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代 ! c3 n4 ?) K8 O! z( g. b& S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 Z1 o- R; {% c- L+ w, p0 b
西周時期,周王保持著「天下宗主」的威權,他禁止諸侯國之間互相攻擊或兼并。平王 & k) u# K7 E( n% v7 \' q( W! P, X
東遷以后,王室衰微,再沒有控制諸侯的力量。同時,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一些被稱
' {. e6 y7 \' n3 d為蠻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響或民族融合的基礎上很快趕了上來。中原各國也因
3 I( }. A# M* z) F5 y) K7 T6 X1 j9 c社會經濟條件不同,有的強大起來,有的衰落下去。于是,諸侯國互相兼并,大國間爭
# T) Y6 T. Z5 r7 l" I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諸侯林立的情況,嚴重束縛了經濟文化的發展;各國的兼并與爭
. E( U' }8 I* c9 T, a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蕩,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 _! p l2 k Y1 q- o+ Y。 ( U4 u0 U2 _+ I9 K% ]% b
平王東遷以后,西土為秦國所有。它吞并了周圍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國家,成了西方強國
& j, ?8 v: s- e+ ?+ T# I8 Q' P9 H' x。在今山西的晉國,山東的齊、魯,湖北的楚國,北京與河北北部的燕國,以及稍后于
# c" X( I A+ i, w8 ]& g' Y( X: P長江下游崛起的吳、越等國,都在吞并了周圍一些小國之后,強大起來,成了大國。于 1 P8 @# D% W0 c3 I2 ]& c$ f
是,在歷史上展開了一幕幕大國爭霸的激烈場面。 1 w7 Q1 s- a; m4 q+ {1 v
首先建立霸業的是齊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內政,使國力強盛。又用管仲的謀略,以 5 g) G4 P3 E# P! U
「尊王攘夷」為號召,聯合燕國打敗了北戎;聯合其它國家制止了狄人的侵擾,「存邢
$ \+ d: P3 {6 G& l% Q; D* ` {救衛」;公元前656年,齊國與魯、宋、鄭、陳、衛、許、曹諸國聯軍侵蔡伐楚,觀兵召
9 J& p" v# q5 f o, B. ~' t1 |4 m陵,責問楚為何不向周王納貢。楚的國力也很強盛,連年攻鄭。但見齊桓公來勢兇猛, 4 j6 f( s& V' O6 i
為保存實力,許和而罷。以后,齊桓公又多次大會諸侯,周王也派人參加會盟,加以犒 ( }+ N/ Q8 N5 |7 w* z @' D6 X5 A5 Z
勞。齊桓公成了中原霸主。
' ]4 B6 E* ?, g( t* d% S# W5 b齊國稱霸中原時,楚國向東擴充勢力。齊桓公死后,齊國內部發生爭權斗爭,國力稍衰 4 T! N+ J& V- b9 M0 i" G, Y
。楚又向北發展。宋襄公想繼承齊桓公霸業,與楚較量,結果把性命都丟了。齊國稱霸
7 _+ A/ t1 G$ J0 N: g時的盟國魯、宋、鄭、陳、蔡、許、曹、衛等國家,這時都轉而成了楚的盟國。
/ x/ p# i! {+ i) u& {" s$ P. C0 y正當楚國想稱霸中原之時,晉國勃興起來。晉文公回國后整頓內政,增強軍隊,也想爭
/ }- p8 }3 ]$ ^- m) {% n當霸主。這時周襄王被王子帶勾結狄人趕跑,流落在外。晉文公以為是「取威定霸」的
7 x0 w" U. c/ b9 \/ f好機會,便約會諸侯,打垮王子帶,把襄公送回王都,抓到了「尊王」的旗幟。公元前 ! W3 _% \8 G! c. Y% }4 ?
632年晉楚兩軍在城濮大戰,晉軍打敗了楚軍。戰后,晉文公在踐土會盟諸侯,周王也來
7 u0 ~! h3 T3 \& z$ b- a參加,冊命晉文公為「侯伯」(霸主)。
/ K2 l. r" y: p+ l: Y2 W% g晉楚爭霸期間,齊秦兩國雄踞東西。春秋中葉以后,楚聯秦,晉聯齊,仍是旗鼓相當。 % m5 V- y$ z, S# k9 ] t# v
但爭霸戰爭加劇了各國內部的矛盾,于是出現了結束爭霸的「弭兵」。公元前579年,宋
: [5 z2 K; E8 L. P# _) C2 B國約合晉楚訂了盟約: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來,互相救難,共同討伐不聽命的第三國 / d. L T- S0 g! F! C
?!稿舯狗从沉藘蓚€霸主之間的勾結與爭奪,也反映了一些小國想擺脫大國控制的愿 . G. P! [# Z5 v. B3 }3 c
望。公元前575年晉楚于鄢陵大戰,楚大敗;公元前557年晉楚于湛阪大戰,楚又敗。這
8 A' E C" o9 O) b! i/ T* w, @5 W一期間,晉秦、晉齊之間也發生過大戰,晉獲勝。公元前546年,宋國再次約合晉楚「弭 ' C' ?! N/ v' q6 y8 K8 B# a
兵」,參加的還有其它十多個國家。會上商定:中小國家此后要對晉楚同樣納貢。晉楚
5 [5 j/ Y4 G) D% D) Z" y# ?兩國平分了霸權。 * G* J4 v, t& I4 s# M x5 }* M' X
當晉楚兩國爭霸中原時,長江下游崛起了吳、越這兩個國家。晉為了對付楚國,就聯合 1 k. s0 I. i, i
吳國。吳、楚之間多次發生戰爭。公元前506年,吳國大舉伐楚,節節勝利,一直打到楚 ) T! Y3 X3 H' ^* ]4 Y5 K& z2 o
都。從此,楚的國力大大削弱。在晉國聯吳制楚時,楚國則聯越制吳,吳、越之間戰爭
/ s# y+ S* X" |9 q. L6 |4 x不斷。吳王闔閭在戰爭中戰死,其子夫差立志報仇,大敗越王勾踐,并率大軍北上,會 ! L! U; q4 x a! A e
諸侯于黃池,與晉爭做盟主。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積蓄力量,乘吳王夫差北上爭霸
3 X. R9 V, Q% b' G- U6 T1 ?之機,發兵攻入吳都。夫差急忙回歸,向越求和。不久,越滅吳,勾踐也北上會諸侯于
: \ s5 e1 o- |1 N% R徐州,一時成了霸主。 " d- [% }0 `6 L! l+ _4 F3 o% i
春秋時期各國的兼并與斗爭,促進各國、各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屬間 ! h4 D$ w2 ?3 f* M: O" r3 G
的接觸與融合。經過這一時期的大動蕩、大改組,幾百個小國逐漸歸并為七個大國和它
! X" \1 |9 X W* x; ^$ j8 Q% [們周圍的十幾個小國。 + m8 K7 e: D& u5 o) Q/ p
戰國時代的形勢是:楚在南,趙在北,燕在東北,齊在東,秦在西,韓、魏在中間。在 ' p$ w1 f; @; |# [; B! r( T
這七個大國中,沿黃河流域從西到東的三個大國──秦、魏、齊、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勢
, S) H: U, ]/ X, x" t& p7 o的力量。
3 ~) `. V, {0 W7 v5 c從魏文侯開始至公元前四世紀中葉,是魏國獨霸中原的時期。魏的強大,引起韓、趙、
5 R9 [+ I" O, Z; z! v秦的疑慮,它們之間摩擦不斷。公元前354年,趙國攻衛,魏視衛為自己的屬國,于是出 / a$ z& `2 H* h7 G- ~+ c
兵攻打趙都邯鄲。趙向齊求援,齊派田忌救趙,用孫臏之計,襲擊魏都大梁。時魏軍雖
' [1 w/ x# G( o! K- [已攻下邯鄲,不得不撤軍回救本國,在桂陵被齊軍打敗。次年,魏、韓聯合,又打敗齊 4 \6 Z% E- W1 n, \
軍。公元前342年魏攻韓,韓向齊求救,齊仍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設計將魏軍誘入 4 M) m2 k" D" h9 W
馬陵埋伏圈,齊軍萬箭齊發,魏國大將龐涓自殺,魏太子申被俘。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
& t. D t) v8 h( I" m* Q: a) {戰。由此造成了齊、魏在東方的均勢。 6 c3 m" O( X, a. ]: C
秦國自商鞅變法后,一躍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于是向東擴展勢力。先是打敗了
& q- p' `5 z8 L( V三晉,割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后又向西、南、北擴充疆土,到公元前四世紀末,其 2 A9 A) [6 T/ c. }$ M" [* H: C$ \" s
疆土之大與楚國接近。 ) b5 g0 P% C' o3 y7 ]
在秦與三晉爭斗之時,齊國在東方發展勢力。公元前315年,齊國利用燕王噲將王位「禪 4 b9 F7 [8 C/ w; l# W0 p" W3 I
讓」給相國子之而引起的內亂,一度攻下燕國。后因燕人強烈反對,齊軍才從燕國撤出 % L& e5 b2 \4 c: \! @* c
。當時能與秦國抗爭的唯有齊國,斗爭的焦點則集中在爭取楚國。 9 n! R8 y# }4 D! p( Q
楚國的改革不徹底,國力不強,但它幅員廣大,人口眾多。楚結齊抗秦,使秦國的發展
6 S* u5 E1 w+ X7 U6 G: {大受影響。于是秦派張儀入楚,勸楚絕齊從秦,許以商于之地六百里為代價。楚懷王貪
8 T% P( J; ~4 Z8 G# x2 W! x圖便宜,遂與齊國破裂。當楚國派人去要地時,秦國拒不交付。楚懷王興兵伐秦,大敗
) Y, m1 g4 J9 s& Z3 X8 ^而回。楚國勢孤力弱,秦便東向進圖中原。先是與韓、魏爭斗,后與齊國爭斗。公元28
+ T3 H* u& y7 q- t2 O/ `6年,齊滅宋,使各國感到不安。秦國便約韓、趙、魏、燕國攻齊,大敗齊軍。燕國以樂 - a8 n- i! v& N9 t2 M8 \
毅為將,趁勢攻下齊都臨淄,攻占七十余城。齊王逃至國外,為楚所殺。齊國的強國地 5 L* S/ a" E( J7 f$ e9 u: q, m
位從此一去不復返。由此,秦國開始了東向大發展。 & u1 D$ _* n3 { n3 \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后來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繚、李斯等人,加緊統一的步
5 q: r- L+ V: v) H伐,用金錢收買六國權臣,打亂六國的部署,連年發兵東征。經過多年的爭戰,從公元
' w. c. w7 }; x1 h' z6 O前230年秦國滅韓至公元前221年滅齊,東方六國先后為秦統一。從此,中國建立起統一
0 l/ P! Z: |' R' W& ]# O: G* W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 4 B8 ~; T8 j E3 @1 {) s
秦的統一是春秋以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比起西周,東周時期的生產力又有新的發展
1 f8 o, Z3 J) M# K2 v8 C6 {,采礦、冶煉、鑄造業中出現了許多新工藝,如豎井中采用垛盤支護,使采掘深處的銅
7 ]$ B- z# f* V( q# h礦成為可能;硫化礦冶練技術的出現,拓寬了銅礦資源的利用;焊接、嵌錯、鎏金和失 6 o8 h# ~5 e# G9 ^: x" r7 C- o
蠟法鑄造工藝等,使中國的青銅時代進入又一個繁榮期。鐵器的出現,特別是戰國中葉
: C3 [. g; P+ ]' f% c' B以后鐵工具在農業和手工行業中逐漸普及,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社會分工更 # }: K: Y2 p4 k! H3 w" I# }
細,各行各業的興盛,促進了商品的生產和流通,使商業活動空前活躍。新興地主階級
3 o: v Z8 G2 U+ U6 {1 w及相應生產關系的出現,對舊有生產方式是個沉重打擊。這是生產力的一次解放??墒?
* p, g: l2 m$ N( |$ m- x分封制導致割據與混戰,給社會經濟帶來很大的損失,造成人員的大量傷亡。各國之間
2 W: r% G+ j8 z. C設關立禁,也不利于社會生產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因此,只有實現統一,才能促使社 1 d' X8 l" }8 h: y7 _% O
會更快地發展和進步。廣大農民、工商業者和新興地主都盼望統一。雖然統一是靠長時
3 |0 d2 ~' H1 ^0 Y2 g間戰爭實現的,人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它畢竟換來了歷史的進步,使一種新的 / I# H! \6 P: v+ O, g4 v
制度得以確立。秦始皇統一六國,在古代史上是一件大事,它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具有重
5 }! T6 K8 O- M& Z- r1 B, v" A大的意義。秦始皇廢除了古代的封國建藩制度,推行郡縣制,從中央到地方建立層層控 7 b& o8 U+ u8 }$ x
制的統治體系,并采取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措施,對中國的封建社會產生了
' t8 |9 g. o9 S9 d3 V! j極為深遠的影響。秦的統一,為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 @* a( a' u9 J
(本文作者: / t8 i: O: R; e, U3 o5 O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瑋璋教授 5 X8 |' Y& } {: \
本時期條文主要撰稿人: ; K. g( S1 W: g
宋鎮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教授 - P, H% u+ x, y. x
宮長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教授 ( z. a0 b& C6 C0 f* H
徐義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講師 9 s0 y8 s1 S; q6 J" o
馬季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講師 , j% I& b0 P( u/ U
林 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 s$ x/ i7 p" q! _1 A
|