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號,是我國古代史上封建帝王為了紀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號,同時,它也是一個
) ~3 {5 U& v! a/ _0 L# e7 c8 f封建或割據(jù)政權的標志和象征。因此,自漢武帝時采用年號起,歷朝歷代帝王或分裂割 * I! q2 D' a3 N
據(jù)者、農(nóng)民起義首領基本上都取一個或數(shù)個年號,表示正統(tǒng),圖個吉利祥瑞。沿襲到清 + ?2 y4 V7 {, g" R! q
末,采用過的年號約八百多個,歷時2500多年。
( L. k. T: x5 U( t 漢武帝以前沒有年號,以帝王的年次紀年,史書記載時則連同帝號合稱。比如周宣 3 o: ]3 F- G* m
王元年、二年、三年,魯隱公元年、二年、三年等,一直延續(xù)到出皇帝位,下一嗣王即 8 k- n! q; E+ O/ \
位或改朝換代新帝即位,則用嗣王或新帝的年次紀年,稱元年、二年、三年等。
( F2 S4 O/ C, e4 \ 年次紀年到了漢代,特別是漢文帝、景帝時期有所變化。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前十 3 Y+ @' p4 D* n! ^
六年用年序紀年,稱元年、二年……十六年;后七年,即第十七年起,改稱后元年、后 / u) s4 i$ `. O
二年……后七年。景帝在位十六年,前七年稱元年、二年……七年;后六年稱中元年、
5 M) p" D- [3 |3 q5 x: X! f0 a中二年……中六年;最后三年,稱后元年、后二年、后三年。后三年正月景帝死,武帝 " v# m% o- h' N% K5 W" q& S
即位。這種現(xiàn)象,史稱"改元"。
: F) w" q% t$ C8 K k& ?6 F 有史以來,自"帝號紀年"或曰"王位紀年"起,帝王在位期間沒有"改元"現(xiàn)象,"改元
, K0 w9 `: x0 p"自文、景始。文帝在位一次改元,景帝在位兩次改元。
& R4 u1 R+ c1 @& `8 V 改元的原因,蓋如《漢書·文帝紀》所說:"十六年秋九月,得玉杯,刻曰‘人主延
( s5 t9 Q, _% G壽’。令天下大酺,明年改元。"
; p+ N- L5 K, ?- w) d 漢代方土方術盛行,深信 緯迷信和天譴天瑞,因此在"間者(指前十六年)數(shù)年比不 4 F2 ?: O9 V0 Q% D" B) {. {
登,又有水早疾疫之災,朕甚憂之"的情況下,漢文帝于十六年九月得到玉杯,且上刻有 % n1 x6 T3 z( ]) @
"人主延壽"詞語,認為時來運轉(zhuǎn),吉利祥瑞,便命令天下臣民大 玲T宜群飲慶賀,擬定
, J6 ?+ D8 y- d) C- M5 Q' g* _/ w明年改元。張晏注亦云:"新坦平候日再中,以為吉祥,故改元年,以求延年之祚也。"
* L7 D1 E! K+ C K- p這就是改元的原因。 & p; q7 l* _7 T' ~- C
不過,文、景二帝改元,本只改元年,沒前元、中元、后元字樣,這前、中、后是
2 H" d6 J) b* y. Y& F+ j" R$ l后人為了區(qū)分放、中、后而加的。文、景二帝初改元,只改稱元年,按年次往下紀,與
% ]( w: E7 C6 v# B% M后來的改元不同。因為后來改元是已有年號,所謂改元實質(zhì)上是改年號。 + k; }3 P- X, U' J- U c
稱年號自漢武帝始。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共有11個年號,前六個年號,每六年一
$ z# F0 \$ }$ R* _5 `) i0 U* u換;后四個年號,每四年一換;最后一個年號僅二年。他第一個年號名建元,顏師古于 ! y1 c% y/ W M2 Q4 s6 Z
《漢書·武帝紀》建元元年下注曰:"自古帝王未有年號,始起于此。"實際上,武帝親 7 _ }" X9 z" q7 j& E5 s2 N
定的年號是其在位三十一年的"元封",下詔書"以十月為元封元年"。這是漢初因秦制,
4 d5 _# j( H( }; R以十月為歲首。據(jù)史家考定,元封前五個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等都是追
: x2 Y9 D0 r C8 m+ h0 x# J加的。因此應該說,我國古代歷史上年號起于"元封"。 ! G- l6 n5 `; _3 q8 v# w
年號起于漢武帝"元封",建立年號的原因和意義何在?據(jù)《史記·十二·武帝紀》記
' g$ a/ k+ i" |! u載:"其后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數(shù)。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長星見曰元 5 t" b! G% A; T. b: z' C' i- |' i& E
光,三元以郊得一角獸曰元狩云。"即建立元年、取年號應以天瑞來命名。所謂天瑞是天 - ~* ~7 z7 x R7 ~7 U; R8 Z5 P
體自然降臨的祥瑞物,長星(慧星)現(xiàn),故命年號叫元光;郊得一角獸(白麟),因改元叫
2 M5 p) D; o8 i' `( h0 p6 }$ `* Z6 E元狩。 ! D* k* d9 H+ b; W3 m
年號的擬定,均選吉利樣瑞詞語,一般選用兩個字。如東漢章帝年號建初、元和、
+ @/ ~& q3 K3 n- R章和;晉武帝司馬炎年號泰始、咸寧、太康、太熙等等。也有四字的,如唐武則天年號 ! a! j3 R. C+ R$ b
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宋太宗趙光義年號太平興國等等。個別也用六個字的 / c% `! h! u3 I& U; i I) J) c
,如西夏 白 躁儐瞿旰?quot;天授禮法延柞",西夏惠帝趙秉常年號"天賜禮盛國慶"。年號 - Q# M1 r$ ^5 \6 V
沒有超過六個字的.因年號過長不便稱謂。 * s+ h' S9 \9 G
年號的改變也叫改元,改元有除舊布新之意。一帝多號,因某種情況需要或獲天瑞
! ?3 ?1 z s% @3 p. K; K/ B! _改元,如漢武帝見長星現(xiàn),改號元光,獲得白麟,改號元狩;獲得寶鼎,改號元鼎等。 2 z3 m1 V; H4 g& J! s
改朝換代均需改元,加唐高祖李淵滅隋改隋煬帝楊廣大業(yè)十四年為唐武德元年;明太祖
! f$ R) o, U1 i" u$ `$ P朱元璋滅元朝改元惠宗妥懽貼睦爾的至正二十八年為明洪武元年。嗣君繼位也須改元, 7 x& {/ m4 @" w* w3 f! y
如東晉明帝司馬紹繼位改元帝司馬睿永昌二年為太寧元年;南宋端宗趙昰繼位改共帝趙
2 S" f( B: s7 J4 A$ p. K! I7 D) b顯德祐二年為景炎元年。像五代后周世宗柴榮及恭帝柴宗訓繼位均沿用太祖郭威年號顯 1 v# c7 S4 Y7 {! M( o; L
德的極少。 $ v8 O1 g5 r3 p/ F9 S4 L% r+ B; A
因此,可以說年號是歷代一個正統(tǒng)王位、皇枚的標志,有了年號就有了正統(tǒng)王位、
- x R( j9 d: M4 J8 x( Q正統(tǒng)皇權,否則就失之。比如歷代番國奉行某皇帝的正朔就是一個明證。所謂"奉正朔"
b: W: T: |0 b/ g: o S1 U,就是奉行某皇帝的年號紀年。如三國的以誰為正統(tǒng),陳壽《三國志》以三國并列,各 3 u% G A/ i% c
用各的年號紀年紀事,而習鑿齒《漢晉春秋》則認為蜀為漢朝偏安,以蜀為正統(tǒng)。東晉 1 {& F8 n, b2 }) V9 ]
十六國前涼張軌,因?qū)x稱臣,奉行晉的年號紀年,西域出土竹簡上書有"建興十八年"
8 E# H6 g( m& U' Z5 n字樣。"建興"為西晉愍帝司馬業(yè)的年號,"建興"只有五年,蓋道途阻隔,前涼不知晉已 ( s! g; R6 f1 n/ `& Q
南遷,此時已是東晉成帝咸和五年(公元330年),說明奉正朔、用年號紀年的嚴肅性,奉
5 M8 K( t4 I& M A& f( I! N行到底,不敢越雷池一步,反之就是叛逆。 ! N5 E1 E( _- b. ~" ?* A* X
年號,從它本身來說原是小事,僅為紀年方便的名號,然而就它產(chǎn)生的背景、條件
9 r% L l# ~: T& l,在歷史上的作用等而言,可就復雜了。研究歷史、整理古籍等不得不注意,同時也是 / s, e, y* X" I4 b
一般人應具備的常識。
U- S) o) k2 Y' U 年號紀年,原是我國古代史上特有的產(chǎn)物,在記載史事時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但仍
& G8 P+ f& `$ Y* O i3 n然斷斷續(xù)續(xù)不十分方便。建國后,我國正式采用公元紀年,歷史上的年號紀年也可用公
: s, i/ k7 X2 u元對照,時間前后概念清楚。 # t- I, g. c1 N. C8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