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游學隊伍不斷來往于美國各大著名學府,也包含一些絕對不知名的學校。只見那成群結隊的中國孩子在兩三個老師和導游的帶領下,散兵游勇走在校園,給美國那些老氣橫秋的學究們一點驚擾。 多么可愛的孩子們啊,他們熱烈地享受著父母的金錢,爭著去摸那哈佛塑像的鞋頭,或在加州理工找到錢學森博士的工作舊址,拍照幾張照片,這一切和到廟里燒香磕頭一般平常自然,不必追究哈佛或錢學森到底是誰。零零后生活在一種虛構的花園之中,他們有絕對的權力享受其中任何鮮花美景,枯萎的就遺忘,盛開的就親吻,風是香的,水是甜的,這足以讓我相信《小世界》中的故事并非全然虛構。如果你此時忽然想起《后會無期》,茫然中以為是人生的穿越,走入美國這所夢中天堂卻剛剛開始了對這一切的厭惡,這種厭惡無從找到真正的原因,因為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原因。 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有的來上“美國精英少年游學班”,有的來領取早就準備好的“美國高校美術競賽獎”,甚至“某某大學”名下的一張孔子學院畢業證書,這些東西就如一個個果實等著他們領取,由他們的父母在北京預定,讓孩子到美國領取而獲得最大喜悅和榮耀。中國人的奇葩思維與美國人剛好顛倒;因為有成功人士所以就有成功培訓班,因為有高富帥所以就有形象打造培訓,也許因為美國有奧巴馬才有了“總統人才培訓班”,你不需要知道這種成功結局是否只是劇本安排還是人格缺陷,人人都樂在其中,一種集團式愚昧成了下一場虛構劇目的序幕,如此持續不斷。 你如果在美國生活久了,這一切會讓你感到恍惚與納悶,人生不再是一種不斷的考核,也不再是單向發展的宿命,而是一種迫不及待的搶拍鏡頭,閃光燈中你忘記所有過去,也看不到未來,卻能宣泄韓寒式的英雄感覺,或許把自己還原成《小世界》中的美麗公仔人物。青春啊,你飄向何方?多少日子都在陰暗的實驗室中消磨而去,多少愛情都在數據換算中無疾而終,一個美國人的生命對人生意義太過執著,得到的或得不到的都在燃燒著歲月,然而這一切都是從點到線,從線到片,誰也想不到中國少年們可以一步到位,從高高頂峰上觀看著我們這些艱苦爬山者。 有人說生命的意義在于忙碌,也有人說生命在于不斷原諒自己,人生并不知道何時忽然真正開始,也不知道它何時忽然結束,因此你無法斷定什么是碌碌無為,更不知道誰來決定你生命的意義。我們任何生命經驗都包含著生命之前的某種偶然奇遇,早已經追溯如何開始,唯有不斷踉蹌向前,凝聽著各色奇葩生音,看著形形色色的面孔,最終完全忘記自己誰是,把靈魂丟給了那個《小世界》的角色,踏上了《后會無期》中隱藏的人生退路。 再看看那些熙熙攘攘的游學孩子們,他們猶如小精靈在校園中紛飛著,留下一串令人刺耳的歌聲,隨風而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