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视频免费国产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a毛片-在线视频精品一区-在线视频精品视频-久久精品视频免费-久久精品视频久久

盛世收藏網

 找回密碼
 注冊賬號

查看: 1887|回復: 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簡史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04-12-7 12:40: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遠古時代
/ S, i6 A6 n8 K8 z2 V% O(約距今300萬年─公元前21世紀)
) e; F4 ^9 l3 x: L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人民對天、地的出現及人類的產生,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在中國,有 % \- }1 D5 J- ^$ K" N: `- y
關盤古開天辟地和女媧造人一類的傳說流傳久遠。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特別是近代考 1 `( s: i. ]6 d) c: Z
古學、古人類學和地質學的發展,揭示了地球形成的奧秘,也揭示了人是生物進化的產
/ U3 C+ T1 B: i8 B7 \8 b物。目前,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在非洲發現的人類化石,距今已有300余萬年,因而非
. X- s9 a: l' A  E洲被認為是人類的起源地。在中國,重慶市巫山縣發現的「巫山人」化石,距今也有20 & \3 n+ }7 t4 d$ g/ ^5 L
0萬年。此外,還發現了許多古人類化石,如年代稍晚的「元謀人」、「藍田人」、「北 3 f" M( k2 s( D6 v5 r3 T
京人」和「山頂洞人」等等,數量很多、分布地域也很廣。因此,中國的考古學家提出
7 `  t, H5 |' r! L5 M* _* M( t) [:東亞地區也是人類起源地。 / X0 j: X% U  z3 L5 |
人類的出現是生物進化的結果,它是古猿演變而來的。最近幾十年間的考古發現和古人
- g, t( J6 e. _; c1 s/ N類學研究的成果證明,古猿與早期人類的關系十分密切,使「從猿到人」的學說,獲得 8 _9 P' Q5 O1 x+ I1 @; ^" N9 G3 ?
越來越多的證據。
$ H; n, M7 O- Z; y人類的出現與勞動有關。人類最初制作和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脊艑W家為與后來出
% ?9 Z% _+ r2 J現的磨制石器相區別,將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時代稱為舊石器時代,后者(即制作和使
, T6 T4 `1 h! s* s( O( U用磨制石器的時代)稱為新石器時代。為了研究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的發展與進步,考古 ) a+ D$ O3 P6 F* P) U4 A
學家還將它們分為早中晚三期。舊石器時代所分的早中晚三期,與古人類學家依據古人
* W& G+ L2 E, J) g3 u類的體質特徵所分的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這三個階 : P+ \8 A4 L3 B+ k6 {( f
段大體是一致的。在舊石器時代的早期,打制石器以粗厚笨重、器類簡單、一器多用為
  ]" S. i! V" `5 O- }! p0 y其特點;到了舊石器時代的晚期,石器趨于小型化和多樣化,器類增多,還發明了弓箭 $ `$ D& |" v& ]; D4 F" ^# j
、投矛器等復合工具和鉆孔技術,出現了少量磨制石器。在舊石器時代,人們以采集果
& @1 A8 {: r( F( j' }( K實和漁獵為生。他們不會建造房舍,多在山洞中棲身,過著群居的生活。在舊石器時代 0 \6 g0 I1 K$ n, H
早期,人們已學會用火。先是采野火,后發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如打擊火石取火、鉆
8 B$ o& h- H8 N, k2 T$ m* d  z1 n# a木取火等等。火的使用對人類的進化有很大的意義。它可用于照明、驅除野獸、驅趕寒
. [  G1 P- s& @; X$ U; o冷,還改變了人們生食的習慣。由于熟食能縮短消化過程,使更多的養料被人體吸收, ( w- F' @. j5 C8 P& C& h
并使血液中的化學成分有所改變,促使人的體力增加、腦髓發達。如30萬年前的北京人
4 W5 l, L1 S( [( `, ?* B: e7 f的平均腦容量為1059毫升,一萬年前的山頂洞人的腦容量為1200─1500毫升,已達到現
: o4 z  F: e6 s' M/ y代人的腦容量變化范圍,身高也與現代華北人的身高接近。迄今在中國發現的舊石器時 ) y, x" Y! Z7 V2 Z; ?* B2 t4 G
代遺址,遍布全國二十幾個省、市、自治區,說明古今人類在這塊大地上的活動范圍, + D7 t+ S3 Q  l; F9 a
已相當寬廣。
8 |8 a! A: X$ E距今一萬年前,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進入全新世以后,地球的氣溫逐漸變暖,人類漸
8 n# b$ @* D, l2 r5 S# l; B6 M漸走出山區,移向平原地區活動。為了適應新的環境,人們選擇了鄰近水源的地點聚族 # j0 T8 K% E0 M
而居,建造房屋,發明了陶器,出現了原始農業,開始了定居生活。磨制和鉆孔技術的
4 \) D8 b8 F3 K# ~, Z' L普及,使各種石質工具的制作趨于規范、定型,更適合各種不同的用途??脊艑W家經過 % B  @1 P# \9 @2 {2 ]4 _
長期探索、研究,發現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分布,與當代中國的人口布局十分相似 1 S1 p, l" `; [2 l$ ]; [; ?0 o
,相對集中于河網密布的東半部。人們的食物結構也是南方種植水稻、北方種植粟稷。 5 }1 k" h. X1 i3 Z) U0 j6 B9 n7 R& V3 F
在距今9000年前,就已經出現栽培稻,說明水稻的發源地在中國而不是印度。8000年前
6 _& Y' f7 G! m7 f1 X3 E9 g的先民已經雕琢出玉器,發明了紡織技術,在音樂方面出現了七聲音階,可以吹奏旋律
9 W1 m1 S, O1 h" v  x2 M# |) m,還出現了刻劃符號。7000年前的遺址中出土的獨木舟和木槳,說明已經有了水上交通
1 N. q& t" g7 ~- y/ e* X/ \% P工具,牛已被馴養。6000年前仰韶文化的居民創造了絢麗多姿的彩陶文化,還出現了用
# L5 b: H! z3 V夯筑技術建造的小城堡。5000年前已養殖桑蠶,并用蠶絲織出了絲織品,還掌握了人工
: P- B; X5 ?- q' v) o8 T冶銅的技術,鑄造出青銅刀一類小工具。4000年前出現了文字,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
) X5 W7 L! ?, d/ n各有一批古代城市在地平面上崛起。古文獻中記載的神農氏種植五谷,黃帝的妻子嫘祖
2 A# G, T# }2 P! s發明蠶絲,他的大臣發明文字、舟車以及黃帝戰蚩尤等,因這些發現而說明這些傳說并 + \0 W* U( s) C
非虛妄,它們包含了不少歷史的影子。這些發現還說明,中華文明確實是源遠流長。
% w& J* p- h; i+ y0 c' }9 N古代居民聚族而居,所以在今天發掘的遺址中可以看到居住時形成的聚落,在墓地中看
6 o& d5 P' m3 |4 D到排列有序的墓群。人們在漫長的歲月中繁衍生息,人口不斷增長。當增至一定數量時 $ O& P( g5 t7 q
,就像細胞分裂那樣又分離出新的氏族。它們之間以血緣為紐帶,形成規模較大的部落 5 L' v4 u; ~% ^9 k4 T" D) J2 {$ h
。在原始社會后期,中華大地上有許多氏族、部落和部族。古史學家將它們分為華夏集
# _' Q. h) ~7 y) Z% T6 F團、東夷集團和苗蠻集團。其中華夏集團以黃帝族和炎帝族為主體。它們最初居住在今
! h+ p: C. I+ i9 L# \7 w& c天的陜西,后來分別向東發展,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它們與西進的東夷集團、北上的 ( D8 B  q7 {# F% Z5 [+ H# o
苗蠻集團發生過多次戰爭。傳說在涿鹿之戰中,黃帝和炎帝打敗了以蚩尤為首領的東夷
; U) P( I" P+ H/ a5 t0 }集團,使華夏集團的勢力擴大到今天的山東境內。為了爭奪聯盟的首領,黃帝和炎帝在
. I* L9 O# H$ f! @# W, ?3 O4 X' u! a3 O阪泉大戰,炎帝戰敗。地處北域的黃帝乘勢南下,使炎黃二族的勢力達到長江和漢水流
+ T! |" }( y$ C5 q  o域,華夏集團的勢力得到空前的擴展。以后的虞、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后裔,在幾千
2 \  H5 d; o0 f年的歷史進程中,確立了華夏的特定地位,黃帝也成了華夏的共同祖先。
: K/ Y' S# S, B在遠古時代,由于生產力低下,人們只有靠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人們各盡所能、共同
, t" N9 s" R' Y+ n勞動、平均分配食物。為了生存與發展,他們必須選舉公正、賢能的人當首領,以帶領 ) k' S3 M: ^) T9 ~, P) I; k
大家進行生產、抵御外來的侵擾。因此,古史傳說中出現了堯舉薦舜、舜舉薦禹,禹先
4 D$ n$ Q2 h* ?1 y1 R舉薦皋陶、皋陶死后又舉薦益當部落首領的故事,歷史上稱這種作法為「禪讓」。這是 # I8 Y( n* O, S) A1 }* c
一個人人平等、財富公有,因而沒有爭奪欺詐、也沒有盜賊劫掠的時代。古代史學家們 0 }+ y1 D8 a* M# t/ V
稱這個時期的社會為大同社會。
$ P: U; m  @; Z. x4 U1 r, v4 N古代居民為了求得生存與發展,在惡劣的環境中與各種自然災害頑強地進行斗爭。其中
8 M* W( E/ S* P: k2 ?0 D大禹治水的故事流傳久遠:面對滔滔洪水,野獸肆虐,堯為了把民眾從水患中解救出來
) A! z. w! v7 C* K,命鯀去治水。鯀用堵塞的辦法治理,雖經九年努力,仍以失敗告終。于是,舜命禹治
( |0 w; l5 \% z水,禹總結了鯀治水的經驗教訓,改用疏導的辦法。他一心一意地率領民眾興修水利、
: u# P# E5 Q" ^2 a1 u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八年(一說十三年)時間,終于征服了水患。這 2 E2 H6 i2 S$ L
個傳說反映了古代先民在自然災害面前不屈不撓、積極抗爭的無畏精神。 ; f$ |# w* ?7 M- i
隨著生產力提高,一個人的勞動所生產的價值超過他本人的消費而有了剩余時,俘獲的
$ T% l+ k2 {! u3 \9 t戰俘不再被殺死了。他們淪為奴隸而被強制進行勞動生產,他們創造的財富被主人全部
& \3 @$ \& W8 M! e7 z! `0 H4 q/ x占有。這樣,私有制出現了。考古學家在龍山文化中發現了有的墓葬有棺有槨,有許多
% }) i0 b3 N$ c8 Z陶器、玉石器、ㄨㄚ器和象徵財富的豬下顎骨等隨葬物品;有的墓葬只有一個不大的墓   H2 [/ p* q' w  P
穴和幾件陶器;還有一些死者身首異處,既無墓穴、也無隨葬物品,甚至被丟棄在廢棄
: S( b: e1 V' t  k的窖穴或溝壕之中。這說明,這些死者身分、地位和占有財富的情況是不一樣的。一些 4 q9 M/ @$ Q! m9 ^3 Y/ \8 c
首領利用他們的特權首先富裕起來。貧富分化的不斷發展,氏族與部落內的掌權者首先
- F+ q# k1 p) d成了剝削階級。原始社會內部產生了不同的階級,表明原始社會到了末期。在這種情況
* ^1 R4 C- O9 A4 x2 M' f下,族與族之間以掠奪奴隸和財富為目的的戰爭頻繁出現了;為防御敵對一方的掠奪和
* \- r$ V% z3 Y  M侵擾,它們各自筑起了一座座高聳的城池;為適應戰事的需要,兵器的生產受到普遍重 6 Y. W) i8 m# J% p4 {
視:為維護特權者的利益,他們擯棄過去的習慣法,制訂了新的制度法規;「禪讓」制 9 x# h* h* R7 O9 M. t
度也不可能繼續實行,必然為新的制度所代替。因此,到夏禹死后,禹之子啟殺益而奪 8 `: p5 W( b- D( b8 E6 _0 a1 I
取首領的位置,開創了父傳子、家天下的新時代,稱為小康社會。從此,中國歷史上出 # [2 H; [+ `& [4 W' q
現了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代。 3 O; _& X0 z* b4 z8 z
(本文作者: + ?  n1 m- f% M- @3 S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瑋璋教授
* F% n5 Z. u# s5 r  G; D6 b本時期條文主要撰稿人:
+ R. z0 M' K3 Q5 H, T, p2 N張良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教授
8 V' d4 c' {! I/ i/ J曹淑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教授
, K  y- ~( {" x殷瑋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教授
. V) E, [0 x5 v: b唐曉峰: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教授
" k$ Z* y0 I9 K' W謝 方:原中華書局古代編輯室主任、教授
' a, J: k. i+ l史 式:重慶師范學院教授) & F' _8 |8 D( W* p! Z" u/ H1 |& V8 q. i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樓主| 發表于 2004-12-7 12:40:57 | 只看該作者
夏朝 / u6 _0 P# ^' Z3 u" d  ]/ ]
(約公元前21世紀─約公元前17世紀)
  ^% l& d. O( G6 [, B, i4 k由夏啟開創的父死子繼的世襲制王朝,歷史上稱為夏代。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時 3 e- C  L1 x" R* ^- o, W
代。不過,從司馬遷開始,史學家們大多將夏代的開始從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桀) . ~7 v$ [) R. r3 ]8 a) T  L% x: q
,共十四世、十七王,前后經過了四百余年。 7 `9 K- C" q, P! d
夏代的建立,標志著漫長的原始社會被私有制社會所替代,這是一個歷史的進步。但是
" }6 d* X% }0 v1 |, ^" \9 [,一種新制度的建立,必然會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夏啟即位后,在鈞臺大宴各地首領 5 A2 k- F- u0 W0 t
,以期對他的地位予以確認。有扈氏對啟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拒不出席鈞臺 4 D8 H; P2 g# U5 Y1 I' l
之享。夏啟發兵對有扈氏進行征伐,大戰于甘,有扈氏戰敗被滅。這次戰爭的勝利,使 7 }6 e5 z2 k5 z+ F# t
新生的政權得到初步鞏固。
, {: N) T; N4 E5 V; L" h一種新制度的建立有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一個新政權的產生,也面臨缺乏統治經驗的 2 w6 L6 i% x4 ~) e7 W6 q" C3 h
問題。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政權,即使是在起進步作用的上升階段,也改變不了統治 5 i% [" z" u+ F% Y: s) H. i
者剝削、掠奪和貪圖享樂的本性,統治集團內部圍繞權和利的爭奪成為不可避免。因此
8 x* Q2 S$ b4 D* _* q# g$ ~,夏啟死后,出現了五子爭權斗爭。太康即位后,政事不修,沉湎于酒色之中,有窮氏 & x" c6 K9 w# r- m) K( `
的首領羿乘機奪取了政權。直至后羿被他的大臣寒浞所殺,相之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
4 K; G1 j1 |+ D8 ^0 P到有虞氏的幫助,組織夏的舊部,積蓄力量,乘寒浞內部混亂之時,出兵打敗了寒浞父 # P7 j5 x4 h. [' g& c0 v. v8 C
子的力量,奪回了政權,才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這就是夏代歷史上出現的「太康失國
- z! R5 u9 L- j* {' d: F% ~」、「后羿代夏」和「少康中興」的事件。
0 g, Q$ L) z3 i1 U夏代末年,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夏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驕
* `, S; M7 f  z0 ^奢淫逸,筑傾宮、飾瑤臺,揮霍無度。他日夜與妹喜飲酒作樂,置百姓的困苦于不顧, % E. u4 a$ X/ m" P1 p; C- E
百姓指著太陽咒罵夏桀。大臣忠諫,他囚而殺之。四方諸侯也紛紛背叛,夏桀陷入內外
" q8 M$ s2 N2 u: [  ~- C1 u! _2 d% \交困的孤立境地。商湯看到伐桀的時機已經成熟,乃以「天命」為號召,說「有夏多罪
/ W; q8 J4 C, B+ r,天命殛之」,要求大家奮力進攻,以執行上天的意志。鳴條之戰,商湯的軍隊戰勝夏
, ?* D0 L: u! g+ l, p! C0 O" [% f桀的軍隊,桀出逃后死于南巢,夏王朝從此滅亡。一個強大的國家經歷了四百余年歷史 % m. U" {5 S& _7 B! I# D
,卻被一個小國所滅,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震驚與思考,所以后來出現了「殷鑒不遠,在
9 S& K* W0 T% `: w夏后之世」的告誡。 7 I" R* d! \7 P) e6 o3 Y
由于流傳至今有關夏代的史料十分匱乏,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許多人懷疑 ) Q* c# c* s0 X4 I
。但是《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世系與該書《殷本紀》中記的商代世系一樣明確
9 G5 G0 E) y! z$ p) h3 b1 A,商代世系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得到證實,因此《史記·夏本紀》中所記的夏
6 |0 G/ M, U, h8 B( v8 j代世系被多數學者認為是可信的。這樣,在考古學家對安陽殷墟、鄭州商城等商代的物
( h( Z# p' p( S8 a) m2 C質文化遺存有了進一步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課題,希望用考古手段
0 g/ s) q! X4 G, i8 Q5 y去找到夏代的物質文化遺存,進而恢復夏代歷史。 0 o; p* X! _( ~+ g- A
古史學家依據文獻資料,提出有兩個地區可能是夏人的活動地區:一個是河南西部嵩山
1 B9 Y5 k4 t& b' P0 p附近的登封、禹縣和洛陽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區。因為傳說中夏代的都邑
4 o0 q6 V( }# s0 \和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大多同這兩個地區有關。1959年開始「夏墟」調查,拉開了夏 ( F5 l# c. F7 G: a& @8 c
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年來在豫西、晉南開展了一系列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使夏文化
2 U' Z: I3 B$ L7 V探索的目標逐漸縮小。目前,多數學者認為:以偃師二里頭遺址命名的「二里頭文化」 8 L" O2 K' P) u
(包括二里頭類型和東下馮類型)和豫西地區的「龍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對象
: r2 H* i& {2 ^! Q. l7 V& a" j,并對夏文化問題發表了各種看法。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證據,目前學術界對哪種遺存
5 K- [: r/ |% `5 F- t2 S$ @  \' A是夏代文化還沒有形成共識。但是無論是豫西地區的「龍山文化」還是「二里頭文化」
* C5 U* D, x# h: a( m,均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資料,它為最終解決這個問題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 R, _1 `2 r& I8 Q4 z6 Z4 M4 G" z(本文作者: ' O5 u2 G# a; p, G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瑋璋教授
9 K4 l3 M8 [+ Z本時期條文主要撰稿人: 9 p( O, @! W, N' x' E, J9 ^5 ^
曹淑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教授 ! _9 h" M+ p9 N9 v0 O
殷瑋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教授
* _% W* N" X; P" p2 Y  V% t史 式:重慶師范學院教授) - X6 v* |2 G. B, j1 H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板凳
 樓主| 發表于 2004-12-7 12:41:16 | 只看該作者
商朝
, i4 D( D! e5 {8 T(約公元前17世紀─約公元前11世紀) * q, }# T+ H# V5 F
商代是繼夏代之后,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世襲制王朝時代。自太乙(湯)至帝辛(紂), / s! J6 E) g4 \; B7 _
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經歷了將近六百年。
$ e7 e1 U* X- T7 t' |, J9 U# T商湯立國后,汲取夏代滅亡的深刻教訓,廢除了夏桀時殘酷壓迫人民的暴政,采用了「
. ]/ L. E& B' F寬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國內部的矛盾比較緩和,政治局面趨于穩定,國力也日益強
  L3 H- ]' r( i$ Q6 A# c盛起來。他對四周的許多國家進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勝利。所以《孟子·滕文公下
' x  t. l) L7 \( v》記有:湯「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对姡添灒笪洹芬灿小肝粲谐蓽员素登?6 W, R% _1 G4 t$ M
,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的記載,反映了商王朝在湯的統治下,已經成為強盛的國
: e' d7 C  g6 ?( H5 d家。
1 p  ]4 t% R& V/ i商湯統治時期出現大好局面,得益于伊尹和仲虺這兩個賢臣的輔佐。據記載,他們二人 7 D, x4 A3 I. ~+ n& I
在政治上頗有主張。他們被湯任為右相和左相以后,在處理政務、穩定政局、發展生產
  s) y( G! L0 `等方面,作出了不小的貢獻。仲虺死后,伊尹在政壇上的作用尤其突出,成了商湯至太
6 H, k& o+ k3 f1 |/ F甲時期重要的輔佐,政壇的一位元老。
* ?0 H' c* `; c6 t4 Z+ ]商湯死后,因其子太丁早死,由太丁之弟外丙繼位;外丙死后,其弟中壬繼位;中壬死 " Y5 O" J+ w2 a
后,又以太丁之子太甲繼位,太甲乃商湯之長孫。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帝太甲 & Y* s  R- M2 r; R) S
即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宮。」太甲居桐宮三年, 5 k3 F  y, Q& I% j: e
悔過自責,伊尹迎回太甲而授之政。以后,太甲修德遵法,諸侯歸服,百姓的生活比較 / H$ y% f# T* ~. v6 J3 i
安寧。這個故事,反映了伊尹為貫徹商湯的治國方略、使商王朝長治久安作出了不懈努 $ L# G% \# o* i, q0 t9 k1 |
力。這個故事流傳久遠,伊尹也獲得了「大仁」「大義」的美名。 - U! L7 C. }7 ?" c! W
不過,統治階級貪婪本性,決定了王室內部為權力和利益斗爭的局面不可避免?!妒酚?
+ K* e' \! {# B·殷本紀》中記載;「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 8 _8 }* Y5 X# H3 I+ ]5 c! z
于是諸侯莫朝」。從仲丁算起,經九世正好到盤庚時期,說明這一期間商王室內部為爭 ) U2 S6 e7 x+ }! i3 t3 r. ]9 W
奪王位,內亂不止,致使外患不斷。這期間,商王朝曾多次遷都。 # ?' h+ a' j% S$ f0 J% j- j
據文獻記載,商代曾五次遷都?!吨駮o年》記載,商王仲丁「自亳遷于囂」、河甲「
3 G6 z" f& \7 p% ]$ {7 L自囂遷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遷于奄」、盤庚「自奄遷于北蒙,曰殷」。
; s' Z4 p7 `2 f/ ^! |8 ^& \& n不過考古學家至今只發現了偃師二里頭、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和安陽殷墟四個都邑遺址   w* N0 r8 }* E- h
。這四個遺址的面積都很大,均在三、四百萬平方米以上??脊艑W家已在這四個遺址中 0 e5 c! D- k, y" J2 u* Y
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遺存,如二里頭遺址中部發現的一號宮殿,
, i( z0 V% S: X3 S) W面積達一萬平方米。在偃師和鄭州發現了規模很大的城垣。安陽殷墟還發現了規模宏大 : i, I8 r  w" @
的王陵區祭祀場。從這些發現與文獻記載可以知道,商代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國家機
' ~8 O# D0 O) B5 h* N構,有各種職官、常備的武裝(「左中右」三師),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規等等。但上
! @" h6 t: F. ^* J  k述這幾個都城,它們與文獻中記載的名字是甚么關系,學術界還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陽 3 a( e5 V5 R* l' J
殷墟是盤庚以后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較一致。
2 L% `" `# r4 i" a5 W對商代歷史上多次遷都的原因,史學家們有不同的看法。但從《尚書·盤庚篇》中看到 2 `- y* j5 D6 g, \4 J
,遷都與內部的政治斗爭有一定關系。如盤庚雖然聲稱「視民利用遷」(即為人民的利 3 t+ r1 e! S' N0 W) h: B/ ]
益而決定遷都),但對那些不聽命令的人,他發出了「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 5 z3 D: [9 J% S$ r6 m1 u, }
種于茲新邑」(我要將他們斬盡殺絕,不讓孽種留在新邑)的威脅,反映了內部爭斗的 2 ~/ n; d, }! ?. b" y
激烈。盤庚遷殷以后,王室內部的矛盾得到緩解,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盤庚被稱為 8 q6 n+ h6 {! \' W9 W( ^
「中興」之主,并為武丁盛世的到來,打下了基礎。 6 O$ c0 Q7 ^& |, m' A
武丁是盤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盤庚之侄。他年幼時,小乙曾讓他到民間生活了一段時間
7 ]  F( B" S, P3 D3 s1 j,深知民眾生活的艱難困苦。他即位以后,兢兢業業、不敢荒寧,勵精圖治,決意振興
4 s8 g% D! E! w9 y; ^  n3 D大業。他四出征伐,對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國進行征討,戰爭的規模不 : l: P4 g7 Q* Z, G- I- v8 p) b: x
小,往往動用數千兵力,最大的一次發兵一萬三千人。在這些征戰中,商王征服了許多
( M2 A+ s, D1 q: l* e1 B8 a小國,擴大了領土,也捉獲了大量俘虜。武丁時期的文化遺存相當豐富,宮殿、墓葬、 / M/ H2 L: o% Y. L. Q: n2 X
作坊等遺存都有發現。代表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青銅業,有了突破性進展,如銅
  B- I* T/ X0 O& Y5 R、鉛、錫三元合金出現了;分鑄技術已被廣泛運用;青銅器生產數量大增,還出現了司 & ^. V) n. L: T. `7 b/ S
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聯這樣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銅業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國
+ s0 O" N/ g& ]% M" A; f: P% o" ?+ A青銅時代進入繁榮時期。此外,在紡織、醫學、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
3 y& ^; p: }# u4 p。武丁開創的盛世局面,為商代晚期社會生產的發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
2 v* c/ e% d! j8 M) {" O的基礎。 3 w% T  G' [. S( K1 c# E: Z2 e
1899年因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的商代甲骨文,把湮埋了三千余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現在
$ A  C' @) ]( f( e世人的面前并讓人們識讀。甲骨文的發現,使商代的存在無可爭議,并使商代歷史成為
) M4 N# i0 z% z信史。安陽殷墟出土的十五萬片甲骨卜辭,記錄了商代社會中發生的許多事情。經過幾 5 X! s4 @+ a" s/ b7 J
代人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它所包藏的豐富內容,為研究商代歷史開拓了重要的途徑。 3 R1 ^3 y/ C! i* V: L

& s( Z; I6 L6 [% v: x3 t祭天祀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史前時期的考古中曾一再發現這類遺存。隨著農業
( ]9 C+ F* P. l1 t) n. ]: Q, F的出現,人們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好年景而產生對天崇拜。它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種。祖先 - S' q' S. v  b; A1 O/ T
崇拜又叫靈魂崇拜。它源自對先人懷念,把夢中的情景理解為先人的靈魂作祟而產生。 2 A0 [( f# N) S" f
人們祭祀祖先,為的是求得先人的保佑。夏代開始的家天下局面,使原始宗教的內容發
! |. ~' _: `' v  B0 Q( [* `5 y" m. |生很大變化。由于帝王是世上最高的統治者,為了維護他的統治,就把祖先崇拜與自然
8 }5 s7 L4 u" C崇拜結合起來,創造了天或上帝這樣的至上神。從文獻中可以知道商代有「天」這個神
1 O5 T; W' X6 A4 },甲骨文中則有「帝」或「上帝」。所以商湯伐夏桀時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2 _7 h! F( x, c+ H2 E) d) l「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號,鼓動軍土和同盟者去執行
# `# A) @0 z* b8 s上帝的意志,奮勇討伐。但天上的上帝與地上的下帝(商王)是相對的。為了執行上帝的
: j- z" ~8 \4 y" Y) ^意志,下帝通過巫與上帝溝通。商王在祭祀祖先時,用五種祀典,對上甲以后的祖先輪
6 o/ t+ }$ H  W7 r+ w番地、周而復始地進行。安陽殷墟王陵區的祭祀場中發現了上千個祭祀坑,武丁時一次   k5 E& ~* D- m# R9 s+ G
使用人牲達數百人。這種情況反映了商王對祖先崇拜的重視,因為上帝既是至上神,又 . W  Q8 r, ~/ R& F$ T
是宗祖神。 . P1 G$ H, L- ]+ L
武丁死后,他開創的太平盛世,沒能長久延續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諸王,特別是帝乙 # y& E" {& x" i% j6 q
帝辛時期,國內矛盾十分尖銳,四方諸侯也起來反叛。面對這種情況,商王帝辛(紂)
) B3 ]7 h: \! p" Y不思改變,不聽忠諫,一味追求驕奢淫逸的生活,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矛盾。同時,他窮 & e6 @1 z8 C+ J' R. f
兵黷武,調集大軍征伐東夷,加重了民眾的負擔,也使國內兵力空虛。周武王的大軍打
9 o9 m/ C" \: Q# t3 y到商郊牧野,商紂王才組織力量,倉促應戰。結果,商王的軍隊毫無斗志,「前徒倒戈
7 ]1 ~, T5 o. R) Z」,為武王的軍隊開道。帝辛看到大勢已去,逃到鹿臺,拿出珠玉寶貨自焚而死。商王 3 f6 ^: F7 [) |
朝就此滅亡。 7 {- Y0 _: A+ d- E* i+ h( `+ {
(本文作者: : C) m) u3 p$ E9 B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瑋璋教授 : Q8 e" p/ i3 S: s2 f
本時期條文主要撰稿人: , W% K; E7 M3 B* i) ?# _
曹淑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教授
, T- C* N; [: A& v; k殷瑋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教授)
4 r: v* V" d! N1 E2 t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地板
 樓主| 發表于 2004-12-7 12:41:36 | 只看該作者
西周   w) d& `/ N, s( U, K/ W! t
(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 . @, e5 T* I) K) @- `
周族有著悠久的歷史,長期在陜甘一帶活動,后以岐山之南的周原為主要的根據地。至 6 \' T- H+ H. {+ g7 ^' j
公元前11世紀初,周族的力量日益強大。它一面征伐附近小國,擴充實力;一面把它的
; Y" L8 }3 f( c+ w+ x" T( v. j/ n% |都邑從周原遷到今天長安縣灃水西岸,建成豐京。它不斷向東進逼的勢態,加劇了與商 7 y7 h4 A. j# I2 n# E  b
朝的矛盾。商王帝辛一度將西伯昌(文王)囚于里。周臣用美女、珍寶進獻商王,帝辛才
: t1 r* M3 d  @" u" Z放了西伯昌。西伯昌回到國內后,進一步加緊了伐商的準備。此時,商王朝政治腐敗,
( M8 @. B! }2 R5 ^內外矛盾空前尖銳。文王認為伐商條件已成熟,臨終前囑太子發(武王)積極準備伐商 1 Q- e( `2 }( F7 S: B
。武王即位以后,出兵車300乘、士卒4.5萬人、虎賁(沖鋒兵)3000人,浩浩蕩蕩地向
, \$ |7 }' @) }1 M* R+ [8 y東進發。庸、蜀、羌、鬃、微、盧、彭、濮等許多小國也率兵會合。周武王在牧野誓師
) P: K) g8 e$ A- E* T4 H" F0 I,歷數商紂之罪。商紂王發兵17萬與周軍對陣,但軍士們無心戰斗,前徒倒戈,引導周 ( i9 U0 V9 P. x* u3 S& F. K7 [, E
軍攻紂。商紂王倉惶逃遁,在鹿臺自焚而死,商朝遂亡。從此,中國歷史進入了周王朝
6 e1 r# V; v2 A- @) H8 V時代。
7 q3 z* @- Q6 k( |1 R# x$ _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來的統治地區,又征服了四周的許多小國。但如何 # ~1 G6 v6 U6 ]7 _# K) f' E
牢固控制東方的大片領土,成了武王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于是,他采用「分封親戚、 4 W% i, Y/ H! ~5 c) c
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一個個諸侯國
0 `0 b+ g8 s( F" D成為對一方土地進行統治的據點,它們對周王室也起到拱衛的作用。武王把商紂之子武
8 D; c: m+ u1 b% {4 O庚(祿父)封于商都,借以控制商人;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為侯,監督武庚;又將
" h. f8 n: Q, S% [9 ^, s周公封于魯、姜尚封于齊、召公封于燕。周武王死后,其子繼位。因成王年幼,由周公
) j/ ^7 @9 r6 e攝政。管叔、蔡叔對周公不滿,散布流言,說周公意在謀取王位。不久,武庚與管、蔡
6 A: H5 p. g" g& D$ N  [" Y串通一起,并聯合東方的徐、奄、薄姑等國發動叛亂。周公調大軍東征,用了三年時間
! G" Z7 G4 \2 |: _( v,終于平定了武庚與管、蔡之亂,殺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東征取得全面勝利, , W! Y2 s9 D# I/ M( y9 L6 S* A
使周王朝的統治得到鞏固。 - K2 S2 s3 j( p! ?: S9 h! g6 [) }4 u
武王滅商之后,回到鎬京,深感鎬京與新征服地區相距太遠。他意在夏人活動中心的伊
$ E8 v/ `1 d: h& p7 d/ @& I洛河地區建立新的都邑。他的這一想法尚未實現,突然病逝。從寶雞出土的何尊銘文中 : b2 I: Q5 ?9 A" `
看到,成王即位后,繼承了武王之遺志,決定在洛陽附近建一新邑,「宅茲中國」。從
: @% |- @+ y! |' ?; o1 _& c這里對新征服地區進行統治,可大大縮短距離。為此,成王曾派召公去洛陽附近「相宅
2 Y% \- h3 G! h7 E8 b」。不久,洛邑(成周)與武王所建的鎬京(宗周)一起,成為西周時期政治、軍事、文化 1 V: l2 B/ F0 Z( \9 W
的中心。為徹底鏟除殷遺民的復國夢想,成王時還將殷頑民遷至成周。 * ]2 _6 a2 P& \
由于周公旦在宗周攝政,魯侯之爵由他的長子伯禽就封。魯的地望在今天的山東曲阜,
5 n/ Q, u  Y: Y: e已發現魯城遺址;姜尚所封的齊國,在今山東臨淄;召公所封的燕國在今北京房山,也
0 {& ?. B0 K7 U% B; T已發現城址和燕侯墓地;武庚叛亂被平息后,該地封給武王之弟康叔,為衛侯,已在河
3 r  t8 B) g, ~南浚縣發現衛國遺址;紂的庶兄微子啟未參預武庚叛亂,他作為商族的后裔被封為宋侯 : f/ {! I: Y  K* u% b
,其地在今河南商丘;在衛國的西邊,還有個晉國,成王攻滅唐國后,以其地封給他的
& B' U4 h5 z0 {8 e2 V; G- A, K兄弟唐叔虞,在今山西翼城與曲沃交界處已發現其遺址。這些諸侯國的封地往往形成犄
6 R1 f" @* X/ \+ n7 Y' C  W角之勢,互有聯系、互相制約,因而在早期階段對政治局面的穩定確曾起到一定的作用 2 d' ~. t7 N9 X6 S) Q6 _
。文獻中所說「成康之際,四十年刑錯不用」,正說明成王平定武庚叛亂后,周王朝出
. f  ?/ }+ T# R: h) o) \; f# N現了一段安定的局面。 - t3 [6 ]" o! v7 B6 R
周人在經過一系列戰爭之后,控制的地域南到巴、濮、鄧、楚;北到肅慎、燕、亳;東
( C2 R6 c3 {. ^( D6 J邊到達濱海;西邊直抵甘、青。其范圍比商朝的地域還大。周王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國家
, _  a3 {& ^: U! Z機器,對域內實行有效的統治。制訂的刑罰,比商代更系統。常備軍的人數比商代還多 ' k7 d: ?- a# w$ \  T
,在宗周駐有六師,在成周駐有八師。全國的土地與臣民,名義上都屬周王所有,即所
, B- F, W. q* ]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以,周王封給諸侯土地與臣民時
) R4 G' s5 E2 f( o,要舉行授土授民的儀式。所封的諸侯國,要定期朝見周王,有保衛王室的義務。他們
: j% k  @( w, n3 d! F& L  q" L還要向周王納貢服役(包括兵役),如果不納貢服役,就是侮慢王室,要受到懲處。不過
- j  p' f# f! g$ {* H8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受封者常常擅自割讓或交換土地,漸漸將土地變為私有財產。同
  |& m9 Y; L1 q" E0 Z時,隨著新開墾的土地越來越多,私田的數量也在增加。私田的出現,對以井田制為基
9 G( z- E+ p9 d; @% `! n礎的土地公有制,起到腐蝕和沖擊的作用。
* R! [" o& M& O( s西周時期的社會經濟比商代又有發展。大量使用奴隸生產,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剩余勞
2 ]4 {/ l. n6 x; }3 B動產品,促使各種手工行業得到發展。青銅業生產進一步擴大,除王室控制的青銅作坊
8 m! `  @5 w* q+ H) g# ~, O% k1 g外,諸侯國也有自己的青銅作坊。青銅產品的數量更多,用途也更廣,幾乎涉及社會生 ) D( r! F7 v3 |9 |; V. V
活的各個方面。青銅業的發展,推動了其它行業的興盛。文字的使用也更廣泛,除了在
( `7 T' m6 X& P甲骨上契刻文字外,在上萬件銅器上都鑄刻有銘文,記錄了當時社會生活中發生的許多 1 r8 C3 s: {- l& T6 G4 J" Q; |/ K! E
事件。最多的一件鑄有499個字,不亞于當時的一篇文獻。農業、畜牧、紡織、冶金、建
) _( q  b- |' g& |& q- @' n筑、天文、地理等科學技術也有不少新進展。這些成就促使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有變化 2 u( m* d6 H/ Q' u  E! E
。考古學家在西周晚期的墓葬中發現了人工冶制的鐵器,說明至少在西周晚期,人們已 & y5 |/ M$ D6 B# B. c) [! \
經掌握了人工冶鐵技術。這一發現,表明人在改造客觀世界的斗爭中,又掌握了一種有
. ~% j; u( N! h效的手段。
' m4 F9 I5 O( D  G: K到了周厲王時,國內矛盾日趨尖銳。厲王橫徵暴斂,虐待百姓,還不讓國人談論國家政 5 O" j0 C8 G6 }6 Z
事。公元前841年,終于發生國人暴動。厲王逃到彘(今山西霍縣),國人推共伯和行天 4 |2 D- X4 O0 N4 O* N) G0 Q. e
子事。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國歷史確切紀年的開始。周宣王繼位后,汲取教訓 3 k2 M. D: x6 u& [
,改變政策;為解除戎狄的威脅,還發動了對戎狄的防御戰爭,取得了勝利。在對荊楚 ; p7 |, e" E; z  m
、淮夷的戰事中,也取得了一些勝利,因而號稱「中興」。但是社會中各種矛盾依然存
, M) S0 k2 t+ e. H在,整個社會仍處于動蕩之中。
9 x" e& c7 p; u歷史的發展總是不平衡的。商周時期中原已進入青銅時代的繁盛時期,周邊的一些地區
. G9 b# y/ R5 Y- T8 U5 @2 v仍相對落后一些。因此,為財富及利益所驅動,周人與其它國族的戰爭幾乎一直不斷。 # v6 O  f) F' {5 k, X0 Z
江漢流域是蠻族的根據地。昭王率大軍征伐南蠻,遭到蠻族的強烈抵抗,周朝軍隊幾乎 7 d: R6 d0 `6 y$ L- ]7 N
全軍覆沒,昭王也死于漢水之中。這是西周早期周王朝遭到的一次嚴重失敗,從此失去 + R) t+ F6 I. S1 [& S5 W
了對南方各國的控制能力。穆王與宣王也曾南征,均未獲得重大的戰果。東方的夷族也
! e/ G( q' F" |3 |時常侵擾周境,戰事不斷。噩侯馭方不堪周朝的奴役,「率南淮夷、東夷,廣伐南國東 ) K7 Q0 q0 y6 G  d( @1 d7 E
國」,一直打到成周附近,震驚朝野。周王派西六師、東八師前往作戰,仍無力抵御。
' y% @) G5 h0 p0 S/ V后靠同姓諸侯的兵力增援,才取得了勝利。西北方的犬戎是西周時期最重要的外患。穆 ) m, v2 m' ~/ p
王時,犬戎的勢力逐漸強大,阻礙了周朝與西北各國的往來,穆王西征犬戎,「獲其五 2 U2 M1 ~8 t$ ~& ^# @1 [
王」,并將一批犬戎部落遷到太原,打通了周與西北各國的道路。以后,犬戎仍屢次侵 8 W7 @/ ]% b7 R* y. E( \" @
犯周境。宣王之子幽王,寵愛褒姒,想殺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做王位繼承人。宜 $ _! R# W9 t, K: t1 j
臼的母親是申侯的女兒。申侯勾結犬戎攻打周王,殺幽王于驪山之下,犬戎乘機掠走大 + x% y6 x: S& G/ [5 t3 c3 {
量財寶。西周就此滅亡。宜臼靠諸侯的幫助,登上王位,是為平王。他遷居洛邑,從此 ' V. C: ?" o# n% U5 T' W
,歷史進入東周時期。
+ l8 N; c7 h% L1 E8 @0 S$ `(本文作者:   K+ n" U: m# R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瑋璋教授
& o, d( c3 {3 x1 k4 O本時期條文主要撰稿人: 6 h0 p3 r+ @& m
宋鎮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教授 1 I- [8 T3 r3 M6 ]2 M! r9 \- t2 ]$ Z
宮長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教授
3 ~& j7 |# F& [孫亞冰: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5 I8 D  q: b0 l+ ^
韓江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 S. u4 `' t$ N1 J% f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于 2004-12-7 12:41:54 | 只看該作者
春秋戰國時代 ! c3 n4 ?) K8 O! z( g. b& S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 Z1 o- R; {% c- L+ w, p0 b
西周時期,周王保持著「天下宗主」的威權,他禁止諸侯國之間互相攻擊或兼并。平王 & k) u# K7 E( n% v7 \' q( W! P, X
東遷以后,王室衰微,再沒有控制諸侯的力量。同時,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一些被稱
' {. e6 y7 \' n3 d為蠻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響或民族融合的基礎上很快趕了上來。中原各國也因
3 I( }. A# M* z) F5 y) K7 T6 X1 j9 c社會經濟條件不同,有的強大起來,有的衰落下去。于是,諸侯國互相兼并,大國間爭
# T) Y6 T. Z5 r7 l" I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諸侯林立的情況,嚴重束縛了經濟文化的發展;各國的兼并與爭
. E( U' }8 I* c9 T, a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蕩,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 _! p  l2 k  Y1 q- o+ Y。 ( U4 u0 U2 _+ I9 K% ]% b
平王東遷以后,西土為秦國所有。它吞并了周圍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國家,成了西方強國
& j, ?8 v: s- e+ ?+ T# I8 Q' P9 H' x。在今山西的晉國,山東的齊、魯,湖北的楚國,北京與河北北部的燕國,以及稍后于
# c" X( I  A+ i, w8 ]& g' Y( X: P長江下游崛起的吳、越等國,都在吞并了周圍一些小國之后,強大起來,成了大國。于 1 P8 @# D% W0 c3 I2 ]& c$ f
是,在歷史上展開了一幕幕大國爭霸的激烈場面。 1 w7 Q1 s- a; m4 q+ {1 v
首先建立霸業的是齊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內政,使國力強盛。又用管仲的謀略,以 5 g) G4 P3 E# P! U
「尊王攘夷」為號召,聯合燕國打敗了北戎;聯合其它國家制止了狄人的侵擾,「存邢
$ \+ d: P3 {6 G& l% Q; D* `  {救衛」;公元前656年,齊國與魯、宋、鄭、陳、衛、許、曹諸國聯軍侵蔡伐楚,觀兵召
9 J& p" v# q5 f  o, B. ~' t1 |4 m陵,責問楚為何不向周王納貢。楚的國力也很強盛,連年攻鄭。但見齊桓公來勢兇猛, 4 j6 f( s& V' O6 i
為保存實力,許和而罷。以后,齊桓公又多次大會諸侯,周王也派人參加會盟,加以犒 ( }+ N/ Q8 N5 |7 w* z  @' D6 X5 A5 Z
勞。齊桓公成了中原霸主。
' ]4 B6 E* ?, g( t* d% S# W5 b齊國稱霸中原時,楚國向東擴充勢力。齊桓公死后,齊國內部發生爭權斗爭,國力稍衰 4 T! N+ J& V- b9 M0 i" G, Y
。楚又向北發展。宋襄公想繼承齊桓公霸業,與楚較量,結果把性命都丟了。齊國稱霸
7 _+ A/ t1 G$ J0 N: g時的盟國魯、宋、鄭、陳、蔡、許、曹、衛等國家,這時都轉而成了楚的盟國。
/ x/ p# i! {+ i) u& {" s$ P. C0 y正當楚國想稱霸中原之時,晉國勃興起來。晉文公回國后整頓內政,增強軍隊,也想爭
/ }- p8 }3 ]$ ^- m) {% n當霸主。這時周襄王被王子帶勾結狄人趕跑,流落在外。晉文公以為是「取威定霸」的
7 x0 w" U. c/ b9 \/ f好機會,便約會諸侯,打垮王子帶,把襄公送回王都,抓到了「尊王」的旗幟。公元前 ! W3 _% \8 G! c. Y% }4 ?
632年晉楚兩軍在城濮大戰,晉軍打敗了楚軍。戰后,晉文公在踐土會盟諸侯,周王也來
7 u0 ~! h3 T3 \& z$ b- a參加,冊命晉文公為「侯伯」(霸主)。
/ K2 l. r" y: p+ l: Y2 W% g晉楚爭霸期間,齊秦兩國雄踞東西。春秋中葉以后,楚聯秦,晉聯齊,仍是旗鼓相當。 % m5 V- y$ z, S# k9 ]  t# v
但爭霸戰爭加劇了各國內部的矛盾,于是出現了結束爭霸的「弭兵」。公元前579年,宋
: [5 z2 K; E8 L. P# _) C2 B國約合晉楚訂了盟約: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來,互相救難,共同討伐不聽命的第三國 / d. L  T- S0 g! F! C
?!稿舯狗从沉藘蓚€霸主之間的勾結與爭奪,也反映了一些小國想擺脫大國控制的愿 . G. P! [# Z5 v. B3 }3 c
望。公元前575年晉楚于鄢陵大戰,楚大敗;公元前557年晉楚于湛阪大戰,楚又敗。這
8 A' E  C" o9 O) b! i/ T* w, @5 W一期間,晉秦、晉齊之間也發生過大戰,晉獲勝。公元前546年,宋國再次約合晉楚「弭 ' C' ?! N/ v' q6 y8 K8 B# a
兵」,參加的還有其它十多個國家。會上商定:中小國家此后要對晉楚同樣納貢。晉楚
5 [5 j/ Y4 G) D% D) Z" y# ?兩國平分了霸權。 * G* J4 v, t& I4 s# M  x5 }* M' X
當晉楚兩國爭霸中原時,長江下游崛起了吳、越這兩個國家。晉為了對付楚國,就聯合 1 k. s0 I. i, i
吳國。吳、楚之間多次發生戰爭。公元前506年,吳國大舉伐楚,節節勝利,一直打到楚 ) T! Y3 X3 H' ^* ]4 Y5 K& z2 o
都。從此,楚的國力大大削弱。在晉國聯吳制楚時,楚國則聯越制吳,吳、越之間戰爭
/ s# y+ S* X" |9 q. L6 |4 x不斷。吳王闔閭在戰爭中戰死,其子夫差立志報仇,大敗越王勾踐,并率大軍北上,會 ! L! U; q4 x  a! A  e
諸侯于黃池,與晉爭做盟主。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積蓄力量,乘吳王夫差北上爭霸
3 X. R9 V, Q% b' G- U6 T1 ?之機,發兵攻入吳都。夫差急忙回歸,向越求和。不久,越滅吳,勾踐也北上會諸侯于
: \  s5 e1 o- |1 N% R徐州,一時成了霸主。 " d- [% }0 `6 L! l+ _4 F3 o% i
春秋時期各國的兼并與斗爭,促進各國、各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屬間 ! h4 D$ w2 ?3 f* M: O" r3 G
的接觸與融合。經過這一時期的大動蕩、大改組,幾百個小國逐漸歸并為七個大國和它
! X" \1 |9 X  W* x; ^$ j8 Q% [們周圍的十幾個小國。 + m8 K7 e: D& u5 o) Q/ p
戰國時代的形勢是:楚在南,趙在北,燕在東北,齊在東,秦在西,韓、魏在中間。在 ' p$ w1 f; @; |# [; B! r( T
這七個大國中,沿黃河流域從西到東的三個大國──秦、魏、齊、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勢
, S) H: U, ]/ X, x" t& p7 o的力量。
3 ~) `. V, {0 W7 v5 c從魏文侯開始至公元前四世紀中葉,是魏國獨霸中原的時期。魏的強大,引起韓、趙、
5 R9 [+ I" O, Z; z! v秦的疑慮,它們之間摩擦不斷。公元前354年,趙國攻衛,魏視衛為自己的屬國,于是出 / a$ z& `2 H* h7 G- ~+ c
兵攻打趙都邯鄲。趙向齊求援,齊派田忌救趙,用孫臏之計,襲擊魏都大梁。時魏軍雖
' [1 w/ x# G( o! K- [已攻下邯鄲,不得不撤軍回救本國,在桂陵被齊軍打敗。次年,魏、韓聯合,又打敗齊 4 \6 Z% E- W1 n, \
軍。公元前342年魏攻韓,韓向齊求救,齊仍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設計將魏軍誘入 4 M) m2 k" D" h9 W
馬陵埋伏圈,齊軍萬箭齊發,魏國大將龐涓自殺,魏太子申被俘。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
& t. D  t) v8 h( I" m* Q: a) {戰。由此造成了齊、魏在東方的均勢。 6 c3 m" O( X, a. ]: C
秦國自商鞅變法后,一躍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于是向東擴展勢力。先是打敗了
& q- p' `5 z8 L( V三晉,割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后又向西、南、北擴充疆土,到公元前四世紀末,其 2 A9 A) [6 T/ c. }$ M" [* H: C$ \" s
疆土之大與楚國接近。 ) b5 g0 P% C' o3 y7 ]
在秦與三晉爭斗之時,齊國在東方發展勢力。公元前315年,齊國利用燕王噲將王位「禪 4 b9 F7 [8 C/ w; l# W0 p" W3 I
讓」給相國子之而引起的內亂,一度攻下燕國。后因燕人強烈反對,齊軍才從燕國撤出 % L& e5 b2 \4 c: \! @* c
。當時能與秦國抗爭的唯有齊國,斗爭的焦點則集中在爭取楚國。 9 n! R8 y# }4 D! p( Q
楚國的改革不徹底,國力不強,但它幅員廣大,人口眾多。楚結齊抗秦,使秦國的發展
6 S* u5 E1 w+ X7 U6 G: {大受影響。于是秦派張儀入楚,勸楚絕齊從秦,許以商于之地六百里為代價。楚懷王貪
8 T% P( J; ~4 Z8 G# x2 W! x圖便宜,遂與齊國破裂。當楚國派人去要地時,秦國拒不交付。楚懷王興兵伐秦,大敗
) Y, m1 g4 J9 s& Z3 X8 ^而回。楚國勢孤力弱,秦便東向進圖中原。先是與韓、魏爭斗,后與齊國爭斗。公元28
+ T3 H* u& y7 q- t2 O/ `6年,齊滅宋,使各國感到不安。秦國便約韓、趙、魏、燕國攻齊,大敗齊軍。燕國以樂 - a8 n- i! v& N9 t2 M8 \
毅為將,趁勢攻下齊都臨淄,攻占七十余城。齊王逃至國外,為楚所殺。齊國的強國地 5 L* S/ a" E( J7 f$ e9 u: q, m
位從此一去不復返。由此,秦國開始了東向大發展。 & u1 D$ _* n3 {  n3 \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后來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繚、李斯等人,加緊統一的步
5 q: r- L+ V: v) H伐,用金錢收買六國權臣,打亂六國的部署,連年發兵東征。經過多年的爭戰,從公元
' w. c. w7 }; x1 h' z6 O前230年秦國滅韓至公元前221年滅齊,東方六國先后為秦統一。從此,中國建立起統一
0 l/ P! Z: |' R' W& ]# O: G* W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 4 B8 ~; T8 j  E3 @1 {) s
秦的統一是春秋以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比起西周,東周時期的生產力又有新的發展
1 f8 o, Z3 J) M# K2 v8 C6 {,采礦、冶煉、鑄造業中出現了許多新工藝,如豎井中采用垛盤支護,使采掘深處的銅
7 ]$ B- z# f* V( q# h礦成為可能;硫化礦冶練技術的出現,拓寬了銅礦資源的利用;焊接、嵌錯、鎏金和失 6 o8 h# ~5 e# G9 ^: x" r7 C- o
蠟法鑄造工藝等,使中國的青銅時代進入又一個繁榮期。鐵器的出現,特別是戰國中葉
: C3 [. g; P+ ]' f% c' B以后鐵工具在農業和手工行業中逐漸普及,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社會分工更 # }: K: Y2 p4 k! H3 w" I# }
細,各行各業的興盛,促進了商品的生產和流通,使商業活動空前活躍。新興地主階級
3 o: v  Z8 G2 U+ U6 {1 w及相應生產關系的出現,對舊有生產方式是個沉重打擊。這是生產力的一次解放??墒?
* p, g: l2 m$ N( |$ m- x分封制導致割據與混戰,給社會經濟帶來很大的損失,造成人員的大量傷亡。各國之間
2 W: r% G+ j8 z. C設關立禁,也不利于社會生產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因此,只有實現統一,才能促使社 1 d' X8 l" }8 h: y7 _% O
會更快地發展和進步。廣大農民、工商業者和新興地主都盼望統一。雖然統一是靠長時
3 |0 d2 ~' H1 ^0 Y2 g間戰爭實現的,人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它畢竟換來了歷史的進步,使一種新的 / I# H! \6 P: v+ O, g4 v
制度得以確立。秦始皇統一六國,在古代史上是一件大事,它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具有重
5 }! T6 K8 O- M& Z- r1 B, v" A大的意義。秦始皇廢除了古代的封國建藩制度,推行郡縣制,從中央到地方建立層層控 7 b& o8 U+ u8 }$ x
制的統治體系,并采取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措施,對中國的封建社會產生了
' t8 |9 g. o9 S9 d3 V! j極為深遠的影響。秦的統一,為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 @* a( a' u9 J
(本文作者: / t8 i: O: R; e, U3 o5 O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瑋璋教授 5 X8 |' Y& }  {: \
本時期條文主要撰稿人: ; K. g( S1 W: g
宋鎮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教授 - P, H% u+ x, y. x
宮長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教授 ( z. a0 b& C6 C0 f* H
徐義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講師 9 s0 y8 s1 S; q6 J" o
馬季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講師 , j% I& b0 P( u/ U
林 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 s$ x/ i7 p" q! _1 A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于 2004-12-7 12:42:12 | 只看該作者
秦朝
* d( g3 N. T8 c% Q! D! v, k(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 @9 {, n; N5 Y, S4 h; X5 k
戰國后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已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國富兵強,為兼并六國創造了物
. A/ o5 A- o; P, F# K1 k. _質條件。秦王政從即位(前246)到稱始皇帝的二十六年間,相繼消滅了韓、趙、魏、楚、 9 y8 I( y, x+ F9 @8 P- n; B4 u# r
燕、齊六國,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9 e' Z& ~# M6 p4 i; u$ T9 k& q8 O+ Y秦始皇實行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的措施: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8 G  E5 P7 r- [4 ?3 D
大臣只有參政議事權,無決策權;中央主要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稱為三公,分掌 % _* u& e, o: V4 ^% O; \1 ?
行政、監察、軍事;地方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縣長官為守、尉、監, % n( L8 X0 p. R7 ^
縣以下為鄉、亭;確立土地私有,統一戶籍管理;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全國修建 / Z- \8 Z& w6 M+ L
馳道、直道,興建水利,筑靈渠;又大規模遷移富民集中首都咸陽;遷萬姓充屯邊地,
" }  A1 C+ Z6 k. ^謫判罪犯戍守邊防;在戰國諸國所建長城的基礎上修建萬里長城,以防匈奴入侵。與此
% j, p4 A1 ~8 K, m同時,秦始皇又施行殘暴統治,大量征發勞役,大建宮室園林和陵墓,坑殺儒生,燒毀 4 M7 _9 T% |/ x( C4 r* Y
書籍。他窮侈極欲,橫征暴斂,求不死藥,在全國大規模巡游玩樂。特別是毫無限制地
* i$ R1 P& i2 R0 B5 j. B' L徵發徭役,征收重賦,刑罰殘酷。始皇末年,全國人民已在普遍怨恨和不滿聲中。
+ p" }. f' h# b- `! r  b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在巡游南方回歸山東至河北道上病死。中車府令趙高與丞 2 k- k3 V% j6 Q; L% y
相李斯結謀殺害了太子扶蘇,另立其弟胡亥繼位,即秦二世。二世昏庸,在趙高的操縱 ! z# o6 v3 t& Z' D
下,其暴政比始皇時有過之無不及。二世元年(前209)七月,終于爆發了以戍卒陳勝、吳   R7 S0 `$ v% k* G/ p- ~( k3 H% B
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起義烽火迅速蔓延,各地反秦力量都來參加。六國舊貴族的殘余 0 _# \4 h. \$ m6 T9 n$ V
勢力、秦國的下級官吏和地方勢力也都起來反秦。秦軍大敗。但起義軍內部矛盾很快出
! w1 j" U) t' ]$ }9 o* }現,相互仇殺。反秦斗爭遂由六國舊貴族之后項羽與原秦下級官吏劉邦分別領導,西入 7 @. X! s+ }, |- m
關攻秦。這時趙高已殺丞相李斯,又殺二世,立始皇孫子嬰為秦王。公元前207年,項羽 / G$ @% z  Z1 }8 D% d5 T
大破秦軍,巨鹿一戰,秦軍被殲殆盡。子嬰使人殺了趙高。公元前206年劉邦入關,至咸 8 U, V3 s& T! W1 v# J
陽城外壩上,子嬰出城降,秦亡。歷史進入了以項羽為首的「楚王」和以劉邦為首的「
# p5 Q0 W4 d) N" I. K0 B2 e* c漢王」的「楚漢戰爭」階段。前202年,項羽敗死,劉邦即漢朝皇帝位。
; n) \" x+ c( C/ _秦朝在歷史上雖然為時很短,但它對后世的影響卻極其深遠。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大陸,
; G3 n$ |3 n3 O除西部、西南部和東北部的邊疆地區尚未開發外,其版圖基本沿用至今;始皇時建立的 ( a0 u& m" w2 h" D) \
一套中央集權制度,也基本上為后世歷代王朝所繼承;秦代修建的萬里長城,至今仍是
5 L5 B. B2 p- z2 l& Y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但秦始皇的統治卻是歷史上少見的殘暴統治,因此它很快又被人
- j7 {4 T  _3 V3 H民起來推翻,成為短命王朝。
" {2 p8 n" ?0 `8 {% `4 J% N$ Q(本文作者: 1 A3 M8 |' F& R# q2 w
原中華書局古代編輯室主任謝方教授
2 v! M9 q+ D) Y* G: }8 P9 j4 m本時期條文主要撰稿人:
" N7 ?, e# W5 H' z 梁滿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教授 , {0 I% q( j4 @# N3 f( R% X
劉德麟:中華書局編審、教授 # J% s/ \# I  t1 R
謝方:中華書局編審、教授) : Z2 b6 p. Q& G+ p4 a+ L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于 2004-12-7 12:42:31 | 只看該作者
西漢 0 C. @8 A& R" l+ C8 V
(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3 l, r6 I  Y% {( O5 j
漢代為漢高祖劉邦建立的中國第二個大一統的王朝。前期定都長安,又稱西漢、前漢;
% B3 G8 u7 T4 \% P0 K8 n后期定都洛陽,又稱東漢、后漢。劉邦于秦末率起義軍攻下咸陽,受項羽封為「漢王」   G7 M; b, b# P5 q
后,又與項羽開展了長達四年多的「楚漢戰爭」。到前202年,在垓下之戰時取得了對項 1 Z0 @) `" n2 q! u3 j% {
羽的決定性勝利后即帝位,創立了漢朝,史稱西漢。
- U& G' D6 g5 s漢朝各種制度基本上沿襲秦朝,但鑒于秦朝速亡,漢高祖廢秦苛法,實行與民休息政策 , L1 ?8 _: }% t
,減輕租賦徭役,令軍吏士卒及流民各歸本土,給予田宅。有軍功的給予食邑封賞。又 - ]/ H" P2 G- F% v* ?
抑制富商大賈,限制商人對農民的兼并。這樣使地主階級的統治秩序重新得到穩定,農 8 y! R* \! M0 r
業生產得到恢復。文帝和景帝時繼續重視農業,輕徭薄賦,社會經濟從恢復走向發展, * ?$ g+ N. M; a  m
鹽鐵等手工業及商業也有發展。由于漢初大封諸侯王,地方諸侯王勢力膨脹,景帝時出 4 q, Q3 a" t. P+ V3 K
現了「七國之亂」,平叛后諸侯王勢力大大削弱,中央集權制也加強了。武帝時是西漢
& k5 _6 W+ y' w: O. Q' B: b的鼎盛時期,經濟繁榮、府庫充實。國家統一貨幣,鑄五銖錢,嚴禁私鑄錢,鑄鐵業實
2 D. T& }. E+ |! u: W行國家專營,實行均輸法、平準法,朝廷財政收入大增。在這基礎上,武帝采取了積極 5 A1 @' U7 _" D/ |5 z/ F
的對外政策。北方匈奴長期以來是中國主要邊患,武帝發動了三次戰役打擊匈奴,使匈
" k( |. `$ D! Y7 g奴遠徙漠北,保證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又在西北邊地屯田,修長城,筑烽燧,并派張騫
. F7 s- ?- M- i0 J6 k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中亞的貿易通道。絲綢之路的開辟,大大促進了陸道上的中 2 w' T/ S" j3 `; _$ a4 J
西文化交流。武帝還采用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教授五經,使經學成為食祿
! M2 M, D5 p9 t; ?- I的工具。當時又建立國家藏書庫,整理圖籍,使文化事業發展。杰出的史學家司馬遷寫 2 F1 n, c5 i5 o# S1 G. |9 D
下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 Q. i* n) ]+ j. T8 ^
昭帝、宣帝時,經濟繼續發展,但已潛伏危機,出現外戚專政,豪強勢力增強,流民增
2 `( g9 O: m7 M- K多。元帝以后,宦官外戚更加得勢,政治腐敗,階級矛盾尖銳化,農民起義不斷出現。 : X2 N4 K1 a2 y7 m8 f
成帝時太后的外戚王氏控制了政權,王氏兄弟四人和侄王莽相繼為大司馬大將軍,家財
8 N" t+ @3 K9 h8 |. E$ ^億萬。哀帝時,西漢王朝在農民起義威脅下搖搖欲墜,王莽企圖用「再受命」的辦法來 : [5 V# F8 }# {5 N# m
解決危機,結果失勢。平帝時,王莽復起,排除異己,樹立黨羽,收攬民心,籠絡儒生 : l& R$ y* z* a' Z2 g+ U8 o
,為支持自己篡位奪權做準備。平帝死,孺子嬰立,王莽見有機可乘,于居攝三年(公元
: g- C3 M9 a& x; H! N! E; g! Y8年)廢孺子嬰,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新」。西漢亡。
0 C7 n* H8 F. z西漢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中華各民族的核心漢族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
8 y) K# k1 Z2 v9 u6 H: c的。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原戰國時各國的文化便相互滲透融合,到西漢時中華地區在
/ V& W; z# L. N# s, }: H9 B典章制度、語言文字、文化教育、風俗習慣多方面都逐漸趨于統一,構成了共同的漢文
- O0 P8 l( l% i. W0 C化。從此中華地區的各族就出現了統一的漢族。漢族和周邊各少數族都是漢代中國多民 # L. n9 {" e/ y0 n) H! ]
族國家的成員。漢族由于文明程度較高,在中國各兄弟民族中一直處于主導地位,這是
- S  p2 y* B/ m& o% C歷史發展和自然形成的結果。漢以后歷代的朝代名稱雖有變換,但漢族作為中國主體民 & u( j3 n4 L6 x, V' t) j& V$ Z& f2 z
族的地位始終未變。 " p4 e, _9 `7 f% y( R* F
(本文作者:
3 f: G% s2 ]2 ]/ V: n原中華書局古代編輯室主任謝方教授 + h! f8 O4 q8 s: d
本時期條文主要撰稿人:
0 Y# }7 B1 e; D; p3 O. v' u! j梁滿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教授 ) o" T  U4 A. u* k1 `
劉德麟:中華書局編審、教授
# Z& b+ \- o! ?; v  m0 X' C謝方:中華書局編審、教授) ) {. z. k( @6 j/ ^+ i/ E- X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于 2004-12-7 12:42:50 | 只看該作者
新朝 1 f; J) u# D. \7 e; R
(公元9年-公元23年) ( W$ O! |( @+ ]* a3 P
新朝的創立者王莽是利用西漢末年政治腐敗,通過外戚專政來奪取皇位的。王莽是漢元
. ^! w! F0 X0 d; F7 x' x: T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平帝時王政君以太皇太后臨朝稱制,王莽取得大司馬大將軍的職 . \1 s( \/ y& @8 f+ L7 `) x5 c
位,總攬朝政。平帝死后,王莽立年僅兩歲的孺子嬰為帝。不到三年,王莽便于公元9年
7 u! b3 x9 U* i7 l5 O7 e7 ]廢孺子嬰,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新」。
& j. ^7 F# t7 ], r0 T3 N* L2 B王莽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托古改制」的新政:他下令天下農田改稱「王田」,奴婢改稱 ! N  t9 H  N2 s9 `7 ^
「私屬」,禁止買賣;無田者按一夫百畝受田,一戶不滿八人而土地超過一井(900畝)者
2 f# r1 ]& q2 \: _0 _* ?. W,分余田給九族或鄰里;設立五均、「六」,管理工商業,嚴格管制物價和加強稅收,
: i0 d" w- r/ k$ ~& ^實行經濟壟斷;屢次改變幣制,貨幣名目繁多,換算復雜,造成社會和經濟的極大混亂 8 _# t& J; U% h0 \) _7 G6 h  ~
;更改官制名稱,濫加封賞;又發動對匈奴和對東北、西南邊境各族的戰爭。沉重的賦 7 r/ ^+ ^/ a/ ?& M4 H' k/ ^
役徵發,殘酷的刑罰,使人民怨聲載道,加上連年災荒,物價騰貴,終于引起全國性的 7 `1 K5 u* y5 o
農民大起義。
1 J7 A# X6 v7 l5 i$ x8 L( B新末民眾起義首先發生在北方邊郡地區,接著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也爆發了農民暴動 5 i) h/ N7 h  G+ X
。天鳳年間,王匡、王鳳在湖北綠林山中聚眾起義,稱綠林軍,很快發展至數萬人。南 " @5 O* f9 X7 a: q: B1 T
陽大地主劉秀也組成舂陵軍,參加起義。綠林軍擁立劉玄為帝。這時另一支起義軍赤眉
. }6 A" E$ f; V$ r/ B3 d軍也在山東與王莽軍作戰。王莽發兵十萬與綠林軍戰于昆陽。起義軍以少勝多,劉秀在
( c$ N3 U* r8 U  k/ x戰斗中立了大功。綠林軍乘勝直指長安。地皇四年(23年)長安發生暴動,王莽被殺。新 ' b+ F. T8 H# r# f$ c; ^
朝亡。不久,劉秀稱帝于河北,建立了東漢王朝。
  G' n. _+ g* W6 U) P- M5 ?新朝僅存十四年,在中國歷史上是很短命的王朝,它的出現只不過是西漢王朝與東漢王
/ O/ h6 ?, X* C: m0 h% Y0 ?朝中間的插曲。王莽奪取帝位后的施政完全不合時勢,造成天下更加動蕩混亂,王莽的
$ m. p8 X/ x1 E/ E4 L8 G) M3 J/ e% d0 }新朝很快就在農民起義打擊下覆滅。 ( W% [! ]* r) j
(本文作者: 8 ~3 Z) e$ U7 _. c
原中華書局古代編輯室主任謝方教授 7 X8 c6 {  p+ |! a7 |( c4 ?7 j
本時期條文主要撰稿人:
/ g6 p5 c, B5 z6 {% ^梁滿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教授 + B9 H5 ?) Z" D) G6 _/ ^& z
劉德麟:中華書局編審、教授
( F# m# g; K% u2 y$ ^謝方:中華書局編審、教授)
. ]9 W) g9 @& w4 U6 [$ I  K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于 2004-12-7 12:43:07 | 只看該作者
東漢 5 @* {2 k/ j# [6 {
(公元25年-公元220年)
5 t$ O: ^1 X' E- i# G/ k綠林、赤眉軍起義后,地方上的地主豪強也參加反對新朝的起義,其中以加入綠林軍的 - J1 D* ^/ f& Z: ~0 ]
劉秀勢力最強。昆陽之戰后,劉秀到河北謀求發展,鎮壓河北的農民軍,并吞了北方各 & Q% |7 }3 Q6 R' z, ^( M( j
地的豪強武裝,勢力漸大。公元25年6月,劉秀在河北即皇帝位,即光武帝。他沿用漢為
$ X5 V8 R$ b) q8 f! N國號,史稱東漢,定都洛陽。 ; d8 Z" g3 B" |/ p0 B( F
光武帝首先消滅了進入長安的赤眉軍。建武十二年(36)平定了四川的公孫述后,全國復
% |0 l5 ]8 Q; k  i5 j: ]歸于統一。接著六次頒布釋放奴婢的詔令,對解放生產力起了很大作用,又在全國興修
- A% _; P; R, J# ?- b% ~水利,使農業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和帝時,罷鹽鐵之禁,煉銅和銅器制作,絲織業等
  L) A% C, n3 n" ]都有了發展。東漢商業發達,洛陽成了全國商業中心,南方的揚州、荊州、益州的手工
' Z1 ]: }* b! Q2 }業商業也都很興旺,城市人口大量增加。章帝及和帝時,班超經營西域,維護了國家的
4 B/ }3 j8 g* K) E  b3 b: b統一,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與此同時,地主豪強的勢力也逐漸強大,有莊園和 - x: o' c, n9 @5 i7 }5 n
武裝。和帝以后,外戚與宦官的勢力大為抬頭。不斷出現帝后臨朝執政和外戚、宦官交 ) n1 @4 E7 l& P! D; R. u+ m
互專政的局面。順、、質、桓四帝時,外戚梁冀專政近二十年,財富積累達三十億。東 5 M' m( \& A, ~  |' D& h1 b, ]3 |
漢中葉以后,長期的世家大族執政,形成了具有壟斷性的門閥政治。東漢后期朝廷中一 $ ?& m; J1 D) c- l5 [& e5 K2 e
部分官員和大學中的知識分子出現了品評時局的清議派,對宦官外戚專政不滿,遭到了
1 L! w6 Q  X- c; m: H- p4 l報復,形成了「黨錮」之禍?;傅垡院蠡鹿俑鼑虖?,公開賣官爵,政治腐敗到了極點,
0 _$ [( @* U3 m+ Q社會上流民遍地,暴動不斷出現。靈帝時,北方爆發了有組織的黃巾大起事,終于瓦解
: B+ O, i8 H8 j. |8 o8 x2 V了東漢。地方豪強這時乘機在各地擁眾獨立,相互爭斗,最后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局
' Y: ~8 d0 {9 W4 J; ?1 d- B面。
2 [# B; B' a8 [: `6 M東漢在文化科學方面取得了光輝的成就。東漢初有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史學方 3 n4 N$ @) N: a% F1 e
面又出現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斷代史書《漢書》。文學方面的代表作有思想性和藝術
7 B2 b+ P' @2 r/ S- s6 t4 m3 C性都很高的散文、樂府。東漢末有「建安七子」,都以文學知名,直接影響了三國時曹
1 r, s" R- J! ~- P. _3 y$ R* ^魏在文化上的突出地位。東漢中期的張衡不但是思想家、文學家,也是科學家,他發明 " F/ T6 P* E/ T- A
的渾天儀和地動儀已能科學地觀測宇宙和地震。和帝時,蔡倫完善了用植物纖維造紙的 0 G" S% @: Y8 W( @4 R# w1 X( l
工藝,對人類文化事業的傳播起了重大的推進作用。此外,東漢在數學、農學、醫學方 / z+ A8 M, t' J) m( h
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佛教和道教兩大宗教也同時在東漢出現與盛行,對中國思想文化 ' t) k  \9 t$ p0 O3 [+ T$ z
和社會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7 n& y" c( U* e. t+ m# L& `% x4 `(本文作者:
  Y7 o8 I" j$ \( @原中華書局古代編輯室主任謝方教授 0 D  B: r/ _' h; V4 }- A7 O) h
本時期條文主要撰稿人:
" k, J, \: Y8 d0 ?- |; P7 J3 c. d梁滿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教授 8 w7 C) K! t7 F' T% {3 D2 C
劉德麟:中華書局編審、教授
8 B2 c6 D: y& j& X' ?謝方:中華書局編審、教授) , E! C3 R  ~- H  h+ S: y) ~/ A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于 2004-12-7 12:43:24 | 只看該作者
三國
4 l2 Y: x% k3 o- {& F2 e(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8 _3 K$ F2 `0 E+ h4 W" t7 g" b東漢末年,地方豪強勢力迅速增強,涼州士族豪強董卓以誅宦官為名,進入洛陽,立漢 : m0 e+ o4 D; H) Y0 L8 o
獻帝。另一士族豪強袁紹起兵討董卓,各地豪強紛紛起兵割據自立,相互爭奪,一時間
( @; d0 d7 o" r! U7 H全國又陷入內戰混亂之中。后袁紹據有冀、青、幽、并四州,成為北方最大軍閥。曹操 0 u: w! I2 _7 `7 h: f
初據有兗州,復收編了青州黃巾軍三十萬,勢力漸強。他又將洛陽的獻帝迎至許昌,挾 * m  x/ g: b+ Z. {$ F
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得到了優勢。建安五年(200),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展開決戰,曹
, Z& N, v; |4 M* Q6 h操大敗袁紹,成為北方最強的軍事集團。
4 u$ K: G. M! m& o0 _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又率軍南下,占荊州,與在長江中下游的孫權對壘。此時正在流
& r6 S+ ]4 U' Z2 D亡中的漢皇室后代劉備也起兵欲興漢室,率荊州的殘余勢力與江東的孫權結合,形成孫 1 R; w/ m; C& n0 p
劉聯合抗曹的形勢。劉備派軍師諸葛亮到孫權處說孫出兵,孫、曹大軍在赤壁會戰。曹
4 E4 N1 i, u8 O) ^操大敗,退回北方,劉備得以占據荊州,后入成都。從此,曹、孫、劉三大勢力成鼎足
  w1 M& v0 i7 k之勢。 % p. ^4 a+ r' r% a( f
曹操封魏公,遷都鄴,后又進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操死,子曹丕取代漢獻帝,建
* v5 n/ K$ ?4 X國號魏。次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一般稱蜀或蜀漢)。公元229年,吳王孫權在 8 t3 ]4 k8 }( {2 u' R2 J0 P5 a
建業稱帝,國號吳。三國分立時代正式開始。
+ j6 s4 |# w" z8 d+ ?( |- I三國初期,各國主要致力于整頓吏治,恢復社會秩序和發展經濟。其中以曹魏的成就比 / K) |( A+ w+ c/ m% P- H3 |
較突出。從曹操統一北方、開展屯田開始,生產逐漸恢復,曹操又改革了東漢以來的許
! D. _9 j! j7 U. ?* o0 N& T2 e多弊政,抑制大地主豪強的勢力,掃除了宦官和外戚的專權,吸收中下層地主階級人物
! x' {6 p" Q% ]參加政權。魏文帝時,又實行九品中正法,承認一般士族有做官的權利,在經濟上也給
* H* n2 D9 }# b4 z予優惠。蜀國丞相諸葛亮嚴格采用法治,紀律嚴明,賞罰分明,使蜀國農業和手工業逐 ! F" v  H& A# W4 j* D" ^
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特別是諸葛亮招撫西南夷,使少數民族地區得到開發,
3 q1 L) j# h4 v# s, t: B# K加強了民族團結。吳國自公元211年孫權遷都建業后,東南地區很快得到開發,共得43郡 3 C1 b! K" \. Q% g) ?& T
313縣,比東漢時大大增強。吳國土地開辟,農業發展,政治穩定,航海業發達。
+ B; ]/ q5 m( P% ^- |3 |- E三國時期雖然仍有不斷的戰爭,但已和東漢末期軍閥混戰的性質不同,是有順應民心所 , j+ H- M* B: ?2 a- o
向的統一戰爭性質。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蜀、吳爭奪荊州的戰爭,蜀、魏爭奪漢中的戰爭 + i( ^. m" E- W+ c3 g; S
,和魏滅蜀、晉滅吳的戰爭。三國的軍事實力以魏國最強,吳國次之,蜀國最弱。因此 2 A+ p$ h) J# u
統一戰爭的主角最后落在魏晉方面。三國鼎立局面對東漢末年軍閥大混戰來說,是一歷
/ w/ l8 o% ~) O7 `8 ^史的進步。三國中以吳國的時間最長,共52年;次為魏,共45年;再次為蜀,共43年。
6 ?' v* Q! N1 Q% M8 g: Q+ c晉武帝太康元年(280),晉滅吳。至此,三國時代宣告終結。
$ a; [9 a2 s# \0 A(本文作者:
) W- ~% N- m6 s) M7 r4 U, H原中華書局古代編輯室主任謝方教授 8 R/ v8 `9 E. _! M5 Y) h) |
本時期條文主要撰稿人:
+ {% m( b; g0 j  b' ?" d 梁滿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教授 & ?% l9 Z- x  I4 v+ A3 u/ _
劉德麟:中華書局編審、教授
) R5 m+ {; n! ?% a 謝方:中華書局編審、教授) 0 g, K2 e6 _. U+ R1 g2 v, R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賬號

本版積分規則 需要先綁定手機號

手機版|盛世收藏網

GMT+8, 2025-7-15 22:16 ( 京ICP備10017546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2689號 )

論壇內容僅代表發布者本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業務聯系:15011024225(臨時,周一至周五10:30~17:30)

www.ylpqc.cn copyright © 2003-20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 欧美久久综合九色综合 | 亚洲热热久久九九精品 |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二区 |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 | 国产视频久久久久 |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一区 | 亚洲天堂热 | 欧美色伊人 | www.色五月 |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9 | 免费国产黄 | 中文字幕日韩高清 | 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婷婷丁香四月 | 五月婷婷激情五月 | 99视频都是精品热在线播放 | 无毛片|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 激情综合网五月天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 中文乱码一二三四有限公司 |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视 | 伊人成人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婷婷 |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播放 | 亚洲一个色 | 婷婷色激情 |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 精品欧美成人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不卡 | 欧美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综合色秘密影院秘密影院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 | 男女网站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欧美成人 | 亚洲欧美日本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