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央行以PSL(抵押補充貸款)的方式注資國開行,今年4月向國開行注資1萬億,放于同業往來項下,一次到賬、分批提款,國開行每次提現須經央行同意。國開行以手中持有的債券等作為抵押,期限三年,利率一年一議。而《21世紀經濟報道》引述知情人士稱,此次PSL還款資金主要來源于國開行住宅金融事業部未來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的住宅金融專項債券。 由于無法獲得更多官方信息,僅就媒體披露來看,此事存在疑問。 第一,到底是不是發放基礎貨幣?央行注資國開行置于同業往來項下,沒有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中,說明不是基礎貨幣,但事實上央行憑空創造出萬億資金,與基礎貨幣有相似之處。 PSL本質上是貨幣投放方式,是央行發行基礎貨幣的手段之一,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7月15日在央行內部吹風會上表示,外匯占款波動不會影響央行調控基礎貨幣供應的能力。5月份央行口徑新增外匯占款僅3.61億元人民幣,環比銳減99%;5月金融機構新增外匯占款386.65億元,創九個月內新低。靠外匯占款發行基礎貨幣不現實,中國經濟結構正在發生大改變,盛松成表示,“我們以后可以進行市場公開操作。在美國就是這樣,美國基礎貨幣供應主要就是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比如持有國債。我國可能會多管齊下進行公開市場操作。對于PSL(抵押補充貸款),央行也在探索研究中,這也是一種再貸款。” 央行此次靜悄悄注資,利率不詳,資產負債表沒有顯示,似不愿引發市場關注,與貨幣市場的公開指引作用背道而馳。也許央行不愿意承認創造基礎貨幣,也許央行想維持貨幣市場穩定的預期?又或許,市場的解讀全部錯誤,根本不是PSL?但無論如何,中行優匯通的例子顯示只有決策者了解的改革,會引發對改革的質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