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流持續入侵成為一種現象,但韓國零售卻受益有限。韓國貿易投資振興公社和韓國進出口銀行發布數據顯示,在華新設法人的韓國企業2006年為2294家,今年上半年銳減到368家,與數據相對應的是,除了韓餐和化妝品受認可外,大型零售在華普遍水土不服。來自北商商業研究院的分析顯示,盲目高端化影響了韓國品牌在中國的前途。 餐飲獨美 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火爆的韓國品牌集中在餐飲業態,金草帽、流氓村等這些聚集在望京西園的餐廳,人均消費在百元左右,在消費者中的口碑頗高。在北京有多家分店的火爐火、MR.PIZZA等也是排隊等位的常客。 但除了受追捧的韓國餐飲外,韓國零售企業有些落寞。樂天百貨、樂天瑪特、易買得等知名韓國大型零售在華發展不及預期。收購萬客隆入華后,韓國超市樂天瑪特曾提出“到2018年實現300店”計劃,但截至去年底該品牌只開出110家門店。2012年,樂天瑪特曾提出把八成海外投資用于中國,并提出了“徹底本土化、活用本地人”原則,但樂天瑪特的影響力依然難與家樂福、沃爾瑪等外資同行相比。韓國巨頭新世界(10.69, 0.00, 0.00%)旗下的易買得超市1997年進入中國。去年,易買得中國業務虧損530億韓元(約2.9528億元人民幣),今年一季度,公司再度虧損225億韓元。這種現實讓易買得不得不通過出售門店度日。 同樣命運的還有韓國零售巨頭樂天集團和中國銀泰集團合資的樂天銀泰百貨。位于王府井(18.54, 0.12, 0.65%)大街的樂天銀泰百貨曾是一家原汁原味的韓式商場。然而,開業當年虧損凈額達1.02億元,隨后樂天銀泰百貨不斷淡化“韓味”,即便引入了GUCCI[微博]、CARTIER等國際大牌,也依然沒能挽救命運。目前,樂天方面已經基本退出,樂天銀泰百貨則變身in88。 盲目高端 數據顯示,韓國企業在華遭遇冷場,與強調高端定位相關。韓國知名連鎖烘焙店“多樂之日”,與味多美等產品類似,但定價卻高于前者,足以比肩星巴克。 變身之前,樂天銀泰百貨曾引進過韓國市場銷售名列前茅的多個服裝品牌,品牌設計、用料和做工都代表了韓國服裝的最高水準,價格也與歐美輕奢品牌處于統一水平,但由于知名度與價格不匹配,消費者對韓國高端品牌大多不買賬,最終導致樂天銀泰百貨敗走京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