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政府規劃的農業高新園區,卻被一些個人私自承包土地,違規建設成“私家農莊”。在少則5畝多則10畝的獨立院落里,種菜、養雞、建別墅房,儼然過起了都市農場主的生活—這是發生在鄭州市惠濟區的怪事。
高新基地 長出“私家農莊”
在距離鄭州市區北郊約20公里的一處院落里,兩位老人正忙著宰殺土雞,一只黃狗臥在臺階上打盹,地上一片片攤開晾曬著黃豆、綠豆和花生。穿過走廊,來到木屋的后面,幾畝菜地和一處雞舍映入眼簾。如果不是身在現場,你很難想象,這貌似普通的農家院落,卻坐落在鄭州市惠濟區的高新農業示范園內。
記者沿著外面的環形水泥路走了一周,發現類似農莊或大或小,一處挨著一處,粗略計算約有20座。多數農莊都是鐵門緊鎖,有時明明看到里面有人,也是久叩不開。喊急了,主人會應答一聲:“這是私家院子,不對外開放。”
與各家各戶私密而恬淡的“都市農場主”生活相比,現場的幾塊標牌格外讓人費解。最顯眼的要數立在路口的一塊大石頭上的“鄭州農業高新園區”;此外兩塊則分別寫著“鄭州市高新農業開發示范苗木基地”“南方植物北方種植實驗基地”字樣。
違規建設 農業園區“四不像”
記者多方打聽獲悉,上述“苗木基地”其實是一個名為厚德農業生態觀光園的項目,項目總占地495畝,投資額為260萬元,由鄭州市厚德教育咨詢有限公司投資開發。公司總經理張軍營介紹,觀光園所用土地是從鄭州農業高新園區租借,租期50年。各家農莊用地則是從公司手里轉租,并非買斷。
“公司最初其實想做一個農業體驗基地,里面分成花卉、果園等各種特色專區,針對學校或教育機構組織的學生夏令營收費經營。”張軍營說,“后來因為資金壓力,只好將園區地塊分割成十畝八畝的小塊向外轉包,每畝地的50年租金6萬至10萬元不等,由租戶自己設計建房開發。目前整個觀光園里類似的私家農莊有30來戶。”
記者調查發現,在鄭州農業高新園區所轄的黃河灘地里,類似項目不在少數,無序的違規開發使得政府規劃的農業園區變成了“四不像”。
灘區開發監管豈能成為“燈下黑”
鄭州市惠金黃河河務局水政科副科長李效利告訴記者,由于相關項目均位于黃河灘區,按照防洪法、河道管理條例、黃河河道內建設項目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規劃建設前必須進行河道安全影響評估審查。
“為保證河道行洪需要,灘區建筑必須是拼裝式可拆卸的,建筑密度不得超過占地的5%,尤其不得修建阻水建筑。”李效利說,“目前看這幾家生態園都經過審批備案,但如果內部私自轉包開發,變更當初的規劃,將會給河道安全管理帶來隱患,原則上是不允許的。”
據了解,經過水政人員突擊排查,已經在有關項目現場發現了違規建設的阻水建筑。
和河務部門的快速反應相比,面對記者采訪,作為土地出租方的鄭州農業高新園區管委會則顯得態度曖昧。有關人員多次以領導外出為由,拒絕就相關事件表態。最終接受采訪的管委會副主任余春林介紹,位于黃河灘區的農業高新園區占地約7萬多畝,園區企業多是招商引資過來的。根據規劃主要進行高效農業開發,現代農業、觀光農業建設等,尤其側重名、特、優、新農作物品種的引進繁育。
余春林強調,灘區土地開發原則上要受到河務、土地以及園區管委會三部門的監督,既不能影響河道行洪,也不能超出規劃,“至于園區里面大量出現的‘私家農莊’,目前尚不清楚具體情況。”據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