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火漆保證不了回流文物真假
現在大家普遍存在一種誤解,以為在海關打過火漆的文物藝術品,就是可靠的。其實,無論是香港地區的拍賣行,還是內地的拍賣行,這些年回流文物都狀況頻出,贗品不少。所以, 我們先分析一下贗品的來路。 首先是新中國成立后,不少仿古瓷器、玉器作為外銷工藝品出口到歐美地區,現在有一部分被當做文物回流到國內。當時,大家并非有意造假,現在則是故意魚目混珠。 其次,改革開放以后,一些民間高手做了大量仿古藝術品,主要是瓷器,一集裝箱一集裝箱地運到國外銷售,本來目的是開拓海外市場,現在有的也被別有用心地回流了。據一位專門做高仿的朋友告訴我,他運出去的東西,后來在一場國內的拍賣會上就出現了五六件,他自己都不敢看了。 近幾年還出現了更為嚴重的情況,就是一些人有意識地將新仿的東西弄到海外,在一些不講信用或分辨能力差的小拍賣行、古董商店里虛晃一槍,造出流傳履歷,然后打個火漆過海關,搖身一變成為回流文物冠冕堂皇地進拍場。這些人中,有的是在國外做古董生意的華僑,他們專門從國內高仿者手中拿貨,對國內的高仿水平,高仿“專家”一清二楚;有的則是一些高仿者借著在國外辦展的機會賣出東西,然后再“文物”回流到國內…… 其實,明清官窯也好,宮廷用品也好,其中的精品在歷朝歷代數量都是不多的。而今天,如果將已經在拍賣市場上出現的所謂官窯瓷器加一加,那得是多少?再譬如,皇帝專用的玉璽,現在已經賣出過多少?而有記載的又可能是多少?我想,只要買家多動動腦筋,多翻閱一下歷史資料,查查具體數據,就會有一個理性的判斷和選擇。 不過,現在的問題是,很多買家拍東西不是為了收藏,只是為了倒手賺錢,所以只要賣得出去,真假也就變得無足輕重了,這恐怕才是贗品大量回流的一個癥結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