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政治人物,能于起落浮沉間不變其志,而屢敗屢戰者,常有超人毅力與膽志。蔣介石躍居高位后亦曾三度下野,但不久便又復職再起,每次下野都為其重出奠定聲勢。凡三次后,蔣介石之治下中國卻亂象頻仍,漸次失去大陸,蝸居孤島。 失之在政,得之于野 蔣之首次下野,在于1927年。當時蔣手握軍權,借中山艦事件分共,并進而逼退汪精衛,其后寧漢分裂,蔣以軍權而干政,風頭一時無兩。 成之也速,去之也疾。蔣介石藉此年“四一二”政變以血流成河的屠殺,奠定其黨內基礎,一個星期后他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原以為會應者如云,但卻激起黨內群起而攻之,皆以蔣以軍干政為謬誤。輿論洶涌之下,蔣不得已以退為進,1927年8月13日,蔣介石通電“下野”,文告洋洋千余言,一面表露其北伐和 “清黨”之“大功”,一面把武漢政權與之對立之責任推在中國共產黨和鮑羅廷身上。文告最后說:“中正復有何求,今既疚戾于一身,即應自劾而歸去,解除職權,以謝天下。”因文告預先擬就,所署日期是8月8日。 但宣稱隱居奉化的蔣介石依舊牢牢掌握住南京防務,乃至于黨政的決策權。因此在一派輕松之下,蔣介石于1927年9月28日與新結交的宋美齡偕游日本,拜會宋美齡的母親,達成兩家聯姻的共識。頗有衣錦還鄉之意的蔣在日本送字于他效力的日本聯隊師長“不負師教”四字,并與日本政界人士廣泛接觸,尤其與日本首相田中義一進行長時間“懇談”,取得“諒解”。更重要的是,蔣得到宋家老太太的同意,將迎娶宋美齡。更通過一系列會見日本政商的活動,商借到日方巨款可供蔣介石活動。年底蔣在上海舉行盛大婚禮,未來之四大家族初具雛形。 蔣甫下野,武漢方面已無“東征”之名,而權力分配成為當務之急。“下野”文告電達武漢后,汪精衛于8月15日有十萬火急電,由九江拍至南京,請李宗仁、何應欽、白崇禧等速到九江會議。隨后則是一系列的妥協、斗爭,再妥協的權力游戲。8月22日,李宗仁等代表南京方面與武漢方面的汪精衛、譚延、孫科等在九江廬山會議,雙方取得妥協,緩住了唐生智的“東征軍”。李宗仁回到南京后,與何應欽、白崇禧等于8月26日至30日的五天時間內,在龍潭全殲孫傳芳渡江的11個師,扭轉了危局。9月間,寧漢滬三方代表在南京開會,聯合組成了一個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改組了南京“國民政府”。接著,桂系又聯合西山會議派迫汪精衛“下野”。10月,李宗仁揮師西進,將唐生智部擊潰,唐部10多萬軍隊盡為桂系收編。 1927年年底,蔣介石從日本回到上海籌辦婚禮,順便聯絡江浙財團以取得支持。此際失意于新政權的汪精衛亦回到上海,兩人暗通款曲,互相支持,相約復職。12月3日,蔣介石表態支持汪精衛反對南京“特別委員會”,汪精衛則力推蔣介石復職。北方的馮玉祥和閻錫山想對張作霖作戰,也主張蔣復職。何應欽則要蔣出來“主持軍事”。 如此態勢下,蔣之復出眾望所歸。國民黨中央預備會議順利通過了蔣介石復職的議題,并決定由蔣來負責籌備二屆四中全會,南京的“特別委員會”當即解體,胡漢民、孫科等一班人被迫“出洋”。未料一周之后的 12月11日,中共領導的廣州起義爆發,桂系借機攻擊汪精衛等對廣州起義負有責任,蔣介石鑒于復職的目的已經達到,立即參與劾汪。汪精衛也被逐“出洋”。蔣介石則于1928年1月4日從上海抵達南京“主持大計”,9日正式通電就“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接著又擔任了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主席等擁有實權的職務。 蔣第一次下野之時,其任職僅限于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及至復出,則不僅官復原職,并更上層樓,出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主席一職,并將政權亦一并掌握在手,集黨、政、軍大權于一身。
囚禁胡漢民獨霸黨權 二度下野,同樣禍起內政。 蔣大權在手,便立意通過司法條例等令其師出有名。但此舉引發國民黨另一大佬胡漢民的不滿。胡漢民1930年出任立法院長,把持司法大權。但之后蔣介石未經立法院通過,與日本簽訂了《關稅協定》,不久蔣又公布《危害民國緊急治罪法》,一系列舉動均未通過胡,胡漢民卻執意不做擺設,對此大加抨擊,兩人嫌隙漸深。 1931年初,蔣介石宣布要召開“國民會議”,另制《訓政約法》,胡漢民認為“總理之建國大綱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宣言中之對內政綱,較任何約法都完備,無需再作出欽定式之約法”。蔣聽此言甚為惱火,遂決定給胡顏色看看。 2月26日,他派人給胡漢民送去一個請柬,約28日于總司令部晚餐。28日晚胡開完會到達司令部,不見有宴,只見首都警察廳長吳思豫一人坐在那里。不久蔣介石出來相見,兩人發生爭執,蔣即下令將胡漢民軟禁,后送去湯山。 胡案發生后,國民黨內部斗爭激烈,粵派要人紛紛離開南京去廣州,有孫科、古應芬、王寵惠、劉紀文等。汪精衛和鄒魯則乘機活動指責蔣介石。 4月30日,鄧澤如、林森、肖佛成、古應芬四監委正式提出“彈劾”案,要蔣介石“下野”。蔣被迫向中央監委“自請查辦”。在兩廣方面,陳濟棠、陳策、李 宗仁、張發奎等相繼通電響應,要蔣介石在 48小時內“下野”。而南京方面以何應欽為首,發出“忠告陳濟棠”之通電,進行對抗。 雙方劍拔弩張之際,“九一八”事變旋即發生,事發后南京的中央大學、金陵大學等各地學生紛紛集會、游行示威,通電全國,要求蔣介石出兵抗日。9月28日,學生冒雨到丁家橋國民黨中央黨部請愿,蔣介石被迫出來“接見”。11月24日,全國各地到南京請愿的學生5000多人到中央黨部請愿,蔣介石對他們說:“如三個月內不出兵,砍蔣某之頭,以謝國人。”學生們不信他的話,次日在國民政府的大門前懸掛一口大鐘,不時敲打,以示警告。蔣介石被迫“手書”答應學生“抗日”。 在各派壓力之下,再加上學生運動頻發,蔣介石遂決定釋放胡漢民,并與胡、汪在上海見面。隨即蔣又“以退為進”,在1931年12月召開的國民黨四屆一中全會上,再度宣布辭職下野,辭去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等職,交出政權、黨權、軍權。國民政府則迅速改選林森為主席,改為內閣制政府,并由汪精衛擔任行政院長,但由于不滿蔣介石未遭到實質處分,廣州國民政府雖然自行取消通令,但仍設中央執行委員會西南執行部,仍維持半獨立的狀態。 蔣雖下野,仍是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常委,仍暗中掌握軍權,控制了軍隊等要害部門,除通過將自己人安置在京畿周圍省份擔任地方官長,將首都邊防軍隊、特務機制牢牢掌控外,包括黃埔軍隊沒有其他人能夠調動,以及宋子文、江浙財團除了蔣介石之外一概拒不合作的態度,都讓蔣介石無可替代,讓新成立的國民政府面臨先天不足、后天失調的命運。 1932年1月4日,孫科迫于形勢,辭去行政院長職務,南京政權出現危機,親蔣派乘機提出“請蔣介石到南京主持中央政治會議”之動議,當即得到通過。2月21日,蔣介石回到南京。3月6日被推舉為“ 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兼軍事參謀部參謀長,與汪聯合執政。 上海淞滬戰役后,國民政府無力支持變局,輿論沸騰,蔣介石窺此機會,再度出山并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開始了長時期的“蔣委員長”時代,也提供了新一階段的蔣汪合作基礎。至于胡漢民則因為長達數月遭蔣介石非法監禁的生活,與蔣結下不解之仇,遂連年奔走宣傳反蔣、反共、反日,并于1935年因腦溢血逝世于廣州。 委員長時代的蔣,黨內大佬對其已構不成威脅,汪精衛掌行政院,而黨權 盡棄。蔣則通過各種手段,擴充實力,其后更出任國民黨總裁,其毒菜(河蟹)之勢漸成,遂無人可以更之。
事不過三,再退幾無立足之地 1949年初,東北、華北全境解放,華中、華東的長江以北地區均為解放軍占領,蔣家王朝已處于風雨飄搖之中。蔣介石面臨內外相逼的局面。 早在1948年10月,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就向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建議,“勸告蔣委員長退休”,讓有前途的其他國民黨領袖人物上臺執政。“欲實現國共和議,非蔣介石去職不可”的輿論聲音成為美國媒體的主流。 蔣于此際派夫人宋美齡飛往美國訪晤美國總統杜魯門,要求“支持”。但杜魯門對蔣失望至極,并未施以援手。此年12月24日,擁兵50萬的華中“剿總”司令白崇禧在武漢通電提出“國共雙方立即停止軍事行動”和蔣介石“下野”等要求;緊接著李宗仁與甘乃光等又提出五項和議主張:1.蔣介石下野;2.釋放政治犯;3.言論集會自由;4.兩軍各后撤30里;5.劃上海為特別市,作為和談地點。接著河南、湖南、湖北、廣西四省相繼通電主和,并要蔣介石下野。除夕日,蔣介石邀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征詢意見,除谷正綱等少數幾人外,其余一致認為蔣是和談的主要障礙,應當去職。 1949年1月1日,蔣發表《元旦文告》,說“只要神圣的憲法不由我而違反,民主憲政不因此而破壞,中華民國的國體能夠確保,中華民國的法統不致中斷,。.則個人進退出處,絕不縈懷,而一惟國民公意是從”。但蔣仍心有不甘,在發表文告一周后,蔣介石囑外交部長吳鐵城以《和談決議》通知美、英、蘇、法四國駐華大使,請其協助完成和談,均遭拒絕。內外交迫,眾叛親離至此,蔣介石無奈下野。并以此為由試圖拖延時日。蔣經國在他寫的回憶錄《風雨中的寧靜》一書中說:“父親引退,離開南京,臨行時候,曾到紫金山國父陵寢謁別。當天晚上到達杭州,就住在筧橋空軍軍官學校,那時父親的心情當然顯得十分沉重。” 蔣引退下野后,由副總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此為其下野時間最長一次,但亦為最名不符實之一次。李宗仁總統只不過虛有其名,蔣介石暗中仍以國民黨總裁身份掌控全局,指揮部隊戰斗。蔣介石終不改其強人本色,他一面令軍、政、特頭目“作戰到底”,一面與宋子文等密謀。 1949年4月,國共舉行了北平和談,但中國共產黨的要求國民黨無法接受,談判宣告破裂。蔣再度公開出面,召集李宗仁、何應欽、白崇禧等到杭州商討“最后一戰的全面作戰計劃”。未及全面作戰,中國人民解放軍大舉過江,翌日即占領了南京。李宗仁在敗退之后,寓居美國,并一直不辭虛有其名之“總統”職位,令在臺主政的蔣頗為尷尬。但蔣以責任在肩為由,其后悍然復職,他于1950年3月向黨、政、軍干部昭告“反共復國”的精神,并以此賦予自己“復職”的光明正大之義:“我每一次復職時所預定的目標,亦無不按照計劃完成。我在第一次復職以后,不到八個月的工夫,北伐即告成功。第二次復職以后,雖然經過十四年的長期奮斗,但終于促使日本投降。現在是第三次復職了,這一次復職以后,我們革命的目標,是恢復中華民國,消滅共產國際。。.我相信我們一定可以完成我第三次復職的使命。” 八個月,十四年,。.在蔣介石自己的講述中,其第三次復職之奮斗時限最初為三年,后來又更改為十年,迄至其逝日,這一目標仍遙不可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