷如此,不治生民負天子。”意在關心民生疾苦。皎然有《薛卿教長行歌(時量移湖州別駕)》:“由來君子行最長,予亦知君寄心遠。”長行經有君子行、小人行。 6 l: p3 j- j5 \% e6 F) P
/ J; v0 k9 b' [8 V4 J
8、射覆據《漢書·東方朔傳》記載,射覆是用巾盂等物覆蓋東西讓人猜。而《紅樓夢》第62回提到的以詩文進行射覆與此完全不同,覆者先用詩文、成語、典故等隱寓某一事物,射者猜度,用也隱寓該事物的另一詩文、成語、典故等揭出謎底。得飽讀詩書的人才能玩。李商隱的《無題二首》之一寫道:“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這里提到了藏鉤和射覆兩種酒令游戲,都有一定的博弈成分。宮中亦好此戲。 A& K! ?' A$ C3 {" ~6 b1 H+ k
7 Q( u$ Q) G. F& Y6 T, q# P 9、簸錢又稱打錢、擲錢、攤錢。參與者先持錢在手中顛簸,然后擲在臺階或地上,依次攤平,以錢正反面的多寡決定勝負。王建的《宮詞》之九十五寫道:春來睡困不梳頭,懶逐君王苑北游。暫向玉花階上坐,簸錢贏得兩三籌。據《開元天寶遺事》卷上之“戲擲金錢”條的記載:“內庭嬪妃,每至春時,各于禁中結伴三人至五人,擲金錢為戲,蓋孤悶無所遣也。”王涯的《宮詞》之十四寫道:“百尺仙梯倚閣邊,內人爭下擲金錢。風來競看銅烏轉,遙指朱干在半天。”司空圖的《游仙二首》之一寫道:“蛾眉新畫覺嬋娟,斗走將花阿母邊。仙曲教成慵不理,玉階相簇打金錢。”無名氏的《宮詞》寫道:“花萼樓前春正濃,蒙蒙柳絮舞晴空。金錢擲罷嬌無力,笑倚欄干屈曲中。”" G1 i+ y, X/ k J6 h+ K9 d
8 t2 B) d8 d$ E& h5 ]
, @# O# w* T3 [! ~!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