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盛頓郵報報道,上個月,12名來自朝鮮的科技領域學者及商人在新加坡參加了為期兩周的培訓。盡管他們來自科技領域,但由于朝鮮公眾不能接觸網絡,計劃經濟也限制了商業的發展,因此諸如電商、Youtube、Instagram等對于他們來說都是陌生的。在這個培訓計劃里,他們學習著包括利潤率、網絡營銷、眾籌活動、不公平競爭優勢等一系列概念。
這一培訓項目由非盈利機構—朝鮮交流中心(Choson Exchange)組織。 朝鮮交流中心由耶魯畢業生新加坡人施國興(Geoffrey See)于2009年創立,專門致力于幫助朝鮮在商業、法律以及經濟政策方面的發展,參與該項目的學員需要去新加坡參加培訓,培訓資金則主要來自于政府撥款和私人捐助。
據金融時報報道,2009年朝鮮剛經歷一輪貨幣重估和貶值,引發了少有的民眾騷亂。“這場貨幣改革……讓他們意識到,還有許多他們不懂的事情。”施國興表示。當時他受邀組織一項匯率培訓課程,為此他請來銀行界和經濟發展機構的朋友,在平壤舉辦了一場金融研討會。
之后,朝鮮交流中心得到了其在朝鮮政府中的合作伙伴的支持,在朝鮮和新加坡開展培訓項目,規模越辦越大,課越開越多。
過去六年來,施國興和其伙伴Andray Abrahamian已經培訓了超過800名朝鮮人。而大部分學員從未離開過朝鮮,就算出過國,大多也只去過中國東北。
施國興表示:“我們的目標是支持朝鮮的創業者。有兩種方式可以達到這個目標:一個是用現代商業知識來培訓創業者,另一個是盡力塑造一個對國內企業家有力的政策環境。”
金融時報稱,為了振興長期停滯的經濟,朝鮮在突破官方的集體主義教條方面表現出越來越大的靈活性。盡管施國興的培訓項目充滿了現代的商業熱詞,如精益生產和電子商務,這些詞匯與朝鮮的官方意識形態格格不入,但朝鮮政府對國外的做法仍然表現出興趣。朝鮮駐英國大使玄鶴峰(Hyon Hak Bong)去年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曾提到,朝鮮派人前往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國調研,學習它們的成功發展經驗。
分析人士表示,朝鮮對市場的積極態度,是因為它已經無法壓制不斷增長的私營經濟,于是必須做出務實的回應。
韓國國民大學(Kookmin University)教授安德烈·蘭科夫(Andrei Lankov)表示,“唯一能改變朝鮮的方式,便是讓朝鮮人—尤其是精英—了解外部世界。”而朝鮮交流中心正是將最有前途的學員送到新加坡,讓他們接觸亞洲資本主義的前沿陣地。
但也有一些分析師認為,這樣的項目規模太小,不能給朝鮮帶來真正的改變,這也是朝鮮政府同意進行此類項目的原因。
律師和制裁專家Joshua Stanton表示:“很難想象朝鮮會允許嚴格審查的精英和情報員之外的人參加這些項目。在朝鮮的政治等級制度下,這些精英有很強的動力保持現有狀態,所以要實現有意義的參與,他們是最不具成效的目標群體。”
像朝鮮交流中心這樣的培訓項目還有很多,比如劍橋大學為朝鮮學者/學生提供培訓的長期項目。2011年到2012年,英國為兩名朝鮮學生赴劍橋大學學習提供了接近兩萬英鎊的獎學金;2012年到2013年,英國在讓朝鮮學者赴劍橋大學接受培訓的項目里花銷達2.6萬英鎊。
根據去年英國外交和聯邦事務部所公布的朝鮮項目花費明細,2011年到2014年7月,英國在與朝鮮相關的項目上共花費了72.4萬英鎊,而這些項目里有很大一部分都為培訓項目,培訓的內容也多種多樣,包括語言、政治系統、教育、法律、藝術等等。
華盛頓郵報稱,也有很多在美國發起的、不受制裁的金融和貿易相關項目,但組織者都盡量保持低調以避免美國政府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