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霖徒步趕到達州,準備找姐姐沒找到便流浪。
“我把插頭弄爛了,怕媽媽打我!”11月26日,楊明(化名)在達州市救助管理站找到已離家6天的兒子,他緊緊摟著楊霖(化名),當聞到兒子身上散發出的酸臭味時,眼淚不住地外流。
在達州救助站的幫助下,12歲的楊霖與父親見了面。經核實原來楊霖家并不住在巴中平昌,而是住在達州市達川區罐子鄉八大隊,記者問其原因時,楊霖說道:“因為之前與姐姐去過一次平昌,便以為自己家住在了巴中平昌。”
而楊霖離家出走的原因則是,在上周四因他砸壞插頭,挨了頓暴打后便離家出走,徒步走了3天達到達州尋找姐姐(本報曾于11月25日報道)。警方找到他后,因擔心被母親責罵,再次跑掉。11月25日晚,通川區特巡警隊員在達州火車站附近找到了他,并將其送到救助站。
弄壞插頭 怕遭母親懲罰出走
11月25日晚上,通川區特巡警大隊在達州火車站附近巡邏時,發現一名孩子躲在墻角下,特巡警隊員張越靠近他,將他拉出來發現竟是3天前自己曾在火車站附近遇上的男孩。
隨后,該男童被民警送到達州市救助管理站。據達州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長肖興林說,當晚工作人員為楊霖買來晚餐,讓他睡在舒適的小床上。次日,工作人員確認其信息后,聯系上了楊明,并通知他次日下午趕到達州將孩子接走。
昨日,華西城市讀本記者在救助管理站內見到楊霖。楊霖正躺在椅子上看電視,小腦袋時不時地盯著救助站內的每個工作人員。
當記者問到他為什么跑出來,楊霖答道,“怕媽媽打就出來了!”上周四,他弄壞家里插頭,挨了媽媽的打后離家出走。 因害怕遭體罰,11月20日下午楊霖悄悄離開家出門找姐姐。“沿著公路走,沒吃啥,也沒喝啥。”23日,楊霖徒步走了33.1公里后抵達達州火車站,準備尋找在火車站附近工作的姐姐。趕路途中,他夜里就睡在公路邊,偶爾有人路過就給他一些吃的東西。
常劃爛衣物 父母暴揍后多次離家
昨日13時許,楊明趕到達州市救助管理站,準備將兒子接回。據楊明回憶,兒子出走當天,楊霖曾用鐮刀和石頭砸爛電線插頭,被母親發現用一根小木棍狠狠教訓了他。
夫妻倆非常氣憤,大聲朝兒子說了句“你滾,不要你了!”之后,卻發現自己的話傷害到了孩子,擔心兒子跑了,楊明就向兒子班主任請假將其留在家中。當日下午,楊霖告訴媽媽他要去田里趕鵝,媽媽應允了。
不料,直到那天傍晚時分,楊明仍不見兒子蹤影,找了兩天未果,夫婦倆就在家中等候消息。
據楊明說,楊霖曾多次離家出走。兩年前,在天津時因在自己新衣服上割了個小洞挨了母親暴打后楊霖便離家出走,后在一家超市里被找到。楊霖上學后,又多次離家。回到達州老家,楊霖用刀片割衣物的惡習愈演愈烈,不斷劃爛家中所有人的衣服,每次劃爛了衣服或打爛其他東西都會遭夫妻倆暴揍。挨打后,楊霖就悄悄離家出走,且每次楊明都是在救助站接兒子回家。 楊明說:“當他第四次出走,我們沒找到就索性在家里等待救助站通知。”心理醫生
其行為屬心理障礙 父母應改變教育方式
楊明坦言,每當楊霖劃爛東西后離家出走,楊家人會采用粗暴的教育方式教育他。無論楊家人怎么勸說孩子,放在家里的每件新衣服仍難逃被劃爛的命運。楊明為弄清兒子不斷劃爛衣物原因,曾帶兒子去精神病醫院咨詢,被告知兒子無精神問題。
針對此種情況,達州市中心醫院精神心理科醫生王仁昌解釋,楊霖行為屬心理障礙,多發生在青春期,是逆反心理、以及他無法控制對某種事物的沖動行為所致。因楊霖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撒謊等不良習慣,是品行障礙。
王仁昌說,該種心理障礙是由于他家庭環境和父母采用了簡單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造成。他建議,楊家人應加強監管這個“問題少年”,改變其教育方式,老師也應多鼓勵孩子,讓他慢慢被其他同齡孩子接納。
記者趙權軍實習生張敏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