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樓

樓主 |
發表于 2009-1-8 21:11:12
|
只看該作者
北宋汝窯特展
. Q/ D& h6 P0 e2006年12月25日至2007年3月25日,中國臺灣的國立故宮博物館舉辦了“北宋汝窯特展”。該特展同時展出了英國倫敦大學大衛德基金會、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中國大陸河南省文物考古所的借展品。' E/ x: h: I0 e6 i0 E4 w9 u
該展覽準備時間為3年,該期間臺北故宮博物院進行了排比研究,基本上確立了北宋汝窯鑒定標準。國立故宮博物館憑借藏品優勢、文獻考古優勢,與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密切合作,從傳世品考察、文獻考察以及窯址出土品考察三個方面入手,確立了汝窯鑒定標準,該標準基本可信。
$ G8 x* H8 {1 S6 [ t- y& S) s* E 汝瓷傳世品稀少,全世界現存不到70件,分別存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23件、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大衛德基金會7件,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館、美國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館和私人典藏約10余件。這次研究的傳世品樣本庫占世界汝窯傳世品總數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鑒定標準也具有統計學意義。% O1 C0 Q. [ H
臺北故宮博物院出版了“大觀--北宋汝窯特展”書籍,發表了汝窯研究的最新成果,其中有些研究成果將對藝術品市場產生深遠影響。
; c7 Z1 o6 p) W; z一、兩件原先認定為北宋汝窯的瓷器被重新認定為清代仿品, @, N) x; C( [; C( Q
原先認定為北宋汝窯的“三犧尊”,經過研究重新認定為“清仿鈞釉三犧尊”;原先認定為北宋汝窯的“奉華尊”,經過研究重新認定為“清仿汝釉奉華尊”。
+ \, z9 r+ e Z4 b4 N& L 這個結論有兩重意義:(1)僅憑眼學方法,實際上很難區分某些清仿鈞釉與清仿汝釉瓷器與北宋汝窯的差別,所以其它三分之二的傳世品有重新鑒定的必要。(2)拍賣市場上出現了不少雍正、乾隆的仿汝釉瓷器,這些瓷器與北宋汝窯的特征相差甚遠,這些所謂的雍正、乾隆仿汝釉瓷器是什么來路?雍正、乾隆時期仿制水平如此之高卻仿不出汝窯特征來?雍正、乾隆仿汝釉瓷器到底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清仿鈞釉三犧尊”和“清仿汝釉奉華尊”那種樣子,還是拍賣市場上那種樣子?這些疑問將在收藏者心中揮之不去。
4 [ |& P2 L) W/ U2 G7 c二、一件南宋官窯青瓷圓洗與北宋汝窯很難區分
# v5 ]3 b g/ D- L1 P 憑眼學方法,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一件南宋官窯青瓷圓洗與北宋汝窯很難區分。但是憑借他們發現的鑒定標準,該瓷器應該屬于南宋官窯瓷器。2 Q6 Q/ N2 G: X ~
這個結論也具有重要意義。我記得清水山人多次指出,南宋時期也生產汝窯瓷器。因為南宋時期,河南是金兵領地,起碼汝官窯已經不再生產,所以沒有人對清水山人的看法重視。從臺北故宮博物院研究結果看,南宋官窯的瓷器中,有些從眼學角度看,與北宋汝窯很難區分。你可以把它稱為仿汝釉南宋官窯,也可以把它稱為南宋汝窯,這僅僅是命名學上的問題。南宋時期,確實生產過汝窯特征的官窯瓷器。
7 A% a' T' A) p2 [6 H3 m# x三、民間傳世品和出土品有希望得到確認) A; r5 C Y7 |0 V
現在流行的說法是汝窯傳世品不到70件,這種說法始終受到質疑。汝官窯生產了20年,只有不到70件傳世品流傳下來,這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過去因為沒有相對可信的鑒定標準,北宋汝窯價值又極高,所以鑒定界對于民間傳世品和出土品基本上采用全盤否定的態度。$ r% T/ s" {) h* x5 Q5 h& L
古玩行業,流行的看法是:瓷器的胎和釉,后世是很難仿的。如果這個看法成立,那么胎和釉的微觀特征就更難仿了。所以根據占傳世品三分之一,并且結合河南出土器總結出來的微觀特征鑒定標準就具有相當大的可信性。由此標準去鑒定民間傳世品和出土品,起碼可以做到有理有據,而不是主觀否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